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王立松:顯微鏡下對話地衣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叢林下,橘紅色的雲南燭衣像一根根蠟燭互相依偎;松林間,老樹上垂下的金絲帶隨風飄搖;山頂上,麗石黃衣在黑褐色巖石映襯下更加耀眼……

  這個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地衣王國」,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38年來走遍懸崖絕壁、沙漠草甸,趴在地上,拿著放大鏡,一寸一寸尋覓到的美。

  王立松格外清瘦,一臉絡腮鬍子,比起很多科學家,他似乎更像一位戶外玩家——50多歲了,他還在自己爬樹採集標本。

  痴迷「冷門領域」,自覺樂趣無窮

  從17歲接觸地衣到現在,王立松一直在這個「冷門領域」痴迷鑽研,自覺樂趣無窮。1981年,剛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工作的王立松加入了中科院橫斷山綜合考察隊。當時,他採集了大量地衣標本,採回來後卻發現沒人研究。參加過野外科考的人都知道,標本來之不易,肯定不捨得扔掉,可標本越積越多沒法分類,也是個大麻煩。

  「我就說我來試試,那年我17歲。」王立松說,當時他沒讀大學,只憑一腔熱情,是否能夠承擔這項研究尚存疑問。

  「我當時不通英語,更不用說地衣文獻大多是拉丁文、日文,不少地衣資料對我而言就像是天書。」憑著笨功夫,王立松開始了地衣研究:在各個圖書館之間奔波,從各種期刊查找、抄錄國外的研究資料,看不懂拉丁文就自學,沒有文獻就借,複印不起就手抄……

  如今,王立松積累了幾千張地衣文獻卡片、6萬多號標本和近3萬張地衣物種生境圖,「特別是地衣物種生境圖,國內我這裡最全」。

  這個「最全」是怎麼來的?王立松一年中一半時間都在野外。該所地衣標本庫門口,掛著一幅西南地區圖,大多數的縣都被一個個圓圈標註過。30多年來,王立松團隊跑了圖上近80%的區域。

  「無論是高山溝壑,還是沙漠草甸,你都得趴地上,一寸一寸去找」

  做地衣分類不僅枯燥,也不容易出成果。王立松卻說:「在顯微鏡下跟不同的地衣物種對話,我覺得挺有趣。」

  王立松去野外,翻山越嶺、攀巖爬樹都要親自上。「無論是高山溝壑,還是沙漠草甸,你都得趴地上,一寸一寸去找。」王立松說,外出考察最離不開的就是放大鏡。

  王立松有個絕活:即使坐在飛馳的汽車上,他也能從海拔、地貌和路邊的植被中,準確判斷某些地衣是否存在。有人笑稱「地衣是他家種的」,他卻說:「你爬過5000米的山,走過戈壁大漠,你也會知道的。」

  一次橫斷山科考中,為了看清地衣的樣子,王立松不小心侵入了野犛牛的領地,結果被野犛牛狠狠掀翻在地。摔倒瞬間,他一手攥著那份地衣,另一隻手舉著相機,「相機貴重,標本更是重要」。那份標本後來被鑑定為地衣新種。

  「地衣很有用。」王立松說,冬季滇金絲猴以地衣松蘿為生;在北極,地衣鹿石蕊是馴鹿的主要食物;食物不足時,地衣曾經被雲南老百姓拿來充飢;戰爭中,松蘿更是傷兵的天然消炎藥。

  地衣的生態學意義非常重要。王立松說,在海拔4500—6000米的高山,仍然有五彩斑斕的地衣;在乾旱的沙漠中心,一些死去動物的骨骼上也長有地衣。冰川退縮,地衣是首先登陸巖石表面的、肉眼可見的生物。地衣生長過程中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它附著的巖石風化為灰塵,從而讓苔蘚、蕨類這些孢子植物生長,進而積累更多的土壤,為大樹紮根創造條件。

  「採到的標本,可能就是某個物種存在的唯一憑證」

  「我們在野外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都是有地衣的,但在許多大城市很難看到地衣,這是因為,儘管生物適應性很強,但地衣生長緩慢且對環境非常敏感,一旦被破壞很難修復。」王立松說,在野外,地衣生存同樣面臨威脅,「我們採到的標本,可能就是某個物種存在的唯一憑證。比如中華皰臍衣,我2005年在麗江拍到了照片,也採集了標本,從那以後,就再沒在野外見過它」。

  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地衣的紅色名錄和紅皮書。「家底不清,我們不敢利用。」王立松說,儘管地衣自身代謝產物可以做藥、做香料,可地衣研究者並不主張大規模開發地衣資源,「要破解這一難題,既要了解地衣的資源量,還要弄清藻菌共生的關係,從而實現地衣的人工擴繁。可目前我們離這一目標還很遠」。

  令王立松擔憂的是,我國的地衣研究目前面臨研究人員少、經費不足等問題,西南地區只有王立松課題研究組還在堅持。王立松說:「釐清中國地衣資源家譜非常重要,在我採集的這些標本中,能認識的不到20%。」

  「地衣分類學離不開野外工作,只有足夠多的野外工作,才能積累到足夠的地衣分類學基礎知識,而這個積累的過程,至少也要10年左右。」王立松說。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8-10-24 13版)

相關焦點

  • 王立松 顯微鏡下對話地衣(知識分子風採·走進自然)
    橘紅色的雲南燭衣像一根根蠟燭互相依偎;松林間,老樹上垂下的金絲帶隨風飄搖;山頂上,麗石黃衣在黑褐色巖石映襯下更加耀眼……  這個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地衣王國」,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38年來走遍懸崖絕壁、沙漠草甸,趴在地上,拿著放大鏡,一寸一寸尋覓到的美。
  • 王立松:地衣王國痴心漢
    在王立松看來,他採集到的地衣不是一種無聲的存在,而是歷史的見證者。「有的地衣生長了上千年,它們記錄了這世間的滄海桑田。」王立松邊說邊看身邊的地衣標本。 對地衣,他有著超乎尋常的感情,記錄它們早已成為王立松的使命。 十年前,在入藏途中,王立松曾拍到一棵掛滿梅衣科金絲帶地衣的大樹。金絲帶是中國橫斷山區特有的物種,極為罕見。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研究組通過對亞洲和非洲擔子地衣進行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物種,其實應隸屬於蓮葉衣目中的麗燭衣屬。  此外,課題組還發現了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兩個新種,其中王立松拍攝的新種「雲南麗燭衣」的野外生境照片,被選作當期封面。橙黃色的美麗姿態,在泥土的襯託下顯得格外動人。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研究組通過對亞洲和非洲擔子地衣進行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物種,其實應隸屬於蓮葉衣目中的麗燭衣屬。 此外,課題組還發現了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兩個新種,其中王立松拍攝的新種「雲南麗燭衣」的野外生境照片,被選作當期封面。橙黃色的美麗姿態,在泥土的襯託下顯得格外動人。
  • 給奇妙擔子地衣家族理一理家譜
    圖1:擔子地衣的傘形子實體(左)和棒狀子實體(右)。攝影:王立松擔子地衣的有性繁殖可形成傘形或棒狀的子實體(即擔子果,圖1)。直至70年代後,真菌學家 Roskin 和 Oberwinkler 等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了擔子菌與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更多的擔子地衣才被重新認識。
  • 人類未來移民太空,地衣可能就可以作為一個先遣隊
    雲南是中國重要生物類群的天然基因庫,也是中國地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代表地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堅持地衣分類學研究38年,採集了5萬多種標本。在SELF講壇上,王立松帶領我們微觀極端環境中的地衣世界。
  • 你所不知道的地衣
    儘管地衣在自然界的分布極為廣泛,從赤道到北極都有分布,然而城市中卻鮮見,猶如「地衣荒漠」,人工栽培地衣幾乎不能成活。因此科研人員只能在野生環境下進行長期觀測,對地衣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人們去探尋。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生物多樣性」地衣·瘦柄紅石蕊:伏於腐木 綻放美麗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地衣·瘦柄紅石蕊。瘦柄紅石蕊:Cladonia macilenta,地衣類,石蕊科。雲南、內蒙古、吉林、湖北、臺灣、西藏等地有分布。小科普:什麼是地衣地衣不是植物!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本質上是由共生藻(藻類或藍細菌)與共生菌通過互惠共生的方式,形成的完整而穩定的微型生態系統。
  •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將帶動該所地衣生物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前沿,地衣型真菌的活體保存是KUN館藏標本多樣性的又一體現,有利於提升KUN館藏標本的管理水平,特別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地衣資源多樣性、特有和瀕危地衣物種的活體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地衣科考分隊考察日誌1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地衣科考分隊於9月2日,正式啟程。該分隊由王立松研究員帶隊,包括王欣宇博士、張雁雲博士、劉棟博士等15科考隊員。當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宏偉書記出席會議並致辭,希望大家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探索求實的精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收穫成果,能填補空白,圓滿完成科考任務。
  • 地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這個「雙生假說」遭到了某種不滿,因為生物學家一直致力於把生物分類為一個個界限分明的獨立物種,但這種生命形態假說對此提出了挑戰,不過施文德納最終化解了種種非議,他用精密的顯微鏡與靈巧的雙手,設法分開了地衣中的那一對夥伴。施文德納誤認為是真菌「奴役」了藻類,但是別人的研究表明這兩者其實是平等合作。藻類利用陽光製造真菌所需的養分,而真菌則提供礦物質,水和保護。
  • 又見地衣
    用手輕輕一撥,地衣就脫落下來,再撥一下,一層一層,重重疊疊,柔軟肥厚。有多少年沒見到地衣了,而且是在城市中發現的。我捧起一把地衣,像捧著一個奇蹟。地衣有多種名字,雷公菌、地木耳、地耳、天仙菜、地皮菇……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名稱,表達對它的認識和喜愛。
  • 植物天地 先鋒植物——地衣
    當今人類已經認識的地衣,大約有500屬,26000多種,從它們的體態上,可以分為殼狀、葉狀、鱗片狀和枝條狀四種。從寒冷的北極苔原,到炎熱的熱帶雨林,到處都能見到地衣的蹤跡。殼狀地衣緊貼在樹皮和巖石上生長,衣體很難剝離。貼附在地面生長的梅衣,屬於葉狀地衣,其葉狀體的邊緣有許多分叉的裂片,從上面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黃綠色絲狀的枝狀地衣——松蘿,通常吊掛在樹木上,可以隨風飄蕩,不易折斷。
  • 【它世界】植物界的混血兒——地衣
    而在自然界,也有這樣一種奇異的複合體,它在顯微鏡發明以後,才被發現是一個新的植物門類——地衣。小茸衣地衣不是一類單一的綠色低等植物,而是由生活在共生狀態下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有機體:真菌和藻類共同組成的複合體,它們不論在形態、結構、生態及生理上都與真菌和藻類迥然不同,作為植物界一類獨特的生物類群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