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將帶動該所地衣生物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前沿,地衣型真菌的活體保存是KUN館藏標本多樣性的又一體現,有利於提升KUN館藏標本的管理水平,特別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地衣資源多樣性、特有和瀕危地衣物種的活體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地衣型子囊菌是藻菌共生的一類特殊真菌,只存在於地衣體中,是決定地衣物種形態的主要載體。據了解,目前全球約有地衣型子囊菌21000-28850種,其中中國已知約1766種。

    國際上,地衣型真菌的培養研究已經開展了近40年,但分離培養涉及到地衣的遺傳學、生理學和地衣化學等諸多領域,所以頗具難度,培養成功率往往不到1/10。全球已報導對1183種地衣進行培養分離嘗試,但只有493種被成功分離,其中30%來自子囊孢子、32%來自地衣體。在亞洲,日本在該項領域研究發展較快,已經報導了分離成功的地衣型真菌429種,隸屬於118屬和49科。

    地衣型真菌的分離和活體培養,對非共生下的這些地衣型子囊菌所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研究、藻菌分離後的重組、新技術鑑定地衣物種,以及地衣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發展前景。地衣型真菌過去只在發達國家的標本館(或資源庫)被分離保藏,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地衣專業標本收藏地——昆明植物所標本館,過去也僅限對幹標本的收藏。

    昆明植物所王立松等科技人員通過多種努力和研究,目前已首次成功分離培養23種地衣型共生菌,王立松等還將通過利用建立的該項分離培養技術,重點對雲南的特有種、瀕危種、模式種和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地衣型真菌分離培養,建立這些物種資料庫並與館藏憑證標本關聯,最終實現此項工作與國際接軌的目的。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
    央廣網昆明8月3日消息 (記者李健飛)為促進地衣生物學的發展、展示科研隊伍水平,加強中國地衣學家相互合作與交流,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學專業委員會於2017年8月1日至8月5日以「中國地衣研究新進展」為主題的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專業委員會主辦、昆明植物所承辦。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這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的行囊曾裝過數萬號標本,足跡遍及我國西南橫斷山區近80%的區域。 最近,王立松又有了新發現。他和同事在赴西藏考察時,收集到幾號鑑定困難的標本。經最新確認,它們是石鱗衣科家族的3個新種。日前,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真菌學期刊《真菌學通訊》上。 高原的風霜和無情的紫外線,在他瘦削的臉上留下了痕跡。
  • 2019年昆明植物所全國科普日活動預告
    一、時間:9月15日 10:00-16:00  二、地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三、活動主題:「禮讚共和國 智慧新生活」  四、組織機構  主辦:雲南省植物學會 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承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  協辦:全國科學院聯盟生物多樣性分會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 多樣的植物——地衣植物
    每種地衣都包含一種藻類和一種真菌生物,並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全世界已發現的不同種類的地衣大約兩萬多種,其中有小到平方毫米的南極洲地衣,也有長達3米如頭髮一樣的熱帶雨林地衣。地衣是大約4億多年前,在地球上生長的首批植物之一,至今它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阿尼瑪卿雪山的多種地衣群落景觀。攝影/徐健1968年4月在荷蘭舉行的「大氣汙染對動植物影響」會議作出決議,推薦地衣和苔蘚為大氣汙染的指示物種,其理由是:它們非常容易獲得,它們對大氣汙染所顯示的特殊敏感性遠遠超過絕大多數的高等植物。從此以後,地衣被認為是對大氣汙染生態監測最好的材料之一。
  • 給奇妙擔子地衣家族理一理家譜
    目前,全球已知的地衣物種數為19,387種,這其中99%的地衣共生菌是子囊菌,僅1%是擔子菌,這類地衣被稱為擔子地衣(basidiolichen)。中國的擔子地衣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的雲南、福建、臺灣等地區。相對於子囊地衣,由於擔子地衣與非地衣型真菌的系統發育關係更近,因此它對探索地衣的藻菌共生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生長型在酵母態和菌絲態之間轉變的現象在真菌中較為普遍,但是在地衣型真菌中僅發現放射盤石耳有此現象。
  • 科學家在雲南發現兩個地衣新種
    新華社昆明3月28日電(記者 嶽冉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員課題組在雲南普洱市發現擔子地衣的兩個新種,分別命名為「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真菌學》上。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棟博士介紹,這兩個新種屬於「麗燭衣屬」,該屬被形象地比喻為「美麗的蠟燭」。「雙色麗燭衣」在景東縣被發現,命名源於對其棒狀子實體顏色的描述,它的子實體頂端呈淡黃色,朝基部逐漸變成白色。而「雲南麗燭衣」在寧洱縣被發現,通體為橙黃色,細長狀,近中央有一條縱向凹陷。
  • 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為促進地衣生物學的發展、展示科研隊伍水平,加強中國地衣學家相互合作與交流,日前,以「中國地衣研究新進展」為主題的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召開
  • 【雲南新聞聯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
    【雲南新聞聯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video: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 昆明植物所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研究最新進展
    紅豆杉屬植物均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屬植物的分類在中國-喜馬拉雅地區一直比較混亂,存在較大的爭議,認為這一地區主要分布有須彌紅豆杉、歐洲紅豆杉(T. baccata L.)和密葉紅豆杉(T. fuana Nan Li & R.R. Mill),種間關係不明確,該地區紅豆杉的種級地位存在較大的爭議。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昆明北郊黑龍潭畔、元寶山下,是我國現代植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早在193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的前身——雲南農林研究所在此創建。 植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成果豐碩 吳徵鎰院士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幾十年來,他紮根我國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雲南大地,為我國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不斷創新、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成為昆明植物所相關學科不斷發展的動力。其高尚的科學品格,也成為該所科研人員學習的楷模。
  • 植物天地 先鋒植物——地衣
    殼狀地衣緊貼在樹皮和巖石上生長,衣體很難剝離。貼附在地面生長的梅衣,屬於葉狀地衣,其葉狀體的邊緣有許多分叉的裂片,從上面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黃綠色絲狀的枝狀地衣——松蘿,通常吊掛在樹木上,可以隨風飄蕩,不易折斷。
  • 科學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吸引更多「孔雀」飛中國
    ■本報記者 徐雁龍 Peter Fritsch非常珍視在中國西南邊疆工作的這3個月。 如果在研究所,他每天早上7點半便會趕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野外考察,他更是盡心盡力,即使山高路陡石碎難行,使兩隻腳的大拇指趾甲淤血脫離,他也會忍痛完成工作。 Fritsch是美國加州科學院植物學系執行主席、標本館館長。2011年7月到9月,在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項目的資助下,他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開展了3個月的合作研究。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記者 張晶晶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真菌學》上發表文章,澄清了全球蓮葉衣目下3個屬的物種組成,及各屬、種間的系統進化關係。  他解釋說:「地衣在植物的演替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基物——比如石頭的表面生物分化,產生最原始的土壤。之後一些孢子類的植物,比如苔蘚、蕨類,就可以在很少的土壤裡面生長。等它生長到一定的時間以後,會風積更多的土壤,這樣參天大樹就會重新生長,所以地衣是植被演替中的『先鋒生物』。」
  • 人類未來移民太空,地衣可能就可以作為一個先遣隊
    雲南是中國重要生物類群的天然基因庫,也是中國地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代表地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堅持地衣分類學研究38年,採集了5萬多種標本。在SELF講壇上,王立松帶領我們微觀極端環境中的地衣世界。
  • 西藏首次實現地衣標本館藏 標本共計3000餘份
    原標題:西藏首次實現地衣標本館藏   「按照生長型分,地衣共分為葉狀、枝狀、殼狀三類,殼狀的生長速度很慢。」在採訪中,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雪梅向記者介紹。   地衣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是重要的大氣汙染指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