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牆上的花草和地衣通常看起來是衰落的象徵,但不久後,這些東西統統會成為底蘊。
大多數建築師認為,建築物上長滿苔蘚和地衣是不祥的徵兆。建築材料是專門用來抵抗生物生長的,很多研究研製藥物和生物殺滅劑,目的為了水泥、樹木和瓷磚表面免受植物的生長。但是,一個全新的團體試圖推翻以往的慣例。與其抵抗苔蘚、地衣, BiotA研究所希望研究出適合生物生長的表殼。
位於倫敦巴特雷建築學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 BiotA研究所於去年成立。實驗室裡的建築師和工程師正致力於研發新材料,促進像苔蘚和地衣之類的微生物體的生長,最終建造一棟能讓植物生長的建築。目前為止,他們專注研發一種適合生物生長的混泥土。
BiotA研究所主任克魯茲(Marcos Cruz)表示,一直以來對建築和美學的看法有另類研究。「我們欽佩長在古老建築上的苔蘚,許多美好浪漫的往事讓我們注意到了它們,但我們都不希望它們生長在現代建築上,因為這通常被視為不好的存在,」他說。克魯茲希望研究所能推動改變「乾淨無暇是當代建築的理想追求」這一理念。
研究所的另一位主任理察•貝克特(Richard Beckett)表示,他對推翻傳統建築設計的理念很感興趣,至少在某些方面還是興趣滿滿的。「傳統建築是一項由上到下的過程,先決定建築的外表然後才動手建造。現在我們設計的是一項特別的建築或一群特別創新的建築,我們所用的材料和形狀構造都是獨特的,只有我們設計的建築才能做到。」
克魯茲和貝克特談到自己獨特的建築理念時,都認為自己的想法跟絕大部分建築師截然不同。「你見過的每一位建築師談的是建築的外表,」貝克特說。但是克魯茲和貝克特想提出一種全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他們希望人們在建築表面看到樹皮。「不要把建築外表當做是塊保護膜,我們應允許有別的東西依附生長在上面,甚至兩者融為一體,」貝克特說。克魯茲是這樣解釋的:「樹皮像是一位調解員,隔開了樹木內在的東西,同時表面允許許多物種生長在樹皮上,充實了環境與自然,然而沒有了樹皮的存在這些都無法做到。」
往大方面說,研究所正積極推動「綠色」建築。這些成果大多來自生長在牆上的植物,或屋頂的綠色植物。但是這樣「活生生的」系統費用昂貴且很難維護。有時所有植物死了,那麼必須全部更換。
克魯茲講述了一個關於植物育苗的故事。在倫敦東部有一個綠色牆,「我第一次發現它時,太不可思議了!」他說。6個月後,他再次經過這裡時,發現植物都死了並從牆上掉下來了。「一年後,我再次來到這裡,讓我十分吃驚的是這裡被換上了許多鋼板,並掛著一幅幅森林圖片,」他苦笑著說。巴塞特和克魯茲說這裡的系統缺乏維護。地衣和苔蘚能在任何地方生長,又無需多加維護。
把大自然帶進城市的理念對於很多人來講都不陌生。公園、花園和屋頂綠化在美國各個城市隨處可見。但類似像「城市綠地」這樣的想法對於城市生活來說,相對新穎。「18世紀以來,把大自然帶入城市生活這一想法,對於當時的城市文化來講是無法想像的,」研究城市化發展的班傑明•斯坦利(Benjamin Stanley)告訴我。剛開始,自然事物開始用於裝飾城市時,都是出於某種特定的目的:種植樹木是為了生產糧食,開墾土地為了彰顯王權。至於把大自然融入到建築設計中,則是為了裝飾、為了拉近城市間的距離或用大自然拉近人與人之際的聯繫,這些理念都是新穎的,代表了一個深遠的變化。
該研究所團隊至今仍處於測試材料的早期階段。比如,他們現在也無法確定地衣能吸收多少碳,能減少多少雨水流入雨水管道。貝克特說這都不是重點。「我們不是為了打破吸取多少碳的記錄。這不是我們行動的動力。這就是建築跟工程之間的差別,」他說。
實驗室與建築公司的合作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貝克特說,團隊研製的混泥土運用到外牆上大概需要五年時間。他們不確定材料將耗資多少,但貝克特跟早期的牆做了對比。「目標是保證價格便宜或至少跟安裝價格差距不大,但一旦使用了這些材料,後期就不需要維護,也不會產生其它費用,」他說。
貝克特所構想的建築,維護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讓一棟建築「綠色」並不意味著任由苔蘚地衣肆意增生。相反,團隊正設計一款帶有圖案紋路的表層,當中的渠道可供苔蘚生長。「控制其生長,人們才會欣賞到它的美,」貝克特說,「這些植物的生長需要讓人覺得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硬生生的覆蓋在表面。」
由此看來,研究所這項工程不僅是「讓自然走進城市」。它聽起來像是讓自然生活在城市裡,但是由人們自己的審美眼光來控制它生長,說到底還是人類控制自然界。
原文選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