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植物,到了1868年,瑞士科學家西蒙·施文德納(Simon Schwendener)揭示出它們其實是一種複合生命體,由真菌與微型藻類結伴相生。這個「雙生假說」遭到了某種不滿,因為生物學家一直致力於把生物分類為一個個界限分明的獨立物種,但這種生命形態假說對此提出了挑戰,不過施文德納最終化解了種種非議,他用精密的顯微鏡與靈巧的雙手,設法分開了地衣中的那一對夥伴。
施文德納誤認為是真菌「奴役」了藻類,但是別人的研究表明這兩者其實是平等合作。藻類利用陽光製造真菌所需的養分,而真菌則提供礦物質,水和保護。此前人們從未聽過這種互惠共利的關係,也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彙,於是由兩個德國人,阿爾伯特·弗蘭克(Albert Frank)和安東·狄·百瑞(Anton de Bary)創造了一個完美描述這種現象的術語——「共生」(symbiosis),源於古希臘詞彙「共同」和「生活」。(材料來自於果殼網)
目前已知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5000多種,還有很多種類有待發現。
如此眾多的成員大致可以按外貌分為三類:緊貼石壁、樹皮等生長,像幹殼般的殼狀地衣;呈樹枝狀或柱狀,多數具分枝,僅基部附著於基質上的枝狀地衣;體扁平,有背腹之分,呈葉片狀,四周有瓣狀裂片,下方(腹面)以假根或臍固著在基物上,易與基質剝離的葉狀地衣。
葉狀地衣
枝狀地衣
地衣中的菌絲纏繞藻細胞,並從外面包圍藻類。藻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大部分被菌類所奪去,藻類和外界環境隔離,不能從外界吸取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只好依靠菌類供給,這是一種特殊的共生關係。地衣的形態幾乎完全由菌類決定。
一個顯微鏡下的地衣(左)與其模式圖(右),圖中綠色顆粒狀的為藻類,絲狀的則是真菌的菌絲。
地衣在土壤形成中有一定作用。生長在巖石表面的地衣,所分泌的多種地衣酸可腐蝕巖面,使巖石表面逐漸龜裂和破碎,加之自然的風化作用,逐漸在巖石表面形成了土壤層,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因此,地衣常被稱為「植物拓荒者」或「先鋒植物」。
地衣對大氣汙染十分敏感,可作為大氣汙染的指示植物。根據各類地衣對二氧化硫的敏感性,有人提出無任何地衣存在的區域為SO2嚴重汙染區,只有殼狀地衣生長的區域為SO2輕度汙染區,有枝狀地衣正常生長的區域為無SO2汙染的清潔區。
地衣具有廣泛的用途。地衣所分泌的地衣酸多達百餘種,其中不少具有較強的抗菌能力。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的松蘿、石蕊等種類,可用於提取抗菌素。
相關內容連結
關於物種和品種
光合產物蔗糖如何影響光合速率?葉綠體如何分離?
如何開展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專題複習?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