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2020-08-27 實驗室設計與建設專家



研究人員報導,哪些細菌可以生活在我們的體表和體內,可能是由我們人類自身掌控的。科學家過去認為,人類吃的食物和居住的環境是決定移生於人體內的微生物種類的主要因素,然而,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在選擇與我們做伴的微生物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種選擇機制使得能夠以人體為家的微生物種類難以發生太大變化。

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會年會上展示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遺傳背景可能決定哪些微生物能夠在其腸道、皮膚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定居。在2013年10月29日《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免疫系統異常的人皮膚表面的細菌、真菌比健康人體表面的更為多樣,其中有一些是有害的。

在宿主內部或表面的全部微生物統稱為微生物組,每個人的微生物組都是十分獨特的,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安德魯·本森(Andrew Benson)說。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實驗室環境中的小鼠,微生物組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為了探明動物的微生物組是如何塑造的,本森和同事研究了不同遺傳背景小鼠的微生物組。當研究人員分析哪些細菌生活在小鼠的腸道內時,他們發現「就像散彈槍射出來圖案一般多樣」,本森在2013年10月23日發表了這些結果。

比存在哪些微生物更重要的是,它們都為宿主做出了哪些貢獻,因此,本森研究小組測定了每種細菌的作用。他們發現,某些遺傳背景的小鼠傾向於攜帶一些特殊細菌,這類細菌可分泌一些促進免疫細胞交流的分子。

研究小組還發現,如果小鼠自身能表達與特定胺基酸結合的蛋白,那麼它們就傾向於攜帶更多能產生這種胺基酸的細菌。某些小鼠的免疫系統基因發生變異,也會影響微生物組的組成。小鼠自身的基因似乎傾向於促進某些微生物生長,而抑制另外一些,本森說。

「這項研究工作很出色,」雙子城明尼蘇達大學的然·布萊克曼(Ran Blekhman)說。布萊克曼通過分析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的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結論,這項計劃試圖對人類微生物組進行分類。

兩個人的遺傳背景越相似,他們的微生物組就越相似,布萊克曼在2013年10月24日發表這一結論。尤其是調節免疫系統的人類基因,與人體內微生物的種類密切相關。

這可能意味著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挑選它的細菌夥伴。布萊克曼發現,攜帶瘦素(一種影響胃口的激素)基因突變或大腸癌相關基因突變的人,體內微生物組成十分特殊。表面微生物可能與人類基因協同作用,引起肥胖、腫瘤或其他疾病。

在《基因組研究》上發表的論文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皮膚病學家海蒂·孔(Heidi Kong)和同事比較了49名健康人與41名免疫系統異常患者皮膚表面的微生物種群,這些患者易於出現類似溼疹的病症。這種特殊的免疫系統異常包括3種類型,每個患者可能出現其中的一種情況,每種異常均由單基因缺陷引起。

研究人員發現,免疫缺陷患者的皮膚上,微生物種類更多樣,表明功能正常的免疫系統對皮膚上的微生物種類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海蒂·孔認為,隨機獲得不同的微生物可能會增加患者的感染風險。如果真的如此,那麼醫生可以制定新的治療策略,重建健康的微生物平衡,而不是用抗生素殺死所有的細菌

然而,對那些期望通過改變微生物組來改善健康狀況的人而言,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自身的基因並不會改變。如果免疫系統不合作,那麼通過酸奶或含益生菌的食物來引入有益的細菌就是白忙一場。此外,本森認為,在已有的微生物已經十分繁盛的情況下,新的細菌要站穩腳跟並獲得主動,恐怕十分艱難。

「攝入益生菌就像在熱帶雨林中引入一個新的物種,」本森說。

過去的研究表明,食物、抗生素及其他環境變化可能暫時地改變微生物的組成,但是成年時期的微生物組通常十分穩定。這些新研究有助於解釋這種現象。

相關焦點

  • 共生微生物是人體看不見的盟友,它們正在消失
    其實,出生的時候還會發生一系列微觀事件,我們看不見,甚至都不曾關注過,但是這些事件可能會對孩子的一生健康產生影響,甚至可能影響人類的未來。是不是有些聳人聽聞,為了解釋這句看似浮誇的開場白,我們首先需要介紹一下目前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人類共生微生物。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微生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數量,重量達1.27公斤以上[1],其中腸道微生物約佔人體微生物總重的80%。它們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幫助人體塑造了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身體部位,造福人類。但共生的微生物仍然可以自成一體,為了拓展自己的利益,在生存和演化的戰場上彼此合作和競爭。它們可以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但不一定總是我們的朋友。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現在,科學家正在思考:掌控人體的,到底是我們還是那些共生細菌?生物學家曾認為,人體是一座生理之島,完全可以自行調控身體內部的運轉。我們的身體能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合成營養物質維護身體組織和器官;可以感受到自身發出的信號,比如飢與飽;免疫細胞能識別危險的微生物(病原體),向它們發起進攻,同時避免傷害到自身組織。
  • Cell重磅發布15萬人體微生物基因組!揭示人體微生物新物種
    微生物宏基因組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科研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微生物發揮著重要的健康作用,但大部分多樣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尤其是在除腸道以外的身體部位及非西方人群。在今日發表在Cell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由義大利特倫託大學Nicola Segata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不同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年齡人群的9,428個宏基因組,突破性地重建了154,723個人體微生物基因組(45%高質量),其中很多代表了此前未發現的新物種。值得關注的是大多數新發現的微生物存在於在非西方化人群中。
  • 陳根:人體70%是水,50%是微生物
    當然,除了和人體的對抗,微生物也作為構成人體的一部分長久地影響著人體,而人類就是在不同的生化反應裡,與微生物一同進化。、飲食環境和生理狀態等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微生物基因組。微生物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方式有很多種:首先,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一種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物質,因此,人體中正常菌群平衡能夠幫助我們阻止其他病菌的入侵。
  • 日解析一種軟體貝類共生微生物全基因序列
    記者陳超  本報東京5月16日電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15日公布,他們對於一種名為CalyptogenaokutaniiKojimaandOhta的軟體貝類化學合成共生微生物的全基因序列進行了解析,了解了其遺傳基因特徵。
  • Cell | 共生微生物通過誘導IFN-β調節抗病毒感染
    撰文 | 唐小糖人體中包含著數以萬億個微生物有機體,統稱為共生微生物群但目前對特定共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還不夠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在調節宿主生理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微生物如何與宿主相互作用不僅能夠填補生物學上的空白,也對人類疾病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一個平臺。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當然,從菌心說學說角度而言,在研究飢餓源於菌群和慢病源於菌群的過程中,尤其是可通過糞菌移植、類似於騰籠換鳥(將人體腸道視為裝載腸道菌群的「籠」,腸道菌群視為「籠」中之「鳥」)的方式,更換導致人體慢病的異常菌群(相當於重置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即OS/2),就有可能逆轉慢病防控的被動局面,那麼,該思路也可為傳染病防控提供參考,即傳染病高發是否由於此前的認知和判斷有誤,導致了人體共生微生物系統異常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節肢動物與其體內的共生微生物之間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共生微生物同時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著蟲媒對於蟲媒病毒的易感性1。作為自然界中的重要病原體,蟲媒病毒每年可造成數百萬人患病或死亡,然而對於大多數的蟲媒傳染病,目前尚未研製出有效疫苗或特效療法。前人研究表明,節肢動物載體中的許多共生微生物可能會影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繁殖,代謝和免疫2。節肢動物的腸道是病毒侵染的關鍵部位,而腸道中多種多樣的腸道菌群可以調節病毒的侵染能力或腸道上皮的防禦能力3,4。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真菌與藍細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體就是有力的證據之一。    在長期協同進化過程中,生物之間相互識別、相互選擇、相互適應,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共生體系。人類自出生之日起就與微生物建立了緊密的互作關係。人體並非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是由體內的微生物細胞和人體細胞共同構成的「超級生物體」。
  • 他發現了科學的新大陸:人類是和微生物組成的超級生物體
    人體體表和體內分布的共生微生物,80%生活在消化道內,其種類超過1000種,重量可達2公斤,細胞總數超過1014 個,約為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1.3倍。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微生物的數量和基因總數要比人類多得多,而且它們註定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 人體溫度降低 難道還是微生物的鍋?
    工業化對人體微生物的影響(圖片來源:KELLIE HOLOSKI/SCIENCE, 8)腸道微生物已經與人類共生了數百萬年,經歷了成千上萬代的合作。在大約30年前,已經有人做過實驗,他們通過調控腸道微生物就能調控動物的體溫。他們分別給保持無菌狀態的小鼠接種了微生物,第一組接種了一億個大腸桿菌,第二組則是接種了處理後的腸道混合物。然後飼養幾周,測試它們的體溫。結果,發現,接種大腸桿菌對體溫沒有明顯影響。而使用了腸道微生物則會導致體溫迅速升高(下圖1)。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美國教授發表100萬個陰道微生物基因集並開出公司,挖到寶了?
    但是該術語實際上是指存在於人體表面和人體中所有的微生物及其遺傳物質總和,而女性的陰道中也存有微生物。近年來,關於陰道微生物組的研究不斷增加,近日,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首個陰道微生物基因集,並創建了一家名為 LUCA Biologics 的公司。目前,該公司正在基於該基因集研發針對復發性尿路感染的微生物候選藥物。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諸多研究表明,除了細胞,人體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揭秘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人體微生物組~2~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
    人體微生物之後加了一個「組」,為什麼非要加這麼一個「組」字呢?背後大有講究。但是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研究人體微生物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遇到了困難了,解決不了問題了。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海苔,就是吃的那種海苔,特別有營養。日餐裡的壽司、手卷外面包裹的那片綠色的東西,就是海苔。但生物學家解碼了基因,發現人類沒有消化海苔的基因。
  • 人體微生物組~4~如何在人體內住下來?
    人體內的微生物,會向澳大利亞的兔子一樣嗎?這一講我們就來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微生物是怎樣與人體形成穩定的平衡的。我們就先化身一種微生物,進入人體,目標是定居成功,看看這一段移民旅程會經歷怎麼樣的兇險。*請你跟我一起想像個場景。假如你現在是個病原菌,想要進入人體並且成功留下來,你會怎麼做呢?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生長型在酵母態和菌絲態之間轉變的現象在真菌中較為普遍,但是在地衣型真菌中僅發現放射盤石耳有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