人體組成:身為細胞集合體的你,布滿了微生物!

2020-12-04 好奇世界的舒宜昂

聲明:本文一切資料來源於網絡和書籍(若侵則刪),而本人非專業人士,所寫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可能會有錯漏,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謝謝!

大家好,我是舒宜昂,今天來聊一聊人體組成(重點在微生物細胞群,其他內容簡單略過)。(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

提醒:本文文章某些配圖有可能比較瘮人,請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被嚇到。

人體其實是一個集合體,大致可以分為毛髮、器官、神經系統和骨骼,另外還有水和微生物細胞群。

我們一個一個來,首先毛髮,這是在外部可以去掉的部分,不過不代表它不重要,只是根據需求,人們會做出自己的選擇來保留或者剪除。(大部分情況下是為了美、好看,基本上標準就是當你暴露在他人眼光下的那一部分皮膚有沒有毛髮會不會好看而修剪。)

器官,只要是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定或特定功能的結構單位都叫做器官。皮膚包裹著我們全身、保護我們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屬於器官。(不是一個個才是器官,一大片一大片也算是器官。以後從身上扣下死皮拿去賣,我也可以賣器官了!)另外大腦和心肝脾肺腎等等器官,都是剛剛好填滿了我們體腔內空缺的位置。肌肉也屬於器官,也是遍布了全身。

神經系統讓你可以動起來,讓你有反應,也是連接起整個身體內部的重要組成部分。

骨骼就是支撐起我們整個身體的部分,骨骼也決定了我們外觀。(特別是這個臉部啊,頭骨不好看,你就不好看了,想整容的話,還不如去把頭骨換了!)

而這個水,如果你覺得不能直觀的感受我們身上的水,那你就轉換成血液這個概念,血液每天都不斷在我們身體中循環流動。沒有水,我們就沒有體液,就是乾巴巴的殭屍了。

好了,接下來就是今天的重點:微生物細胞群。我們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接觸微生物,我們外部身體每一寸你能或不能看到的部位都有微生物存在的。那內部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人體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只是因為沒有非常直觀的通道,再加上有一些通道是我們可控制的,所以不易察覺。

也就是從臉部,鼻孔(不關閉)和嘴巴(可關閉)開始(我們七竅也都是想通的),通過喉嚨分散到不同器官,一直到我們下身,中間其實都是通的。路程是曲折了一點,但就是為了可以讓進入我們體內的物體可以在通過的時候被我們的器官盡最大能力所利用,最後不能被吸收的物質就排出。我們這體內一路上就可以說是布滿微生物了。這樣說來,大家應該就懂了吧,我們其實是被細菌「包圍」著的。

上面所描述的組成,都還是我們比較直觀可以感受到的。但無論是哪一部分,其實都是由細胞組成,所以人類其實應該是一個細胞集合體。不過人體只有43%的細胞屬於人類,而其他的部分則是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

人類基因組大約由2萬個基因組成, 人體中的微生物群的基因大約在200萬到2000萬個之間,並且還有微生物的基因融合到了人類的基因中。

另外人類有百分之八左右的基因都是源於病毒。比如胎盤,就是因為病毒基因的融合才讓人類得以進化出現的,不然在器官會排外的情況下,為什麼母親可以懷一個和自己會有差異的孩子呢?胎盤連接著孩子欺騙母親的身體攝取營養來生長,這不就是病毒入侵人體一個道理嗎?

微生物們為了繁衍自己,會在人體身上創造出它們所需要的情況,比如控制人類咳嗽、打噴嚏或者是腹瀉。關鍵是這些行為,幾乎不可以被強行阻止,硬憋著會非常的難受,這些行為的發生都是微生物為了傳播自己。

而很多病菌因為在我們的身上待久了,反而和我們的身體愉快相處了,就賴著不走,成為了常駐人員,成為了人體的一部分。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其實在常駐人體後,他們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幫助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保護人體免受疾病攻擊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更多時候他們是在守護自己的「家園」。

其實除了自來的微生物,我們還會主動去獲得微生物來幫助我們。比如接種疫苗來預防我們還未得過的某種疾病,還比如我們喝酸奶來獲得益生菌來讓平衡我們腸道的不健康狀態,有時候腸道就可以得到良好的蠕動,從而獲得暢快的叭叭叭!

還有教授表示,通過我們的便便來得知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細胞群,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身體狀況!在未來,把檢測裝置裝在廁所,那麼在我們衝走粑粑的同時,就可以獲得身體的信息。

說到這裡,問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為什麼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就會有夫妻相,就會生活飲食習慣同步嗎?就是因為他們身體中的微生物群也開始同步,這些微生物對他們的影響一樣,使得他們同步。不過,也只是部分相同,根據自身條件的不同,不可能完全一樣。

其實可以說無論在哪裡都是充滿微生物的,當我們說乾淨或者是洗乾淨的一切都只能說是在感官上是乾淨的。無法做到真正的滅菌,當你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是帶無數微生物而來。(突然覺得潔癖的人不應該看這篇文章,不然知道了自己滿身都是細菌,還不可能洗掉,是不是會瘋掉啊?)

個人覺得是重點的總結:

1.人體是集合體,大致可以分為毛髮、器官、神經系統和骨骼,另外還有水和微生物細胞群。

2.皮膚是器官。

3.人從內到外被微生物包圍著。

4.人體是細胞集合體。

5.人類基因組大約由2萬個基因組成, 人體中的微生物群的基因大約在200萬到2000萬個之間,並且還有微生物的基因融合到了人類的基因中。

6.人類一半以上的基因屬於微生物,人類本身的基因中有百分之八左右源於病毒。

7.微生物會通過控制人類的行為來傳播自己。

8.微生物和人類是共存一體的。

9.未來,我們可以通過便便來得知自己的身體情況。

10.夫妻會有夫妻相是因為體內的微生物細胞群變得接近。

我是舒宜昂,希望你喜歡,歡迎留言討論,謝謝觀看!

相關焦點

  • 人身上究竟有多少細菌 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9:1
    我們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和微生物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中,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的比例是9:1。  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100多萬種細菌!這是經常聽到的說法,仔細想想會讓人覺得恐怖,這足夠我們生多少次病啊!
  • 人體有多少個細胞? 又有多少微生物?
    人體的細菌含量多寡以訛傳訛,新的統計導正這個普遍流傳的說法。你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大熔爐,有數以萬計的細菌以你的身體為家,幫助你維持健康與正常。數十年來,科學家總以這個吸引人的「類事實」來顯示它們的重要性:人體內的微生物數量和人體細胞的數量是十比一。不過,一項新的估計指出,就細胞計數而言,比例可能是一比一。在一項於出版之前先發表在bioRxiv網站的新研究中,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朗恩・米洛領軍的三位科學家發現,一名男性平均由30兆個細胞組成,其中包含約40兆個細菌,它們大部分生存在人體的消化道。
  • 科學家稱人體僅有43%算人類:過半細胞由微生物組成
    參考消息網4月12日報導 英媒稱,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對人體的認知越來越多。現在科學家稱,人體細胞只有身體內細胞總量的43%,而其他部分則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4月10日報導,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它可能改變人們對帕金森症和過敏等許多疾病的認知。
  • 人體微生物組~2~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
    人體微生物之後加了一個「組」,為什麼非要加這麼一個「組」字呢?背後大有講究。但是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研究人體微生物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遇到了困難了,解決不了問題了。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海苔,就是吃的那種海苔,特別有營養。日餐裡的壽司、手卷外面包裹的那片綠色的東西,就是海苔。但生物學家解碼了基因,發現人類沒有消化海苔的基因。
  • 每個人都是微生物和人類細胞組成的超級生物體
    人,由50-60萬億個細胞構成,每個細胞都如同一個獨立星球,擁有從獨立能源、防禦系統、製造車間到繁殖基地等全門類機構。每個細胞都象依據模板那樣精確地分裂、運轉、工作、組合、維修、死去……但是億萬個螺絲組合在一起,只是個超大號的螺絲而已,沒有智能。
  • 陳根:人體70%是水,50%是微生物
    當然,除了和人體的對抗,微生物也作為構成人體的一部分長久地影響著人體,而人類就是在不同的生化反應裡,與微生物一同進化。>現代科學認為,人體細胞佔身體內細胞總量的43%,而其他部分則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
  • 共生微生物是人體看不見的盟友,它們正在消失
    換言之,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由人體細胞組成的,它們也充滿了細菌。實際上,人體是一個由人體細胞和微生物共同組成的複雜生態系統。所以,我們應該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人不僅僅是單一的「我」,而是一個多種多樣的「我們」,是一個由人和微生物構成的超級生物體。
  • 人體微生物有什麼作用?
    這些腸道微生物產生的活性物質可以調節我們的身體活動、行為和情緒,可以說人的吃、喝、拉、撒、睡,以及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第三,訓練人體免疫系統。腸道微生物幾乎佔了人體微生物的80%,幾十萬億的微生物生活在腸道,想一想就覺得震驚。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面對這麼多微生物而不發病呢?面對這麼多的微生物,需要人體派出專門的「人"來管理的。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各司其職的細菌不管是細胞數量,還是擁有的基因數量,寄生在人體表面和內部的細菌都遠超人體本身。但在過去十多年中,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並不是一座自給自足的世外小島。它更像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諸多研究表明,除了細胞,人體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揭秘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
  • 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科學家過去認為,人類吃的食物和居住的環境是決定移生於人體內的微生物種類的主要因素,然而,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在選擇與我們做伴的微生物時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選擇機制使得能夠以人體為家的微生物種類難以發生太大變化。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展示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遺傳背景可能決定哪些微生物能夠在其腸道、皮膚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定居。
  • 他發現了科學的新大陸:人類是和微生物組成的超級生物體
    人體體表和體內分布的共生微生物,80%生活在消化道內,其種類超過1000種,重量可達2公斤,細胞總數超過1014 個,約為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1.3倍。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微生物的數量和基因總數要比人類多得多,而且它們註定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 生命形式和細胞的組成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生命形式和細胞的組成。細胞學說不管是最微小的細菌,還是最龐大的動物,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即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他研究了水綿藻類、血細胞、細菌以及微生物,這些都是裸眼無法看見的多細胞生命形式。但直到很久之後,兩位德國研究者正式提出細胞學說,這才為列文虎克的觀測結果提供了理論支持。第一次突破發生在1838年,植物學家馬蒂亞斯·施菜登(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斷言細胞是所有植物生命的基礎。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各種良性腸道微生物是如何重新編碼產生抗體的 B 細胞的,以及是如何幫助人體對抗感染的。Limenitakis 博士使用專門設計的電腦程式來處理數以百萬計的基因序列,這些基因序列根據微生物是留在腸道內還是到達血液中,來比較 B 細胞抗體庫。在這兩種情況下,抗體庫都會發生改變,但接觸位置的不同,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 人體的超級細胞--幹細胞
    首先幹細胞是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更新換代的種子細胞,它具有分化的能力,可以再生出我們人體各種組織器官需要的細胞。
  • 工作細胞BLACK,不健康的人體細胞,工作就是一場戰爭
    睡眠不足,暴飲暴食,《工作細胞BLACK》完美還原了一個長期以不健康規律生活的人體的糟糕現狀,暴躁的心態不僅被體現在情緒上,還被表現在每一個細胞身上,不同於《工作細胞》中每個細胞之間都是團結有愛,和諧美滿的畫面,到了患病人體身上,身體內的每個細胞都像是高壓狀態下的社畜,工作至死心態爆炸,卻還在極力為這個生命每一次心臟的跳動付出努力
  • 歐盟科技人員利用先進細胞工廠技術生產高效微生物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的土壤、乾草和人體腸道中,其優良的將澱粉轉化為糖分的能力,被廣泛應用於現代酶化工業,如生產維生素B、工業蛋白和糖漿等。
  • 科學家:人身體裡超過一半的組成「不是人類」
    原標題:科學家:人身體裡超過一半的組成「不是人類」   中新網4月13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隨著科學衛生的進步,科學家對人體的認知越來越多。現在科學家稱,人體只有43%的細胞屬於人類,而其他的部分則是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它可能改變人們對許多疾病和過敏等一系列情況的認知。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人類體內的微生物會不斷變化,但從嬰兒期到成人期的變化過渡,人類尚未能全面理解。新生兒從母體和周圍環境中獲得各種微生物,並進行腸道菌群定植,這一過程受到破壞,被認為與童年時期及成人後的疾病發展有關。研究人員曾試圖理解,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裡(新生兒期)的腸道菌群組成,但一直受到樣本量過小和菌群解析度較差的制約。
  • 神奇的人體微生物群:影響免疫甚至你的情緒和行為
    不同的比喻代表著科學家的不同視角,因此也影響著對人體微生物群的科學理解和相關的醫療過程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體是一個生態系統嗎?在你的口腔、皮膚和腸道中,都生活著完整的微生物群落,它們會影響你如何消化食物,還能幫助你訓練免疫系統,甚至可能影響你的情緒和行為。這些微小的「租戶」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