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2020-07-25 鈦媒體APP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2000多秒的飛行後,成功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正式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

為何人類競相探索火星?《火星救援中》,馬克·沃特在火星中的生活,能否真的實現?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探索,或將一一解開。

就在幾天前,7月19日,鈦媒體聯合百家號推出的《宇宙生活指南》第二期,邀請到了火星學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Dr. Robert Zubrin)就星際移民的話題帶來分享。本次直播也是鈦媒體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

祖柏林博士是美國著名的航天工程師,曾任洛克希德· 馬丁航天公司高級工程師,於1998年成立了火星學會,長期致力於促進人類探索和移居火星。他的科普著作《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The Case For Mars——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中,關於原位燃料製造的建議深遠的影響了目前NASA和SpaceX的計劃,甚至被稱為埃隆·馬斯克的「老師」。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美國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和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眾所周知,在移民火星之前,作為地球人的我們,首先要保證能在外星球生存。在直播當天,曾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2009年度宇航生命科學獎」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帶來《人類作為地球動物,如何在外太空生存?》主題演講,為觀眾解開在外太空及火星生存的謎底。

另外,想要長期在外星球生存,能源問題至關重要。外星有哪些資源能供我們利用?地球上已有且能實現廣泛開採的資源,正處於消耗日趨增長的階段,而面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太空採礦或許是未來的解決方式之一。起源太空聯合創始人兼營運長,小行星及隕石成分分析專家喻天弘博士也針對這個看似前景無限的「太空淘金夢」進行他自己的闡述。

人類如何在火星上生存?

從廣義上來說,人類移民到其他星球,並不是因為地球人口爆炸等原因,而是人類天性中就帶有一種探索精神,這種精神鼓勵人類掙脫地球的引力,去往更大的世界。

那麼,哪些行星適宜人類居住呢?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在演講中表示,首先行星不能離恆星太近,導致行星上面的水分完全蒸發掉,其次也不能離太陽過遠,太寒冷也不適宜人類生存。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

幸運的是,地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中心位置,在宜居帶兩側,一個是金星,一個就是火星。其中,金星遍布濃密的大氣,有很強的溫室效應,地面溫度達到400多度,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火星則不一樣,人類很早就對火星開始了探索。「1971年通過探路者號,發現了火星表面有很多河床,到了2001年檢測到了火星上存在水,而且含量不低。尤其是在南極和北極,差不多在三十七八度的維度中間,仍舊有大量的水存在。」莊逢源表示。

美國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在連線中也表示,火星是離人類最近的星球,它支持生命所需的所有資源,「火星有地下湖泊,有冰川,也有氫氧碳氮等生命元素」 ,因此有可能形成科技文明。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美國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

然而,在人類探索火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到挑戰。

莊逢源表示,太空環境跟地球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人類要重視並加以防範。首先就是太空輻射問題,包括宇宙射線、太陽粒子事件所產生的輻射等,對人類細胞產生極大殺傷力;其次人類長期處在太空環境低重力的狀態下,會造成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在微重力環境下,人類的骨骼肌尤其是承重肌將發生萎縮,隨後骨質也發生收縮,大概每個月會損失1%-1.5%的骨量。假若說一位40歲的航天員要到火星上,按照200天的航行時間來算,達到火星的時候,他的骨質疏鬆程度就和80歲的老人差不多了。」莊逢源認為,未來要在火星飛行器上裝很多的鍛鍊設備,讓太空人保持肌肉不至於萎縮,這樣也能保持正常免疫功能。

同時,在到達火星表面之後,人類還要面對極端環境帶來的生存問題。

莊逢源對此解釋道,火星上的氣壓只有0.6%,且平均溫度大概在零下40多度,即使是在赤道,白天最高溫度也只有零上15度,所以人類需要建立一個密閉的生物再生系統,將氣壓加到正常水平,通過溫室效應來提升它的溫度,保證人類的生存。

「美國在即將發射的火星車上,就攜帶了類似的裝置。火星上存在很多二氧化碳,它將電解生成的氧氣,裝在氧氣瓶中,將來人類登陸火星之後,就可以直接使用。」他表示。

另外,食物來源也是一大難題。莊逢源表示,在《火星救援》電影裡,主人公種植土豆的方法並不現實。「由於火星的土壤中含有很多高氯酸化合物,並不適合種植物,人類需要用微生物來改造土壤,再進行農作物種植。」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火星救援》主人公在火星上種植土豆

所以,星際移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莊逢源認為,人類真正實現星際移民的重要標誌,就是在另一個星球上可以繁衍下一代。「但在人類空間站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誕生過哺乳動物,更何況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在這樣的環境下,寶寶的骨骼生長究竟如何,能否保證健康成長,都是值得探討的科研話題。」

只有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人類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移民火星,但這一過程註定是漫長的。

太空掀起「淘金」熱潮

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提出了「卡達謝夫標度」,作為衡量高度進化文明的技術水平的方法,其意義在於,它從宇宙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文明的能源消耗量。——可以把所在的宿主行星所有的能量資源都利用上,就達到了文明1.0;進一步擴展到所在的恆星系,就進入了2.0文明時代,能夠利用整個銀河系的能源資源,則達到了3.0文明時代。

天體物理學博士喻天弘在此次演講中表示,目前人類僅僅處於0.7文明的階段,雖然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活在搖籃裡。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天體物理學博士喻天弘

衝出搖籃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星際移民,但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早晚會有枯竭的一天,人類如何有效利用太空資源來實現上述目標,正成為科學界的熱門話題。

他在演講中分享了一張太陽系的示意圖,可以看到裡面有很多小行星,包括地球、火星等,其中綠色部分是人類已知的小行星,外面一圈還有白色亮光部分,這是人類新發現的小行星。「事實上,隨著科技進步,截至2015年人類已經發現大約68萬顆小行星,而望遠鏡能夠看到的已經接近100萬顆了。」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小行星示意圖

在這些小行星中,哪些可以被人類所開發和利用?喻天弘認為,離地球很近的小行星,即近地小行星可以成為「候選者」。

他進一步說道,「這些小行星上,有很多已知的常規元素,比如氫氧,也有鎳鐵等貴金屬物質,人類也可以用高精尖的儀器去精準測量其成分。日本有一個叫隼鳥二號的探測器,曾探測過龍宮小行星,它上面除了碳鈷鐵鎳還有水,專家判斷這個直徑大於1000米的小行星,價值約為800億美金。」

探測只是第一步,把這些資源帶回來加以利用才是重中之重。

喻天弘表示,行星上的資源,更有價值的是在軌利用,將小行星上的物質進行在軌冶煉及分解,從而獲得需要的資源。他透露道,日本的隼鳥二號探測器將在今年12月6號從小行星上攜帶樣本物質返回地球,科學家將對其進行研究。

同時,他也在演講中提到利用行星資源,來對火星土壤進行改造。「一些小行星上有很豐富的氮磷鉀這種有機肥料,可以把這種資源帶到火星上種植所需的植物,這對未來的星際移民很有必要。」

據了解,在太空資源開發戰略上,國際社會已經展開了競爭。目前,包括美國、盧森堡、阿聯等國家在內,均公布了相應的法案,中國也在積極推進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止是政府參與,眾多商業巨頭也將加入這一賽道,深度挖掘這一市場價值。

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

移居火星無疑是人類離太空最近的一個夢想,代表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但一定是循序漸進式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第二期直播的圓桌論壇中,莊逢源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人類在星際移民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哺乳動物在外太空條件下的生殖研究,包括胚胎生物的研究,同時也牽扯到很多倫理問題。他再次強調:「星際移民的標準,是能夠有下一代在另外一個行星上誕生。」

喻天弘則認為,真正大規模的移民,還是要有相應的商業價值,或者是社會價值。火星上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發展機會,更宜居的環境,人類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移民。

不過,他也承認技術的變革加速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前陣子,Space X的龍飛船運載了兩位太空人,它的技術提升使得瞬時重力加速度沒有以前那麼大了,這意味著人類進入太空的門檻越來越低了。」他認為,如果不出意外,未來40年內人類就可實現火星移民。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圓桌會議,從左至右:火星學會中國區負責人崔婷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天體物理學博士喻天弘、達爾文細胞生物集團董事長程巍

同時,他認為火星是星際移民最合適的一個橋頭堡,人類先建立火星基地,利用火星的資源才能實現大規模移民,包括帶著燃料去太陽系邊界,也都是走一步用一步,但火星肯定是人類利用太空資源的第一步。

羅伯特·祖柏林博士在連線中說,這將是一個廣泛的國際努力。「現在,它可能不會像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日本那樣正式聯合起來建立我們的空間站。可能會有一些聯合項目的性質,但總的來說,這將是更多的複雜但有趣的事情。國家之間的競爭,公司之間的競爭,都是在進行一場創業的太空革命。」他表示,在他的新書《The case for space》中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達爾文細胞生物集團董事長程巍,在論壇中也對火星移民充滿了期待。他認為,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來看,人類必然要建造一個耗散結構,從其他地方拿到更多的能量,來維持自身發展,所以移民火星是早晚的事。在火星移民的過程中,人類還需要解決繁衍、糧食等問題,同時讓人類壽命更長、更強壯、更智慧。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達爾文細胞生物集團董事長程巍

「我認為在2035年甚至之前,就可以實現火星移民,但整個經濟系統、生命系統的建設還需要一些時間,可能要到2080年才能搞定。」

當被問及人類是否會探索太陽系以外的空間時,程巍表示這種舉動非常危險:「假設有另外一個智慧文明,比人類早發展1萬年,如果人類被觀測到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事實上我也不贊成發射太多探測器,儘量不要被發現的好。」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整理 | 柳牧宗)

關於《宇宙生活指南》

《宇宙生活指南》是百度百家號獨家出品的太空科普系列直播。項目聯合全球頂尖航天科研院所、知名專家學者、商業航天機構共同打造,將通過旅行篇、移民篇、教育篇、探索篇、造夢篇等不同維度來探討商業航天、太空旅行、火星生存等熱點話題,暢想人類空間探索的未來。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丟掉重力,開啟星際之旅。

更多T-EDGE X 全球科技月介紹與議程安排,還可下載鈦媒體App客戶端守候全新上線的「前沿直播間」(EDGE Live ),官網地址:https://www.tmtpost.com/event/t-edge/2020summer/index_ch.php

人類面臨太空生存挑戰,本世紀內或實現火星移民|鈦媒體全球科技月

相關焦點

  • 連線狂人馬斯克的「老師」,明天我們來聊聊:星際移民靠譜嗎?|鈦...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新一輪火星熱即將點燃。為何人類競相探索火星?
  •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需幾年|鈦媒體...
    7月5日起,鈦媒體聯合百家號進行《宇宙生活指南》系列太空科普線上直播,並將其作為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共同探討太空與普通人的關係。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半個多世紀前的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載人飛船繞地球飛行,實現了人類飛出地球大氣層的歷史性突破。此後,多個國家陸續發展載人航天工程,500多名航天員和7名非航天員職業的普通人先後進入太空。人類已經被證明能夠在外太空生存,但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一直是並存的。
  • 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移民火星前你需要這幾部電影漲姿勢|清單
    自從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外太空登上月球,人類也開啟了探索宇宙的新紀元。馬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講述人類為移民火星做測試的故事:為了確認火星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投放一批蟑螂在火星上馬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 城市之窗|移民下一站,未來火星城市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整體環境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火星的遐想從未停止過。自從2006年6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火星上可能有流動的地下水。關於火星上是否有生物生存及移民火星的話題就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 火星有一個弊端,使得人類移民火星成為幻想,這顆星球或許更靠譜
    人類對於頭頂這片天空有著極大興趣,所以上世紀以來,太空探索事業就如火如荼的進行了起來,人類探測器踏足太陽系內各個行星,為科學家們發回了寶貴的地外星球的信息,我們了解到了太陽系內各大行星的信息。科學家們探索宇宙星體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探索地外行星是否宜居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 人類星際移民計劃能否實現?火星會成為人類第二家園嗎?有點難!
    地球環境持續惡化,如果任由環境這麼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在未來地球環境很多有可能將不再適宜人類生存。霍金在生前就曾表示,隨著地球人口的增長,能源消耗將會增加,地球終有一天會滅絕。如果人類想要長遠地生存下去的話,就必須要尋找其他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 太空探索之路充滿挑戰:從《火星救援》看如何移民火星
    7月23日,隨著「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倍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預計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著陸火星。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時約5500萬公裡,但是走直線上去是行不通的,因為以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還造不出有那麼強大推力的火箭,要巧妙利用太空中其他能量來加速太空飛行器,這就要用到「引力彈弓效應」。這是太空飛行器進行行星際飛行常用的方法,指利用行星的重力場給太空飛行器加速,把行星的動能「偷」一點過來,將太空飛行器甩向下一個目標。
  • 馬斯克:火星移民不是夢!30年內,百萬人類或將成功移民火星
    金星探測器,火星探測器,旅行者號等等,這些無不為人類太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在未來30年內,人類憑著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能成功移民火星嗎?Space X 的執行長埃隆·馬斯克目前接受採訪稱,他們為了確保人類能夠在火星長期生存下去,正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的大型設施中研發、建造星際飛船,在2021年8月左右會發射星際飛船。
  • 人類開啟太空移民時代的兩個宏偉計劃
    現在很多人期盼著人類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探索和移民太空,這個時代還需要多久才能夠來臨呢?太空移民看起來還是一個很遙遠很科幻的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件事情已經早就在醞釀中,甚至已經啟動。時空通訊覺得所謂深空「大航海」時代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是人類何時能夠地外殖民,二是何時能夠飛出太陽系。如果只是在地外殖民,在太陽系以內殖民,應該在本世紀就可以開始了,殖民多少不敢說,但只要有一個人在外星球生活就應該算吧?這樣的話,本世紀就一定能夠實現了。
  • 人類移民火星,現在還有什麼難以克服的困難?趣科學
    除了月球,火星一直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顆類地行星,而且很可能以後也將是人類移民首選。火星探測器之所以被稱為類地行星,是因為地球和火星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科學家才提出了移民火星計劃。既然要移民,肯定要找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 人類真有可能在2030年實現登陸火星的夢想嗎?
    目前,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罕見地全票通過此次法案,這意味著人類有望在本世紀30年代實現載人登陸火星表面的目標。其中,這項法案突出了「獵戶」深太空飛船的重要性。目前該飛船仍在研製之中,旨在攜載人類進入太空,其攜載人數將超過任何太空飛船。
  • 為什麼人類在火星生育會面臨巨大困難?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的惡化,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未來的地球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移民外星球來減輕地球的壓力,而在人類有能力探索的外星球裡,只有火星還算可以,科學家現在正加緊對火星的探索。
  • 人類移民太空能去哪?火星「淘汰出局」,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早在2015年9月28日,NASA就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並且在2018年科學家們就發現了火星上的液態水,次年美國「好奇」號火星車還發現火星曾存在鹽水湖,這些重大發現都讓科學家們重燃了對移居火星的信心。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還提出了火星移民計劃,馬斯克曾經公開表示,他的長遠目標是把人類從地球移居到其他星球,並保證這一過程足夠安全、價格低廉。不過要想實現移居火星,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氧氣,氧氣是人類非常依賴的,科學家羅伯特·祖柏認為在火星上製造氧氣需要1000年的時間。
  • 人類可在火星上居住嗎?星際移民需要多久實現?中國智慧告訴你
    知識是學之不盡的好東西,太空是探索不完的新空間。人類的奧秘不單單是科學家的理論知識與幻想,想要真實了解就只有將理論變實際。「冷戰」在「太空戰場」這一方面是好的,雖然表面沒有戰火的硝煙,但是面對無盡的太空才是最大的敵人。當科學家將目標放在了火星上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類可以在火星上居住嗎?
  • 第23期:太空探索的道路充滿挑戰 從影片《火星救援》談移民火星
    7月23日,隨著「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倍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預計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著陸火星。近年來,人類接連發現火星上存在液態水的證據,2018年美國宇航局更是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有機物存在的確切證據。這樣的自然狀態雖然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與其他星球相比,已是「可造之材」。   若想移民火星,登陸火星是第一步,怎麼才能到達這顆紅色星球呢?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文中作者指出,21世紀的地球將進入人類世,全球將面臨兩大挑戰:人口激增與氣候變暖,基因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太空探索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將在幫助人們應對挑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新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和工程師有義務推廣其工作成果的有益應用,並對其弊端予以警告。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人類移民火星 只能存活68天
    人類移民火星,只能存活68天。   中化新網訊 綜合媒體報導,新研究顯示,太空愛好者想移民火星的計劃恐怕要再等等了,因為紅色星球上的環境可能讓人類在68天內就死亡。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報告,氧氣含量在2個月後會開始耗盡。科學家說,人類想要永久居住火星,還需要開發新科技。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2010年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提出,面對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長期生存的唯一機會不是留在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尋找出路。他預測,2050年,人類將實現火星移民。霍金負責預測,有人負責執行。此後,NASA、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等均公布過火星移民計劃。這是迄今離人類徵服另一個星球最近的行動。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這個想法「不靠譜」。
  • 諾貝爾獎得主:人類別想移民太空了,星際移民就是痴人說夢
    遺憾的是,這句話似乎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地球的確愈來愈危險,但人類卻不一定有機會移民到其他星球。與其太空移民,不如好好面對地球據報導,瑞士天文學家Michel Mayor長年專注於探測太陽系外行星,並於201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指出人類永遠無法移民到太陽系外的任何一顆行星上。
  • 馬斯克的宇宙飛船試飛成功,全球歡呼!科學家:星際移民將實現
    01科技狂人麥斯克馬斯克作為全球矚目的商業領袖,其人生的座右銘似乎就是要不斷挑戰未知領域。馬斯克曾有一句話令筆者十分觸動:我可以用一晚上的時間成為某一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縱觀馬斯克過去幾十年的經歷,的確證明了這番話並不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