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火星需利用其溫室效應

2020-07-27 廣州日報
改造火星需利用其溫室效應

鄭永春

在微博有著30多萬粉絲的「火星叔叔」鄭永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也是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針對火星及火星探測,鄭永春表示,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而最難的是火星車進行巡視,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實現『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

探月成功奠定基礎

廣州日報:根據計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步,而這在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中是從來沒有過的。

鄭永春: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大部分「探火」失敗在於登陸火星。而最難的要算火星車進行巡視了,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

中國現在的火星探測是基於探月工程四次成功的基礎上。嫦娥一號環繞月球、嫦娥二號不僅環月還探測了小行星、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正面登陸和月球車行駛、嫦娥四號更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所以這些都給「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太陽系也是家園」

廣州日報:人類為何要探索火星?

鄭永春:我想用三句話來告訴大家探測火星的意義和價值。第一句話:探索太陽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因為不僅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太陽系也是我們的家園。火星為什麼會從一顆宜居的行星發展到現在這樣的一片荒漠?這對我們保護地球環境有重大的啟示;

第二句: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因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才能在星球上更好生存下去;

第三句:啟迪下一代。我們人類的知識和技能要一代一代相傳,然後讓下一代在我們這一代的基礎上走得更高、更遠,就要通過外星探測任務來啟迪和激發下一代,讓他們勇於探索未知,擴展人類的生存空間。

火星與地球最相似

廣州日報:在太陽系中,人類為什麼偏偏對火星如此著迷?

鄭永春:火星是一顆類地行星,是一顆巖石星球。火星上有高山、有峽谷,火星的北半球曾有巨大的海洋,但現在只留下乾涸的海床,而我們還可以識別出海岸線。如果把地球上的植物、河流、海洋、液態水全都去掉,你會發現火星和地球非常相似。

此外,火星上的一天是24小時多一點,和地球差不多;火星也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當然季節會更長一點,因為火星的一年是687天,比地球年長88%。

所以火星是太陽系中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這也是多年來人類對火星如此著迷的原因。

到火星尋找「生命」

廣州日報:1877年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運河」,他們認為是火星人挖的,那火星上真的會有生命嗎?

鄭永春:火星整個表面是一片徹底的荒漠,非常寒冷,最冷時達-100℃,最熱時達20~30℃,從溫度條件來講,火星上存在生命是可能的;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火星沒有全球性磁場的屏蔽,宇宙輻射和太陽風能長驅直入,晝夜溫差加上輻射,再加上火星土壤中有很多有毒的高氯酸鹽,對生命造成了非常嚴酷的影響。

在過去那麼長時間裡火星有沒有進化出生命?關鍵在於有沒有大規模的液態水、濃密的大氣層和穩定的磁場,如果有,那這樣適宜的環境又持續了多久?在地球上因為這樣的環境持續了幾十億年,所以使得生命可以不斷地進化,才有人類這一高等智慧生物的出現。

有人說,在火星地底下有一些溫暖潮溼、相對適宜的環境,遠古時代火星如果有生命,它就可以在地底下生存下來。所以現在科學家計劃在火星上打鑽,打到幾十釐米以下能屏蔽輻射的深度,看看有沒有生命。因此探測火星的目的之一,也是去尋找「生命」或「生命的痕跡」。但如果我們找不到火星生命,那我們就要前往更遠的世界去找生命了。

「改造」需利用溫室效應

廣州日報:火星是否能夠被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鄭永春:在地球大氣層裡,二氧化碳只是微量氣體,但在火星大氣層裡二氧化碳佔96%。雖然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但也不必擔心火星上的溫室效應。因為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密度只有地球上的1%左右。

火星比地球更遠離太陽,如果說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個天文單位,那火星到太陽的距離至少是1.5個天文單位,所以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只有-55℃。這時我們恰恰需要利用火星上的溫室效應,把火星南北極的乾冰釋放出來,使二氧化碳大氣的濃度提高,籠罩整個火星,使得溫度升高,地下水湧出,這樣火星才可能重新擁有江河湖海。

而除了氣候溫暖溼潤,還得有氧氣。人類未來可以先把低等植物、藻類、細菌等投放到火星上,讓它們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產生有機質,從而改造火星的土壤,讓火星表面的環境越來越像地球。像2016年美國啟動「火星花園」項目就是為了篩選能適應火星環境的植物,這是人類改造火星的可能途徑。

相關焦點

  • 溫室效應給研究人員啟發,其或許可以用來改善火星的地表溫度?
    人類一直想要在宇宙當中尋找第二個適合居住的星球,而更多的關注則集於火星。把它打造成一個宜居的星球,從而實現人類的外太空移民計劃,在眾多的星球當中,為什麼火星會高票當選呢?首先是火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合適,第二人類前期對於火星的研究也是頗多的。
  • 改造火星的新材料
    研究人員受到了火星極地冰蓋上發生的一種現象的啟發——火星冰層由水和二氧化碳構成,陽光能夠輕鬆穿透這些冰層,並在冰層下聚集熱量,使得冰層下的溫度升高——這也是一種溫室效應。這個現象提示我們:能夠造成溫室效應的不一定只能是氣體,固體其實也可以——這就是「固態溫室效應」。
  • 火星移民第一步:用溫室效應加熱,建造火星研究站的構想
    人類已經展示出了在加熱行星這方面的能力,這都緣於溫室效應:當一種物質(比如二氧化碳)吸收陽光並重新輻射出去,它下方的區域會變得更溫暖。但是這樣去加熱整個行星是不可取的做法——過去的計算結果顯示,以現在的科技水平,火星上的二氧化碳並不足以改造整個星球。所以研究員將精力集中在如何儘可能不費力地加熱行星表面的一小部分,比如,將這片區域用於建造一個研究基地。溫室效應。
  • 火星變地球需要經歷哪些改造呢?
    如果要將火星變成像地球一樣,能讓人類自由地生存、繁衍,火星需要經歷哪些改造呢?,但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氟(fú)元素,因為全氟化合物是一種超級溫室氣體,能產生比二氧化碳強數千倍的溫室效應。如果火星表面充滿這種化學物質,當太陽照射時,僅需4小時,火星能捕獲的熱量就比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爆炸產生的熱量還要多。人們還在火星兩極設置了巨大的聚光鏡,以此來收集太陽光。
  • 移民火星之前,得先把火星兩極核爆了,加熱火星產生溫室效應
    今年有個大新聞,都是跟火星相關的,有連續三個國家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7月20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名字就叫著 HOPE,這個探測器將在7個月後到達火星。並開始收集火星上的成份,比如,大氣成份,氣候,溫度之類的,阿聯正式說他們準備在2017年就移民火星。
  • 在火星上製造溫室效應,融化極地冰川取水?事情沒這麼簡單
    火星南極發現地下湖的消息,重新點燃了人類「移民火星」的討論。其實,比起鑽探這些鹽分極高的地下水,科學家們早就計劃了一個更宏大的取水方案:通過釋放溫室氣體改造火星大氣層和溫度,融化極地冰蓋,創造地表水體。
  • 人類要如何改造火星,才能使其成為「地球」?科學家建議三步走
    其實火星在30億年前幾乎與地球無異,但是磁場的熄滅導致了火星大氣層的蒸發,所以現在的火星滿目荒涼。那麼如何重啟火星磁場呢?使得火星大氣得以保持是改造火星的關鍵一步。方法一:運送一顆小行星撞擊火星,重新激活火星金屬核,從而達到重現火星磁場。
  • 人類登陸火星以後,能否把他變成第二家園?星球改造計劃或能實現
    按照克卜勒設計的軌道,我們將人造衛星在地球與火星最近交匯處,將宇宙飛船送進火星,在火星表面建設一個模擬地球的具有實驗研究探測性質的基地利用火星資源建立能量供應站!用於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第二項計劃溫室效應計劃;大家都知道地球之所以白天晚上氣溫溫差不是太大原因是因為除了地球本身的自傳與距太陽距離以外,地球外面有大氣層,這引發了溫室效應,保證地球表面的動植物不會因為強烈的溫差而導致死亡!那麼能否在火星相對的空間上建設溫室效應呢?
  • 溫室效應「幫兇」——灰巖的利用
    溫室效應「幫兇」——灰巖的利用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其中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最高、影響最大。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地球目前長期處於變暖的趨勢中,背後重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 改造火星行得通嗎?科學家的回答竟然是……
    好了,我知道你想去火星。我也想去。計劃聽起來不錯。先搞定載人火箭,再實現月球基地。然後是更多的火箭,更多的人。開始在地面製造燃料,也許可以沿途儲存。從前哨站到基地,再到穹頂城市,最終實現「火星地球化」(指人為改變天體表面環境,使其類似地球環境,下文簡稱「改造火星」)。
  • 科學家提出改造火星的想法,但火星上最頑固的問題令他們沮喪
    火星是太陽系內和地球最相似的行星,自從火星被發現以來,關於火星的討論話題就一直沒有停過,尤其是關於改造火星的話題,許多的·科學小說和·科幻電影都以改造火星為背景。,最後一致認為可以將火星表面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加厚大氣層,並利用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火星溫度逐漸升高,並最終使它適合人類生存。
  • 火星要如何改造,才能適合人類生存?
    火星的條件是比較惡劣的,要將火星改造到人類可以生存的話,需要有幾大條件才可以!太陽系宜居帶火星距離太陽約2億千米,按太陽系宜居帶計算,火星仍然在其冷邊緣,基本上是符合生命生存的首要條件的,但其天然條件十分惡劣,其氣壓極低,不足地球的1%,而且二氧化碳佔了絕大部分;除了火星赤道地區白天溫度超過20度左右,但夜間由於沒有海洋與大氣的溫室效果,溫度將下降到-80度,並且火星土壤中含有高氯酸鹽,不適合種植.....
  • 如何改造火星,讓火星適合人類居住
    火星作為離地球較近、與地球具有很多相似點的行星,人們對於火星具有很大的期望,那麼究竟可以不可以對火星進行改造,將火星改造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呢?如果人類能夠在火星上定居,一些條件是必備的。當然,還可以利用藍藻,在地球的早期,藍藻就為改造地球的大氣產生了貢獻,它將地球上的有毒氣體轉化為適合擁有氮氣和氧氣的大氣,促進了臭氧層的形成,為地球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難的便是火星的磁場。
  • 研究表明用二氧化矽氣凝膠改造火星就能住人!
    科學家表示,最新研究表明以某種方式將火星改造成地球,可以使其適宜居住,這是一個富有遠見的科幻夢想。但是,儘管火星無法在全球範圍內形成陸地,這種想法仍然存在。但是現在,一種叫做二氧化矽氣凝膠的材料可能會使整個形成地球的火星的想法變得不那麼遙遠。
  • 歐陽自遠:中國登陸火星後會如何改造它?
    文章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微信公眾號  兩會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中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次年登陸火星。人類登陸火星後,會如何將其改造成「藍色行星」呢?下面,來看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帶來的解讀。
  • 火星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嗎?
    我覺得在未來人類遲早會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的。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要想長期的發展下去,就必須離開地球去開發太陽系中的其它星球。火星是人類移民的最佳候選。一些科幻電影中的情景最終會變成現實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登上火星。
  • 如果可以的話,你會去火星居住嗎?「讓我們一起來改造火星吧」
    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金星的大氣層,金星大氣層中96.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地球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含量是0.04%,這都已經讓我們開始注意所引起的溫室效應。而96.5%的二氧化碳直接讓金星的表面溫度達到了462度。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去了金星,恐怕都會被熱得外焦裡嫩了。金星的大氣壓強也是地球的90多倍,人們站在金星上會被迅速的壓扁。
  • 人類移民火星真的可行?究竟有什麼辦法,火星能改造成宜居星球?
    人類要移民火星,自然要先對火星進行一番改造。所以,如果我們在火星繞太陽運行的這個系統中的拉格朗日點置入一個巨大的磁鐵,這個磁鐵相對火星和太陽的這個系統的位置是保持不變的,或者說是相對靜止的。那麼,利用這個磁鐵就可以幫助火星抵禦太陽風,進而Hold住火星的大氣層。
  • 用「氣凝膠」真的能改造火星嗎?科學家:實現移民火星的一種可能
    這將足以融化以前凍結在地下的水,提供維持生命的關鍵成分,就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一樣,氣凝膠能讓可見光穿透地面並使地面升溫,但卻讓紅外光更難逃逸——紅外光是人類看不見的,但卻能感受到高溫。由於其獨特結構,氣凝膠比二氧化碳產生更有效的溫室效應。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蘿拉·克伯(Laura Kerber)說:氣凝膠是一種固體結構,裡面充滿了液體。如果把所有的液體都吸出來,換成空氣,就得到了氣凝膠。
  • 火星被人類改造成為宜居星球需要分幾步
    形成一個全新的空天網際網路網絡,這將是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任何一種商業領域創造的價值與之相比都顯得黯淡無光,埃隆.馬斯克曾經不止一次提到其星鏈計劃賺來的錢將會用於支撐未來火星殖民和火星開發,我個人認為埃隆.馬斯克這句話靠譜。因為他規劃的這個目標可控,和目前科技發展可評估預測相匹配。如果看到這裡,網友非得扯到其它層面上去看待星鏈項目,我也可以提前回答這個問題:就算有又能怎樣?科技創新誰也擋不住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