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地衣

2020-12-04 人民網

穿過一片水杉林,走過荷葉簇擁的池塘,再經過幾樹海棠、石楠,然後躬身鑽過一叢茂密的夾竹桃,眼前就是那片向陽的草坡。爬上山坡,可以望見單位的辦公樓。

我急匆匆趕來,期待在上次發現地衣的地方,再見它們的身影。

清明前後,一晚上的電閃雷鳴。第二天傍晚,我散步到這片綠毯般的山坡,夕陽正從遠處的樹梢上一點點墜落,紫色的異簷花、黃色的鼠麴草亭亭玉立。我突然發現,一塊石頭周圍的草皮裡,洇出一小片一小片的黑色,像是打翻了墨水瓶。湊近了看,我心一跳,是地衣!可不是嘛,一隻一隻深綠色的小耳朵,擠擠挨挨的,像是在偷聽大地生長的聲音。

用手輕輕一撥,地衣就脫落下來,再撥一下,一層一層,重重疊疊,柔軟肥厚。有多少年沒見到地衣了,而且是在城市中發現的。我捧起一把地衣,像捧著一個奇蹟。

地衣有多種名字,雷公菌、地木耳、地耳、天仙菜、地皮菇……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名稱,表達對它的認識和喜愛。

小時候聽母親說,春夏雷雨過後,草叢裡會長出黑黑的地衣,好吃又有營養。但母親從沒有帶我採過地衣,時常帶我去採地衣的,是姐姐。姐姐說,一打雷,土地就被震醒,地裡會探出一個個小耳朵,你要去看嗎?我當然要去看,於是挎個小竹籃跟著她走。

春寒料峭的雨後,我和姐姐穿著花棉襖,去一個名叫向東的地方採地衣,不為吃,純粹是好玩。有一次姐姐偷偷穿了母親新做的紅黑色呢子大衣,撐著雨傘去找地衣,結果滑了一跤,大衣上沾滿泥巴,因為這件事,姐姐回家後挨了母親責罵。那時候,我們貪玩的方式還有採薺菜、盤紅薯、撿荸薺,兩人經常玩得一身溼、一腳泥,小臉小手通紅地回家。

這是很久遠的事情了,它們沉睡在我的記憶深處,今年的春雷卻把它們給喚醒了。

現在,在單位附近的這片山坡上,我又像小時候那樣採起了地衣。雖然兩手空空,但這難不倒我。不遠處有一片菜地,我在那裡撿到兩片老去的包菜葉子,然後用包菜葉子將粘著泥和草的地衣捧回家。

地衣好吃卻難洗。家鄉的山坡土地肥沃,所以地衣也長得肥碩。城裡的山坡沒人施肥,這兒的地衣大的宛如指甲蓋,小的只有綠豆般大小,泥草混雜其間。不過我不怕麻煩,小時候採過、吃過地衣,卻沒洗過地衣,現在正好補上這一課。

把地衣倒進洗菜池,將洗菜池蓄滿水,這時泥沙沉底,雜草浮上水面。拂去雜草,一把一把撈出地衣,再把水池裡的泥沙衝洗乾淨。如此循環往復,五六遍過後,基本可以洗乾淨。再用淘米水浸泡,吸附掉地衣上面的雜質。

清洗過後的地衣,在水池裡浮浮沉沉。我久久凝視著它們。在晃動的水面上,我仿佛看見父親爬上院子裡高大的泡桐樹,揮舞鐮刀把合圍十幾米粗的大樹一截一截砍下;仿佛看見母親有節奏地踩著縫紉機的踏板,一塊布在她的手中、在針頭下來回穿梭;仿佛看見左鄰右舍的阿姨們,端著碗在自家房前屋後,一邊吃飯一邊聊天,碗裡也會出現紅色碎椒炒地衣,煞是好看……

地衣很嬌氣,在空氣潔淨的地方才能生長,因此也成為生態環境優良的標誌。為此,我對它又添一份好感。我可以和地衣一起,在這片山坡上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氣。

不知不覺間,南昌城這些年的綠化越來越貼心,特別是新城區,既有江南園林的端莊巧致,又保留了大量原生態的溼地和山林,空氣時常清新得像水洗過一般。我住的贛江邊,單位門前的月季園,到處綠草茵茵,四季鮮花常開。在每天兩點一線的穿梭中,我甚至常常提醒自己,要專心開車,不要因路旁美麗的風景而走神。

發現地衣後,我時不時就往小山坡上跑。地衣會在雷雨後瘋長,雨期過長,就會腐爛,天晴數日,又會幹枯,採摘時機很難把握,有時遇見,有時遇不見。可它在與不在,對我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在這裡能望見童年和少年的時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0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地衣的味道
    地衣的別稱很多,有地耳、地軟、地見皮、地錢和地曲連等。因其是在河灘或山坡草地裡生長,又稱草耳。地衣還有個不太文雅的俗名,叫「雷公屎」,因其出現在雷雨之後,故而得名。《本草綱目》稱地衣「地踏菰」,《野菜博錄》謂之「鼻涕肉」。
  • 地衣繡的花
    雲南山多,生態環境大家也還認可,遊山玩水看石頭是很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如石林、土林、沙林等等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海拔4000米的太白山頂裸露的巖石上,生長的一種地衣紅腹石耳:地衣體葉狀,近圓形,直徑可達6.5釐米,葉體中央長著一個臍狀的固著器,以此固定在基物上。本種屬石耳科,為我國特有種,只生長在太白山高海拔地區,被學術界稱為地衣中的」大熊貓「,這種地衣是一味治療胃病的特效藥材。
  • 地衣長城
    我基本可以肯定灰白色的是衰老的,並確實看到已死的地衣。不過,最後發現的幾片黑色地衣是不同種類,形狀像木耳,而不是麗石黃衣那樣的鱗殼狀。 地衣的年齡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壽命可長達幾千年!石黃衣在石頭表面生長,蔓延速度很慢,通常說不超過一年0.1毫米,要是自然條件特別不利生長,就更慢。
  • 為地衣搬家
    一支由地衣植物學家組建的團隊,正計劃將覆蓋在當地樹表的某些地衣,小心地剝離,轉移到新的生長地。就目前所知,在保護區內,戴氏牛皮葉(dey's moon lichen)的分布面積只有數平方英裡(1平方英裡約為2.6平方千米),其他稀有的當地特產的地衣也瀕臨滅絕。海水入侵最終將毀滅低洼地帶的沿海森林,例如鱷魚河流域的沼澤森林。因此,重新安置可能是拯救當地許多地衣的唯一辦法。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每種地衣都包含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生物,並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全世界已發現的不同種類的地衣大約兩萬多種,其中有小到平方毫米的南極洲地衣,也有長達3米如頭髮一樣的熱帶雨林地衣。地衣是大約4億多年前,在地球上生長的首批植物之一,至今它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地衣能夠自養,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王立松舉例說,在一些極端環境裡,比如乾旱的沙漠地區,或者是高海拔地區,動物死去後骨骼甚至牙齒表面都會有地衣。「牙齒表面是琺瑯質組成的,很沒有營養,但是地衣可以生活得非常好。」  地衣同時又對環境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看作是環境監測師。「觀察你生活的周圍,如果有地衣生長,說明你很幸運地生活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地衣在6億年前最早登上陸地,並對陸生環境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之後陸地上才出現了苔蘚、蕨類、孢子植物等。因此,地衣又被稱為「先鋒生物」和地球陸地「拓荒者」。  歐洲航天局曾多次將不同品種的地衣帶上太空,發現它們能在外太空環境下存活一定時間。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38年紮根小眾領域 急脾氣專家遇上「慢性子」地衣 地衣生長緩慢,平均年生長不足1釐米。即使長得最快的松蘿,每年也只能長2釐米左右。長得最慢的地衣是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地圖衣,每年僅長0.2毫米。雖然長得慢,但地衣很「長壽」。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材料來自於果殼網)目前已知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5000多種,還有很多種類有待發現。如此眾多的成員大致可以按外貌分為三類:緊貼石壁、樹皮等生長,像幹殼般的殼狀地衣;呈樹枝狀或柱狀,多數具分枝,僅基部附著於基質上的枝狀地衣;體扁平,有背腹之分,呈葉片狀,四周有瓣狀裂片,下方(腹面)以假根或臍固著在基物上,易與基質剝離的葉狀地衣。
  • 地衣,平淡而神秘的生命
    但是當我蹲下身子在拍一朵小花的時候,我的微距鏡頭掃入了一塊石頭表面的地衣,在取景框中,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些地衣,突然發現,它們千姿百態,深淺不一,那麼富有美感。有的像剝落的油漆,有的像海中的珊瑚,有的像蜿蜒的蠕蟲,特別是那些和苔蘚長在一起的地衣,形成特別的風景。我請教了張力老師,張老師說這是某種殼狀地衣,我知道這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生命形式。地衣是由真菌和藻類組合而成的,一株真菌包住一株藻,兩者共同運作,成為一個單一的實體。大多數地衣都是匍匐在地的,而且像一個有生命的甲殼一般四處蔓延。和植物不同的是,地衣沒有根或者葉子,它們也不會開花。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地衣為什麼對周圍環境具有指示作用,這還要從地衣的結構說起。地衣為什麼具有指示性?       雖然地衣歸為真菌界,但地衣是由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共同組成的複合有機體,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儘管地衣在自然界的分布極為廣泛,從赤道到北極都有分布,然而城市中卻鮮見,猶如「地衣荒漠」,人工栽培地衣幾乎不能成活。因此科研人員只能在野生環境下進行長期觀測,對地衣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人們去探尋。
  • 地衣芽孢桿菌的作用
    地衣芽孢桿菌是一種已經在養殖業中廣泛應用的菌種,它的作用十分廣泛,作用也十分強大,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地衣芽孢桿菌的強大功能吧! 其次是健康保護作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分泌抑菌物質,減少腸胃炎的發生,防治腹瀉,對菌裡治療效果明顯,能夠顯著抑制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等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提高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最後是營養作用,地衣芽孢桿菌能夠分泌多種酶類,例如果膠酶、澱粉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等,不僅彌補了動物內源酶不足的問題,而且產生的一些小分子蛋白質和有機酸更容易被動物消化吸收,提高了飼料利用率,生產成本低且效益更高。
  • 植物天地 先鋒植物——地衣
    當今人類已經認識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6000多種,從它們的體態上,可以分為殼狀、葉狀、鱗片狀和枝條狀四種。從寒冷的北極苔原,到炎熱的熱帶雨林,到處都能見到地衣的蹤跡。殼狀地衣緊貼在樹皮和巖石上生長,衣體很難剝離。貼附在地面生長的梅衣,屬於葉狀地衣,其葉狀體的邊緣有許多分叉的裂片,從上面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黃綠色絲狀的枝狀地衣——松蘿,通常吊掛在樹木上,可以隨風飄蕩,不易折斷。
  •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地衣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綠藻或藍細菌)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也就是說地衣是一類專化性的特殊真菌。傳統定義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施文德納作出了地衣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結論。在這以前,地衣一直被誤認為是一類特殊而單一的綠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王立松解釋說,「因為地衣對汽車尾氣、酸雨,以及工業排放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中心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們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先鋒生物 如果人類未來要移民外星球的話,那麼地衣很可能是「先遣隊」,王立松將地衣稱為「先鋒生物」。
  • 【人民日報】王立松:顯微鏡下對話地衣
    「我當時不通英語,更不用說地衣文獻大多是拉丁文、日文,不少地衣資料對我而言就像是天書。」憑著笨功夫,王立松開始了地衣研究:在各個圖書館之間奔波,從各種期刊查找、抄錄國外的研究資料,看不懂拉丁文就自學,沒有文獻就借,複印不起就手抄……  如今,王立松積累了幾千張地衣文獻卡片、6萬多號標本和近3萬張地衣物種生境圖,「特別是地衣物種生境圖,國內我這裡最全」。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地球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和真菌的DNA,並顯示了地衣可能在植物生長數百萬年後才得以改變。
  • 《各種顏色的地衣》混江龍-協助拍攝
    各種顏色的地衣【第1幅圖】此作品由綿陽攝影愛好者溫先生在著名的安徽地區拍攝各種顏色的地衣【第4幅圖】此作品由溫州攝影愛好者池先生在著名的廣州地區拍攝各種顏色的地衣各種顏色的地衣【第10幅圖】此作品由銀川攝影愛好者慕先生在著名的湛江地區拍攝各種顏色的地衣【第11幅圖】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在現代生態系統中,地衣分泌的地衣酸使許多動物不願意靠近地衣,因此地衣與『地衣耐受性動物』間形成了一個複雜而特殊的微生態體系,地衣與擬態地衣的昆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關係之一。最著名的地衣與昆蟲關係的例子是19世紀的樺尺蛾「工業黑化現象」,隨著工業革命造成了大量汙染,伴隨樹皮上的地衣消亡,導致偽裝地衣的淺色樺尺蛾更容易被鳥類捕食,深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隨著環境轉好,地衣大量恢復後,淺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這一經典的案例也被稱為「Darwinianevolution in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