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於2015年11月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德魯.高達/安迪.威爾編劇,馬特.達蒙等主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豆瓣評分8.4分。
故事講述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在火星執行任務時遇風暴將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遺留在火星上。馬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火星上實現自救,以及NASA的天才們發動聰明才智完成跨越上億公裡的大救援的科幻故事。
影片在美國上映的4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證據。當時更是引發觀影熱潮。觀看此部影片,似乎感覺有觀影《阿波羅13號》,《荒島求生》,《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的綜合體驗。不錯,作品融合了真實,科學,求生,科幻,植物學等元素,使作品看起來真實而科學,驚險但又不會單調,枯燥。
或許你可以把它當一部科教片看。也有觀者把它當創業片看,都好。本片摒棄了好萊塢一貫作風:煽情的,價值觀、美國精神的千篇一律……只專注於科學,探索,計算,推演,解決問題,難得的的一部實在、科學,耿直的電影。它把深奧的科學理論融合於平凡的情節之中,讓人感嘆科學的驚奇(噢,原來可以這樣)又不覺得唐突。
這部電影除卻開始星球風暴和最後援助環節外,可以說是男主撐起了一整部戲,一個人的獨角大戲。沒有一定功底,還真駕馭不了。
馬特·達蒙的演技從《星際穿越》也是有目共睹的。劇中的馬克逗比,樂觀,還自信。在劇中表演不誇張,不收斂,也就是生活中理科男,工程師,或植物學家該有的樣子,理智還小有風趣。情緒拿捏得剛剛好,既不讓人得覺得賣慘,也不使人感到煽情,從頭到尾讓觀眾覺得有點小溫情,小輕鬆,詼諧而不乏生活氣息。
觀看整部片最大感受有三大點:
01 真實性
影片壯麗的火星景象,取景於約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地侖,最終效果由實景拍攝加計算機繪圖共同完成。該地曾是另一部火星題材電影《紅色星球》的拍攝地。所以觀看時,觀眾感受到場景的真實性,而不是大多科幻片的虛幻炫技。
劇組為求真實,在布達佩斯(匈牙利首都)拍攝,因為當地擁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攝影棚之一。 劇組真的在攝影棚內種了土豆,並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長,用於拍攝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植食物求生的場景。
至於劇中的太空衣,劇組一共製作了15件,供影片中的6位太空人穿。原版的火星太空衣過於巨大笨重,導演進行了修改,使其更實用和美觀,更貼近《普多米修斯》的太空衣。
在拍攝過程中,美國宇航NASA都給予劇組傾力相助,從太空船,火星居室,火星車,探測車,太空衣等除考慮未來設計感外,幾乎直接照搬NASA太空人的日常,比如失重狀態下太空人在船艙之間的遊弋穿梭,為家人遠程表演如何喝水的橋段,讓觀者感覺有趣而新奇,平凡而又真實。
02 科學性
這部影片又名《我在火星當農民》。在火星上種土豆可不容易。如何營造適合土豆生長的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等,如何改造溫室制氫制水,沒有兩刷子那是不行的。虧得他是位植物學家,工程師,要是個歌唱家,投資家該怎麼辦?男主充分發揮工程師植物學家的魁力,分析,計算,推演,解決問題,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出維繫生命561天的糧食,真心讓人佩服!這不就是一個《荒島求生》火星版再現。
觀眾質疑:返航時馬克將返航倉改裝成用防水布包裹的鐵皮籠子,這樣可行嗎?其實,火星表面的氣壓平均為600帕(0.087psi),約地球海平面氣壓100千帕(14.69psi)的0.6%。因為氣壓太低,火星上的一個「猛烈風暴」實際上相當於地球清風拂面。所以返舫倉改裝可行性也是科學家們精心計算過的。
通過影片我們了解到: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超過4億公裡,宇航單程飛行約257天,往返需539天。如此遙遠的距離,科技通訊卻將地球和火星聯繫在一起。
火星是寒冷的,夜間溫度為零下70攝氏度。但白天,太陽能的技術仍可酣暢淋漓地發揮作用。
火星是瑰麗的,因為空氣中的塵埃落日呈藍色。
火星上引力小,大氣稀薄,4005億年都沒有人的地方,一片荒土,但地球人總試圖在上面尋找水源以及生命的痕跡。進行外太空的探索。
03 幽默風趣
影片中響起上世紀70年代的迪斯科音樂時男主的調侃;閒暇之餘,他給火星的山丘起名字,給自己封頭銜;每天對著攝像頭自我感覺良好,尤其是在他解決了種植糧食,灌溉水源和地球通訊的問題之後。
這此細節無不體現出馬克積極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在面對困難,面對生存危機時,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切複雜歸於簡單:活著。
綜上所述:
馬克的演繹很成功:理智,沉穩,內斂,風趣。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影片上的拿捏相當熟練。災難,驚險,科學,風趣,恰到好處地揉捏進影片中。
事實說明:人類在宇宙,災難,疾病面前只有精誠合作方可取得勝利;個人在面對危機時永不放棄,積極面對,發揮求生技能,才是賴以生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