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人類在宇宙,災難面前只有精誠合作才能成功

2021-01-09 茜水萌萌
《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於2015年11月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德魯.高達/安迪.威爾編劇,馬特.達蒙等主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豆瓣評分8.4分。

故事講述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在火星執行任務時遇風暴將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遺留在火星上。馬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火星上實現自救,以及NASA的天才們發動聰明才智完成跨越上億公裡的大救援的科幻故事。

影片在美國上映的4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證據。當時更是引發觀影熱潮。觀看此部影片,似乎感覺有觀影《阿波羅13號》,《荒島求生》,《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的綜合體驗。不錯,作品融合了真實,科學,求生,科幻,植物學等元素,使作品看起來真實而科學,驚險但又不會單調,枯燥。

或許你可以把它當一部科教片看。也有觀者把它當創業片看,都好。本片摒棄了好萊塢一貫作風:煽情的,價值觀、美國精神的千篇一律……只專注於科學,探索,計算,推演,解決問題,難得的的一部實在、科學,耿直的電影。它把深奧的科學理論融合於平凡的情節之中,讓人感嘆科學的驚奇(噢,原來可以這樣)又不覺得唐突。

這部電影除卻開始星球風暴和最後援助環節外,可以說是男主撐起了一整部戲,一個人的獨角大戲。沒有一定功底,還真駕馭不了。

馬特·達蒙的演技從《星際穿越》也是有目共睹的。劇中的馬克逗比,樂觀,還自信。在劇中表演不誇張,不收斂,也就是生活中理科男,工程師,或植物學家該有的樣子,理智還小有風趣。情緒拿捏得剛剛好,既不讓人得覺得賣慘,也不使人感到煽情,從頭到尾讓觀眾覺得有點小溫情,小輕鬆,詼諧而不乏生活氣息。

馬特.達蒙

觀看整部片最大感受有三大點:

01 真實性

影片壯麗的火星景象,取景於約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地侖,最終效果由實景拍攝加計算機繪圖共同完成。該地曾是另一部火星題材電影《紅色星球》的拍攝地。所以觀看時,觀眾感受到場景的真實性,而不是大多科幻片的虛幻炫技。

劇組為求真實,在布達佩斯(匈牙利首都)拍攝,因為當地擁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攝影棚之一。 劇組真的在攝影棚內種了土豆,並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長,用於拍攝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植食物求生的場景。

至於劇中的太空衣,劇組一共製作了15件,供影片中的6位太空人穿。原版的火星太空衣過於巨大笨重,導演進行了修改,使其更實用和美觀,更貼近《普多米修斯》的太空衣。

在拍攝過程中,美國宇航NASA都給予劇組傾力相助,從太空船,火星居室,火星車,探測車,太空衣等除考慮未來設計感外,幾乎直接照搬NASA太空人的日常,比如失重狀態下太空人在船艙之間的遊弋穿梭,為家人遠程表演如何喝水的橋段,讓觀者感覺有趣而新奇,平凡而又真實。

02 科學性

這部影片又名《我在火星當農民》。在火星上種土豆可不容易。如何營造適合土豆生長的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如何改造溫室制氫制水,沒有兩刷子那是不行的。虧得他是位植物學家,工程師,要是個歌唱家,投資家該怎麼辦?男主充分發揮工程師植物學家的魁力,分析,計算,推演,解決問題,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出維繫生命561天的糧食,真心讓人佩服!這不就是一個《荒島求生》火星版再現。

觀眾質疑:返航時馬克將返航倉改裝成用防水布包裹的鐵皮籠子,這樣可行嗎?其實,火星表面的氣壓平均為600帕(0.087psi),約地球海平面氣壓100千帕(14.69psi)的0.6%。因為氣壓太低,火星上的一個「猛烈風暴」實際上相當於地球清風拂面。所以返舫倉改裝可行性也是科學家們精心計算過的。

通過影片我們了解到: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超過4億公裡,宇航單程飛行約257天,往返需539天。如此遙遠的距離,科技通訊卻將地球和火星聯繫在一起。

火星是寒冷的,夜間溫度為零下70攝氏度。但白天,太陽能的技術仍可酣暢淋漓地發揮作用。

火星是瑰麗的,因為空氣中的塵埃落日呈藍色。

火星上引力小,大氣稀薄,4005億年都沒有人的地方,一片荒土,但地球人總試圖在上面尋找水源以及生命的痕跡。進行外太空的探索。

03 幽默風趣

影片中響起上世紀70年代的迪斯科音樂時男主的調侃;閒暇之餘,他給火星的山丘起名字,給自己封頭銜;每天對著攝像頭自我感覺良好,尤其是在他解決了種植糧食,灌溉水源和地球通訊的問題之後。

這此細節無不體現出馬克積極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在面對困難,面對生存危機時,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切複雜歸於簡單:活著。

綜上所述:

馬克的演繹很成功:理智,沉穩,內斂,風趣。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影片上的拿捏相當熟練。災難,驚險,科學,風趣,恰到好處地揉捏進影片中。

事實說明:人類在宇宙,災難,疾病面前只有精誠合作方可取得勝利;個人在面對危機時永不放棄,積極面對,發揮求生技能,才是賴以生存的根本。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共31張     1905電影網訊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像《火星救援被困在火星的男主角馬克,依靠自己的科學知識艱難求生,並在科學的幫助下獲救,回到了地球。    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一直到剛剛上映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一直在出演待拯救的人,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被拯救的次數會不會有些太多。從劇情設置上,《火星救援》一開始就被描述為火星上的「魯濱遜漂流記」。關於一個孤獨的男人,獨自在火星艱難求生的故事。
  • 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電影《火星救援》帶來了一個真問題:正處於政治夾縫中艱難前行的中美航天合作,能否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中成為現實呢?中美能在航天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嗎?年度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今日在國內上映。好萊塢當然不會無視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片中再次突顯中國航天元素: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航天員回不了地球。
  • 《火星救援》影評:一部前所未見的紀實科幻片
    文|韋其江  眾人翹盼的《火星救援》終於在25日登場,410萬元的午夜場成績讓《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地成為熱賣品。從市場走向來看,《火星救援》有望衝擊單周5億元的票房高點。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是今年進口分帳片的倒數第二部,在它之後只有一部《海綿寶寶曆險記》。作為好萊塢的扛鼎之作,在2015年總體分帳片票房慘敗給國產片的情況下,《火星救援》成了「救命稻草」。(11月27日《東北新聞網》)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等主演。
  • 《火星救援》|一份來自火星的生存指南
    7月23日12點41分,在一個普通社畜邊看劇邊吃午飯的尋常中午,發生了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這些災難在給我們人類警醒,在災難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描寫,同時對於全球環境治理刻不容緩。下面推薦一些全球關於災難類型的電影,希望在觀影享受的同時能夠深深的反思。1、《2012》《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故事發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在度假。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導演雷利史考特在前陣子挑戰大規模場面的《出埃及記:天地王者》或是其擅長太空恐怖科幻主題的《普羅米修斯》等商業娛樂片後,回歸《火星救援》這樣的太空小品故事,反而能讓他重新聚焦於劇中角色琢磨,以及劇情收斂的卓越功力,《火星救援》可說是雷導生涯中另一部相當傑出的太空題材災難電影。
  • 《火星救援》:致敬生命,生死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是2015年推出的一部極具科幻冒險故事的電影,該片將故事背景設計在遙遠的火星,確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看點。其根據著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錯的高口碑回饋。這部作品講述了由於遭遇意外,植物學家馬克不幸與宇航團隊失聯,隻身一人迷失在火星上,面臨著飛船的損毀和面對生命能源的耗損,其憑藉著勇敢與樂觀引起了地球上航天局的注意,於是一場關於火星的生命救援行動緩緩展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科幻與冒險系列的二合一,其不僅是當時很出色的商業片代表,也格外的貼合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科幻之間的距離。
  • 《火星救援》:學好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
    據業餘人士統計,從他1996年出演的《生死豪情》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一共拍了8部需要被人救的片子,還有一次花了5000億美元救他——在《星際穿越》中斥巨資救援他。而且,在火星的空氣成分中,95%都是二氧化碳,人類在此連呼吸都是很大的一個問題。火星的土壤缺乏地球種植物所需要的細菌;火星的水都只以冰塊的形態出現……因此如果人類一旦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出現在火星上,那麼下場只有一個。很不幸,主人公馬克就因為一場沙塵暴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無法求救的困境。
  • 《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科學
    建造宇宙飛船不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坐在上面去看宇宙的,而是為了把來自地球的一小群專家成功送上火星的,是為了讓他們帶回能夠為火星計劃提供參考的有效數據的。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宇宙飛船,就像在哥倫布遠航幾百年後才有的遠洋客輪那樣。但是,如果三桅帆船已經出現了,甚至是遠洋巨輪都出現了的話,哥倫布恐怕也就不會再想著去任何地方了吧。
  • 這部18年前上映的科幻片,評分只有7.5,但比《火星救援》更精彩
    要說立意深刻、觀賞性不錯的電影,小影來推薦一部,名字叫《火星任務》。想必大家都看過《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普羅米修斯》,但鮮有人看過甚至聽說過《火星救援》。《火星任務》的豆瓣評分只有7.5,而《火星救援》高達8.4分,《地心引力》也有7.8分。我要是告訴你《火星任務》是《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普羅米修斯》的結合體你會不會驚訝。
  • 創業者看《火星救援》的理由
    在感恩節之際,在北美曾經票房奪冠、口碑也爆棚的科幻片《火星救援》終於在國內上映。孤獨帶來的成就感雖然馬特·達蒙在火星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孤獨的日子,承受了一般人類不能承受之重,但是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很特別的事,自己在火星上的每一步,爬上的每一個山丘,留下的每一個印記,都是幾十億年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步。」
  • 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世界面臨災難,中國將扮演救世主,事實太……
    火星男孩曾被傳講為神,一種自稱來自火星的外星生命.在普通百姓眼中,火星男孩擁有豐富的宇宙知識,甚至許多研究宇宙的學者也認識到這一點.關於獅身人面像的隱藏秘密,火星男孩告訴人們不要強行打開它,而要安靜地等待,時間到了,人類將自動知道開啟的方法.開放之後,人類將了解火星,地球和人類的隱藏進化,天狼星與太陽系生命之間的關係,星際導航技術,甚至是宇宙形成的秘密.此外,還將有另一個使者來臨.一切都會變得光明.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英國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風格多變、作品題材廣泛,《火星救援》是其2015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作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在第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一場火星風暴突然來襲,讓任務小組不得不提前撤離火星。
  • 8歲男孩自稱來自火星,預言2020全球面臨災難,如今去了哪?
    在多年前他就表示2020年的時候,地球將會面臨一次大災難,如今這個男孩怎麼樣了呢?異於常人,稱自己來自火星波力斯卡從小智力就高出同齡人許多,對於宇宙他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看法。在一次舉辦篝火晚會的過程中,當眾人都在慶祝的時候,波力斯卡突然站了起來。
  • 馬雲深夜發文:在這場災難面前,合作互助團結才是唯一的出路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馬雲最新資訊 > 正文 馬雲深夜發文:在這場災難面前,合作互助團結才是唯一的出路
  • 《火星救援》中國首映 馬特想與劉德華深入合作
    ·達蒙出席《火星救援》首映禮。記者 王苡萱 攝   昨天,好萊塢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在京舉行中國新聞發布會和首映禮,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攜該片主演馬特·達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演員陳數等亮相,導演陸川、高群書、滕華濤、李玉、韓延等助陣紅毯。現場,馬特·達蒙盡顯「嘴甜」賣萌功夫,除了大讚雷德利·斯科特和張藝謀都是自己敬仰的導演外,還稱最想和劉德華深入合作。
  • 吐槽《火星救援》中的科學性到底多大?
    馬特達蒙飾演的主人公在火星上開始猶豫電磁風暴從而遭到遺棄,獨自生活了450天最終獲救的故事。據報導這部影片的導演親自向美國NASA進行了資深的探討,從而確定是否符合科學性。今兒小編就吐槽下,火星救援中的科學性到底有多大?
  • 你只有探索,才能知道答案
    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也就是昨天,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本著缺啥補啥的態度,馬上前往樣書室,看起了曾經改編成大熱電影的《火星救援》。
  • 《火星救援》:知識就是力量,土豆就是食糧!
    大家好,這裡是強哥說劇,我是強哥,今天就跟大家講的電影是《火星救援》。《火星救援》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火星救援》首日票房就有5700萬人民幣,登頂當日票房冠軍,同時也超越《星際穿越》,成為在華上映的首日票房最高的科幻片。
  • 人類2020年會迎來災難?火星男孩的預言到底準不準確
    2、中國是被上天選中的國家,未來的地球保護神將在中國誕生,必須要等到誕生在中國的能引領人類返回神國的先知誕生,因為不到那一刻,人類就不會覺醒 3、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火星人在地球上出生,這對地球非常重要,火星人將幫助人類解決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