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2020-12-05 中國軍網

移民火星,咱們有生之年看不到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圖為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劇照

安靜的火星一直被人各種撩。

這不,中東「土豪」阿聯最近也高調宣布要進軍火星。這個不差錢的國家表示,要在2117年前移民火星,甚至在紅色星球上再建一座杜拜塔。

「火星2117」計劃的第一階段是形成科學突破小組。目前,阿聯航天局已經和法國和英國航天局建立起合作,未來這個國際科研團隊還會不斷擴大。而阿聯走向紅色星球的第一步,將是2021年的火星登陸探測任務。

2010年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提出,面對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長期生存的唯一機會不是留在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尋找出路。他預測,2050年,人類將實現火星移民。

霍金負責預測,有人負責執行。此後,NASA、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等均公布過火星移民計劃。這是迄今離人類徵服另一個星球最近的行動。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這個想法「不靠譜」。

火星會成為地球的接班人,成為人類另一個家園嗎?

移民火星,這些「大拿」早有計劃

早在2012年年底,荷蘭一家私人公司「火星一號」啟動「有去無回登陸火星計劃」。他們預計於2018年將無人駕駛汽車發送到火星上,在2024年將首批4名火星太空人發射升空,並於2025年初步完成火星永久殖民地建設,此後每兩年都將輸送4名太空人到火星,並最終達到有40人定居火星的目標。

今年2月16日,「火星一號」宣布了將火星殖民項目延期5年的消息,稱已將首次發送船員的時間調整至2031年(此前為2026年)。其CEO表示,本次調整是為了有更多時間來籌集資金,而且,新時間表可以顯著提升任務的成功率。

搞定火星這種大事兒怎麼少得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該機構也在2015年10月份發布了在火星上建立永久聚居地的計劃書,列出了建立「外太空居住設施」的詳細計劃,以此作為向火星移民的跳板。計劃提出,到2030年人類將在完全獨立於地球的火星聚居地工作和生活。

隨後的2016年,不甘寂寞的埃隆·馬斯克國際宇航大會(IAC)上做了題目為「把人類變成星際公民」的演講,首次全面詳細地介紹了SpaceX飛往火星的火箭計劃。

火星之旅,如何去是個問題

阿聯土豪有的是錢,NASA則有各種高大上航天技術加持,SpaceX又是商業航天的佼佼者,有這些大戶們在,移民火星這事兒聽起來很美是不是?但是,重點來了,目前為止,人類連登陸火星這件事都還沒完成呢。

「移民火星這件事情不靠譜。」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衛星平臺總師陳昌亞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首先是移民怎麼去的問題。「火星和地球之間每兩年有一個發射窗口,去往火星單程需要300天左右,運送航天員去可能沒問題,但移民至少是一個小組,還要帶大量生活設施,即便使用核動力或將來更先進的動力,這個時間也會很長,所以,缺乏運輸移民小組和生活設施的支撐能力。」陳昌亞說。

而且,送幾個太空人和大規模運送人群也是不同的概念,即使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但那並不意味著具備了火星移民條件。

在馬斯克的計劃中,高超過300英尺(約合91.4米)的火箭可重複利用,最終將把名為「星際交通系統」(ITS)的飛船送往太空。而飛船每次可以運送100名乘客和貨物。不過馬斯克也指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降低火星飛行成本,從而吸引潛在的志願者。「如果票價達到每人100億美元,那麼你無法發展出能自我支撐的文明。我們的目標是將成本降低至美國普通住房的房價,即約20萬美元。」馬斯克說。

陳昌亞認為,另一個問題是去往火星途中人類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足夠保障。「雖然俄羅斯、歐空局做過一些模擬火星的實驗,但那畢竟是在地球上做的模擬試驗,與實際情況(如失重、活動空間、心理等等)都有很大差別。」

確實,此前,英國《焦點》雜誌也以封面文章《前往火星的單程之旅》訪談各路專家,認為「火星一號」不是妄想,但技術問題有待解決。比如,生活在火星的太空人所體驗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大約三分之一。而失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骨骼和肌肉會迅速損耗。根據對國際空間站中14個太空人的研究表明,在太空中停留4至6個月,骨質流失表現最明顯的髖部流失速率為1.5%/月。因此,在歷經7個月的飛行到達火星後,骨質流失在最壞的情況下將損失10.5%。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解決方法。

住在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假使人類找到合適的交通工具來到火星,咱們能在那兒活下去嗎?陳昌亞認為「夠嗆」。

「從已有的探測結果看,火星上的環境極為惡劣,火星上缺乏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液態水和可供呼吸的空氣。即便將來有一天人類有能力少許改造火星,但那也遠不足以支撐移民生活所用。」陳昌亞認為,人類著陸火星進行科學探測並返回,尤其是在火星軌道上環繞並返回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這並不是火星移民,人類應該好好珍惜地球家園。

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行星專家鄭永春卻認為「這都不是事兒」。「相比於太陽系內的其他星球,火星的環境對人類來說還是非常友好的,至少有大氣。雖然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但它可以分解為一氧化碳和氧氣,完全有可能在一個密閉空間內實現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鄭永春說。

鄭永春還分析,火星上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現在也還有很多水。火星土壤的含水量大概是5%,地下還有冰,所以火星上不缺水。有水就可以種出植物,水分解又可以變成氧氣和氫氣,氫氣可以用來燒飯,氧氣可以呼吸。地球土壤裡面有的營養元素,火星土壤裡面也都有,而且磷、鎂這樣的營養元素,甚至比地球土壤還要高。

「從這個角度來講,火星是整個太陽系裡面跟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它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是未來唯一有可能經過改造,實現大規模移民的行星。」鄭永春預測,2036年左右,人類將第一次登陸火星。

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可不是「到此一遊」那麼簡單,按鄭永春的說法,這些先行者需要搭建火星定居點,搞定包括能源供給站、氧氣生產站、水源生產站、火星農場等基礎設施,把火星旅館先建起來。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居住點建立社區,並擺脫地球供給,形成火星文明,到那時才算是火星移民。

「未來一百年左右,我們可能在火星上有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這個城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不再區分國家。」鄭永春說,他的有生之年應該是等不到火星移民的那一天,但探險者們絕對會去嘗試這一行動。

 

相關焦點

  • 人類移民火星有多難?首批人類火星殖民者很可能會死在火星
    地球然而如果人類移民火星就不一樣了。人類移民火星要面臨更多的困難。首批人類火星殖民者即使順利抵達火星也可能會很快死在火星上的。目前科學家已經往火星上發射了多個探測器。我們對火星的了解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了。人類生存需要的三個基本條件在火星上具備嗎?
  • 《嗨,去火星吧!》| 第五集《移民火星靠譜嗎?》
    火星上種土豆,能行嗎?人類要長期駐留的話,「民以食為天」,得吃東西;往火星送給養,成本太高了,所以說,人要想辦法在火星長期待下去,就要在火星生產,來填飽我們的肚子。這一點現在還沒有非常好的解決方案。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
  • 人類移民火星到底有多難?首批人類火星殖民者,大概率會死在火星
    地球 然而如果人類移民火星就不一樣了。人類移民火星要面臨更多的困難。首批人類火星殖民者即使順利抵達火星也可能會很快死在火星上的。 目前科學家已經往火星上發射了多個探測器。我們對火星的了解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了。人類生存需要的三個基本條件在火星上具備嗎?
  • 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火星,至今仍是人類尚未涉足之地。火星在文學作品中登場的機會不計其數,更是無數科幻電影中的主場地。老舍筆下,火星被貓國人統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靠自種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四年。無論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還是基於科學的超前推測,人們對火星寄予厚望。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 怎樣在火星上活下來?
    作者:李慶林來源:科學大院 kexedayuan由於與地球的諸多特徵相似,火星一直被認為是未來人類移民外太空的首選目的地要想移民火星,可遠不止從地球飛到火星那麼簡單,人類想實現半永久或者永久定居火星,而不僅僅是為了火星一日遊,建設火星基地並且保證人們更好的在火星上生存是是否能移民火星的關鍵所在。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其實都離不開種類繁多的化學品,未來移民火星之後更是如此,跨星球運輸物資固然是可以,但是時效低、成本高的問題迫使人們需要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 火星探測器紛紛上天,人類離移民火星還遠嗎?
    據說,馬斯克造汽車、造火箭、挖隧道,還有搞能源公司,用賺來的錢和研究出的技術,為「火星移民」做準備,並計劃在2050年送100萬人上火星。對於我們這些整天在地球忙忙碌碌的人類來說,可能會非常好奇:火星到底有啥獨特的魅力,吸引這麼多國家投入巨資去做探測?還吸引著馬斯克這樣的科技狂人要去搞什麼「火星移民」?現在我們距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呢?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昨日正式啟航,引發廣泛關注。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哪一步最難?火星移民還有多遠?對於中國的第一次火星探測,首個關鍵節點是發射。第二個關鍵節點,是七個月之後探測器在火星附近剎車。剛抵達火星附近時,探測器時速至少上萬公裡,此時剎車點非常關鍵,如果剎不住,就不會環繞火星,運氣不好還有可能撞上去。剎車的節點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成功環繞火星。第三個關鍵節點,對全世界來講最困難的就是進入火星大氣的過程,即「恐怖7分鐘」或「黑色7分鐘」。
  • 我們怎麼才能在火星上活下來?
    作者:李慶林(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文章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大家族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由於與地球的諸多特徵相似,火星一直被認為是未來人類移民外太空的首選目的地要想移民火星,可遠不止從地球飛到火星那麼簡單,人類想實現半永久或者永久定居火星,而不僅僅是為了火星一日遊,建設火星基地並且保證人們更好的在火星上生存是是否能移民火星的關鍵所在。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其實都離不開種類繁多的化學品,未來移民火星之後更是如此,跨星球運輸物資固然是可以,但是時效低、成本高的問題迫使人們需要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 馬斯克:火星移民不是夢!30年內,百萬人類或將成功移民火星
    那麼,在未來30年內,人類憑著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能成功移民火星嗎?人類目前的探測器根本無法在金星表面探測,所以,火星成了我們探索的最佳星球。如果要實現2050年將100萬人送上火星的目標,Space X 每天至少要發射3艘能搭載100人的星際飛船。
  • 火星上有水有空氣又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移民去火星生活嗎?
    今年在天文學上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形成的湖泊,雖然是在地下,不是在地表,但是足以讓大家興奮很久了。人們嚮往已久的火星既然有了水,又有空氣,火星又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那我們可以移民火星了嗎?
  •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還有科幻吃貨最關心的問題,等移民到了火星,能像電影《火星救援》裡一樣種土豆嗎?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
  • 人類到底能不能移民火星,地了解這三點
    不只各國官方牽頭頻頻發射探測器探索火星氣候環境,SpaceX公司馬斯克也將畢生夢想放在火星移民上,據悉,馬斯克造汽車,搞新能源,造火箭都是為將來火星探索移民奠定技術資金基礎,並計劃在2050年將100萬人送上火星,一圓火星移民的畢生夢想。那火星到底有何獨特魅力,引得諸多航天大國,航天大咖耗費巨資去深入探測?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有實現可能嗎?我們距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 火星疑似誕生過遠古文明、火星最適宜人類移民,人類何時殖民火星
    ,但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有個觀點: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火星人現在還存在嗎?火星文明留存了遺蹟嗎?火星遠古文明之謎,人類在火星成功建立社區之後或可解密。二,人類何時移民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宜人類移民的星球。
  • 星際移民第一站,火星是人類的唯一選擇嗎?
    美國現實版鋼鐵俠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移民火星的計劃。目前,雖然困難重重,但該計劃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何時才能完成人類在火星上的首次移民呢?火星會是人類第一個移居的星球嗎?下面的視頻將為大家揭曉。
  • 如果地球毀滅,人類能移居火星嗎?
    雖然人類踏上火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此次火星車著陸點的成功選址,為後續人類登陸火星、移民火星奠定了基礎。  移民火星,你可能會立馬窒息。由於大氣稀薄,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根本無法形成溫室效應,夏季平均氣溫-50℃,冬季最冷-120℃。在這種惡劣的氣溫條件下,就算不缺氧也能凍死人。此外,火星沒有磁場保護,太陽可直接輻射到地面,生活在這裡就算不死,也可能會變異。  移民派:不能改變火星,我們還能改變自己  如果改變火星太困難,那麼改變人類自身是不是更簡單?
  • 假如人類移民火星……
    8月17日,三聯生活周刊·松果生活聯合北京SKP-S共同舉辦了一系列名為「暢想火星移居計劃」的沙龍活動,一起探討未來人類移居火星的無限可能。所以,火星上如果有下一代,他們的語言一定會極速退化。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反向文化傳播,就是說一部分人類移民火星之後,交流方式會產生變異,同時這種交流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地球上的人。人類探索火星,其實跟當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很像。坐一艘船出去,能活下來的機率不到一半。
  • 假如人類移民火星……
    8月17日,三聯生活周刊·松果生活聯合北京SKP-S共同舉辦了一系列名為「暢想火星移居計劃」的沙龍活動,一起探討未來人類移居火星的無限可能。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反向文化傳播,就是說一部分人類移民火星之後,交流方式會產生變異,同時這種交流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地球上的人。人類探索火星,其實跟當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很像。坐一艘船出去,能活下來的機率不到一半。
  • 天問一號,飛向火星!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
    作為太陽系的行星之一,火星與地球在環境等方面的相似性。有專家認為,火星是人類未來移民的首選地。這意味著,火星將是人類的「第二家園」。既然火星是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的「第二家園」,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呢?但是,如果人類真的想移民到火星上來生活的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解決物理層的問題,解決火星環境問題,包括火星大氣問題。 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郝景芳也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類即使移民火星,也一定是在封閉環境下有限資源條件下的生存。這就意味著火星生活不可能是非常自由的,一定是將所有人束縛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
  • 探測器在火星上的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堅信:人類移民火星能實現
    在太陽系眾多星球之中,人類獨愛火星,把火星當作「第二家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火星和我們的地球環境非常相似,而且距離也比較近。雖然太陽系外也存著這很多類地行星,但距離太遙遠了,人們實在是可望不可即。可能在將來的百年甚至千年,都不發跨越。
  • 科學猜想:人類移民火星,他們的後代會來殖民地球嗎?
    本月初,埃隆馬斯克表示對在2026年移民火星的計劃高度自信。從目前來看,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之一,自然環境也比較接近地球,火星是人類移民的首選目的地。科學家們一度懷疑火星上曾經有生物存在。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移民火星的人,他們的後代以後回來殖民地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