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雲南發現兩個地衣新種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昆明3月28日電(記者 嶽冉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員課題組在雲南普洱市發現擔子地衣的兩個新種,分別命名為「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真菌學》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劉棟博士介紹,這兩個新種屬於「麗燭衣屬」,該屬被形象地比喻為「美麗的蠟燭」。「雙色麗燭衣」在景東縣被發現,命名源於對其棒狀子實體顏色的描述,它的子實體頂端呈淡黃色,朝基部逐漸變成白色。而「雲南麗燭衣」在寧洱縣被發現,通體為橙黃色,細長狀,近中央有一條縱向凹陷。

野外調查中,研究人員還拍到當地一種昆蟲啃食雲南麗燭衣的照片。劉棟說:「這也是首次發現的動物以擔子地衣為食的記錄,調查發現二者地理分布有重疊,但二者是否有更深交流還需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 尹世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昆蟲新屬新種
    新華社昆明9月2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了昆蟲的一個新屬兩個新種:新屬命名為「麗眼蝶屬」,兩個新種名為「金光麗眼蝶」「雲南榆綠天蛾」。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雜誌》上。
  • 雲南金平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金平發現兩個植物新種金平異藥花金平奇柱苣苔近日,記者從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該保護區內新發現兩個植物新種:金平奇柱苣苔和金平異藥花。該局高級工程師、科研所所長喻智勇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瑩博士等學者,在國內知名期刊《Phytokeys》發表文章稱,在該保護區野外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物種:金平異藥花。科學家們詳細描述了該物種的形態、生境等,並基於ITS序列對其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該物種具四數花和8個二型雄蕊,藥隔基部鼓起但無距。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王立松戴著他發表的新種「地衣鬍子」  記者 張晶晶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研究組通過對亞洲和非洲擔子地衣進行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物種,其實應隸屬於蓮葉衣目中的麗燭衣屬。  此外,課題組還發現了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兩個新種,其中王立松拍攝的新種「雲南麗燭衣」的野外生境照片,被選作當期封面。橙黃色的美麗姿態,在泥土的襯託下顯得格外動人。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   ▲橫斷山特有地衣——金絲帶   王立松攝   ▲王立松戴著他發表的新種「地衣鬍子」 ■本報記者 張晶晶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研究組通過對亞洲和非洲擔子地衣進行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物種,其實應隸屬於蓮葉衣目中的麗燭衣屬。 此外,課題組還發現了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兩個新種,其中王立松拍攝的新種「雲南麗燭衣」的野外生境照片,被選作當期封面。橙黃色的美麗姿態,在泥土的襯託下顯得格外動人。
  • 給奇妙擔子地衣家族理一理家譜
    目前,全球已知的地衣物種數為19,387種,這其中99%的地衣共生菌是子囊菌,僅1%是擔子菌,這類地衣被稱為擔子地衣(basidiolichen)。中國的擔子地衣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的雲南、福建、臺灣等地區。相對於子囊地衣,由於擔子地衣與非地衣型真菌的系統發育關係更近,因此它對探索地衣的藻菌共生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在雲南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科技傳真本報訊(記者 陳怡希) 近日,西南林業大學研究人員聯合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植物分類》上分別發表文章,描述植物新種大圍山梧桐和豆科植物新種元江木藍。目前,全世界已知有梧桐屬植物18種,中國記錄有10種。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系統發育研究證明,蓮葉衣目為單系群,由球皿葉屬(Ertzia), 蓮葉衣屬(Lepidostroma)和麗燭衣屬三個屬組成(圖1);研究發現雙色麗燭衣Sulzbacheromyces bicolor D. Liu, Li S. Wang & Goffinet和雲南麗燭衣S. yunnanensis D. Liu, Li S.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
  • 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
    央廣網昆明8月3日消息 (記者李健飛)為促進地衣生物學的發展、展示科研隊伍水平,加強中國地衣學家相互合作與交流,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學專業委員會於2017年8月1日至8月5日以「中國地衣研究新進展」為主題的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專業委員會主辦、昆明植物所承辦。
  • 【人民日報】王立松:顯微鏡下對話地衣
    叢林下,橘紅色的雲南燭衣像一根根蠟燭互相依偎;松林間,老樹上垂下的金絲帶隨風飄搖;山頂上,麗石黃衣在黑褐色巖石映襯下更加耀眼……  這個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地衣王國」,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38年來走遍懸崖絕壁、沙漠草甸,趴在地上,拿著放大鏡,一寸一寸尋覓到的美。
  • 植物與動物學:地衣比科學家想像的年輕
    由於它們可以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最早從水中進入土地,改變地球大氣層並為現代植物鋪平道路的一些生物。地球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形成地衣的藻類和真菌的DNA,並顯示了地衣可能在植物生長數百萬年後才得以改變。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王立松 顯微鏡下對話地衣(知識分子風採·走進自然)
    看人民映像  品百味人生  叢林下,橘紅色的雲南燭衣像一根根蠟燭互相依偎  王立松格外清瘦,一臉絡腮鬍子,比起很多科學家,他似乎更像一位戶外玩家——50多歲了,他還在自己爬樹採集標本。  痴迷「冷門領域」,自覺樂趣無窮  從17歲接觸地衣到現在,王立松一直在這個「冷門領域」痴迷鑽研,自覺樂趣無窮。1981年,剛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工作的王立松加入了中科院橫斷山綜合考察隊。當時,他採集了大量地衣標本,採回來後卻發現沒人研究。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最近,王立松又有了新發現。他和同事在赴西藏考察時,收集到幾號鑑定困難的標本。經最新確認,它們是石鱗衣科家族的3個新種。日前,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真菌學期刊《真菌學通訊》上。 高原的風霜和無情的紫外線,在他瘦削的臉上留下了痕跡。看到這個飽經滄桑的漢子,有人猜他是司機,還有人看他身穿衝鋒衣、背著大大小小的包,猜他是「驢友」。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而在自然界,也有這樣一種奇異的複合體,它在顯微鏡發明以後,才被發現是一個新的植物門類——地衣。小茸衣地衣不是一類單一的綠色低等植物,而是由生活在共生狀態下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有機體:真菌和藻類共同組成的複合體,它們不論在形態、結構、生態及生理上都與真菌和藻類迥然不同,作為植物界一類獨特的生物類群而存在。
  • 人類未來移民太空,地衣可能就可以作為一個先遣隊
    雲南是中國重要生物類群的天然基因庫,也是中國地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代表地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堅持地衣分類學研究38年,採集了5萬多種標本。在SELF講壇上,王立松帶領我們微觀極端環境中的地衣世界。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儘管兩個共生生物的關係紛繁複雜,但分工卻很明確:由含有葉綠素的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為整個地衣製造養分;而共生菌則從外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使藻體保持一定的溼度和得到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同時將藻體包裹其中,以避免強光直射,防止藻類細胞乾燥死亡。由此可見,菌藻的結合天衣無縫,地衣必須靠二者互相依存、互惠共生才能維持生存。
  • 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坐標雲南!兩個全新物種被發現,為何自然界不斷有新物種出現?
    據報導,近日,來自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Taiwania》和國內核心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我國雲南地區,發現了2個全新的植物物種,它們一個取名為紫花黃藥,一個取名為大葉可愛花,光是從名字上來看,它們就美麗極了!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地衣在生物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植物,到了1868年,瑞士科學家西蒙·施文德納(Simon Schwendener)揭示出它們其實是一種複合生命體,由真菌與微型藻類結伴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