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自遠:中國登陸火星後會如何改造它?

2021-01-09 手機光明網

  文章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微信公眾號

  兩會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中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次年登陸火星。人類登陸火星後,會如何將其改造成「藍色行星」呢?下面,來看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帶來的解讀。

  文/歐陽自遠(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類通過幾個世紀的卓越努力,要將這顆貧瘠的行星改造成一個擁有蔚藍色天空、綠色平原、藍色湖泊和生態環境友好的新世界,「地球-火星」將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姐妹共同體。

  中國火星探測器模型

  火星——地球的姐妹

  火星與地球同屬太陽系的類地行星,它是地球的近鄰。火星距地球最短距離為5500萬千米,質量接近於地球的11%,半徑約為地球的1/2,重力相當於地球的1/3,火星的太陽常數是地球太陽常數(日地平均距離上,大氣頂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每秒接受的太陽輻射)的43%。

  火星的自轉周期約為24.66小時,與地球的24小時相近。火星的繞日公轉周期為687天(地球為365天),一個火星年相當於1.89個地球年。由於火星的自轉軸傾角為25.2°,與地球的23.5°類似,因而火星和地球在一年之中,都會有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

  遠古時期的火星,曾是一個氣候溼潤、生態環境較適宜生命繁衍的世界,大氣層也比現在稠密,表面曾出現過遼闊的海洋、星羅棋布的湖泊、涓涓流水的河流和洪水泛濫形成的衝積扇。各種理論研究表明,當時火星表面的水體總量,平均可覆蓋火星表面深達100米。然而,火星表面的水體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大氣、電離層被太陽風吹走而丟失;另一部分,則可能以凍土和地下冰層的形式被保存了下來。

  現在,火星表面幾乎沒有液態水的活動,人們只能看到它們的「遺蹟」——在火星的北半球,裸露著乾涸的海洋盆地、湖水蒸發後留下的各種鹽類礦物的小窪地和一些已經乾涸殆盡的古河床。

  如今的火星僅保留了一個稀薄的大氣層,其中的大氣成分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佔95.3%,其他微量氣體有氮、氬、氧、一氧化碳和痕量水蒸氣、甲烷等,火星的大氣壓是地球的0.6%~1%。這裡的冬季最低溫能達到-125℃,夏季最高溫度僅為22℃,平均氣溫是-63℃。火星表面的風速極大,易誘發區域性或全局性的塵暴,相對於地球來說,這裡可謂是「寒冷」「乾燥」「貧瘠」「荒蕪」的代名詞。

  探測火星,為了「再造一個地球」

  既然火星有這麼多「槽點」,為什麼科學家還要花大力氣去探測火星呢?目前,科學家們已多次召開「改造火星」的研討會,嚴肅探討了將其改造成「藍色行星」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造願景、科學步驟和實施方案。要將火星再造成一個「地球」,首先要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其次,增加火星大氣的濃度,改變大氣組分;第三步,建立火星表面的生態環境;第四步是建立火星農牧業,解決糧食自給問題;第五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建設能源和原材料供給相關的工業設施。等這些都具備了,就可以開始建設人類的生活基礎設施,實施火星旅遊或移民了。

  火星改造的最重要前提,就是頭兩步。為了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有科學家提出在火星上建造「超級溫室氣體工廠」等多種方案,通過製造四氟化碳等高效溫室氣體,引發大氣層的溫室效應,使其表面趨暖。如果科學家加熱火星表面、加厚火星大氣層成功,會使火星極地冰蓋的乾冰融化,釋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增多又可增強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待極地水冰和火星土壤中的水冰逐漸融化後,一旦火星赤道附近的溫度長年保持在0℃以上,就可以有穩定的液態水供應。

  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就可以選擇培育能促進光合作用的菌類和苔蘚,在火星上逐步開展植樹造林。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逐漸變成氧氣,進一步培育出能釋放更多氧氣的超級植物,加快火星上氧氣的增長速度,逐步改變火星大氣的組分。隨著大氣濃度和氧氣濃度的提高,未來的火星居民可能不用穿太空服,就可走出戶外,普通飛機也可以在火星上起降……可以想像,紅色火星將逐步被改造成綠色火星、藍色火星。

  大多數研究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的科學家堅信,通過人類的智慧和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成生機盎然的「小地球」,再現「青山綠水」,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人類自1960年以來已發射了40餘個火星探測器,實現了飛越火星、環繞火星探測、著陸器與火星車探測等多種探測方式,目前正計劃開展火星無人取樣返回和載人登陸火星探測。可以說,火星是地外行星中「最耀眼的明星」,無論從探測次數還是認知程度來說,都是人類當之無愧的「寵兒」。

[責任編輯:戰釗]

相關焦點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
    原標題:「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火星能否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6月2日,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客第160期齊魯大講壇,以「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為題,為觀眾揭秘紅色火星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將火星改造成地球需要多長時間
    近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在遙遠的未來,火星會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嗎?請聽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書香上海」名家之作系列講座活動中講解人類改造火星的方法。以下是演講的部分內容。『怎樣再造一個地球』人類為什麼對火星感興趣?
  • 歐陽自遠壓軸「下一站,火星」系列直播 百度泛知識直播展現強大活力
    8月17日,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百度App、我們的太空共同推出的《下一站,火星》系列科普直播節目邀請到「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作為主講人,為網友講述人類探索星辰大海的歷程。至此,《下一站,火星》系列科普直播圓滿收官。
  • 中國2020年登陸火星 這會需要哪些黑科技?
    由於距離火星太遠,火星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交流可能需要15至20分鐘,通信延遲非常嚴重。因此,在歐陽自遠看來,為人類移民火星打前哨並將發揮實質作用的將是一批基於強人工智慧的高智慧機器人,可以自主獨立做出分析判斷,而不是浪費太多時間等待地球發來的指令。在目前人類的探月工程中,人工智慧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此後,學過地質、學過核物理的歐陽自遠又應國家戰略需要,參加到重要的一項科研工程——中國的地下核試驗,承擔地下核試驗選場、防止地下水汙染和試驗前、後的地質綜合研究。1978年,歐陽自遠又接到了一項新的貫穿畢生的任務——月球科學研究。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派他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為代表,向中國贈送了兩件他們的探月禮物:一面中國國旗,一小塊月球巖石。
  • 登陸火星40天,人類卻走200天?科學家: 登火星就等於自殺
    兩會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中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次年登陸火星。人類登陸火星後,會如何將其改造成「藍色行星」呢 ?下面,來看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帶來的解讀。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為何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有外星人?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徐湘東12月9日,在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嫦娥之父」、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到西昌,在由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首屆光華探月營啟動儀式上,進行了主題為「迎接第一個100
  • 歐陽自遠:全都是假的!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出來回應是真的,一個疑惑揭開之後另一個隨之而來——月背有外星人嗎?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以及「玉兔二號」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外星人,歐陽自遠再次回應:全都是假的!「嫦娥奔月」這一古老神話故事是中國悠久的文化之一,也就是這樣一個傳說激起了人們對月球的興趣。
  • 歐陽自遠:嫦娥二號登月不用降落傘 將攜月震儀
    昨日(11月19日)上午9時30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政務服務中心大禮堂內,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著名航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應成都市科協與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的邀請,來蓉作「月球探測的形勢與中國的嫦娥工程」專題科普報告。 報告會結束後,歐陽自遠接受了記者專訪。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1978年美國曾贈送中國1克月壤
    據央視軍事官微消息,1978年,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接觸月球樣品,該樣品是由美國贈送,重1克。▲歐陽自遠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回憶:「當年把樣品取回來後看到,這是一塊裝在有機玻璃裡面的小石頭,美國人在上面做了一個放大鏡,用放大鏡看像大拇指一樣大,但實際只有黃豆一般大小。」歐陽自遠說:「這1克樣品,最多給我們用0.5克,還有0.5克必須保存起來。
  • 「天問一號」飛行1.55億千米,歐陽自遠:將完成6個科學目標
    過去,更多國家將重心放在月球探索上,美國更是與蘇聯在冷戰時期展開一系列太空競賽,而隨著技術越來越先進,人們試圖尋找一個同地球一樣更適合生活的星球,最終經過各種測試後,將目光投放在火星上,由此,以日本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作為開始,各國也相繼展開同臺競技。目前,除了日本成功完成火星探測器的任務後,我國也緊隨其後發射了「天問一號」,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它發射後會發生些什麼吧?
  • 歐陽自遠:嫦娥二號能飛4億公裡 高精測控成問題
    嫦娥二號已突破距地球5000萬公裡的深空,歐陽自遠院士提醒不必過度炒作「中國高度」  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5000萬公裡的消息,昨天著實讓中國人民自豪興奮——這是中國的人造空間探測器第一次飛行到如此深遠的太空中。
  • 網易新聞攜手歐陽自遠院士等八大知識官,科普火星知識
    浩瀚無垠的宇宙星河吸引著數輩中國航天人前赴後繼,也激勵著無數中國人的航天夢想。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這是中國行星探測的裡程碑事件。網易新聞將聯合科普中國、中國航天科普等推出重磅策劃《一起去火星》。
  • 歐陽自遠:中國人上月球要靠自己,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會賣給你
    長大後,父母對歐陽自遠的教育很簡單:學什麼都要學真本事。後來,歐陽自遠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了,到了要選未來專業的時候了。全家人都覺得他會選擇醫學,他卻報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地質學。歐陽自遠說,當時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礦產資源缺少,所以就有一句口號叫做:「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歐陽自遠覺得這句話好浪漫啊,他下定決心要為祖國找礦。
  • 網易科技《月球,我們又來了》 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
    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歐陽自遠講述「尋找火星人」的故事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分享自己的奮鬥歷程。新華網 焦鵬 攝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 45年的前期準備和論證,15年的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第一場論壇現場向大家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走過的不凡之路。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科學家不能做不接地氣的「修行者」
    在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作主旨報告,分享了自己的奮鬥歷程。歐陽自遠回憶。 「2003年,由孫家棟和我負責編寫《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歐陽自遠說,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准了第一期繞月探測立項,並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我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 期待歐陽自遠院士下次做客電子科大講述「天對」!
    2017年5月8日,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隕石學與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再次做客成電講壇,與成電學子分享中國登月夢。歐陽自遠院士一走進求實廳就先向所有聽眾立正敬禮,用他獨特的方式向大家問好,贏得師生們的熱烈掌聲。
  • 月球「挖土」以後,下一步,去火星
    中國探月工程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過程中,講述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是如何返回地球的。而這時飛船的速度高達每秒10至12公裡(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如果讓返回器直接砸入大氣層中,過快的速度會讓返回器燒毀。歐陽自遠院士說:「我們之前做過空間試驗,就是它一砸進來,我們能不能讓它再跳出大氣層,然後再自己落下來,這些都要算得很精確。」歐陽自遠院士形容,這一過程就像小孩用一塊石頭在水上打了一個水漂,石頭高速砸進水面後又彈起來,再落下時石頭的速度會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