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的未來:讓建築披上地衣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娛樂頻道

水泥牆上的花草和地衣通常看起來是衰落的象徵,但不久後,這些東西統統會成為底蘊。

大多數建築師認為,建築物上長滿苔蘚和地衣是不祥的徵兆。建築材料是專門用來抵抗生物生長的,很多研究研製藥物和生物殺滅劑,目的為了水泥、樹木和瓷磚表面免受植物的生長。但是,一個全新的團體試圖推翻以往的慣例。與其抵抗苔蘚、地衣, BiotA研究所希望研究出適合生物生長的表殼。

位於倫敦巴特雷建築學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 BiotA研究所於去年成立。實驗室裡的建築師和工程師正致力於研發新材料,促進像苔蘚和地衣之類的微生物體的生長,最終建造一棟能讓植物生長的建築。目前為止,他們專注研發一種適合生物生長的混泥土。

BiotA研究所主任克魯茲(Marcos Cruz)表示,一直以來對建築和美學的看法有另類研究。「我們欽佩長在古老建築上的苔蘚,許多美好浪漫的往事讓我們注意到了它們,但我們都不希望它們生長在現代建築上,因為這通常被視為不好的存在,」他說。克魯茲希望研究所能推動改變「乾淨無暇是當代建築的理想追求」這一理念。

研究所的另一位主任理察•貝克特(Richard Beckett)表示,他對推翻傳統建築設計的理念很感興趣,至少在某些方面還是興趣滿滿的。「傳統建築是一項由上到下的過程,先決定建築的外表然後才動手建造。現在我們設計的是一項特別的建築或一群特別創新的建築,我們所用的材料和形狀構造都是獨特的,只有我們設計的建築才能做到。」

克魯茲和貝克特談到自己獨特的建築理念時,都認為自己的想法跟絕大部分建築師截然不同。「你見過的每一位建築師談的是建築的外表,」貝克特說。但是克魯茲和貝克特想提出一種全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他們希望人們在建築表面看到樹皮。「不要把建築外表當做是塊保護膜,我們應允許有別的東西依附生長在上面,甚至兩者融為一體,」貝克特說。克魯茲是這樣解釋的:「樹皮像是一位調解員,隔開了樹木內在的東西,同時表面允許許多物種生長在樹皮上,充實了環境與自然,然而沒有了樹皮的存在這些都無法做到。」

往大方面說,研究所正積極推動「綠色」建築。這些成果大多來自生長在牆上的植物,或屋頂的綠色植物。但是這樣「活生生的」系統費用昂貴且很難維護。有時所有植物死了,那麼必須全部更換。

克魯茲講述了一個關於植物育苗的故事。在倫敦東部有一個綠色牆,「我第一次發現它時,太不可思議了!」他說。6個月後,他再次經過這裡時,發現植物都死了並從牆上掉下來了。「一年後,我再次來到這裡,讓我十分吃驚的是這裡被換上了許多鋼板,並掛著一幅幅森林圖片,」他苦笑著說。巴塞特和克魯茲說這裡的系統缺乏維護。地衣和苔蘚能在任何地方生長,又無需多加維護。

把大自然帶進城市的理念對於很多人來講都不陌生。公園、花園和屋頂綠化在美國各個城市隨處可見。但類似像「城市綠地」這樣的想法對於城市生活來說,相對新穎。「18世紀以來,把大自然帶入城市生活這一想法,對於當時的城市文化來講是無法想像的,」研究城市化發展的班傑明•斯坦利(Benjamin Stanley)告訴我。剛開始,自然事物開始用於裝飾城市時,都是出於某種特定的目的:種植樹木是為了生產糧食,開墾土地為了彰顯王權。至於把大自然融入到建築設計中,則是為了裝飾、為了拉近城市間的距離或用大自然拉近人與人之際的聯繫,這些理念都是新穎的,代表了一個深遠的變化。

該研究所團隊至今仍處於測試材料的早期階段。比如,他們現在也無法確定地衣能吸收多少碳,能減少多少雨水流入雨水管道。貝克特說這都不是重點。「我們不是為了打破吸取多少碳的記錄。這不是我們行動的動力。這就是建築跟工程之間的差別,」他說。

實驗室與建築公司的合作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貝克特說,團隊研製的混泥土運用到外牆上大概需要五年時間。他們不確定材料將耗資多少,但貝克特跟早期的牆做了對比。「目標是保證價格便宜或至少跟安裝價格差距不大,但一旦使用了這些材料,後期就不需要維護,也不會產生其它費用,」他說。

貝克特所構想的建築,維護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讓一棟建築「綠色」並不意味著任由苔蘚地衣肆意增生。相反,團隊正設計一款帶有圖案紋路的表層,當中的渠道可供苔蘚生長。「控制其生長,人們才會欣賞到它的美,」貝克特說,「這些植物的生長需要讓人覺得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硬生生的覆蓋在表面。」

由此看來,研究所這項工程不僅是「讓自然走進城市」。它聽起來像是讓自然生活在城市裡,但是由人們自己的審美眼光來控制它生長,說到底還是人類控制自然界。

原文選自:BBC

 

相關焦點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地衣在6億年前最早登上陸地,並對陸生環境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之後陸地上才出現了苔蘚、蕨類、孢子植物等。因此,地衣又被稱為「先鋒生物」和地球陸地「拓荒者」。  歐洲航天局曾多次將不同品種的地衣帶上太空,發現它們能在外太空環境下存活一定時間。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 仿生建築學的實踐(組圖)
    仿生建築是21世紀建築學領域的一項新運動,仿生建築學理論結合了生物學、美學和自然界中的科學規律。仿生建築學把人類的建築結構、建築功能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結合和搭配。據專家介紹,目前的仿生建築學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城市環境仿生,建築功能仿生,建築形式仿生,建築內部結構仿生。  本文介紹的這些案例是一些已經修建好或者正在修建中的建築,還有一些是世界著名的建築方案,它們未必完全契合仿生學,但或多或少地代表了當今仿生建築學的一個方向。
  • 設計一堆地標建築的倫佐·皮亞諾,談了談建築學以及什麼是美 | TED...
    「建築學令人驚奇,因為那是一種藝術,它並不由科學的進展驅動,而是被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所驅動,被我們身處的社會所驅動。」而建築師的生活同樣令人驚奇,你首先得成為一名人本主義者,接著,你要成為一名建設者,因為:「建築學就是一門關於為人類遮風擋雨、為社群建造居所(shelter)的藝術。而這並不容易。」
  • 清華大學特色專業介紹:建築學
    建築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理、工、文、藝諸領域,具有科學與藝術、理工與人文結合的特點。建築學院在「廣義建築學」和「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指導下,繼承和發揚清華大學建築教育的優良傳統,提出和倡導建築教育理念:建築學――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建築教育――理工與人文的結合;學科構成――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和景觀學三位一體;建築教學――
  • 西南交大 | 2019建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
    【MBA中國網訊】「2019建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院長系主任大會」(2019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年會)定於2019年10月18日(周五)~20日(周日)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舉行。
  • 不可思議:困惑人類千年的八大建築學奇蹟-奇蹟,建築,人類,地球...
    下面這八大建築學奇蹟,困惑了人類數千年了,到底它們都是什麼,一起來看下吧:吉薩大金字塔吉薩大金字塔是古老世紀的7大奇觀之一,也是一個考古學奇蹟。它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2580年到2560年,它是埃及沙漠的三座金字塔中最大而且最悠久的。
  • 停課不停學 | 建築學專業在線網絡課程共享
    ,包括:建築學概論、房屋建築學、中國建築史、外國建築史、建築物理、建築構造、建築設備、建築設計基礎、建築結構等建築學核心與特色課程。課程從建築學總論、建築設計、建築歷史、建築理論、建築技術、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建築文化、建築與環境、建築與藝術等不同視角展開研討,使學生從入門之始就能夠對建築學的地位作用、以及專業學習和發展有一個概貌性與針對性的認識。
  • 設計學、建築學、工程力學、計算機……應有盡有
    紙質筆記2018級本科生 設計學類專業 鮑銘湲《動畫C》2018級本科生 建築學專業 任天碩《建築物理光學》2017級本科生 工程力學專業計算機與電子通信 馬立凡《微積分》2019級本科生 智能裝備 姚文超《微積分》2019級本科生 智能裝備 王新晨《大學物理》2019級本科生 建築學院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王立松解釋說,「因為地衣對汽車尾氣、酸雨,以及工業排放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中心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們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先鋒生物  如果人類未來要移民外星球的話,那麼地衣很可能是「先遣隊」,王立松將地衣稱為「先鋒生物」。
  • 2020世界大學建築學專業排名:麻省理工第一,清華第11,同濟第18
    文/獨角獸數學課堂角角老師導語:提及我國建築專業最好的學校,大家第一想到的應該是「建築老八校」吧。是的,我國「建築老八校」是我國建築專業最好的八所大學,這八所學校的建築專業畢業生,畢業即就業,而且被各大建築公司搶,絲毫不誇張。那麼,我國建築專業在世界上排名如何?世界上最好的建築專業是哪所大學呢?
  • 人類未來移民太空,地衣可能就可以作為一個先遣隊
    雲南是中國重要生物類群的天然基因庫,也是中國地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代表地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堅持地衣分類學研究38年,採集了5萬多種標本。在SELF講壇上,王立松帶領我們微觀極端環境中的地衣世界。
  • 又見地衣
    用手輕輕一撥,地衣就脫落下來,再撥一下,一層一層,重重疊疊,柔軟肥厚。有多少年沒見到地衣了,而且是在城市中發現的。我捧起一把地衣,像捧著一個奇蹟。地衣有多種名字,雷公菌、地木耳、地耳、天仙菜、地皮菇……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名稱,表達對它的認識和喜愛。
  • 地衣的味道
    地衣的別稱很多,有地耳、地軟、地見皮、地錢和地曲連等。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裡生長,又稱草耳。地衣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在雷雨之後,故而得名。《本草綱目》稱地衣「地踏菰」,《野菜博錄》謂之「鼻涕肉」。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王立松解釋說,「因為地衣對汽車尾氣、酸雨,以及工業排放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中心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們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先鋒生物 如果人類未來要移民外星球的話,那麼地衣很可能是「先遣隊」,王立松將地衣稱為「先鋒生物」。
  • 《你會在那裡嗎》VS《建築學概論》的平行理論
    電影《你會在那裡嗎》引起許多觀眾們的討論,因為它與之前的人氣電影《建築學概論》有著相似之處。《建築學概論》描述在建築事務所中上班的男子承敏,大學時期的初戀情人瑞妍找上門來,希望能將自己的老屋重新翻修的故事,讓對於初戀抱有幻想與懷念的411萬觀眾們進戲院欣賞,相當受歡迎,而與《建築學概論》有著一些相似點的《你會在那裡嗎》,是否將再度喚醒大家對於初戀的心動?
  • 地衣長城
    我基本可以肯定灰白色的是衰老的,並確實看到已死的地衣。不過,最後發現的幾片黑色地衣是不同種類,形狀像木耳,而不是麗石黃衣那樣的鱗殼狀。 地衣的年齡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壽命可長達幾千年!石黃衣在石頭表面生長,蔓延速度很慢,通常說不超過一年0.1毫米,要是自然條件特別不利生長,就更慢。
  • 地衣繡的花
    雲南山多,生態環境大家也還認可,遊山玩水看石頭是很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如石林、土林、沙林等等
  • 為地衣搬家
    一支由地衣植物學家組建的團隊,正計劃將覆蓋在當地樹表的某些地衣,小心地剝離,轉移到新的生長地。就目前所知,在保護區內,戴氏牛皮葉(dey's moon lichen)的分布面積只有數平方英裡(1平方英裡約為2.6平方千米),其他稀有的當地特產的地衣也瀕臨滅絕。海水入侵最終將毀滅低洼地帶的沿海森林,例如鱷魚河流域的沼澤森林。因此,重新安置可能是拯救當地許多地衣的唯一辦法。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每種地衣都包含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生物,並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全世界已發現的不同種類的地衣大約兩萬多種,其中有小到平方毫米的南極洲地衣,也有長達3米如頭髮一樣的熱帶雨林地衣。地衣是大約4億多年前,在地球上生長的首批植物之一,至今它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38年紮根小眾領域 急脾氣專家遇上「慢性子」地衣 地衣生長緩慢,平均年生長不足1釐米。即使長得最快的松蘿,每年也只能長2釐米左右。長得最慢的地衣是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地圖衣,每年僅長0.2毫米。雖然長得慢,但地衣很「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