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蟲與真菌共生合作,逐漸融為一體,也許是許多基因的來源方式

2021-01-08 孜然實驗室

基因組長度的比較,(A)Burkholderia sp. Lv-StB;(B)B.gladioli Lv-StA與最近的同系物基因比較。長度小於80%被認為是假基因(基因不能表達或編碼的蛋白質沒有功能,位於黑線下方)。顯然A丟失了更多的基因。圖片:mBio(2020) DOI:10.1128/mBio.02430-19

如果您是甲蟲,生活會很艱難。

有人想吃掉你,而你卻阻止不了他們。在廣闊的世界中,您很小。即使您很幸運能夠繁殖,討厭的真菌也可能會來破壞您的卵。

幸運的是,對於在整個南美發現的取名為Lagria villosa的甲蟲來說,其祖先很早就吸取了一些細菌。細菌包含一個基因序列,該序列指導其製造對抗真菌的化學物質lagriamide。因此, Lagria學會用細菌包被自己的卵,幫助它們在潛伏在土壤中的危險真菌中生存。聯盟誕生了。

Lagria的甲蟲

在一項新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藥學院的科學家揭示了這種甲蟲-細菌夥伴關係的遺傳歷史。他們發現,產生lagriamide的微生物逐漸失去了一系列基因,並從其他細菌中獲得了一些基因,因為它與甲蟲之間越來越相互依賴。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藥理學教授Jason Kwan與德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這項工作,該工作於2月25日發表在mBio雜誌上。

在全世界估計的一萬億種細菌中,實驗室中只能繁殖一小部分。許多共生細菌永遠無法分離,因為它們失去了在容納它們的植物或動物之外生長的能力。然而,宿主將這些細菌保留在身邊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它們會產生有用的化學物質,對人類也可能有用。

因此,Kwan轉向高級基因測序,以揭示他的德國同事收集的Lagria甲蟲中每種細菌物種的基因組。在南美的大豆害蟲Lagria甲蟲已經進化出可以容納細菌的結構,使它能夠將細菌傳給後代。科學家認為lagriamide是推動這種夥伴關係的因素,Kwan的研究小組想知道哪種細菌製造了抗真菌藥。

篩選所有遺傳信息後,研究人員發現甲蟲中有許多細菌被稱為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最豐富的伯克霍爾德氏菌也是唯一能夠製造lagriamide的物種,該物種已經失去了許多關鍵基因。它的基因組已縮小到與其最接近的自由生活親戚的基因組大小的四分之一。

Lagria甲蟲通過卵將真菌傳給了後代

Kwan的研究小組發現,這種細菌獲得了一套基因,使其能夠在500萬到1000萬年前的某個時間製造lagriamide。細菌從其他未知微生物中吸收了基因。這種基因交換在細菌中很常見。

「因此,我們認為這些lagriamide基因是由該共生體的自由祖先獲得的。然後建立了共生關係,因為製造lagriamide是甲蟲的生存優勢,也許是因為它的更多幼蟲可以倖免於真菌感染。」 Kwan說。

隨著細菌的發展,細菌和甲蟲之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緊密,微生物丟棄了大部分基因。在宿主體內生存並不需要像單獨生活那樣多的遺傳工具,並且那些不必要的基因會變異,直到它們完全消失。

但是,即使該細菌分配了不再使用的基因,它仍然從甲蟲藏匿的相關微生物中吸收了新的基因。這種「得失」的跡象表明,共生體中常見的較小基因組不僅僅是像以前所認為的走向衰落的單向路。

Kwan說,這是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磨練出的強大的共生夥伴關係。

Kwan說:「這項研究是進化可以塑造生物活性分子的一個例子。但是它也說明,一些最重要的分子很可能是由共生體製造的,無法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因此,它突顯了研究所有微生物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研究我們能夠培養的微生物。」

相關焦點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
  • 菌絲內生細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體系研究進展
    ,真菌-細菌聯合體能以多種方式相互作用,共同發揮各種生態功能。有些細菌駐留在真菌菌絲內部,藉以調控真菌的生長、發育、分布和次級代謝過程,這些細菌被稱為菌絲內生細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開了微生物生態學的一個新篇章,是真菌與細菌共生關係中最緊密的代表。在逆境條件下,EHB可以調節寄主生殖機制相關的關鍵成分或步驟,誘導植物激素類物質的產生,對寄主真菌具有輔助性保護作用。
  • 甲蟲用酒灌溉真菌花園—新聞—科學網
    甲蟲用酒精種真菌。圖片來源:KATJA SCHULZ 沒有人喜歡發黴的桃子,所以一些農民通過在酒精中浸泡這些果實阻止真菌生長。但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蟲道真菌。使用這些真菌的甲蟲可以在「花園」中用乙醇培育出這些菌。一項新研究表明,酒精不僅能幫助這種真菌生長,而且還能抑制與真菌爭奪資源的微生物「雜草」。 食菌小蠹通過靠鑽進樹木和正在生長的真菌生存。它們更喜歡受到重壓或枯死的樹,因為會有更多乙醇在樹木組織中流動。這些乙醇是植物自然加工而成的。
  • 基因敲除真菌編輯服務
    真菌,複數真菌,是真菌界約144,000種已知生物中的任何一種,包括酵母,鐵鏽,黑穗病,黴菌和蘑菇。真菌的種類很多,包括粘菌和卵菌(水菌),它們不屬於真菌界,但通常被稱為真菌。 Chromista王國中有許許多多這類的真菌樣生物。真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生物之一,對環境和醫學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已認識到生物共生的普遍性、多樣性和重要性——    進入炎夏,百花盛開,爭奇鬥豔;花叢中,蜂忙蝶舞;樹冠上,喜鵲們在聚會,螞蟻和蚜蟲也在親密合作而忙碌著……地下土壤中,那些默默無聞的「地下工作者」正在辛勤的進行著神秘而偉大的生物工程:細菌與植物合作在進行共生固氮;真菌與植物根系共生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
    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由於菌根具有多種表型,且其表型主要取決於共生植物的分類、生理和細胞相互作用,我們還探討了菌根類型之間的異同。在進化過程中,菌根真菌已經改進了它們的生物營養能力,以利用它們的寄主作為食物來源和防護生態位;而植物也已經發展了多種策略,以適應與不同真菌的共生。它們廣泛的生態成功主要得益於這兩種進化路徑的交互作用。
  • 昆蟲版行屍走肉:細菌這樣把甲蟲變成殺手殭屍
    一種真菌像恐怖電影中的神秘生物,能夠直接感染甲蟲,使它成為「殺手殭屍」。目前,最新研究表明,一種真菌可以佔據秋麒麟花螢的身體,使它們成為真菌感染殭屍,並且能傳染至其它昆蟲物種。這種真菌非常恐怖,但是感染方式十分簡單:它感染秋麒麟花螢兩個星期之後,能夠引導甲蟲攀爬在植物上,下頜夾緊花朵直到死亡。
  • 科學家揭示甲蟲角的進化來源
    科學家揭示甲蟲角的進化來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2 14:33:25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Yonggang Hu和Armin P.
  • 揭秘堅不可摧的甲蟲!
    許多潛在的捕食者面對它們時根本無從下口。一些動物也許可以把甲蟲整個吞下,但對其他的捕食方式而言,比如鳥的啄食或者蜥蜴的咬食,這種外骨骼的構造方式幾乎完全難以破解。昆蟲學家Michael Caterino介紹,鐵定甲蟲因其超乎尋常的堅韌性而在昆蟲學家中「臭名昭著」。在製作昆蟲標本時,這種甲蟲的外殼也可以把細鐵釘弄彎。
  • 揭秘堅不可摧的甲蟲-虎嗅網
    | 圖片來源:David Kisailus / UCI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鐵定甲蟲確實可以被稱為「帶著六條腿的微型裝甲坦克」。因為這種昆蟲最大的特點就是外骨骼非常堅硬,基本上能算是自然界的「下頜粉碎者」。許多潛在的捕食者面對它們時根本無從下口。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六」真菌基因編輯基礎——遺傳轉化
    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青黴素、降血脂藥物洛伐他汀、以及免疫抑制劑環孢菌素等均來自真菌次級代謝產物或衍生物。進入新世紀以來,真菌中發現的活性天然產物已成為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主要來源。自然界中的真菌(圖片來源於網絡)隨著越來越多真菌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為我們從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條件。然而由於真菌基因組相對較大,細胞結構複雜,大部分真菌缺乏有性階段,基因操作困難,嚴重阻礙了真菌遺傳學的研究。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資料來源: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J].之所以提出可能需要調整傳染病防控的研究方式,是由於傳染病持續高發的風險反覆提示我們,這種與病原微生物進行持續「對抗」即「零和博弈」的思路並不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傳染病防控的難題,還不如將我們對待微生物的思路調整為「和平」、「合作」而非「對抗」的思維方式更加科學有效。在慢病防控方面,我們已發現並證明採用「人菌共生、人菌平衡」的思維方式和應用途徑,能夠讓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受益。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許多內生菌由於與植物的長期共處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一方面,植物為內生菌提供充足的營養和適合的生長環境促進其生長。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 這種甲蟲為何堅不可摧?揭秘來了!
    鐵定甲蟲(英文常用名diabolical ironclad beetle,拉丁學名Phloeodes diabolicus)生活在北美洲西部,它們常在橡樹和其他樹木的樹皮下棲息,以菌類為食。和其他許多甲蟲相比,這種甲蟲的身形更為扁平,外形仿佛就透露著一種「無可碾壓」的氣質。鐵定甲蟲。
  • 科學好故事|丟失了基因,生命反而進化得更加複雜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在地球生命史早期,基因複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激增,因此就連早期動物也擁有較為複雜的基因組。在此之後,隨著各動物世系逐漸演化成為不同的門、形成了區別顯著的身體結構,許多基因開始消失,並且自此之後,基因丟失一直是影響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在我們體內共生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和消化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微生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數量,重量達1.27公斤以上[1],其中腸道微生物約佔人體微生物總重的80%。它們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幫助人體塑造了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身體部位,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