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移民太空,地衣可能就可以作為一個先遣隊

2020-12-06 荔枝網新聞

  地衣是藻菌互惠共生形成的一類特異化真菌,也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資源。雲南是中國重要生物類群的天然基因庫,也是中國地衣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代表地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堅持地衣分類學研究38年,採集了5萬多種標本。在SELF講壇上,王立松帶領我們微觀極端環境中的地衣世界。

  王立松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以下內容為王立松演講實錄:

  我叫王立松,我來自昆明植物研究所。大家可能都會很熟悉的一個名詞叫青苔,青苔包含了很多的生物物種,包括真菌、地衣、苔蘚、藻類等等。我研究的主要是地衣。

  地衣到底是什麼東西?假如我們把地衣體切開,在顯微鏡下看,綠色的是藻類,白色的是真菌。

  我們打一個比方,把白色作為一個男生,綠色作為一個女生,這就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真菌或藻類了,它是可以共生的。這裡要強調,一定是共生藻或者共生菌,也就是它的特異化。

  在這種情況下,舉一個簡單的比例。真菌的孢子飛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它一旦看到了適合它的「女生」,它就會產生共生。

  這時候,藻類就會跟真菌說:「你給我蓋房子,你得保護我。」那麼真菌就給他蓋了房子,也保護了它。但是藻類也會跟真菌說:「我給你做飯。」這就是光合作用提供氮素營養給真菌,所以互生關係就產生了。

  我們在哪裡可以看到地衣呢?在北京、上海、廣州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們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樹幹上、樹枝上、建築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在一些特殊的環境裡,比如說在乾旱的沙漠地區,或者是一些高海拔地區,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動物死去了以後,骨骼深面也長滿了地衣,甚至牙齒表面都會有地衣的出現。牙齒是琺瑯質組成的,很沒有營養,但是地衣可以頑強地自養,生活得非常好。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結婚宴席上總會有一道特殊的菜,是用樹花做成的。樹花是一種地衣,用來涼拌著吃。我們問當地老鄉,你們為什麼每一次結婚的婚宴上都有這麼一個菜呢?他們說這象徵伉儷的永久和好。還有一種可能,是不是老百姓很早以前就有祖傳的認識——地衣是共生的關係呢?

  我們到麗江、香格裡拉等這些地區,都能看到一個很普遍的食用地衣,大部分是作為蔬菜使用的。在一次大戰的時候,當時沒有足夠的消炎藥,受傷後就用松蘿進行包紮,因為它有消炎的作用。

  像雲南肺衣,早期50年代的時候是困難時期,這種地衣是當地人用來充飢的,現在作為旅遊食品已經到處都有了。

  這個地衣是石蕊試劑提出的一個原料地衣體。地衣在動物的食物鏈裡十分關鍵。我們都知道金絲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地衣。金絲猴在越冬的時候,因為冬季的時候沒有果實,也沒有嫩葉,所以它在越冬的時候,主要是靠吃地衣維持生計。

  有的地衣物種的分布範圍,跟金絲猴的遷徙路線是息息相關的。還有一些地衣,像在北極地區的鹿石蕊,是給馴鹿吃的主要地衣物種。

  實際上地衣的生態學意義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極端環境裡面,地衣尤顯突出。在海拔4500-6000米的高山,如果我們順著這個山脊往上爬的時候,我們已經很少看得到其他植物生長。但是我們爬到懸崖絕壁的時候,卻可以看到五彩斑斕的地衣,在這裡長得非常良好。

  比如圖片最上面的是生長在南極到北極、喜馬拉雅地區,它每年的生長率不超過1個毫米。因此,這樣的地衣在地震斷層了以後,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斷層年代,我們可以測量它的直徑,獲得斷裂的信息。

  在冰川退縮之後,地衣是首先登陸巖石表面肉眼可見的生物。它們在巖石表面形成了五彩斑斕的地衣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藻菌共生以後會產生獨特的地衣特有的縮酚酸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有色素的作用,能夠抵禦紫外線的強輻射。

  同樣在乾旱和極端高溫的環境裡,比如沙漠中心,同樣也能看到一些地衣。這些地衣在沙漠的表面形成結皮,就是我們俗稱的「地衣地毯」。

  它可以改變沙漠的遊動環境,為其他生物登陸創造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這樣的地衣在採集的時候會發現它很燙手,我們當時也沒有注意。結果到了晚上,凡是沒有戴眼鏡的人眼睛都非常疼,因為太陽光照射到積物之後,反射過來的熱量把我們的眼睛烤得都很難受,戴了眼鏡的人就會相對好一些。

  其實地衣在植物的演替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地衣生長的過程中,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它的基物,比如石頭表面的生物分化掉。這種生物分化就讓一些孢子類的植物,比如苔蘚、蕨類這些植物,就可以在很少的土壤裡面生長,等它生長到一定的時間以後,它會風積更多的土壤,這樣蒼天大樹就會重新生長,這就是植物演替中的「先鋒生物」。

  地衣也是一個最佳的生物監測材料。左邊的照片是2006年我在昆明植物園拍的,昆明植物館距離市中心只有十公裡。等我2016年拍的時候,同樣一棵樹,同樣的地點,隨著城市的擴大,地衣已經消失殆盡了。

  原因很簡單,儘管地衣的生物適應性很強,但是它對環境的要求是非常敏感的。為什麼我們在北京看不到地衣?因為有霧霾或者其他的一些汽車尾氣。地衣生長得很慢,而且整體吸收,被破壞了就很難修復。

  我們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野外採集、看顯微鏡、做DNA。我一個加拿大的朋友跟我說:「你做的工作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你可以跑到世界上任何一個有地衣的地方;你可以採集標本後,在顯微鏡下跟不同的生物物種對話;可以找到這些物種的歸宿,探索它的起源。」

  但是我們的採集工作也很辛苦。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們在麗江玉龍雪山的螞蟥壩,是一個平坦的壩子。工作後,我們帶著饅頭、土豆開始吃飯,等我們吃到一半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已經震驚了,螞蟥爬到了我們身上,耳朵、臉上到處都是螞蟥,手都抓不下去,只能拿刀子刮下去。

  等我們回來後,發現滿身都是螞蟥咬的印子,螞蟥咬了後不會止血,所以衣服上都是血。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尊重我們的每一份標本,就是尊重我,因為這是我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實際上在採集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的一些敬業者,有犧牲的,也有受傷的。

  地衣的多樣性,無論是在高山還是沙漠中心,都顯示出了它的獨特。它們都很小,我們必須要彎腰去看,或者手持放大鏡去看。如果不把地衣或者這些矮小的生物說進去,可能就談不上是生物多樣性,只能說植物多樣性或者動物多樣性。

  把地衣這些小的植物、生物包括進去,才能叫作生物多樣性。地衣也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資源,比如在科隆香水裡面用的就是地衣做的定香劑,還有一些作藥用、染料等等。

  現在有90%以上的人根本就不認識地衣,從南極到北極、到赤道、到高山都有地衣的分布,只不過是我們不認識。

  全世界大概有兩萬種地衣,中國已知的有三千種地衣,我採集的標本大概有5萬多個。這是80年代對國際開放的中國的一個很有名的雜誌,叫《人民畫報》。

  1981年的時候,我剛進到植物所工作。單位派我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橫斷山綜合考察隊,我當時17歲,考察隊大概就兩三百人,我是最小的一個。

  那時候我們採集了大量的標本,結果在這些標本中,真菌有人在做,苔蘚也有人在做。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標本,我們採回來後發現沒有人研究它們,去問老師,才知道整個西南地區都沒有人做。

  我們只能把這些標本打包放在箱子裡,積累多了就是相當大的麻煩。因為既不能把它們處理扔掉,也不能進行科學鑑定。當時我就說我來做這個工作,從那時我就跟地衣結緣,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研究地衣。

  一般來說,地衣長在石頭上,不是輕易就可以取下來的,有時候我們要把石頭敲下來,帶回到實驗室。我也跟我的學生說,你們要讀這個研究生,就要學會爬樹。但是到目前為止,每次去都還是我在爬樹,因為他們爬不上去。

  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也會發現一些新物種,比如像照片中的地衣物種,是在熱帶地區剛剛發表的新物種。

  還有一些新物,比如上圖的物種,只在局部的某個山頭上發現。我們就推測,這可能是找到了避風港而保護下來的一個新物種,還在這麼一個很小的環境裡,只產生了一個獨立形成的繁衍過程?這些都是科學上有待於去解決的問題。

  這張照片是中國的一個特有種,叫金絲帶,只在中國橫斷山地區分布。大家會問,這麼漂亮的地衣,為什麼不好好拍一些細節給我們看看呢?因為過了兩年,我再去的時候這個樹已經倒了,照片也成了文物。

  這個地衣是在北美和日本都有分布的,早在十多年前北美和日本都宣布這個物種已經消失了。但是在中國喜馬拉雅地區還有這個物種的出現,所以我們希望把這些物種作為瀕危物種保護起來。

  有些物種已經消滅了,比如中華皰臍衣。它並沒有那麼好看,原來的分布記錄只在臺灣阿里山和雲南的麗江玉龍雪山。我2005年去的時候,最後拍到這個照片,也採集了這份標本,從那以後這個標本就消失在所有研究者的眼裡。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對地衣的紅色名錄和紅皮書,我們也希望以後能做這方面的工作。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會受到人為的幹擾。比如這樣的一個地衣,它是喜馬拉雅、印度、尼泊爾地區的特有種,但是這個物種在中國被大量採集,用來做藥,也做藏香的原料,但是這個物種的海拔分布只在3700-4500米之間,是一個非常狹小的分布帶。

  但是它被無序地採摘,目前滇西北已經很難到這個物種了。更關鍵的是,這個物種到底歸屬在哪個科、目、門,我們還不太清楚。也就是說,有一些地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之前,它可能就即將消失了。

  我們目前要做的工作是什麼呢?在中國,目前地衣有92%的物種不清。高等植物或者是有花植物,92%的物種可能是清楚的,地衣是剛好相反的。我們的首要問題,就是要澄清地衣的家譜和資源的分布。

  同時,我們也關注另外一些問題,比如藻菌共生。地衣生長得非常慢,它的自身代謝產物可以做藥、香料。如果我們長期依賴於自然資源,這會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如果我們搞清楚藻菌共生的關係,找到發酵培養的方式,獲得這些有效成分,就會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

  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剛剛去世,他曾經預言過,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即將離開地球。現在我們還沒有發現一個像地球這樣的藍色星球,2020年中國也要去火星嘗試考察。還有月亮,它的表面是極端的缺氧,還有高輻射等等,是一個非常冷酷的星球。

  怎樣去那些地方定居呢?最簡單、最直觀的想法是做一個玻璃罩子,在裡面住十天可以,一個月可以,一年也可以,但是讓人在那兒永遠地繁衍下去,這讓人難以想像。所以,我們需要改造這個星球的表面環境,可能地衣就是一個先遣隊。

  現在有些發達國家在做地衣園,比如芬蘭,這是很好的宣傳,也是很好的警示。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地衣園,我們正準備籌建。

  這是全世界搞地衣的所有人馬。第一張照片是2016年在芬蘭開會的時候拍攝的,大概有200人,也就是每個國家分一個人,其實不多。下面的照片是我們在昆明主辦的地衣研討會,總共50個人。

  我們研究的人員也是寥寥無幾,西南地區只有7個人,現在我們還在堅守。所以我們更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我們這個行列裡。照片上的字是一個著名的植物學畫家送給我的,「地衣有緣,人衣有緣,與地衣為伍者,信也。」

相關焦點

  • 人類未來移民火星,先遣隊可能是這種不起眼的生物
    偉大的科學家霍金曾預言過,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即將離開地球。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讓我們將目光轉向火星,有些人也有了「移民火星」的美好願望。 打個比方,把白色作為男生,綠色作為女生,這就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真菌或藻類,它是可以共生的。這裡要強調,一定是共生藻或者共生菌,也就是它的特異化。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地衣能夠自養,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王立松舉例說,在一些極端環境裡,比如乾旱的沙漠地區,或者是高海拔地區,動物死去後骨骼甚至牙齒表面都會有地衣。「牙齒表面是琺瑯質組成的,很沒有營養,但是地衣可以生活得非常好。」  地衣同時又對環境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看作是環境監測師。「觀察你生活的周圍,如果有地衣生長,說明你很幸運地生活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新聞—科學網
    地衣能夠自養,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王立松舉例說,在一些極端環境裡,比如乾旱的沙漠地區,或者是高海拔地區,動物死去後骨骼甚至牙齒表面都會有地衣。「牙齒表面是琺瑯質組成的,很沒有營養,但是地衣可以生活得非常好。」 地衣同時又對環境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可以看作是環境監測師。「觀察你生活的周圍,如果有地衣生長,說明你很幸運地生活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
  • 地衣:未來火星拓荒者
    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地衣的出現,僅晚於最早出現在海洋裡的藻類。地衣在6億年前最早登上陸地,並對陸生環境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之後陸地上才出現了苔蘚、蕨類、孢子植物等。因此,地衣又被稱為「先鋒生物」和地球陸地「拓荒者」。  歐洲航天局曾多次將不同品種的地衣帶上太空,發現它們能在外太空環境下存活一定時間。如果未來想將火星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 諾貝爾獎得主:人類別想移民太空了,星際移民就是痴人說夢
    遺憾的是,這句話似乎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地球的確愈來愈危險,但人類卻不一定有機會移民到其他星球。與其太空移民,不如好好面對地球據報導,瑞士天文學家Michel Mayor長年專注於探測太陽系外行星,並於20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指出人類永遠無法移民到太陽系外的任何一顆行星上。
  • 火星被證實有液態水,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是否可能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的發現可能是在火星上找到的首個可供生命棲息的地方。對於探索地球的天空人士來說,這一消息可謂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如果地球的生存環境逐漸變差,那麼人類是否有移民火星居住的條件?那麼該發現又有哪些特點和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呢?
  • 人類未來的路,唯有星際移民,90後可以見證那一天的到來。
    至於為什麼不去開發沙漠....這就好比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地球發展的再好,一旦遇到不可抵擋的瘟疫,超過十級的地震,大國間的核戰爭,地球完蛋,人類就全完了,所以我們必須把火種分散處去,即便以後地球有不測,人類文明仍然能在宇宙中延續下去,這就是星際移民的必要性。
  • 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或許不再是夢想
    未來人類移民火星,首先解決的是飛行器的問題,地球離火星太遠,如何能在短時間之內到達火星,並且成功降落,這才是第一步。以前就有科學家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然後以月球為跳板向火星前進,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可以捕獲一顆體積合適的流星飛向火星,就像人類在地球上做公交車一樣,比如說木星的周圍就有很多被引力捕捉到的流星。
  • 我們要想實現真正的太空移民,走好這3步就可以了?
    筆者:三體-小遙科學家們認為,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全新的時代,我們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不斷向更加廣闊的空間探索,同時也將朝著太空移民的偉大目標前進。然而,縱觀整個發展過程,人類同樣需要「三步走」,其中還將出現種種問題,都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 人類的未來會是移民火星和星際旅行嗎?
    華為公司顧問田濤在他的那本《我們為什麼愛做企業家》(後續會分享)中,推薦了一本用來打開視野、暢想未來的著作《人類的未來——移民火星、星際旅行、永生以及人類在地球之外的命運》(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作者美籍日裔物理學家、超弦理論創始人之一加來道雄。這是一本非虛構類的科普著作。
  • 中國貧困農民生產的食用菌可能成為人類「移民」太空的食物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這些不分晝夜蓬勃生長的菌菇不但為當地農民增收帶來希望,還可能為今後人類在太空生存提供一種食物選擇。  「人類終將離開地球家園。航天部門對於能否在飛船船艙中培育菌菇,解決吃菜問題,比較感興趣。我們設想通過合作研究航天員在太空的食物。」楊勇萍說。
  • 再造一顆地球,可能嗎?人類未來的星際移民或是這樣的
    在此之前,人類能否在宇宙中找到另外一個安全的棲息地呢?眾多的科學家們都在為尋找人類新的棲息地而努力著。與之相比的火星就顯得更像一顆溫柔可親的希望之星了,因此人類將未來新棲息地的希望幾乎寄托在了火星。未來,經人類改造後的火星,居民們可以不用穿太空服就可在戶外活動,普通飛機也可以在火星上起降……這樣想想是挺美的,50
  • 太陽系這顆星球比火星更優秀,可能更適合人類未來移民居住
    科學家們尋找人類未來可移民的外星球,除了因為地球資源枯竭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慢慢將不適宜人類的生存,為了文明的延續,也將不得不離開地球,移民到其它的星球上。當然,宇宙浩瀚廣闊,一個銀河系內的恆星數量就達數千億個,和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在銀河系更是多到無法估計。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移民太空的首選地?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各種科幻電影裡,人類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2020,火星將會很熱鬧,美國、中國和阿聯都有去火星的計劃。  人類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結說起。
  • 人類移民太空能去哪?火星「淘汰出局」,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誕生至今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智慧生命,統治著地球,在發展的過程中,對地球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如今地球資源越來越短缺,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如果人類想要長遠的發展下去,那麼我們必須要開始尋找「第二地球」了,以地球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終有一天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
  • 假如地球「毀滅」以後,人類進行星際移民,可以移民到哪裡?
    地球是一顆近乎完美的天體,如果在太空上看地球的話,就會發現地球其實是一顆藍色星球。如果真的到了地球「毀滅」的時候,人類可以移民到哪個星球呢?如果想要進行星際移民,太陽系可以說是首選。但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除了地球以外,其他行星根本不具備生存的條件。金星被厚重的大氣層包裹著,表面溫度有465度,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水星距離太陽5790萬公裡,而且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水星白天的溫度很高,達到了427℃,晚上的時候會下降到-173℃,這種溫度環境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 太空移民或是未來的選擇
    然而對於地球未來的壽命有多久,可能還需要根據太陽的變化來進行決定,因為太陽的壽命科學家們發現了它的「終點日」。同時除了這些影響之外,太空巖石或者小行星撞擊地球之類的事件也可能發展,也可能會造成地球毀滅,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 土衛六未來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移民星球嗎?看完科學家的答案明白了
    霍金曾經也說過,地球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有可能也就是幾百年的時間,人類可能就要面臨移民外星球的選擇。想要移民外星球,那必須要找到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才行,可是這樣的類地行星都在太陽系之外,以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可能幾百年的時間我們還無法在飛船速度方面取得質的突破,讓飛船的速度達到光速。因此未來幾百年的時間內,移民到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是很難實現的。
  • 未來成功移民火星的人類,將居住在地下空間,還會產生火星語言?
    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未來人類將主要的探索目標設定為登陸火星、在此進行太空移民,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人類將擁有全新的發展方向。移民火星已經不僅僅存在於人們的設想中,不同功能的火星探測器正在研製中,未來都將為人類登陸奠定基礎。
  •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在直播當天,曾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2009年度宇航生命科學獎」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帶來《人類作為地球動物,如何在外太空生存?》主題演講,為觀眾解開在外太空及火星生存的謎底。另外,想要長期在外星球生存,能源問題至關重要。外星有哪些資源能供我們利用?地球上已有且能實現廣泛開採的資源,正處於消耗日趨增長的階段,而面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太空採礦或許是未來的解決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