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解析一種軟體貝類共生微生物全基因序列

2020-11-29 搜狐網

  記者陳超

  本報東京5月16日電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15日公布,他們對於一種名為CalyptogenaokutaniiKojimaandOhta的軟體貝類化學合成共生微生物的全基因序列進行了解析,了解了其遺傳基因特徵。

  研究發現,這種微生物的全基因序列大小為102.2154萬對鹽基,約為不到大腸桿菌的1/4,是化學合成共生系生物中具有最小基因的共生微生物。

  這種微生物是在日本相模灣初島海域水深1157米下的冷水湧出處採集到的,微生物由海底噴出的無機物如硫化氫、二氧化碳等轉化為能源和營養。海洋機構發現,這是至今為止所知的獨立營養生物中基因尺寸最小的生物。

  在大約20億年前,相當於細菌祖先的真核細胞在生物共生中進化為線粒體,這種微生物共生物與其相類似。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今後將對這種不依賴光合成的深海化學合成生態系統繼續研究,同時還將對細胞進化機理展開深入研究。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5日出版的美國《現代生物學》雜誌。

(責任編輯:龔倫常)

相關焦點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於繪製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 中國測定首例寨卡病毒基因序列 有助於研發疫苗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2月22日消息,22日,中國疾控中心與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測定我國大陸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為了解病毒的變異和開發疫苗及診斷試劑奠定了重要基礎。 另據中新社報導,記者22日從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春節期間,中國廣東省出現寨卡病毒輸入性感染病例後,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迅即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與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在獲得從委內瑞拉歸國患者臨床標本後,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於2月21日直接從尿液中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 日本決定重點解析人類基因鹼基對序列
    新華網東京3月6日專電(記者張可喜)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決定集中力量解析構成人體基因的鹼基對序列,並重點研究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  根據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進展情況,日本經濟產業省決定,本年度內將集中力量解析構成人體基因的鹼基對序列。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產業擴大但質量下降 破譯基因組意義重大日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崇明研究員團隊、楊愛國研究員團隊與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Umberto Rosani博士等合作,成功破譯魁蚶基因組,研究成果於7月9日正式發表在GigaScience
  • 甲蟲與真菌共生合作,逐漸融為一體,也許是許多基因的來源方式
    細菌包含一個基因序列,該序列指導其製造對抗真菌的化學物質lagriamide。因此, Lagria學會用細菌包被自己的卵,幫助它們在潛伏在土壤中的危險真菌中生存。聯盟誕生了。Lagria的甲蟲在一項新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藥學院的科學家揭示了這種甲蟲-細菌夥伴關係的遺傳歷史。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撰文 | 顧舒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從出生之日起你就與微生物群落密不可分。在我們體內共生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和消化道等部位。
  • 『銳幫讀』全基因組測序探究希瓦氏菌中與海綿共生相關的基因
    :Whole-Genome Comparisons Among the Genus Shewanella Reveal the Enrichment of Genes Encoding Ankyrin-Repeats Containing Proteins in Sponge-Associated Bacteria譯文: 希瓦氏菌屬全基因組比較揭示海綿相關細菌富集含錨定蛋白重複序列的蛋白編碼基因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環球科技】    7月15日至20日,國際共生大會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開啟了第9屆會議的議程,來自全世界20個國家的400多名生物學家一同探討「共生」這個涉及人類社會的重要議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破譯白蟻腸道內共生菌基因組
    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完全破譯了白蟻腸道內一種共生細菌的基因組,這將有助於研究白蟻高效分解木材的機制,為生物燃料的開發提供新線索。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這些微生物與昆蟲間緊密的互利共生關係顯著提高了昆蟲的適應性;同時,也存在資源上的競爭,形成相互拮抗作用。在這種共生體系中,微生物與昆蟲的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中,但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調控這種動態變化的信號分子的相關研究報導還不多。  紅脂大小蠹是一種源自美國的重大林業外來入侵害蟲。
  • 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在2013年10月29日《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免疫系統異常的人皮膚表面的細菌、真菌比健康人體表面的更為多樣,其中有一些是有害的。在宿主內部或表面的全部微生物統稱為微生物組,每個人的微生物組都是十分獨特的,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安德魯·本森(Andrew Benson)說。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實驗室環境中的小鼠,微生物組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苜蓿和苜蓿根瘤2020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勝團隊在Nature Plants 發表了題為Transfer Cells mediate Nitrate Uptake to Control Root Nodule Symbiosis的研究論文。
  • 現代微生物基因組技術的菌種選育新方法
    利用A.f標準菌株ATCC 23270全基因組3217個基因序列信息,構建A.f標準菌株全基因組基因晶片有研究報導。通過對我國各個不同礦區的硫化礦進行播瓶試驗、柱浸試驗和堆浸試驗,篩選得到各種不同氧化活性類型的A.f菌。
  • 手把手教你提交微生物基因組序列數據
    科學家們往NCBI/EMBL/DDBJ等資料庫提交的核酸序列數據,也可以提交到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NMDC)了!感受數據提交服務亮點:線上全流程數據匯交,為您帶來便捷提交新體驗+l 支持微生物項目、樣本、核酸序列、微生物基因組、宏基因組、微生物元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結構、期刊附件等多種類型數據提交。l 支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資源調查專項、國際合作專項等項目數據匯交。l 數據當日提交三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並發放編號。l 為每條數據提供DOI編號。
  • 豆蟹,藏匿在貝類中的迷你橫行公子
    圖二:豆形拳蟹第二,青島海灘上偶爾能見到一種怪異的小螃蟹,大體上呈橢圓形,能向前直行,如上圖。這叫做豆形拳蟹(現改為豆形肝突蟹),民間呼為「千人捏」或「萬人捏(不爛)」,以形容其甲冑堅硬。豆蟹不是豆形拳蟹的簡稱。
  • Cell | 共生微生物通過誘導IFN-β調節抗病毒感染
    但目前對特定共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還不夠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在調節宿主生理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微生物如何與宿主相互作用不僅能夠填補生物學上的空白,也對人類疾病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一個平臺。
  • 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發布國際首個軟體動物綜合基因組資料庫
    2020年10月2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包振民院士團隊在國際資料庫領域頂級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了國際首個軟體動物綜合基因組資料庫「MolluscDB: an integrated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database for the hyper-diverse
  • 新技術可解析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新技術可解析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6:04:1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Fei Chen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原位基因組測序技術解析出完整生物樣品中的DNA序列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