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2020-12-05 戚雨菇涼

如果你發現自己穿著太空衣從火星醒來,周圍空無一人,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太空都無人回應你會怎樣?

有個植物學家的做法是,那就在火星上種土豆吧,於是火星被他殖民統治了。因為一旦你在哪裡種下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

英國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風格多變、作品題材廣泛,《火星救援》是其2015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作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這部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在第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一場火星風暴突然來襲,讓任務小組不得不提前撤離火星。在此撤離過程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因意外與組員們失聯了。

是的,相信你們也猜到了,組員們以為馬克.沃特尼死了,所以他們先撤離了,但是馬克.沃特尼卻奇蹟地生還了,這大概就是主角光環吧。

馬克.沃特尼在撤離的過程中被殘骸擊中,太空衣被天線扎破,正常情況下,失去壓力後他只能堅持一分鐘,這就是為什麼組員們會判斷他已經死了的原因。

但是他很幸運,被砸暈時,天線扎在他的腹部破壞了通訊信號,同時和流出的血一起堵住了破口,所以密封的太空衣保住了他的命。

當他在第二個火星日醒來時,發現整個星球上面只剩下他一個人,不過還好基地沒有被風暴毀掉,於是他回到基地,開始思考如何自救。

值得慶幸的是,他是個心智成熟、掌握著各種硬核技能的太空人,否則此時光是面對被同伴拋棄這件事,就足以使人崩潰。

不得不說演員馬特.達蒙的演技真的非常精湛,處理傷口時,每一個表情,每一次呼吸都能牽動觀眾的心,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疼。

處理好傷口後馬克.沃特尼開始檢視自己目前的處境:

「我現在沒辦法聯繫上NASA,就算聯繫上,那也得4年之後才能有人到達這裡。這個居住艙最長時限是31天,如果氧氣系統崩潰我會窒息而死,如果水循環崩潰我會渴死,如果居住艙破損我會內爆而死。如果奇蹟出現,當然這不可能了,我會被餓死。」

現實讓他的心情沉重起來,在孤獨的夜晚無法入眠。看著隊友們的床和他們留下來的物品,他告訴自己:「不能這樣等死。」

於是「荒星求生」計劃來了。

他盤點了食物,現存的食物節約點吃,夠他堅持400個太陽日;然後他上了一次大號,突來來了靈感:我要種植出3年的口糧!

在火星上種東西?太瘋狂了!但是他是個植物學家,最清楚植物如何生長,需要什麼條件。同時他又擁有很多硬核技能和知識,知道怎麼為植物創造生長條件。所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沒什麼不可能。

「火星即將被我淵博的學識所折服。」說完豪言壯語後,他立即行動。

他很快搞定了基地的各種設備,在居住艙中騰出一百二十平的空地,從外面運進沙土,收集「農家肥」,然後運用他的知識把土豆種下。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土豆就不可能發芽,而基地的水連他自己都不夠喝,哪裡還有多餘的人來種土豆?

早在幾年前科學家們就發現火星上其實是有水的,在火星的兩極有冰蓋,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冰。在兩年前的學術報導中, 還說在烏託邦平原發現了冰湖在地下土壤中含有50%以上的水。

不過電影裡的主角沒那麼幸運,他們基地所在地是沒有水的,但是主角光環可不是假的,他再次用全淵博的知識找到了解決辦法:讓氧氣和氫氣在一樣充分燃燒,就能產生水。

工作艙裡的有幾百升聯氨,「用銥做催化劑點燃它,就會產生氫氣和氮氣;接下來將氫氣導引入一個狹小的空間,然後點燃燒它。」

他是成功了,但是在看到成功的瞬間他被炸飛了;因為他忘記自己呼出的氣體中也有氧氣;科學就是這麼嚴謹,一馬虎就有可能被炸飛。

馬克吸取教訓,再來一次,這一次他真的成功了,所有的土地都得到了水的浸潤。

終於在第54個太陽日,馬克看到了令人激動的成一幕:一株剛剛破土而出的土豆芽。火星上真的孕育出了植物,不得不說這真是個奇蹟,馬克動情地跟它說:「你好」。

接下來的事情很順利,果然植物學家的本領不是蓋的,連火星都為之顫抖。在土豆種下去48個太陽日後,馬克開始收穫第一批果實,他把土豆挖出來,並小心讓苗繼續活下去,太小的補種,大的就可以留做食物了。

雖然只有土豆,但這可比什麼都沒有等著餓死要好太多了;馬克開始對活下去充滿希望。解決了食物問題後,他開始想辦法聯繫NASA。

其實在此之前NASA就發現了他還活著,但是他們沒有告訴還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其他組員,因為他們認為在沒有可行的救援計劃之前,告訴他們只會徒增煩惱,而且他們也還沒辦法與馬克聯繫。

在馬克獨自留在火星上的第109年太陽日,他找到了97年發射到火星上的「探路者號」,通過「探路者號」,他終於與NASA聯繫上了。

與NASA聯繫上之後馬克再次收到了郵件,其中讓他覺得最酷的是他的母校發來的郵件,他們說:「一旦你在哪種上了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

這個說法令馬克非常自豪:「所以,嚴格地說,我已經統治了火星!」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們無法想像,在火星上生存需要解決多少問題。在那裡,孤勇是行不通的,想要生存下去,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還得有超強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大腦;如些才能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未來人類移民火星的可能性,目前,火星移民已經在科學家們的計劃中。

2017年出版的《火星移民指南》的編著者們預測, 未來20年,人類將首次登陸火星;未來50年,人類將擁有一個上千人的火星小鎮;未來100年, 將有上百萬人生活在火星城市;未來一千年,人類將把火星改造成另一個地球。

如果《火星移民指南》的預測真的能夠實現,那麼我們這一代將可能會很幸運地見證人類登上火星。

荷蘭工程師蘭斯多普,於2012年首次提出火星一號移民計劃(Mars One)。

目標是在火星上建立一個永久性的人類居住地。該計劃被火星一號公司組織實施,其總部設在荷蘭, 並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物理學教授、1999年諾貝爾獎得主,傑拉德·特·胡夫特 (Gerard’t Hooft) 是火星一號的支持者。胡夫特表示, 理論上這一想法沒有違背科學常識,但就當下來看, 仍然只能稱為科學藍圖和科學幻想。

胡夫特則認為火星移民不僅需要空氣、食物、水源、宜居條件,還需要有克服社交難題、工作壓力、孤獨感以及可能出現的其他困難的堅強意志。

火星移民必須是八面玲瓏的「全才」, 他們不僅要掌握修飛船、做手術、種植農作物等硬技能, 還要有高於常人的情商、高超的社交能力、心智成熟的性格等諸多軟技能。

火星與地球的相對位置一直在變化, 大約每26個月才有一次最佳的發射窗口,從地球飛到火星至少需要7個月。

所以電影中營救馬克才會變得困難重重,國為遠水難救近火,馬克必須在救援到達前自行解決生存問題。

雖然人類對開發宇宙其它星球有著美好的願景,也正在推行「火星計劃」,但從現實的種種問題看來,短期內還是難以實現的。人類衝出地球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馬克等六人人去火星執行任務,但是遇上巨大的沙塵暴。按計劃美國宇航局將在四年後才再次登陸火星,這意味著他必須在火星上生活四年,空氣、水都沒問題,食物可以堅持一年,最後他靈機一動,決定在基地裡種土豆,反正本身就是植物學家嘛。
  • 《火星救援》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高分電影
    大家好,我是Mandarin,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電影——《火星救援》。學好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科學家會種樹誰也攔不住,呆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用材料搭建了一個蔬菜大棚,然後用自己的大小便施肥,居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是的,你沒有聽錯,呆萌靠一己之力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這就解決了糧食的問題,真的是一個人吃飽,全火星不餓。
  • 火星救援:看帥哥在火星上種土豆,一部難得的科幻片,值得一看
    地球方面宇航局也是很快並公布了男主的死訊,還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可男主竟然活了下來,他很快的振作起來,徒手取下了扎著自己的鋼條,包紮了傷口,他準備了很多的攝像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基地內的食物儲備僅夠他吃一年,但等到下一次補給卻是等到三年的時間,男主必須要自己創造兩年的食物,男主生物學博士的身份幫了很大的忙,他竟然在火星上種起了土豆,他一個人搭棚,用隊友的糞便施肥
  • 火星救援:我在火星種土豆的那兩年
    在這個故事中,人類已經實現了在火星上登陸,馬克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是團隊中的植物學家,和其他五位隊友本來一切順利,結果突然在火星行走是突遇巨型風暴,隊友們誤以為他在事故中罹難,就坐飛船回去了。昏迷中醒來的馬克,艱難地爬回基地,卻發現就只有自己一個人被丟在了火星上,而基地裡的食物也只夠他用一個月了。但凡要是個別人,大概只剩慢慢等死的份兒了,不過我們的馬克可是個植物學家啊,他冷靜計算了自己手上的資源,然後開始利用自製的肥料種土豆,土豆這東西大家懂得,種植方便出苗率高澱粉豐富營養充足,馬克一步步把火星變成了自己專屬的土豆園。
  • 火星救援種土豆的事可行嗎?未來火星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文/太陽隨著我國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關於火星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生活需求的問題再次被熱議,那麼,像影視劇中在火星上種土豆的事情能夠發生嗎?未來人類在火星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有多大?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當中有這麼一幕,男主在被困火星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自己搞了個溫室培育土壤種土豆,最後還成功了,那麼這是否說明利用電影中的方法,人類在火星上就能夠種植土豆呢?其實真實的情況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 《火星救援》:知識就是力量,土豆就是食糧!
    《火星救援》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火星救援》首日票房就有5700萬人民幣,登頂當日票房冠軍,同時也超越《星際穿越》,成為在華上映的首日票房最高的科幻片。
  • 《火星救援》: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
    結果,我們在第一排仰著頭60度角大氣不敢喘地看完了全片,連廁所都忘記了去上。片尾音樂響起時,我回頭看大廳,滿滿當當的觀眾席上沒有一個人起身去上廁所。上一次這情景時,還是在2009年《阿凡達》首映的時候。《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簡單:一組太空人到火星上開始任務,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不得不緊急撤回地球。其中一位植物學家兼機械師負傷,被誤認為死亡而留在了火星上。結果,他奇蹟般地生還了下來。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本月初,書評君採訪了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礪珺,看過前1/3原著內容的他說,這本書「主要在講如何(在火星)活下去和如何種土豆」,而書評君的小夥伴甚至在20日的電影首映式上真的拿到了土豆呃……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火星救援》這本「日誌體」的科幻小說。
  • 《火星救援》:達蒙版火星生存百科全書靠譜
    再也不想「回火星種土豆」   馬特·達蒙在火星憑藉自己植物學家的本領建起了土豆種植農場,片中很多幽默段子都是由「土豆君」貢獻的。他透露,自己在拍戲過程中真的學會了種土豆,「因為在影棚裡有一個小的土豆農場,劇組天天盯著小土豆的苗。做演員這一點很好玩,就是可以學到一些五花八門的小技能。
  • 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太空人種土豆為生,500多天後重返地球
    就這麼隨著風暴飄走了,隊員們看著飛走的馬克雖然十分傷心卻覺得他沒有生還的可能於是就離開了。消息傳回地球,後航天局的領導在宣布任務失敗的同時為馬克舉辦了隆重的葬禮。而讓所有人都以為死掉的馬克卻命大福大地活了下來,只是受了點皮外傷的馬克返回了休息艙為自己做了個手術,馬克發現下一次的載人飛船要四年後才能夠再次登陸火星可是休息艙內的食物也只夠他吃一年的。
  • 《火星救援》中的硬核科幻,火星上種土豆真的可行嗎
    《火星救援》(The Martian)改編自安迪·威爾2011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在這部少見的、沒有反派的電影中,人類通力協作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其科幻內容相當硬核。不過今天筆者打算針對其中的一個情節跟雷德利老爺子較較真:馬克·沃特尼真的能在火星上用便便種土豆養活自己嗎?
  • 星際穿越後,還記得<<火星救援>>嗎?
    它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當時的美國已經登陸了火星,想要取一些樣本做研究,但是就在他們工作時,一場超大的風暴來了.他們只好進行了緊急撤離,由於風暴太大,太空人馬克被一個殘骸擊中,消失在了風暴中,NASA只好對外宣傳他死了,其他太空人正在返回地球.
  • 《火星救援》:人類在宇宙,災難面前只有精誠合作才能成功
    《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於2015年11月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德魯.高達/安迪.威爾編劇,馬特.達蒙等主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豆瓣評分8.4分。
  • 火星生存指南
    如果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知乎上看見這個提問,那他可有的說了。「太陽曆」2035年11月7日,在經過4個月的漫長航行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飛船赫爾墨斯號順利登陸火星。5天之後,一場風暴席捲了基地,馬克·沃特尼失聯。飛船返回地球沒帶上他。在黃沙和巖石中,他呼喚隊友,無人回應。他存糧告急、淡水匱乏,文明世界離他足有3.8億公裡。
  • 土豆是什麼梗?《火星救援》招募30名觀眾免費漲姿勢!
    土豆是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的唯一食物,為了不成為第一個在火星上餓死的人,他需要充分發揮自己植物學家的本領,在火星搭建農場種植土豆,要知道,火星上,沒有適合的空氣,水,溫度,這些都讓馬特達蒙鬧出很多囧事,片中很多幽默都是「土豆君」貢獻的!然後小編預測...土豆會火!
  • 《火星救援》|一份來自火星的生存指南
    火星的地表情況,並沒有嚇退各國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情,多年來,他們仍然在不斷觀測、了解這顆星球,試圖挖掘火星深藏的秘密。在眾多奔赴宇宙探測的太空人中,有一個太空人受到了上帝的戲弄,意外的留在了火星,開啟了驚險萬分的自救生涯。他就是《火星救援》裡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
  • 《火星救援》裡的物理學
    薩根對探索太陽系內行星以及系外行星有很大的興趣,他還研究外星生命和外星文明,儘管這方面並沒有什麼結果。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火星表面顏色和季節變化,指出火星上存在沙塵暴,這些都在《火星救援》裡被大篇幅應用。
  • "火星救援"太空求生情節逼真 "火星上的魯賓遜"逗樂觀眾
    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飾成了「火星上的魯賓遜」,一個人在火星上生存許多日夜,樂觀得令人動容,讓人看到生命的偉大之處。 影片改編自美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發生在不久的未來,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馬克·沃特尼和太空小組意外遭受強烈風暴襲擊。一群人撤退時,馬克遭遇意外並與隊友失聯,所有人都認為他在任務中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