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2020-07-24 都市快報

2000多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裡說,「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終於,天問問天。中國科學家們要將這些問號,遞交到蒼穹深處。

今天中午12:40左右,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預計會在明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並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個動作,如果順利,這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還有科幻吃貨最關心的問題,等移民到了火星,能像電影《火星救援》裡一樣種土豆嗎?

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

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他每天都會在上面分享、解答有關火星、月球探測的各類知識和最新消息,針對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他還特別發起了「天問系列天天問」,實時解答網友提問,大家都叫他「火星叔叔」。

鄭永春的祖籍,就在紹興嵊州。

這位浙江老鄉告訴我們,歷史上,人類以火星為目標發射太空飛行器46次,其中有11次連地球引力範圍都沒出,在成功前往火星的35次任務中,有5次「中道崩殂」,在半路上失聯。

探測火星之難,出乎普通人的意料,成功率只有不到50%。

這次中國首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而且在這第一次任務裡面就要實現登陸,難度是空前的,也面臨著很多不可預知性。其中在發射、地火轉移、實現環繞等幾大階段都很關鍵,尤其火星探測器在著陸前,需要將速度降下來,這個過程大概需要7分鐘,這也是整個任務的關鍵點,因為它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任務的成敗。

快報科普九問「火星叔叔」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1.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而不是別的行星?

火星叔叔:在探月之後進行行星探測,行星探測就是離開地球和月球組成的地月系統,去往更遙遠的深空,而金星和火星正好是離地球最近的兩個行星,它兩一個在地球內側,一個在地球外側,往內飛就可以到金星,往外飛就可以到火星,但人類經過幾十次的金星探測後發現,金星的環境極為惡劣,不適合人類生存,也基本上不可能有生命。航天時代以來,人類通過對金星和火星的探測後發現,火星是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行星,也是人類最適合去的地方,這也是火星探索越來越熱的原因。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探測任務依次編號。

2.為什麼首次探測火星就要實現「繞落巡」?

火星叔叔: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大部分探火失敗是登陸火星。最難的要算火星車進行巡視了,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 中國現在的火星探測是基於探月工程四次成功的基礎上。嫦娥一號環繞月球,嫦娥二號不僅環月還探測了小行星,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正面登陸和月球車行駛,嫦娥四號更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所以這些都給「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從地球到火星要經過大半年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可以關注什麼?

火星叔叔:第一是發射,脫離地球的重力離開地球表面,仍然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而且這次發射用到的長徵5號火箭,也是中國的一款新型大推力火箭,所以說火箭發射仍然會面臨不確定性。

第二個階段是能不能順利入軌,也就是能不能把探測器送到地球到火星的軌道入口處。火箭並不把探測器直接送到火星上,只送到地火轉移軌道的入口處,實現星箭分離。

第三個階段是地火轉移軌道的姿態調整。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要經過半年多的時間,要進行幾次姿態調整,每一次調整都很關鍵。

第四個階段是到了火星附近踩剎車,要在合適的時間點上踩剎車,而且要踩得恰恰好,既不能踩得太狠了,又不能踩得太軟綿綿的。踩了剎車之後探測器還要不斷地調整,調整到進入火星大氣層的入口處。

最後,探測器成功登陸後還不代表就能正常開展工作,還需要把火星車釋放出來,讓火星車獨立運行。

4.探索火星有什麼意義?

火星叔叔:因為我們花了很多錢去探索火星,那麼一定要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去。我想用三句話來告訴大家探測火星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是探索太陽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exploration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our solar system。不僅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太陽系也是我們的家園,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太陽系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火星為什麼會從一顆曾經宜居的行星發展到現在這樣的一片荒漠?這對我們保護地球環境有重要啟示。

第二是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improve our technology and power。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才能在星球上更好生存下去。

第三是啟迪下一代,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開展深空探測,人類的知識和技能一代一代相傳,讓下一代在我們這一代基礎上走得更高、更遠,就要通過火星和太陽系探測任務來啟迪和激發下一代,讓他們勇於去探索未知,勇於擴展人類的生存空間,他們就可以比我們生活得更好,更長遠。

人類是一個具有高等智慧的物種,我們必須有所準備,必須居安思危。否則我們的生存就不會太久遠,就像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無數物種一樣。

5.不止中國,還有許多國家都在進行火星探測,為什麼集中選擇今年夏天?

火星叔叔:火星探測有一個發射窗口,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探測器只有在這個窗口發過去,才能到達火星,也是最節省燃料。就像操場上跑道,地球在第三圈,火星在第四圈,只有當火星在地球前方44度左右的時候,探測器從地球出發才能追上它,這個時候就是一個發射窗口。

今年七到八月份正好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中國要發射天問一號,天問一號實際上是一組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又叫火星車)組成。此外,還有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等都會在這個窗口期發射。

6.火星人真的存在嗎?

火星叔叔:1877年,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運河」,他們認為是火星人挖的,所以那時大家都相信火星上有生命。火星整個表面是一片徹底的荒漠,非常寒冷,最冷時-100℃,最熱時20-30℃,從溫度條件來講,火星上存在生命是可能的。但還有一些不利因素:火星沒有全球性磁場的屏蔽,宇宙輻射和太陽風能長驅直入,晝夜溫差加上輻射,再加上火星土壤中有很多有毒的高氯酸鹽,對生命造成了非常嚴酷的影響。

可以說,火星表面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連存在有機物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宇宙射線會把有機物的碳鏈打斷,變成原子和分子。

有人說,在火星地底下有一些溫暖潮溼相對適宜的環境,遠古時代火星如果有生命,它就可以在地底下生存下來。所以現在科學家計劃在火星上打鑽,打到幾十釐米以下能屏蔽輻射的深度,看看有沒有生命。就像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的那句名言: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地球上有生命,那不是太浪費空間了嗎?

7.火星上真的可以種土豆嗎?

火星叔叔:作為一個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我對土豆充滿了感情,當年我們讀大學時種土豆吃土豆,說到土豆梗比大部分人印象更深刻。在《火星救援》裡,主角馬克被一個人孤零零都扔在了火星表面,他每天能做的工作就是種土豆、數土豆、吃土豆,他要數清楚自己還能活多久。

我經過一定的探究,火星上要種土豆,第一,火星的溫度。最冷時可達零下80-100℃,最熱時零上20-30℃,平均溫度-55℃,所以火星上種土豆一定不能露天種。我們看到《火星救援》裡面發生事故之後,土豆馬上脫水了,脫水了之後變成了乾粉了。

第二,火星的土壤成分跟地球類似。地球的營養元素火星也都有,所以火星土壤基本能夠支撐土豆生長。但總體上還是比較貧瘠的,因為它缺少了化肥、農藥、有機物來提供養分和防病蟲害。

第三個條件是水。火星上現在有地下滷水,然后土壤裡面有一定含水量的凍土,只是因為溫度低,所以你表面看不到水流,都是冰。所以火星上不是太缺水,不像月球上實在是一滴水都沒有。但是總體來講還是要非常節約。

8.探測火星跟探測月球有什麼不同?

火星叔叔:月球距離地球平均38萬公裡,火星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將近2億公裡,最近的時候有5500萬公裡,最遠的時候是4億公裡,所以去月球只需要3天,去火星則需要半年以上。

距離的不同又會帶來很多連鎖問題,比如對火箭的運載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發射同樣重量的太空飛行器,去火星的火箭要帶更多的燃料,需要更大的推力。同時,距離地球越遠信號越弱,測量的誤差也會越大,信號傳輸的難度就會越大,所以在數據的接收和信號的傳輸方面火星的難度要大得多。

此外,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就算探測月球,也還是在地月系統裡面,沒有真正脫離地球的引力,但火星探測才是真正的行星探測,所以這就不僅僅是距離和時間的不同。

跟探測月球不同,在火星上最有價值的科研,就是把火星當做是另一個地球來研究。

火星上有高山、有峽谷、有江河湖海,雖然這些江河湖海都已乾涸,留下了河道、衝擊扇三角洲以及湖泊的沉積物。另外,火星上的一天約為24小時40分鐘,跟地球差不多。同時,火星上有水,有稀薄的大氣,還有一年四季,當然季節會更長一點,因為火星的一年是687天。這些環境條件都跟地球很相似,這也是千百年來人類對火星如此著迷的原因。

9.火星移民真的能實現嗎?

火星叔叔:儘管去火星難之又難,但我是一個火星移民的樂觀派。從長遠來看,在火星上發展出獨特的人類文明,包括各種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技術文明是可以期待的。我覺得未來20年左右,人類將登陸火星;未來50年左右,我們可以在火星上有個小鎮;100年左右,我們可以在火星上擁有一個城市,500-1000年左右,我們就把火星改造成另外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航天技術比以前要先進得多,重複利用的火箭和飛船已經實行了,雖然火星的環境比地球要嚴酷很多,但它已經是太陽系裡除了地球以外,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甚至還有小規模的人口,可以居住在月球等其他星球上,就像現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個島國一樣。我們現在地球上,建立的人類文明叫地球文明,未來,在其他星球上建立的文明,就叫「太陽系文明」。我想這不是科幻,是希望,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相關焦點

  • 「火星叔叔」鄭永春回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來的8個「天問」
    所以火星是太陽系中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這也是千百年來人類對火星如此著迷的原因。 天問之五:《火星救援》的情節靠譜嗎,火星上真的可以種土豆? 火星叔叔鄭永春:作為一個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我對土豆充滿了感情,當年我們讀大學時種土豆吃土豆,說到土豆梗比大部分人印象更深刻。
  • 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火星,至今仍是人類尚未涉足之地。火星在文學作品中登場的機會不計其數,更是無數科幻電影中的主場地。老舍筆下,火星被貓國人統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靠自種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四年。無論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還是基於科學的超前推測,人們對火星寄予厚望。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他預測,2050年,人類將實現火星移民。霍金負責預測,有人負責執行。此後,NASA、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等均公布過火星移民計劃。這是迄今離人類徵服另一個星球最近的行動。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這個想法「不靠譜」。火星會成為地球的接班人,成為人類另一個家園嗎?
  • 火星我來了!中國人又成功了
    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去4億公裡之外找個家在火星上,能不能真的像電影《火星救援》一樣種土豆?「天問一號」能否在離我們最遠4億公裡的紅色星球上找到新家?浙江新聞特別邀請到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這位浙江老鄉為你回答「天問」第一波。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嗨,去火星吧!》| 第五集《移民火星靠譜嗎?》
    火星上種土豆,能行嗎?電影《火星救援》中講述主人公被困火星之後,利用僅有的資源來種植土豆維持生計,事實真是這樣嗎?《火星救援》電影裡面提到了種土豆,但是實際情況要比那個電影上要複雜得多,種土豆也沒那麼容易。
  • 火星上發現了大量的冰!移民火星可以就地取水啦?
    在《奇幻科學城》節目中,鄭永春博士介紹了「八大行星」以及它們的自然環境。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在火星生存的難度要遠遠低於其他星球。他引用了卡爾?薩根和火箭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對話,描述了一幅關於未來星際旅行的藍圖,讓博士團和孩子們心馳神往。根據以往大量真實的探測數據,讓我們相信火星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人類未來居住計劃:20年後移民火星?
  • 現實和電影的距離:火星上真的能種土豆?
    為什麼火星看上去是紅色的,火星上也有沙塵暴嗎?火星表面的巖石含有較多的鐵質,當這些巖石受到風化作用而成為沙塵時,其中的鐵質也被氧化成為紅色的的氧化鐵。由於火星表面非常乾燥,沒有液態水的存在,因此火星上的沙塵極易在風的吹動下到處飛揚,甚至發展成覆蓋全球的塵暴。
  • 科普達人對話天文學家:聊聊火星那些事兒
    綽號「火星叔叔」的鄭永春隨後補充講解道,火星早在古代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熒熒如火,行蹤不定,令人十分迷惑,故而被稱作「熒惑星」。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用望遠鏡發現火星上有許多細長的暗線和暗區,他把暗線稱為「水道」。有人乾脆把「水道」翻譯成英語的「運河」,暗區就成了「湖泊」。有運河就意味著有智慧生命的大規模活動。
  • 科普達人對話天文學家:聊聊火星那些事兒
    綽號「火星叔叔」的鄭永春由於整個著陸過程需要約7分鐘,而從火星向地球傳輸無線電信號大約需要8分零7秒,因此整個過程的一切都要靠探測器自主進行。「『天問一號』這次要通過一次發射就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作為我國首次自主探火的嘗試,我覺得如果能成功著陸就已經非常厲害了。」朱進感嘆道。
  • 鄭永春:火星!火星
    因此,科學家繼續向更遠的星球進行探索——金星和火星。到了金星,科學家發現這個地方環境更加惡劣,就像是地獄一般。金星上的溫度是460℃,大氣壓是地球的90倍,天上下著硫酸雨,地上流著熾熱的巖漿。這是一顆連機器人都只能活幾分鐘的星球。因此,移民金星,似乎是不太可能了。於是乎,火星便成為了人類移居行星的「第一候選人」。
  • 《火星救援》中的硬核科幻,火星上種土豆真的可行嗎
    《火星救援》(The Martian)改編自安迪·威爾2011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在這部少見的、沒有反派的電影中,人類通力協作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其科幻內容相當硬核。不過今天筆者打算針對其中的一個情節跟雷德利老爺子較較真:馬克·沃特尼真的能在火星上用便便種土豆養活自己嗎?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從科學方面講,著陸區的地質特徵、磁場條件等都非常獨特,科學家團隊期望能有重要的科學發現。4 此次探測有哪些科研目標?何飛:火星探測的一個主題是生命,即火星上有沒有可能存在過生命或者有沒有可能支撐生命。第二個關鍵節點,是七個月之後探測器在火星附近剎車。剛抵達火星附近時,探測器時速至少上萬公裡,此時剎車點非常關鍵,如果剎不住,就不會環繞火星,運氣不好還有可能撞上去。剎車的節點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成功環繞火星。第三個關鍵節點,對全世界來講最困難的就是進入火星大氣的過程,即「恐怖7分鐘」或「黑色7分鐘」。
  • 百度聯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推出火星知識直播「下一站,火星」
    為了讓大眾對火星探測和相關知識有更清晰的了解,百度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打造「下一站,火星」科普系列直播,從6月11日開始,直到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太空,每周與大家見面。網友只需打開百度App搜索「火星」,即可進入直播。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如果你發現自己穿著太空衣從火星醒來,周圍空無一人,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太空都無人回應你會怎樣?有個植物學家的做法是,那就在火星上種土豆吧,於是火星被他殖民統治了。因為一旦你在哪裡種下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
  • 火星上真的存在生命嗎?移民到火星是否靠譜?
    高爽說,而且金星上的氣壓極大,到處都是火山爆發的景象,環境十分惡劣。  火星因何成為太空探索關注焦點?  雖然都是類地行星,但在太空探索中,火星總是能吸引人們更多關注。綜合上述種種原因,高爽覺得,火星一直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標。  火星上會存在生命嗎?  實際上,有關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相關話題,也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比較確定的結果是,火星上曾經富含水,而且空氣也比現在要濃厚得多。
  • 去火星種土豆,有譜
    古代中國人把火星稱為「熒惑」,因其熒熒似火,行蹤不定。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不僅揭開了火星的神秘面紗,還發現這顆星球相當宜居。於是,人類邁向火星的腳步越走越快,除了登陸火星,還要在火星定居。特別是隨著影片《火星救援》的上映,大家似乎覺得移民火星已經不是件遙遠的事了。要移民,就得有食物。
  •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那麼,如此高能的探測器現在有名字了嗎?會不會讓我們全民大開腦洞為它起名?如果說火星原本也和地球一樣擁有海洋,那麼它的水又去哪裡了?我們熟悉的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科技向未來》第二期節目《即將啟航!關於火星,你知道多少?》,為您繼續揭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未來我們會移民火星嗎?
    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未來我們會移民火星嗎?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哪一步最難?火星移民還有多遠?人類為什麼要探測火星?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鴻鵠專項首席科學家魏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鴻鵠專項行星光學遙感首席科學家何飛,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以及國家空間天氣預報臺副臺長郭建廣,揭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