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火星!火星

2020-12-13 墨子沙龍


1 地球,唯一的家園


茫茫宇宙,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它看上去是多麼的生機勃勃——有大海、陸地、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從太空看地球,我們就會發現,除了地球,我們似乎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了(Only One Earth)。


藍色星球——地球


但我們的地球卻又非常渺小。這是航天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張照片——暗淡藍點。這是在1990年旅行者號飛船離開地球13年後,抵達冥王星那麼遠的距離時,回望地球所拍的照片。在這張照片裡,我們的地球,只不過是陽光下的一粒微塵,好像吹口氣就能把它吹走。


暗淡藍點


2 火星,「全村」的希望


地球那麼小,宇宙那麼大,我們想要知道除地球外,還有沒有那麼一顆星球,適宜人類居住。這個疑問一旦萌發,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月球。因為月球離地球最近,地月距離只有38萬公裡。而最近的行星離我們至少有5500萬公裡。


但到了月球,我們發現,那兒既沒有大氣,也沒有水,沒有任何生命的痕跡。因此,科學家繼續向更遠的星球進行探索——金星和火星。


到了金星,科學家發現這個地方環境更加惡劣,就像是地獄一般。金星上的溫度是460℃,大氣壓是地球的90倍,天上下著硫酸雨,地上流著熾熱的巖漿。這是一顆連機器人都只能活幾分鐘的星球。因此,移民金星,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於是乎,火星便成為了人類移居行星的「第一候選人」。作為太陽系全「村」的希望——火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


1. 火星的自轉軸與它的公轉平面之間並不是垂直的,因此火星和地球一樣也有四季變化。


火星和地球的四季變化


2. 「洞察號」火星車曾在兩年的時間裡探測到火星上的四次地震,由此推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一樣,也可分為殼、幔和核三個部分。


火星的內部結構


3. 雖然火星沒有像地球一樣厚厚的大氣層,但火星表面並不是真空的,有時還會出現沙塵暴和龍捲風。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也有濃密的大氣層。


火星上的沙塵暴和龍捲風


地球的直徑是火星的兩倍,但地球若要和火星「比高」,卻不是火星的對手。下面這張圖是一張火星的高清照片,可以看到畫面偏左部分有四個凸起來的小包包,那是火星上四座巨大的火山。四座火山中,最高的叫做奧林匹斯山(最左邊的山)。它不僅是火星的最高峰,而且是整個太陽系的最高峰,高達22公裡,是珠穆朗瑪峰的2.5倍。另外三座大火山的高度也都超過了1萬米。畫面偏右部分有一條巨大的裂縫,那是水手大峽谷。這條峽谷有多長呢?相當於從上海到拉薩的距離,長達4000多公裡。在大峽谷的頭部(左側),有一塊像迷宮一樣的地形,叫做諾克提斯迷宮地形。


火星上的四座大火山和水手大峽谷

圖片來源:https://www.zmescience.com/research/technology/3d-printing-craters-mars-13112015/


3 火星傳說的真真假假


關於火星,我們更熟悉的也許不是一些理性的數據,而是許多傳奇的故事。


這是1877年科學家通過望遠鏡觀測火星而繪製的火星地圖。在這張火星地圖上,有一些奇怪的直線條。這些直線條是什麼呢?有人說這是運河,人挖出來的運河。


1877年繪製的火星地圖


後來天文學家羅威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說火星人花了兩年的時間挖了兩條巨型的運河。因為他們遇到了嚴重的旱災,所以他們要緊急開挖運河,運送南北極的冰雪融水來挽救火星上的赤道農業。他的這篇文章引發了當時民眾的恐慌。人們害怕,萬一火星人在火星上生存不下去了,他們就要來進攻地球了。


但後來我們發現所謂的火星運河根本不存在。下面兩張圖,左邊是布滿運河的的火星地圖,右邊是真正的火星。你看,所謂的直線條根本就不存在。但是那些暗斑畫得還是比較準確的。


今天的火星地圖和真實的火星


這是「海盜號」太空飛行器在在火星上拍到的一張照片,叫「火星人臉」。大家可以看到火星人有眼睛、鼻子和耳朵。


「海盜號」太空飛行器拍攝的「火星人臉」


後來有一個太空飛行器——火星快車,它拍這個人臉的時候發現所謂的火星人臉原來是一座山。地球上也有這樣的山,一般被叫觀音山或者臥佛山。


「火星快車」太空飛行器拍攝的「火星人臉」


這是一個火星車拍到「火星人」在火星上曬太陽。科學家為了了解為什麼會有人在曬太陽,他們把前幾年拍的照片找了出來,發現這個人已經在那曬了三年。原來 ,那就是塊石頭。


好奇號」火星車拍攝的「曬太陽的火星人」


由此可見,科學家也會犯錯。只有不斷地深入了解,才能修正錯誤,逐漸接近真理。


4 火星上有生命嗎?


傳說歸傳說,我們對於火星生命的好奇從未減弱過。幸運的是,「好奇號」和「鳳凰號」火星車似乎已經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好奇號」2012年登陸火星。在這7年時間裡,「好奇號」一直在爬山,甚至已經跑完了一整個馬拉松的距離。在爬山的路上,它看到了一塊石塊,覺得這石塊非常有意思。經過取樣和檢測,它發現,這塊石頭在幾十億年前被水浸泡過了很長時間。這便是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


「好奇號」鑽孔研究巖石成分


「好奇號」路過了許多條「曾經的河流」。有一條就是下圖中箭頭所指的地方。現在這條河流的已經完全乾掉了,但是兩岸還有很多河水衝刷的痕跡。


火星上曾經的河流


這是火星上的一條河流。它衝破了山谷,形成了一塊三角洲。「好奇號」火星車在那兒發現了一片鵝卵石。在地球上,人們也找到一片類似的鵝卵石。而找到鵝卵石的那片地方曾經有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流。那麼,火星上可能也有同樣的小溪。但是那條河裡面有螃蟹嗎?有小魚嗎?我們無從知曉。


火星上的衝擊扇


溪流遺蹟與鵝卵石(A:左火星,B:右地球)


「鳳凰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用鏟子挖了一條淺淺的溝。它發現這溝裡面有幾個冰塊,4天之後冰塊沒有了。它還在自己的著陸腿上發現了一些露珠,過了幾天之後露珠也消失了。這說明火星的空氣中和土壤裡是有水的。所以,將來去火星就不用帶水了。


「鳳凰號」發現的冰塊和露珠


火星上不僅有水的痕跡,還有微生物可能存在的證據。「好奇號」火星車「聞到」了火星上的氣體中含有甲烷。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甲烷是微生物產生的。那火星上的甲烷是怎麼產生的呢?這能說明火星上也有微生物嗎?這個證據也許沒有那麼充分,火星上的甲烷有可能是由微生物產生的,也有可能是由水和石頭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


火星上甲烷的可能來源


5 火星!中國來了!


在火星探測的浪潮中,中國也不甘落後。7月23日,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這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的火星車還未命名,等待你來給它取個美好的名字)。7月20日和7月30日,阿聯和美國分別也發射了火星探測。為什麼火星探測器都在今年7月份發射呢?


天問一號


因為2020年7月-8月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在這段時間內,火星在地球前方44°。當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地球沿著藍色的軌道運行,火星沿著紅色的軌道運行,探測器則沿著綠色的軌道去往火星。這條綠色的軌道就是地火轉移軌道,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霍曼轉移軌道。這條軌道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是最省能量的一條軌道。只有當火星在地球前方44度時,太空飛行器才能進入霍曼轉移軌道。一旦錯過,就需要再等26個月。


從地球到火星的最佳路線


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點——2020年的10月14日。那天,太陽、地球、火星在天空中排成一條直線,我們稱這個現象為火星衝日。這個時候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是最近的,是用望遠鏡觀測火星的最佳時機。


說回「天問一號」。7月23日,「長徵5號」(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胖五」)火箭在文昌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太空飛行器需要在太空中飛行六個月後才能抵達火星。到了火星附近,它會緊急剎車,被火星的引力捕獲,成為環繞火星的衛星。當「天問一號」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窗口,它就會鑽入火星的大氣層。從鑽入火星大氣層到著陸,只有短短七分鐘的時間。但是,火星上的信號傳回地球需要十幾分鐘。因此,在這「黑暗七分鐘」裡,它只能聽天由命。


理想的狀態是,當降到一定速度時,太空飛行器會打開降落傘進行減速。再降到一定速度的時候,著陸器會撐開著陸腿,「啪嘰」一聲落在火星表面。然後伸出來兩根懸梯,把火星車開到火星表面。接著,火星車像只蝴蝶一樣張開翅膀,翅膀上的太陽能板會吸收火星上的太陽能,它就能緩緩地走起路來。


火星探測器打開降落傘減速


撐開著陸腿 伸開懸梯


火星車打開太陽能板


6 想去火星生活嗎?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火星上可以種土豆。那麼,火星上真的能種土豆嗎?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火星的溫度:火星的平均溫度為-55℃左右,最高溫度為20℃左右,最低溫度為-100℃左右。在這麼寒冷的情況下,露天種土豆是肯定不行的。再來看看火星的土壤成分:火星土壤成分跟地球土壤成分很相似,但是它缺少有機質和微生物。所以在火星上,想要直接種土豆是不可能的。那有沒有比土豆更好的作物?科學家就在地球上模擬火星的土壤,在上面種植物,希望篩選出那些能夠在惡劣環境下生存的物種,把它們送到火星上去。


有個比較害羞,但是每天都無法避免的問題:「航天員在太空是如何上廁所的?」太空人的尿會經過機器處理,變成乾淨的水。因此,在太空人之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我們今天喝的咖啡就源自昨天喝下去的咖啡。」我們都知道,在太空中是沒有引力的,因此在宇宙飛船的衛生間有一個吸力裝置,用於吸入排洩物。最後,太空人排出的糞便會被打包起來,等回到地球上再丟棄。


最後,用三句話總結全文: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將來會成為人類的故鄉。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將來會成為永不墜落的天然空間站。火星是最像地球的行星,將來會成為太陽系文明的重要分支。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同等學力及以上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火星叔叔」鄭永春回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來的8個「天問」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上海圖書館信使;作者:鄭永春;2020年,適逢每26個月才會開啟一次的「火星發射窗口」,美國、中國都將實施新的火星探測計劃。」鄭永春博士,揭開有關火星的8個「天問」,帶你了解火星任務背後的故事。
  •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還有科幻吃貨最關心的問題,等移民到了火星,能像電影《火星救援》裡一樣種土豆嗎?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
  • 天問一號要出發了,鄭永春和你聊聊火星那些事兒
    火星叔叔鄭永春在家裡,如果聽到隔壁有人在大聲嚷嚷,心裡一定很惱火,恨自己有個火氣太大的鄰居。通過地基望遠鏡,人們雖然也能大致觀察到火星表面,但畫風太朦朧,看起來太模糊,實在分辨不出看到的究竟是什麼。直到 1965 年,當「水手 4 號」飛船第一次拍攝火星表面時,人類對火星的地質研究才真正開始。火星的個頭不大,直徑只有地球的一半,約為6790 千米。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從月球到火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 鄭永春:尊敬的家電行業各位從業者、各位領導者,大家都是製造業的領先企業,今天我來講這個題目,到底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 火星上發現了大量的冰!移民火星可以就地取水啦?
    在未來幾年內,中、美、印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的登陸探測器也將紛紛造訪火星。如果有一天,火星的探索者們成功登陸,他們面對的將是一顆荒漠遍野、塵暴漫天的紅色星球。他們將如何生存?人類是否能夠成功徵服火星?在《奇幻科學城》節目中,鄭永春博士介紹了「八大行星」以及它們的自然環境。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在火星生存的難度要遠遠低於其他星球。他引用了卡爾?薩根和火箭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對話,描述了一幅關於未來星際旅行的藍圖,讓博士團和孩子們心馳神往。根據以往大量真實的探測數據,讓我們相信火星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人類未來居住計劃:20年後移民火星?
  • 百度聯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推出火星知識直播「下一站,火星」
    為了讓大眾對火星探測和相關知識有更清晰的了解,百度與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打造「下一站,火星」科普系列直播,從6月11日開始,直到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太空,每周與大家見面。網友只需打開百度App搜索「火星」,即可進入直播。
  • 改造火星需利用其溫室效應
    鄭永春在微博有著30多萬粉絲的「火星叔叔」鄭永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也是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鄭永春: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大部分「探火」失敗在於登陸火星。而最難的要算火星車進行巡視了,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中國現在的火星探測是基於探月工程四次成功的基礎上。
  • 「火星叔叔」鄭永春萬字科普貼:人類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遠了?
    1960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1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號」,但並不成功,接著連續5次都未能實現太空飛行器脫離地球飛向火星。直到1965年,美國的「水手4號」首次成功飛越火星,傳回了幾張模糊的火星照片。△ 「水手4號」和距離火星最近時拍到的火星細節。
  • 火星到底是一顆什麼星星?
    更有意思的是,火星也喜歡斜著身子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行星科學家鄭永春說,正因為這個特點,火星也有一年四季。鄭永春介紹:「地球的自轉軸傾斜角度是23.5度,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是25度,它們是非常接近的傾斜角度,就使得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只是火星上一個季節的長度長達地球上的兩倍左右。一個火星年相當於23個月,那麼一個火星的季節相當於地球上兩個季節的長度。」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移民火星,這些「大拿」早有計劃早在2012年年底,荷蘭一家私人公司「火星一號」啟動「有去無回登陸火星計劃」。他們預計於2018年將無人駕駛汽車發送到火星上,在2024年將首批4名火星太空人發射升空,並於2025年初步完成火星永久殖民地建設,此後每兩年都將輸送4名太空人到火星,並最終達到有40人定居火星的目標。
  • 「火星叔叔」鄭永春萬字科普貼:人類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遠了?
    1609年,克卜勒宣布,火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不是圓形的,而是一個橢圓。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對準火星。1659年,惠更斯通過望遠鏡觀測得到了火星的自轉周期。1666年,卡西尼在義大利觀測火星,繪製了火星地圖。
  • 今晚,一起看超亮火星
    今晚10時18分,火星將運行至未來15年內最接近地球處,距離約為6207萬公裡。隨著地球與火星之間距離逐漸縮小,火星會顯著變亮,在望遠鏡中看起來更大,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更多細節。2016-2035年期間,火星衝日期間觀測到的火星大小(視直徑)對比(圖片來源:美國航空航天學會)行星科學專家、
  • 今晚,一起看超亮火星!
    今晚10時18分,火星將運行至未來15年內最接近地球處,距離約為6207萬公裡。隨著地球與火星之間距離逐漸縮小,火星會顯著變亮,在望遠鏡中看起來更大,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更多細節。2016-2035年期間,火星衝日期間觀測到的火星大小(視直徑)對比(圖片來源:美國航空航天學會)行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介紹,火星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周期不同,它們有時在太陽同一側,有時在太陽兩側,所以距離時近時遠。
  • 科普達人對話天文學家:聊聊火星那些事兒
    抖音科普達人媽咪說攜手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走進直播間,與大家暢聊關於火星的一切。「雖然火星運河只是一個翻譯錯誤,實際並不存在,但隨著人類在火星有越來越多其他的新發現,如河流和海洋存在過的證據、液態水等,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和興趣也在隨之增加。」鄭永春說。
  • 科普達人對話天文學家:聊聊火星那些事兒
    8月26日晚,為了回應公眾對火星熱烈的關注和好奇,中國科普網、科普時報社聯合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舉辦了「雲上科技周」系列直播的火星專場。抖音科普達人媽咪說攜手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走進直播間,與大家暢聊關於火星的一切。「為什麼我們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別的行星呢?」直播一開始,媽咪說就開門見山地向兩位天文專家發問。
  •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那麼,人類要想殖民火星又該怎樣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改造和建設呢?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在火星種地 遠不止解決吃飯問題這麼簡單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馬克靠種植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下來。
  • 晨觀「星月童話」 夜賞超亮火星
    14日夜間,火星迎來「衝日」。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被大家暱稱為「火星叔叔」的鄭永春博士介紹,當火星與地球在太陽的同一側,也就是說太陽、地球、火星在一條直線上時,即為「火星衝日」。「此時,太陽一落山,火星正好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來。
  • 晨觀「星月童話」夜賞超亮火星
    14日夜間,火星迎來「衝日」。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被大家暱稱為「火星叔叔」的鄭永春博士介紹,當火星與地球在太陽的同一側,也就是說太陽、地球、火星在一條直線上時,即為「火星衝日」。「此時,太陽一落山,火星正好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來。在深夜的時候,火星在頭頂上方,然後早晨太陽升起來之前,火星從西方落下,相當於整個晚上火星都可見到。」
  • 火星,我們來了(深度觀察)
    它的運行軌跡複雜多變,看起來忽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觀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賦予的中文名字叫「熒惑」。其中「熒」代指火星表面發射的紅光;「惑」則出於古人對火星運行缺乏規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為什麼看起來是紅色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說,這是因為火星表面有紅色的赤鐵礦,呈現出橘紅色。另一個原因則是沙塵暴造成的。
  •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更有人認為將整個火星改造為類似於地球的居住地可能需要數千年,甚至持續數百萬年。   百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些移民火星最基本的改造和建設問題已經在科學家的構思之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近日表示,人類要移民火星,建設農業文明肯定是第一步,但其作用遠不止解決吃飯的問題那麼簡單。「從長遠來看,在火星上發展出獨特的人類文明,包括各種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技術文明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