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06 BioArt植物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BioArt植物 今天

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

編輯 | 奕梵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與美國普渡大學Jin-Rong Xu教授合作在PNAS發表了題為Coregulation of dimorphism and symbiosis by cyclic AMP signaling in the lichenized fungus Umbilicaria muhlenbergii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生長型在酵母態和菌絲態之間轉變的現象在真菌中較為普遍,但是在地衣型真菌中僅發現放射盤石耳有此現象。本研究以放射盤石耳為研究材料,發現營養脅迫和滲透壓脅迫可以導致該菌從酵母態轉變成假菌絲態;與其共生藻接觸也可以激發假菌絲的產生。添加外源cAMP及IBMX(促進細胞內cAMP積累)可以誘導該菌發生明顯的組織分化,揭示cAMP信號傳導在調控形態轉變的重要作用。


圖1. 地衣體內菌絲及藻細胞狀態,分離培養酵母態共生菌及誘導條件下假菌絲狀態


為了進一步驗證調控機制,本研究將該菌編碼Gα亞基的Gpa3基因敲除,Gpa3敲除菌株在脅迫及共生藻的誘導條件下均不能產生假菌絲。而在添加IBMX條件下可以恢復產生假菌絲的表型,說明Gpa3基因位於cAMP信號上遊並調控cAMP信號通路。顯性激活GPA3蛋白(GPA3Q208L)的突變菌株在誘導條件下顯示出更多的假菌絲分枝,但是在與共生藻接觸時不能維持穩定的共生狀態,導致30%的藻細胞死亡。結果揭示Gpa3基因及cAMP信號傳導在調控共生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圖2. 野生型和Gpa3敲除菌株與共生藻共同培養


圖3. 顯性激活GPA3蛋白不能維持穩定共生狀態


本研究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對地衣型真菌基因進行的功能研究,填補了地衣共生機制研究的空白,為地衣菌藻體外人工重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本研究被審稿人評價為「地衣共生領域一項革命性的工作」,由此改變了地衣領域的「遊戲規則」。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延延為論文第一作者,普渡大學的Jin-Rong Xu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魏江春課題組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及Jin-Rong Xu團隊的卞祝筠博士生也參與該研究並作出重要貢獻。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留學基金委及普渡研究生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8/31/2005109117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方面獲得重要進展
    地衣是由一種地衣型真菌和相應的藻類或藍細菌組成的穩定共生生態系統。作為先鋒生物,地衣在乾熱、寒冷、高海拔、強光照等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歷經長期演化形成了其獨特的適應能力。葉上衣目地衣型真菌(Strigulales)為典型的葉生地衣,主要生長於熱帶地區的樹葉上,是一類特殊生境的地衣資源。因其分布範圍廣而成為熱帶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葉生物種,同時也是為數不多隸屬於座囊菌綱的地衣型真菌。對特殊生境來源的地衣進行收集和深入認識,對於充分發掘利用未知地衣物種的應用潛力及加強生物資源的儲備非常重要。
  • 魏江春:八旬回眸|院士風採
    將地衣多樣性的物種中的活體菌種和藻種保藏於作為物種資源和基因資源的存取系統,即菌藻種庫;為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地衣型菌藻的物種資源、基因資源存取系統。地衣型的活體菌藻種和生長在自然界多種生態系統中的地衣原型在表型特徵上截然不同。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2017-12-01 動物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江華研究組通過對紅脂大小蠹-共生微生物體系的系統研究,揭示了紅脂大小蠹及其伴生真菌的共生入侵假說(New Phytologist 2010);提出了伴生真菌獨特單倍型促進蟲菌的「返入侵
  •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將帶動該所地衣生物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前沿,地衣型真菌的活體保存是KUN館藏標本多樣性的又一體現,有利於提升KUN館藏標本的管理水平,特別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地衣資源多樣性、特有和瀕危地衣物種的活體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 首都科學講堂第672期《「它」改變了人類歷史——漫談真菌世界》
    他的著作《中國的真菌》記載了2400種真菌,提供了關於它們的描述、檢索,以及部分種的圖解。  餘永年先生是我國傑出的真菌學家,他抱病主編了《中國菌物學100年》這部著作。這部著作記述了國人100年來在真菌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真菌和人類形影不離。製做麵包離不開酵母菌,腐乳、醬油、啤酒的釀造過程中,也都離不開真菌。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地衣具有多種顏色、多樣生長型和特殊的內部構造。只有藻類和菌類處於共生狀態,兩者相依為命,才能成為地衣。國外的科學家稱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的這種關係為partner,即某種特定的藻類一定是跟某種真菌共生為partner,它們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就像大自然配對好一樣,這種專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大多數情況下,一種共生菌只與一種特定的共生藻生活,少數共生菌也可同時與一種以上的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地衣繡的花
    雲南山多,生態環境大家也還認可,遊山玩水看石頭是很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如石林、土林、沙林等等,莫不以石頭而著稱。 遊山看石頭,大家的注意力自然集中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個石頭雕琢得怎樣的神妙,嘖嘖稱奇。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巖石的表面,常常生長著的地衣,也會繡處一朵朵神奇的花朵,看完石頭賞賞地衣也不錯哦!
  •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地衣實際上含有三種真菌,而不是兩種或一種
    2019年1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2016年之前,地衣(lichen)被認為是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之間的夥伴關係,這是一種經典的共生關係。2016年,科學家們觀察到地衣實際上含有兩種真菌:一種子囊菌和一種新發現的擔子菌酵母。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地衣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植物,到了1868年,瑞士科學家西蒙·施文德納(Simon Schwendener)揭示出它們其實是一種複合生命體,由真菌與微型藻類結伴相生。
  • 恐龍大滅絕時代傷害陸地植物,真菌植物組合有機體地衣獲蓬勃發展
    但一項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新研究顯示,在陸地植物艱難生存的同時,一些地衣抓住了這個機會,進化成新的形式,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植物的角色。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由於菌、藻長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形態上、結構上、生理上和遺傳上都形成了一個單獨的固定的有機體,所以把地衣單列為地衣植物門。本門植物約有500屬26000種。
  •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地衣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綠藻或藍細菌)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共生聯合體,真菌是主要成員,其形態及後代的繁殖均依靠真菌。也就是說地衣是一類專化性的特殊真菌。傳統定義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施文德納作出了地衣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結論。在這以前,地衣一直被誤認為是一類特殊而單一的綠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