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地 先鋒植物——地衣

2021-02-22 蓋婭自然教育

在高山峻岭上,我們常可看到巖石的表面覆蓋住橘紅色、黃色、綠色、褐色和銀灰色的彩色斑塊。更奇怪的是,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斑塊顏色變得更加鮮豔奪目。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一些殼狀地衣的「傑作」。

當今人類已經認識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6000多種,從它們的體態上,可以分為殼狀、葉狀、鱗片狀和枝條狀四種。從寒冷的北極苔原,到炎熱的熱帶雨林,到處都能見到地衣的蹤跡。殼狀地衣緊貼在樹皮和巖石上生長,衣體很難剝離。貼附在地面生長的梅衣,屬於葉狀地衣,其葉狀體的邊緣有許多分叉的裂片,從上面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黃綠色絲狀的枝狀地衣——松蘿,通常吊掛在樹木上,可以隨風飄蕩,不易折斷。

如果把地衣切個橫切面,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同生在一起的複合體——真菌的菌絲緊密交織成衣體的上下皮層,大量藻細胞就藏在其中。它們兩者關係十分和諧,配合默契,藻類細胞利用它們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為雙方提供營養,而真菌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供給藻類,使藻類免受乾渴之苦。它們這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叫「共生」。由此可見,地衣是一類非常特殊的低等植物類群。

地衣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那些長年累月緊貼在石頭上生長的地衣,從石頭上得不到任何好處。然而,地衣會從自己體內分泌出酸性物質,把下面的巖石慢慢地腐蝕溶解,最後形成土壤,使得其它陸生植物有立足之土。因此,地衣可以看成是徵服陸地的先鋒植物。

雖然寒冷與乾旱對地衣的生存並不造成威脅,但大氣中含有過高的二氧化硫氣體,就會使它們「家破人亡」。因此,人們常用地衣來作為大氣中二氧化硫含量的「監測器」。另外,地衣中分泌的多種酸性物質,如松蘿酸、地衣酸,還是良好的抗菌藥物。在櫟扁地衣裡提取的成分,可作為定香劑,也是化妝品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劑。長期生活在亞洲北部苔原地區的馴鹿和麝,在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它們不得不從厚厚的積雪下面掘取地衣來充飢。

本文摘自於《植物天地》一書

編著:胡玉熹、楊斧

整理:許愛婷-鴕鳥

圖片:書中原圖

植物天地專欄,更多精彩文章

近期精彩動與內容~


通過體驗式環境教育活動、重建人與自然的深層聯繫、促進保護環境的自覺行動、培力綠色公民的社會氛圍


輸入關鍵詞: 活動|培訓|冬令營|公開課|綠色生活|森林幼兒園|親子團|  查看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每種地衣都包含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生物,並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全世界已發現的不同種類的地衣大約兩萬多種,其中有小到平方毫米的南極洲地衣,也有長達3米如頭髮一樣的熱帶雨林地衣。地衣是大約4億多年前,在地球上生長的首批植物之一,至今它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記者 張晶晶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真菌學》上發表文章,澄清了全球蓮葉衣目下3個屬的物種組成,及各屬、種間的系統進化關係。王立松解釋說,「因為地衣對汽車尾氣、酸雨,以及工業排放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中心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們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先鋒生物  如果人類未來要移民外星球的話,那麼地衣很可能是「先遣隊」,王立松將地衣稱為「先鋒生物」。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金絲帶   王立松攝   ▲王立松戴著他發表的新種「地衣鬍子」 ■本報記者 張晶晶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真菌學》上發表文章,澄清了全球蓮葉衣目下3個屬的物種組成
  • 生命力最頑強的植物—地衣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綠藻或藍細菌)之間穩定而又互利的也就是說地衣是一類專化性的特殊真菌。傳統定義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與藻類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施文德納作出了地衣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結論。在這以前,地衣一直被誤認為是一類特殊而單一的綠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屬,26000多種。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地球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和真菌的DNA,並顯示了地衣可能在植物生長數百萬年後才得以改變。
  • 地衣:環境的「監測員」植物「爬行」之謎
    地衣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它能生存在其他植物無法生存的環境中,不論是在光禿禿的山巖上、潮溼的泥土裡、枝幹的背陰處、牆邊的縫隙間,都可見到它的身影。即使在高山峻岭、熱帶沙漠、北極荒原、冰天雪地等惡劣的環境中,它也能生長。據科學家調查統計,全世界被命名的地衣植物就達26000多種,人們稱地衣為「植物王國的開路先鋒」。
  • 在我們的生活中,地衣植物仿佛是隨處可見的,從大大小小……
    在我們的生活中,地衣植物仿佛是隨處可見的,從大大小小…… 2017-12-06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恐龍大滅絕時代傷害陸地植物,真菌植物組合有機體地衣獲蓬勃發展
    撞擊導致火山灰雲遮擋了太陽,地球的溫度驟降,也破壞了大多數植物的生命。但一項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新研究顯示,在陸地植物艱難生存的同時,一些地衣抓住了這個機會,進化成新的形式,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植物的角色。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
  • 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
    央廣網昆明8月3日消息 (記者李健飛)為促進地衣生物學的發展、展示科研隊伍水平,加強中國地衣學家相互合作與交流,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學專業委員會於2017年8月1日至8月5日以「中國地衣研究新進展」為主題的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專業委員會主辦、昆明植物所承辦。
  •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將帶動該所地衣生物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前沿,地衣型真菌的活體保存是KUN館藏標本多樣性的又一體現,有利於提升KUN館藏標本的管理水平,特別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地衣資源多樣性、特有和瀕危地衣物種的活體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 農業生物多樣性百科||地衣植物.漫遊世界的旅行者
    巖石上的地衣地衣是由真菌和藻類共同在一起形成的特殊植物,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直接食用當然地衣可以供人們使用,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去區別這些植物,這樣才不會使用到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地衣。這類地衣大多數都長在巖石、牆壁、屋頂和雕像上,但也有少數殼狀地衣,如白色雞皮地衣,就是附著在老樹的枯皮上。
  • 趣說電影植物第一期——地衣&苔蘚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很少會注意到電影中的植物。然而事實上植物也是電影中的一員,有些甚至有著推動劇情的作用或獨特的意義。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地衣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植物,到了1868年,瑞士科學家西蒙·施文德納(Simon Schwendener)揭示出它們其實是一種複合生命體,由真菌與微型藻類結伴相生。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而在自然界,也有這樣一種奇異的複合體,它在顯微鏡發明以後,才被發現是一個新的植物門類——地衣。小茸衣地衣不是一類單一的綠色低等植物,而是由生活在共生狀態下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有機體:真菌和藻類共同組成的複合體,它們不論在形態、結構、生態及生理上都與真菌和藻類迥然不同,作為植物界一類獨特的生物類群而存在。
  • 地衣畫?你還傻傻分不清?
    苔蘚植物是苔類植物、蘚類植物和角苔類植物的總稱,全球共約18000種,數量僅次於被子植物。在包羅萬象的植物界中,苔蘚植物可以說是最不起眼,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群,它們被俗稱為青苔,體形纖小,通常只有幾毫米到幾釐米高,就像是植物王國的小矮人,但它的分布範圍很廣,除了溫泉和海洋外,它們的腳步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喜愛潮溼和陰暗的環境。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地衣在6億年前最早登上陸地,並對陸生環境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之後陸地上才出現了苔蘚、蕨類、孢子植物等。因此,地衣又被稱為「先鋒生物」和地球陸地「拓荒者」。  歐洲航天局曾多次將不同品種的地衣帶上太空,發現它們能在外太空環境下存活一定時間。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西藏首次實現地衣標本館藏 標本共計3000餘份
    原標題:西藏首次實現地衣標本館藏   「按照生長型分,地衣共分為葉狀、枝狀、殼狀三類,殼狀的生長速度很慢。」在採訪中,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雪梅向記者介紹。   地衣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是重要的大氣汙染指示物。
  • 最神秘的大陸-南極大陸,最大的昆蟲是蚊子,最耐寒植物是地衣
    最耐寒的植物是地衣 南極地區缺少溫暖,缺少水分,缺少肥料,缺少土壤,也就是說,幾乎缺少植物生長所必需的一切,唯一不缺少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