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2021-02-10 學甫無境

地衣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植物,到了1868年,瑞士科學家西蒙·施文德納(Simon Schwendener)揭示出它們其實是一種複合生命體,由真菌與微型藻類結伴相生。這個「雙生假說」遭到了某種不滿,因為生物學家一直致力於把生物分類為一個個界限分明的獨立物種,但這種生命形態假說對此提出了挑戰,不過施文德納最終化解了種種非議,他用精密的顯微鏡與靈巧的雙手,設法分開了地衣中的那一對夥伴。

施文德納誤認為是真菌「奴役」了藻類,但是別人的研究表明這兩者其實是平等合作。藻類利用陽光製造真菌所需的養分,而真菌則提供礦物質,水和保護。此前人們從未聽過這種互惠共利的關係,也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彙,於是由兩個德國人,阿爾伯特·弗蘭克(Albert Frank)和安東·狄·百瑞(Anton de Bary)創造了一個完美描述這種現象的術語——「共生」(symbiosis),源於古希臘詞彙「共同」和「生活」。(材料來自於果殼網)

目前已知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5000多種,還有很多種類有待發現。

如此眾多的成員大致可以按外貌分為三類:緊貼石壁、樹皮等生長,像幹殼般的殼狀地衣;呈樹枝狀或柱狀,多數具分枝,僅基部附著於基質上的枝狀地衣;體扁平,有背腹之分,呈葉片狀,四周有瓣狀裂片,下方(腹面)以假根或臍固著在基物上,易與基質剝離的葉狀地衣。 

葉狀地衣

枝狀地衣

地衣中的菌絲纏繞藻細胞,並從外面包圍藻類。藻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大部分被菌類所奪去,藻類和外界環境隔離,不能從外界吸取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只好依靠菌類供給,這是一種特殊的共生關係。地衣的形態幾乎完全由菌類決定。

一個顯微鏡下的地衣(左)與其模式圖(右),圖中綠色顆粒狀的為藻類,絲狀的則是真菌的菌絲。

地衣在土壤形成中有一定作用。生長在巖石表面的地衣,所分泌的多種地衣酸可腐蝕巖面,使巖石表面逐漸龜裂和破碎,加之自然的風化作用,逐漸在巖石表面形成了土壤層,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因此,地衣常被稱為「植物拓荒者」或「先鋒植物」。

地衣對大氣汙染十分敏感,可作為大氣汙染的指示植物。根據各類地衣對二氧化硫的敏感性,有人提出無任何地衣存在的區域為SO2嚴重汙染區,只有殼狀地衣生長的區域為SO2輕度汙染區,有枝狀地衣正常生長的區域為無SO2汙染的清潔區。

地衣具有廣泛的用途。地衣所分泌的地衣酸多達百餘種,其中不少具有較強的抗菌能力。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的松蘿、石蕊等種類,可用於提取抗菌素。

相關內容連結

關於物種和品種

光合產物蔗糖如何影響光合速率?葉綠體如何分離?

如何開展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專題複習?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神奇的共生生物  苔蘚、藻類、真菌……這些名字遠比「地衣」要來得熟悉。乍聽之下,地衣似乎是地表微型生物的集合。但事實上,它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生物物種。  從學術上來定義,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共生」是什麼概念呢?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神奇的共生生物 苔蘚、藻類、真菌……這些名字遠比「地衣」要來得熟悉。乍聽之下,地衣似乎是地表微型生物的集合。但事實上,它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生物物種。 從學術上來定義,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共生」是什麼概念呢?
  • 地衣實際上含有三種真菌,而不是兩種或一種
    2019年1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2016年之前,地衣(lichen)被認為是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之間的夥伴關係,這是一種經典的共生關係。2016年,科學家們觀察到地衣實際上含有兩種真菌:一種子囊菌和一種新發現的擔子菌酵母。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地衣具有多種顏色、多樣生長型和特殊的內部構造。只有藻類和菌類處於共生狀態,兩者相依為命,才能成為地衣。國外的科學家稱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的這種關係為partner,即某種特定的藻類一定是跟某種真菌共生為partner,它們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就像大自然配對好一樣,這種專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大多數情況下,一種共生菌只與一種特定的共生藻生活,少數共生菌也可同時與一種以上的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
  • 因強抗壓能力而成為生命力極頑強的生物:比小強還小強的地衣
    自然界中,生命力最頑強的生物是什麼?是食物鏈頂端的猛獸?還是擁有超長壽命的參天古木?都不是,是一種介於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物。無論是在極端環境的南北極,還是乾旱缺水的沙漠;都可以見到這種生物,這就是地衣!地衣嚴格說來,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是一種由真菌和藻類結合在一起,互利共生的複合有機體。
  • 為地衣搬家
    但美國鱷魚河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lligator Riv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的某些生物或許可以獲得一次逃生的機會。一支由地衣植物學家組建的團隊,正計劃將覆蓋在當地樹表的某些地衣,小心地剝離,轉移到新的生長地。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排除特殊地質構造的可能性,文章認為,這一「生物」很可能是一種石生地衣——羊角淡盤衣。如果這一發現被證實,將為火星生命的存在提供有力證據。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之間互惠共生的特殊低等生物,由真菌和藻細胞構成。藻細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養分,而菌絲又為藻細胞提供水分、無機鹽及保護措施,這樣「互惠共生」的特性,使得地衣不需要從基物獲取營養,就能夠在裸露的巖石表面自由生長。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在地球上一些露出地表的非常古老的巖層上,有黃色、橙色、紅色和黑色的地衣,它們就像作畫時濺落在地上的顏料。這些生長緩慢的生物是植物王國裡的異類。
  • 地衣作為空氣汙染的生物指標
    與擁有大氣汙染觀測站的北美和歐洲相反,非洲等其他一些地區則缺乏此類機構,這些事情促使科學家在環境和空氣品質方面採用其他簡便且廉價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生物監測,尤其是地衣。在《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ISSN 2220-8860)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作者評估了以地衣為生物指示物的空氣汙染,並使用基於北非空氣品質指數(AQI)值的插值方法創建了空氣品質圖。該研究在分布於三個區域的63個站點中進行。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王立松解釋說,地衣是共生菌和共生藻之間穩定而又互惠共生的生物複合體,傳統定義曾把它看作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目前,全球已知的地衣約有1.3萬至2萬種。 上世紀80年代,為了儘早參加工作,他高中畢業後就來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當學工,「說白了就是打雜的」。當時,他被分配到研究真菌和苔蘚的隱花植物組,跟隨我國著名真菌學家臧穆做標本採集和整理工作。
  • 恐龍大滅絕時代傷害陸地植物,真菌植物組合有機體地衣獲蓬勃發展
    地衣地衣到處都是,你已經見過它百萬次了,只是你可能沒意識到。你在城市裡散步時,巖石、牆壁或樹上看到的粗糙或灰色斑點,都是常見的地衣。如果你走進一片更原始的森林,你會發現橙色、黃色和鮮豔的紫羅蘭色---地衣真的很漂亮。地衣是科學家們所說的「共生生物」---它們由兩種不同的生命形式組成,共享一個身體,共同工作。它們是真菌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有機體之間的一種夥伴關係。
  • 農業生物多樣性百科||地衣植物.漫遊世界的旅行者
    當然地衣可以供人們使用,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去區別這些植物,這樣才不會使用到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地衣。這類地衣大多數都長在巖石、牆壁、屋頂和雕像上,但也有少數殼狀地衣,如白色雞皮地衣,就是附著在老樹的枯皮上。有一種青銅色的葉狀地衣,許多年來一直被人們用作染眉毛的顏料。
  • 英國境內第一次發現一種稀有殼狀地衣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外媒26日報導,一位山地自行車手首次在英國境內發現了一種稀有殼狀地衣。據報導,這種殼狀地衣被稱為Multiclavula corynoides,在蘇格蘭高地自然保護區的步道上被發現。
  • 《萬物皆奇蹟》:地衣、橡苔、鹿蕊
    地衣是不同藻類和藍藻共生的一種生物,它們是穩定且互利共生聯合體。當我聽說是有這樣的說法,生物界分為三界:動物界、植物界、藍藻界,我很詫異。藍藻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它屬於真菌。地衣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組合的一類生物,它包含兩類生物:能光合作用的藻類和真菌,其中真菌負責是主要成員,真菌構建了地衣的外形。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而在自然界,也有這樣一種奇異的複合體,它在顯微鏡發明以後,才被發現是一個新的植物門類——地衣。小茸衣地衣不是一類單一的綠色低等植物,而是由生活在共生狀態下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有機體:真菌和藻類共同組成的複合體,它們不論在形態、結構、生態及生理上都與真菌和藻類迥然不同,作為植物界一類獨特的生物類群而存在。
  •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地衣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綠藻或藍細菌)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也就是說地衣是一類專化性的特殊真菌。傳統定義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施文德納作出了地衣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結論。在這以前,地衣一直被誤認為是一類特殊而單一的綠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您可能已經看過地衣,即使您沒有意識到。如果您曾經在森林中蜿蜒而過,想知道樹木或巖石上的硬皮東西是什麼,它們就是地衣,藻類和真菌的混合物幾乎像是一種生物一樣生活在一起。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地球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和真菌的DNA,並顯示了地衣可能在植物生長數百萬年後才得以改變。
  • 生活自北極的汙染監測器,頑強的地衣原來有這麼多用處
    在北冰洋海岸與泰加林之間,有著廣闊的凍土地帶,這片荒涼的土地面積比整個中國還大,它有著永久性冰冷的土壤,硬得像石頭一樣,挖都挖不開,好多植物因為這裡又冷又硬,都不喜歡在那裡生長,而不畏惡劣環境的地衣卻在這裡堅強的紮下根來。在寒冷的北極一共有3000多種不同的地衣,正是靠著它才為荒涼的北極帶來了五彩斑斕的色彩,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呢?
  • 地衣的味道
    地衣的別稱很多,有地耳、地軟、地見皮、地錢和地曲連等。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裡生長,又稱草耳。地衣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在雷雨之後,故而得名。《本草綱目》稱地衣「地踏菰」,《野菜博錄》謂之「鼻涕肉」。
  • 建築學的未來:讓建築披上地衣
    水泥牆上的花草和地衣通常看起來是衰落的象徵,但不久後,這些東西統統會成為底蘊大多數建築師認為,建築物上長滿苔蘚和地衣是不祥的徵兆。建築材料是專門用來抵抗生物生長的,很多研究研製藥物和生物殺滅劑,目的為了水泥、樹木和瓷磚表面免受植物的生長。但是,一個全新的團體試圖推翻以往的慣例。與其抵抗苔蘚、地衣, BiotA研究所希望研究出適合生物生長的表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