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裡說,「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終於,天問問天。中國科學家們要將這些問號,遞交到蒼穹深處。
今天中午12:40左右,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預計會在明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並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個動作,如果順利,這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還有科幻吃貨最關心的問題,等移民到了火星,能像電影《火星救援》裡一樣種土豆嗎?
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
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他每天都會在上面分享、解答有關火星、月球探測的各類知識和最新消息,針對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他還特別發起了「天問系列天天問」,實時解答網友提問,大家都叫他「火星叔叔」。
鄭永春的祖籍,就在紹興嵊州。
這位浙江老鄉告訴我們,歷史上,人類以火星為目標發射太空飛行器46次,其中有11次連地球引力範圍都沒出,在成功前往火星的35次任務中,有5次「中道崩殂」,在半路上失聯。
探測火星之難,出乎普通人的意料,成功率只有不到50%。
這次中國首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而且在這第一次任務裡面就要實現登陸,難度是空前的,也面臨著很多不可預知性。其中在發射、地火轉移、實現環繞等幾大階段都很關鍵,尤其火星探測器在著陸前,需要將速度降下來,這個過程大概需要7分鐘,這也是整個任務的關鍵點,因為它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任務的成敗。
快報科普九問「火星叔叔」
火星叔叔:在探月之後進行行星探測,行星探測就是離開地球和月球組成的地月系統,去往更遙遠的深空,而金星和火星正好是離地球最近的兩個行星,它兩一個在地球內側,一個在地球外側,往內飛就可以到金星,往外飛就可以到火星,但人類經過幾十次的金星探測後發現,金星的環境極為惡劣,不適合人類生存,也基本上不可能有生命。航天時代以來,人類通過對金星和火星的探測後發現,火星是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行星,也是人類最適合去的地方,這也是火星探索越來越熱的原因。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探測任務依次編號。
火星叔叔: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大部分探火失敗是登陸火星。最難的要算火星車進行巡視了,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 中國現在的火星探測是基於探月工程四次成功的基礎上。嫦娥一號環繞月球,嫦娥二號不僅環月還探測了小行星,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正面登陸和月球車行駛,嫦娥四號更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所以這些都給「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從地球到火星要經過大半年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可以關注什麼?
火星叔叔:第一是發射,脫離地球的重力離開地球表面,仍然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而且這次發射用到的長徵5號火箭,也是中國的一款新型大推力火箭,所以說火箭發射仍然會面臨不確定性。
第二個階段是能不能順利入軌,也就是能不能把探測器送到地球到火星的軌道入口處。火箭並不把探測器直接送到火星上,只送到地火轉移軌道的入口處,實現星箭分離。
第三個階段是地火轉移軌道的姿態調整。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要經過半年多的時間,要進行幾次姿態調整,每一次調整都很關鍵。
第四個階段是到了火星附近踩剎車,要在合適的時間點上踩剎車,而且要踩得恰恰好,既不能踩得太狠了,又不能踩得太軟綿綿的。踩了剎車之後探測器還要不斷地調整,調整到進入火星大氣層的入口處。
最後,探測器成功登陸後還不代表就能正常開展工作,還需要把火星車釋放出來,讓火星車獨立運行。
火星叔叔:因為我們花了很多錢去探索火星,那麼一定要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去。我想用三句話來告訴大家探測火星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是探索太陽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exploration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our solar system。不僅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太陽系也是我們的家園,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太陽系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火星為什麼會從一顆曾經宜居的行星發展到現在這樣的一片荒漠?這對我們保護地球環境有重要啟示。
第二是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improve our technology and power。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才能在星球上更好生存下去。
第三是啟迪下一代,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開展深空探測,人類的知識和技能一代一代相傳,讓下一代在我們這一代基礎上走得更高、更遠,就要通過火星和太陽系探測任務來啟迪和激發下一代,讓他們勇於去探索未知,勇於擴展人類的生存空間,他們就可以比我們生活得更好,更長遠。
人類是一個具有高等智慧的物種,我們必須有所準備,必須居安思危。否則我們的生存就不會太久遠,就像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無數物種一樣。
火星叔叔:火星探測有一個發射窗口,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探測器只有在這個窗口發過去,才能到達火星,也是最節省燃料。就像操場上跑道,地球在第三圈,火星在第四圈,只有當火星在地球前方44度左右的時候,探測器從地球出發才能追上它,這個時候就是一個發射窗口。
今年七到八月份正好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中國要發射天問一號,天問一號實際上是一組探測器,由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又叫火星車)組成。此外,還有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等都會在這個窗口期發射。
火星叔叔:1877年,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運河」,他們認為是火星人挖的,所以那時大家都相信火星上有生命。火星整個表面是一片徹底的荒漠,非常寒冷,最冷時-100℃,最熱時20-30℃,從溫度條件來講,火星上存在生命是可能的。但還有一些不利因素:火星沒有全球性磁場的屏蔽,宇宙輻射和太陽風能長驅直入,晝夜溫差加上輻射,再加上火星土壤中有很多有毒的高氯酸鹽,對生命造成了非常嚴酷的影響。
可以說,火星表面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連存在有機物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宇宙射線會把有機物的碳鏈打斷,變成原子和分子。
有人說,在火星地底下有一些溫暖潮溼相對適宜的環境,遠古時代火星如果有生命,它就可以在地底下生存下來。所以現在科學家計劃在火星上打鑽,打到幾十釐米以下能屏蔽輻射的深度,看看有沒有生命。就像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的那句名言: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地球上有生命,那不是太浪費空間了嗎?
火星叔叔:作為一個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我對土豆充滿了感情,當年我們讀大學時種土豆吃土豆,說到土豆梗比大部分人印象更深刻。在《火星救援》裡,主角馬克被一個人孤零零都扔在了火星表面,他每天能做的工作就是種土豆、數土豆、吃土豆,他要數清楚自己還能活多久。
我經過一定的探究,火星上要種土豆,第一,火星的溫度。最冷時可達零下80-100℃,最熱時零上20-30℃,平均溫度-55℃,所以火星上種土豆一定不能露天種。我們看到《火星救援》裡面發生事故之後,土豆馬上脫水了,脫水了之後變成了乾粉了。
第二,火星的土壤成分跟地球類似。地球的營養元素火星也都有,所以火星土壤基本能夠支撐土豆生長。但總體上還是比較貧瘠的,因為它缺少了化肥、農藥、有機物來提供養分和防病蟲害。
第三個條件是水。火星上現在有地下滷水,然后土壤裡面有一定含水量的凍土,只是因為溫度低,所以你表面看不到水流,都是冰。所以火星上不是太缺水,不像月球上實在是一滴水都沒有。但是總體來講還是要非常節約。
火星叔叔:月球距離地球平均38萬公裡,火星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將近2億公裡,最近的時候有5500萬公裡,最遠的時候是4億公裡,所以去月球只需要3天,去火星則需要半年以上。
距離的不同又會帶來很多連鎖問題,比如對火箭的運載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發射同樣重量的太空飛行器,去火星的火箭要帶更多的燃料,需要更大的推力。同時,距離地球越遠信號越弱,測量的誤差也會越大,信號傳輸的難度就會越大,所以在數據的接收和信號的傳輸方面火星的難度要大得多。
此外,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就算探測月球,也還是在地月系統裡面,沒有真正脫離地球的引力,但火星探測才是真正的行星探測,所以這就不僅僅是距離和時間的不同。
跟探測月球不同,在火星上最有價值的科研,就是把火星當做是另一個地球來研究。
火星上有高山、有峽谷、有江河湖海,雖然這些江河湖海都已乾涸,留下了河道、衝擊扇三角洲以及湖泊的沉積物。另外,火星上的一天約為24小時40分鐘,跟地球差不多。同時,火星上有水,有稀薄的大氣,還有一年四季,當然季節會更長一點,因為火星的一年是687天。這些環境條件都跟地球很相似,這也是千百年來人類對火星如此著迷的原因。
火星叔叔:儘管去火星難之又難,但我是一個火星移民的樂觀派。從長遠來看,在火星上發展出獨特的人類文明,包括各種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技術文明是可以期待的。我覺得未來20年左右,人類將登陸火星;未來50年左右,我們可以在火星上有個小鎮;100年左右,我們可以在火星上擁有一個城市,500-1000年左右,我們就把火星改造成另外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航天技術比以前要先進得多,重複利用的火箭和飛船已經實行了,雖然火星的環境比地球要嚴酷很多,但它已經是太陽系裡除了地球以外,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甚至還有小規模的人口,可以居住在月球等其他星球上,就像現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個島國一樣。我們現在地球上,建立的人類文明叫地球文明,未來,在其他星球上建立的文明,就叫「太陽系文明」。我想這不是科幻,是希望,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