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2000多秒的飛行後,成功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正式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
為何人類競相探索火星?《火星救援中》,馬克·沃特在火星中的生活,能否真的實現?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探索,或將一一解開。
就在幾天前,7月19日,鈦媒體聯合百家號推出的《宇宙生活指南》第二期,邀請到了火星學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Dr. Robert Zubrin)就星際移民的話題帶來分享。本次直播也是鈦媒體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
祖柏林博士是美國著名的航天工程師,曾任洛克希德· 馬丁航天公司高級工程師,於1998年成立了火星學會,長期致力於促進人類探索和移居火星。他的科普著作《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The Case For Mars——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中,關於原位燃料製造的建議深遠的影響了目前NASA和SpaceX的計劃,甚至被稱為埃隆·馬斯克的「老師」。
美國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和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眾所周知,在移民火星之前,作為地球人的我們,首先要保證能在外星球生存。在直播當天,曾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2009年度宇航生命科學獎」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帶來《人類作為地球動物,如何在外太空生存?》主題演講,為觀眾解開在外太空及火星生存的謎底。
另外,想要長期在外星球生存,能源問題至關重要。外星有哪些資源能供我們利用?地球上已有且能實現廣泛開採的資源,正處於消耗日趨增長的階段,而面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太空採礦或許是未來的解決方式之一。起源太空聯合創始人兼營運長,小行星及隕石成分分析專家喻天弘博士也針對這個看似前景無限的「太空淘金夢」進行他自己的闡述。
從廣義上來說,人類移民到其他星球,並不是因為地球人口爆炸等原因,而是人類天性中就帶有一種探索精神,這種精神鼓勵人類掙脫地球的引力,去往更大的世界。
那麼,哪些行星適宜人類居住呢?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在演講中表示,首先行星不能離恆星太近,導致行星上面的水分完全蒸發掉,其次也不能離太陽過遠,太寒冷也不適宜人類生存。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
幸運的是,地球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中心位置,在宜居帶兩側,一個是金星,一個就是火星。其中,金星遍布濃密的大氣,有很強的溫室效應,地面溫度達到400多度,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火星則不一樣,人類很早就對火星開始了探索。「1971年通過探路者號,發現了火星表面有很多河床,到了2001年檢測到了火星上存在水,而且含量不低。尤其是在南極和北極,差不多在三十七八度的維度中間,仍舊有大量的水存在。」莊逢源表示。
美國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在連線中也表示,火星是離人類最近的星球,它支持生命所需的所有資源,「火星有地下湖泊,有冰川,也有氫氧碳氮等生命元素」 ,因此有可能形成科技文明。
美國火星協會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博士
然而,在人類探索火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到挑戰。
莊逢源表示,太空環境跟地球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人類要重視並加以防範。首先就是太空輻射問題,包括宇宙射線、太陽粒子事件所產生的輻射等,對人類細胞產生極大殺傷力;其次人類長期處在太空環境低重力的狀態下,會造成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在微重力環境下,人類的骨骼肌尤其是承重肌將發生萎縮,隨後骨質也發生收縮,大概每個月會損失1%-1.5%的骨量。假若說一位40歲的航天員要到火星上,按照200天的航行時間來算,達到火星的時候,他的骨質疏鬆程度就和80歲的老人差不多了。」莊逢源認為,未來要在火星飛行器上裝很多的鍛鍊設備,讓太空人保持肌肉不至於萎縮,這樣也能保持正常免疫功能。
同時,在到達火星表面之後,人類還要面對極端環境帶來的生存問題。
莊逢源對此解釋道,火星上的氣壓只有0.6%,且平均溫度大概在零下40多度,即使是在赤道,白天最高溫度也只有零上15度,所以人類需要建立一個密閉的生物再生系統,將氣壓加到正常水平,通過溫室效應來提升它的溫度,保證人類的生存。
「美國在即將發射的火星車上,就攜帶了類似的裝置。火星上存在很多二氧化碳,它將電解生成的氧氣,裝在氧氣瓶中,將來人類登陸火星之後,就可以直接使用。」他表示。
另外,食物來源也是一大難題。莊逢源表示,在《火星救援》電影裡,主人公種植土豆的方法並不現實。「由於火星的土壤中含有很多高氯酸化合物,並不適合種植物,人類需要用微生物來改造土壤,再進行農作物種植。」
《火星救援》主人公在火星上種植土豆
所以,星際移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莊逢源認為,人類真正實現星際移民的重要標誌,就是在另一個星球上可以繁衍下一代。「但在人類空間站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誕生過哺乳動物,更何況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在這樣的環境下,寶寶的骨骼生長究竟如何,能否保證健康成長,都是值得探討的科研話題。」
只有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人類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移民火星,但這一過程註定是漫長的。
1964年,天體物理學家卡達謝夫提出了「卡達謝夫標度」,作為衡量高度進化文明的技術水平的方法,其意義在於,它從宇宙的角度來考量整個文明的能源消耗量。——可以把所在的宿主行星所有的能量資源都利用上,就達到了文明1.0;進一步擴展到所在的恆星系,就進入了2.0文明時代,能夠利用整個銀河系的能源資源,則達到了3.0文明時代。
天體物理學博士喻天弘在此次演講中表示,目前人類僅僅處於0.7文明的階段,雖然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活在搖籃裡。
天體物理學博士喻天弘
衝出搖籃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星際移民,但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早晚會有枯竭的一天,人類如何有效利用太空資源來實現上述目標,正成為科學界的熱門話題。
他在演講中分享了一張太陽系的示意圖,可以看到裡面有很多小行星,包括地球、火星等,其中綠色部分是人類已知的小行星,外面一圈還有白色亮光部分,這是人類新發現的小行星。「事實上,隨著科技進步,截至2015年人類已經發現大約68萬顆小行星,而望遠鏡能夠看到的已經接近100萬顆了。」
小行星示意圖
在這些小行星中,哪些可以被人類所開發和利用?喻天弘認為,離地球很近的小行星,即近地小行星可以成為「候選者」。
他進一步說道,「這些小行星上,有很多已知的常規元素,比如氫氧,也有鎳鐵等貴金屬物質,人類也可以用高精尖的儀器去精準測量其成分。日本有一個叫隼鳥二號的探測器,曾探測過龍宮小行星,它上面除了碳鈷鐵鎳還有水,專家判斷這個直徑大於1000米的小行星,價值約為800億美金。」
探測只是第一步,把這些資源帶回來加以利用才是重中之重。
喻天弘表示,行星上的資源,更有價值的是在軌利用,將小行星上的物質進行在軌冶煉及分解,從而獲得需要的資源。他透露道,日本的隼鳥二號探測器將在今年12月6號從小行星上攜帶樣本物質返回地球,科學家將對其進行研究。
同時,他也在演講中提到利用行星資源,來對火星土壤進行改造。「一些小行星上有很豐富的氮磷鉀這種有機肥料,可以把這種資源帶到火星上種植所需的植物,這對未來的星際移民很有必要。」
據了解,在太空資源開發戰略上,國際社會已經展開了競爭。目前,包括美國、盧森堡、阿聯等國家在內,均公布了相應的法案,中國也在積極推進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止是政府參與,眾多商業巨頭也將加入這一賽道,深度挖掘這一市場價值。
移居火星無疑是人類離太空最近的一個夢想,代表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但一定是循序漸進式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第二期直播的圓桌論壇中,莊逢源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人類在星際移民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哺乳動物在外太空條件下的生殖研究,包括胚胎生物的研究,同時也牽扯到很多倫理問題。他再次強調:「星際移民的標準,是能夠有下一代在另外一個行星上誕生。」
喻天弘則認為,真正大規模的移民,還是要有相應的商業價值,或者是社會價值。火星上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發展機會,更宜居的環境,人類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移民。
不過,他也承認技術的變革加速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前陣子,Space X的龍飛船運載了兩位太空人,它的技術提升使得瞬時重力加速度沒有以前那麼大了,這意味著人類進入太空的門檻越來越低了。」他認為,如果不出意外,未來40年內人類就可實現火星移民。
圓桌會議,從左至右:火星學會中國區負責人崔婷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天體物理學博士喻天弘、達爾文細胞生物集團董事長程巍
同時,他認為火星是星際移民最合適的一個橋頭堡,人類先建立火星基地,利用火星的資源才能實現大規模移民,包括帶著燃料去太陽系邊界,也都是走一步用一步,但火星肯定是人類利用太空資源的第一步。
羅伯特·祖柏林博士在連線中說,這將是一個廣泛的國際努力。「現在,它可能不會像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日本那樣正式聯合起來建立我們的空間站。可能會有一些聯合項目的性質,但總的來說,這將是更多的複雜但有趣的事情。國家之間的競爭,公司之間的競爭,都是在進行一場創業的太空革命。」他表示,在他的新書《The case for space》中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達爾文細胞生物集團董事長程巍,在論壇中也對火星移民充滿了期待。他認為,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來看,人類必然要建造一個耗散結構,從其他地方拿到更多的能量,來維持自身發展,所以移民火星是早晚的事。在火星移民的過程中,人類還需要解決繁衍、糧食等問題,同時讓人類壽命更長、更強壯、更智慧。
達爾文細胞生物集團董事長程巍
「我認為在2035年甚至之前,就可以實現火星移民,但整個經濟系統、生命系統的建設還需要一些時間,可能要到2080年才能搞定。」
當被問及人類是否會探索太陽系以外的空間時,程巍表示這種舉動非常危險:「假設有另外一個智慧文明,比人類早發展1萬年,如果人類被觀測到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事實上我也不贊成發射太多探測器,儘量不要被發現的好。」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整理 | 柳牧宗)
關於《宇宙生活指南》
《宇宙生活指南》是百度百家號獨家出品的太空科普系列直播。項目聯合全球頂尖航天科研院所、知名專家學者、商業航天機構共同打造,將通過旅行篇、移民篇、教育篇、探索篇、造夢篇等不同維度來探討商業航天、太空旅行、火星生存等熱點話題,暢想人類空間探索的未來。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丟掉重力,開啟星際之旅。
更多T-EDGE X 全球科技月介紹與議程安排,還可下載鈦媒體App客戶端守候全新上線的「前沿直播間」(EDGE Live ),官網地址:https://www.tmtpost.com/event/t-edge/2020summer/index_ch.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