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山峻岭上,我們常可看到巖石的表面覆蓋住橘紅色、黃色、綠色、褐色和銀灰色的彩色斑塊。更奇怪的是,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斑塊顏色變得更加鮮豔奪目。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一些殼狀地衣的「傑作」。
當今人類已經認識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6000多種,從它們的體態上,可以分為殼狀、葉狀、鱗片狀和枝條狀四種。從寒冷的北極苔原,到炎熱的熱帶雨林,到處都能見到地衣的蹤跡。殼狀地衣緊貼在樹皮和巖石上生長,衣體很難剝離。貼附在地面生長的梅衣,屬於葉狀地衣,其葉狀體的邊緣有許多分叉的裂片,從上面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黃綠色絲狀的枝狀地衣——松蘿,通常吊掛在樹木上,可以隨風飄蕩,不易折斷。
如果把地衣切個橫切面,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同生在一起的複合體——真菌的菌絲緊密交織成衣體的上下皮層,大量藻細胞就藏在其中。它們兩者關係十分和諧,配合默契,藻類細胞利用它們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為雙方提供營養,而真菌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供給藻類,使藻類免受乾渴之苦。它們這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叫「共生」。由此可見,地衣是一類非常特殊的低等植物類群。
地衣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那些長年累月緊貼在石頭上生長的地衣,從石頭上得不到任何好處。然而,地衣會從自己體內分泌出酸性物質,把下面的巖石慢慢地腐蝕溶解,最後形成土壤,使得其它陸生植物有立足之土。因此,地衣可以看成是徵服陸地的先鋒植物。
雖然寒冷與乾旱對地衣的生存並不造成威脅,但大氣中含有過高的二氧化硫氣體,就會使它們「家破人亡」。因此,人們常用地衣來作為大氣中二氧化硫含量的「監測器」。另外,地衣中分泌的多種酸性物質,如松蘿酸、地衣酸,還是良好的抗菌藥物。在櫟扁地衣裡提取的成分,可作為定香劑,也是化妝品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劑。長期生活在亞洲北部苔原地區的馴鹿和麝,在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它們不得不從厚厚的積雪下面掘取地衣來充飢。
本文摘自於《植物天地》一書
編著:胡玉熹、楊斧
整理:許愛婷-鴕鳥
圖片:書中原圖
植物天地專欄,更多精彩文章
近期精彩動與內容~
通過體驗式環境教育活動、重建人與自然的深層聯繫、促進保護環境的自覺行動、培力綠色公民的社會氛圍
輸入關鍵詞: 活動|培訓|冬令營|公開課|綠色生活|森林幼兒園|親子團| 查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