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
在微博有著30多萬粉絲的「火星叔叔」鄭永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也是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針對火星及火星探測,鄭永春表示,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而最難的是火星車進行巡視,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實現『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
探月成功奠定基礎
廣州日報:根據計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步,而這在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中是從來沒有過的。
鄭永春:登陸火星比飛越和環繞火星要難得多,大部分「探火」失敗在於登陸火星。而最難的要算火星車進行巡視了,比著陸器還要難一點,所以中國這次是「一步到位」,非常有魄力。
中國現在的火星探測是基於探月工程四次成功的基礎上。嫦娥一號環繞月球、嫦娥二號不僅環月還探測了小行星、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正面登陸和月球車行駛、嫦娥四號更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所以這些都給「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太陽系也是家園」
廣州日報:人類為何要探索火星?
鄭永春:我想用三句話來告訴大家探測火星的意義和價值。第一句話:探索太陽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因為不僅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太陽系也是我們的家園。火星為什麼會從一顆宜居的行星發展到現在這樣的一片荒漠?這對我們保護地球環境有重大的啟示;
第二句: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因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不斷提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才能在星球上更好生存下去;
第三句:啟迪下一代。我們人類的知識和技能要一代一代相傳,然後讓下一代在我們這一代的基礎上走得更高、更遠,就要通過外星探測任務來啟迪和激發下一代,讓他們勇於探索未知,擴展人類的生存空間。
火星與地球最相似
廣州日報:在太陽系中,人類為什麼偏偏對火星如此著迷?
鄭永春:火星是一顆類地行星,是一顆巖石星球。火星上有高山、有峽谷,火星的北半球曾有巨大的海洋,但現在只留下乾涸的海床,而我們還可以識別出海岸線。如果把地球上的植物、河流、海洋、液態水全都去掉,你會發現火星和地球非常相似。
此外,火星上的一天是24小時多一點,和地球差不多;火星也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當然季節會更長一點,因為火星的一年是687天,比地球年長88%。
所以火星是太陽系中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這也是多年來人類對火星如此著迷的原因。
到火星尋找「生命」
廣州日報:1877年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運河」,他們認為是火星人挖的,那火星上真的會有生命嗎?
鄭永春:火星整個表面是一片徹底的荒漠,非常寒冷,最冷時達-100℃,最熱時達20~30℃,從溫度條件來講,火星上存在生命是可能的;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火星沒有全球性磁場的屏蔽,宇宙輻射和太陽風能長驅直入,晝夜溫差加上輻射,再加上火星土壤中有很多有毒的高氯酸鹽,對生命造成了非常嚴酷的影響。
在過去那麼長時間裡火星有沒有進化出生命?關鍵在於有沒有大規模的液態水、濃密的大氣層和穩定的磁場,如果有,那這樣適宜的環境又持續了多久?在地球上因為這樣的環境持續了幾十億年,所以使得生命可以不斷地進化,才有人類這一高等智慧生物的出現。
有人說,在火星地底下有一些溫暖潮溼、相對適宜的環境,遠古時代火星如果有生命,它就可以在地底下生存下來。所以現在科學家計劃在火星上打鑽,打到幾十釐米以下能屏蔽輻射的深度,看看有沒有生命。因此探測火星的目的之一,也是去尋找「生命」或「生命的痕跡」。但如果我們找不到火星生命,那我們就要前往更遠的世界去找生命了。
「改造」需利用溫室效應
廣州日報:火星是否能夠被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鄭永春:在地球大氣層裡,二氧化碳只是微量氣體,但在火星大氣層裡二氧化碳佔96%。雖然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但也不必擔心火星上的溫室效應。因為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密度只有地球上的1%左右。
火星比地球更遠離太陽,如果說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個天文單位,那火星到太陽的距離至少是1.5個天文單位,所以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只有-55℃。這時我們恰恰需要利用火星上的溫室效應,把火星南北極的乾冰釋放出來,使二氧化碳大氣的濃度提高,籠罩整個火星,使得溫度升高,地下水湧出,這樣火星才可能重新擁有江河湖海。
而除了氣候溫暖溼潤,還得有氧氣。人類未來可以先把低等植物、藻類、細菌等投放到火星上,讓它們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產生有機質,從而改造火星的土壤,讓火星表面的環境越來越像地球。像2016年美國啟動「火星花園」項目就是為了篩選能適應火星環境的植物,這是人類改造火星的可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