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學好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

2020-09-24 Xiao心事影劇剪輯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好萊塢最難救的人——馬特達蒙。據業餘人士統計,從他1996年出演的《生死豪情》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一共拍了8部需要被人救的片子,還有一次花了5000億美元救他——在《星際穿越》中斥巨資救援他。美國人為了「救」他,大概花了9000億美元吧……

跟《星際穿越》比起來,《火星救援》花費的資金就比較少了,但對主人公的技能要求卻很高。有網友評價:「他是太空人裡最會種土豆的農民,農民裡最會拆解飛船的修理工,修理工裡數理化最好的學霸,學霸裡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驢友,驢友中跑得最遠的太空人。」

2035年,NASA正在執行第三次「阿瑞斯」火星載人任務,6位太空人搭乘著阿瑞斯三號飛船來到火星,按照計劃,他們將在火星表面進行為期30天的工作和生活。

火星與地球雖然地表差別不大,但溫度低、溫差大,即使是在夏天,氣溫也會在-153~22攝氏度之間浮動。而且,在火星的空氣成分中,95%都是二氧化碳,人類在此連呼吸都是很大的一個問題。火星的土壤缺乏地球種植物所需要的細菌;火星的水都只以冰塊的形態出現……因此如果人類一旦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出現在火星上,那麼下場只有一個。

很不幸,主人公馬克就因為一場沙塵暴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無法求救的困境。清醒過來的馬克發現,現有的食物只夠他支撐一個月,而等到下次火星任務到來還得等4年。但好在馬克不僅是個優秀的太空人,還是個植物學專家。

馬克精心計算著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切事物,在這個星球活下去。而另一邊的地球,一位NASA技術員發現火星表面有運動跡象,因此他對大家說出自己認為馬克沒有死的懷疑。

馬克在火星上勤勤懇懇的生活,地球上的救援小組還通過旋轉攝像頭與馬克建立了聯繫。但這種溝通方式實在雞肋,於是馬克通過各種實驗,在研究小組的幫助下他進入來了火星車的電腦系統。終於在一系列操作後實現了和NASA的打字交流,馬克也才得知宇航局一直在關注他的動向準備救援他。直播結束後,NASA與馬克的另外5名隊友取得了聯繫,並告知他們馬克沒死的消息。了解情況後,隊長和隊員們都一致決定回去救援馬克。

就在一切都慢慢好轉,馬克也在火星越住越得心應手之時,意外悄悄來臨。馬克的居住艙由於篷布老化破損,引發了爆炸!雖然馬克沒有因此受傷,但他辛苦種植的土豆苗和菌群全部因火星惡劣的天氣而凍死了。

突發狀況令馬克再次陷入糟糕的境地,NASA也在得知此事後急著趕製火箭準備將他所需的食物送上去給他。但火箭卻因為太著急而沒有經過檢測便發射升空,質量不過關的火箭,還沒有飛出去多遠便發生了爆炸。這場事故無疑讓馬克的處境雪上加霜,現在重新再造火箭也來不及了。就在所有人都束手無策之時,中國站了出來!為了增進國家間的友誼,中國拿出了自己為了「太陽神計劃」而製造的火箭。

有了中國的幫助,NASA的工作人員提出,將太陽神火箭用於其他的救援計劃,由馬克的隊友實施。為了能夠被救援,NASA、隊員和馬克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但是在最後關頭卻遭遇了瓶頸——升空器沒有達到預定軌道。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馬克就可能成為飄在太空的一具乾屍!但是知識就是力量!飛船上的一名化學專家利用現有的材料製造了一個炸彈,用它炸掉飛船的密倉,用氣體的反推力實現了減速,而馬克也刺破太空衣飛向飛船。

這次救援在有驚無險中成功,關注這場星際救援直播的全世界觀眾也全都歡呼沸騰了!影片的結尾,馬克回到地球並成為了一名教官,並用自己的經驗和意志激勵著一名又一名的航天工作者。

記得上學的時候,不少老師都愛說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影片中的馬克,為了能在火星生存下去,用自己身為植物學家的知識開始種土豆、可以修理器械、解決飛船電量問題等等,馬克一次又一次的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解決了難題,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但既然說到這裡,還是要吐槽一下這部影片中的兩個錯誤。

第一,火星的空氣比地球稀薄,氣壓低,因此是很難產生像影片開頭那樣巨大的風暴的。最多刮個小風迷了眼睛,想要吹翻火箭幾乎不可能。這個Bug原著作者也承認,他坦言如果不這樣寫,實在不知道如何困住馬克。

第二,火星的重力大約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多一點,這也是造成火星空氣稀薄的原因。這種情況下,馬克在火星上走路是不可能走出電影中那種負重的感覺的。但由於穿戴太多,演員又不是真的在火星,因此他這樣走路的感覺也在所難免。

影片在除了這兩個方面的其他地方,都非常尊重科學,據說為了讓土豆生長更加真實,劇組真的布置了場景種植了一批土豆,並拍攝了全過程。

由此可見劇組的用心。

《火星救援》使用的是「火星-地球」雙線敘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馬克「太空獨角戲」的單調,尤其是在馬克直播罵總統時,一度讓觀眾們熱血沸騰。這種敘事方法結合乾脆的剪輯,推動著故事快速前進。

同時電影裡除了殘酷的生存危機之外,更有溫暖的人心、各國齊心協力地救援、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全都感人至極,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在太空、地球、火星,人們團結地求生、奮鬥、相愛,用智慧、決心和科學救援成功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省中考改革,弱化物理和化學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對於上世紀70、80年代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它不僅在中學的校園裡隨處可見,而且也成為了每一位學生心中的真諦。數理化過去很重要,現在呢?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物理和化學卻被所謂的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給弱化了。
  • 《火星救援》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高分電影
    大家好,我是Mandarin,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電影——《火星救援》。男主馬特呆萌跟隊友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時候,遇到了風暴,呆萌被一個類似鍋蓋一樣的衛星天線給撞飛了,醒來以後發現火星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納尼,隊友不會被火星的怪獸給吃了吧?當然不可能,這又不是一部恐怖片,原來是呆萌的隊友以為呆萌掛掉了,拋棄了呆萌,其他人早已坐著飛船離開了火星。呆萌此時心中萬念俱灰,肯定把這些個隊友罵了個遍。
  • 【安利予你】《火星救援》—孤獨的火星日記
    近日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引爆螢屏《火星救援》想告訴我們如何應對孤獨如果中午沒人陪你吃飯你會一個人去食堂吃飯嗎還是自己簡單打包帶回寢室?你會一個人去看電影嗎還是必須有人陪著才去看?
  • 石紀元:韓國漫畫家作品,學好數理化,世界末日都不怕
    不知不覺間,四月新番已經謝幕,七月新番緊隨而至陸續開播,在紛繁的七月番中有一部無論是畫風還是劇情都特別獨樹一幟的作品,那就是少年JUMP系力作《石紀元》,作為「新四天王」中最後一部動畫化的作品,《石紀元》既非王道熱血也不是後宮戀愛,而是一部以科普為核心的劇情漫畫,如此特殊的漫畫在JUMP中實屬罕見
  • 夜讀 | 隻身一人,如何在火星上生存?
    主角馬克·沃特尼是一個有著植物學家和機械工程師背景的太空人,他和隊員們在火星執行任務時遭遇沙塵暴,整個團隊必須立刻撤離,但他意外地被一根天線扎到腰腹部後整個人被掀翻,隨後消失在風暴裡。當他再次醒來時,發現隊員們已經離開,他被落在火星了。在火星上,每一個氧原子,每一個卡路裡,都關乎到主角馬克·沃特尼的生死存亡。
  • 作業幫名家講堂|鄭永春博士帶你飛上太空,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
    全網都說李佳琦是「人間嗩吶」,語速和聲調都無人能及。火星叔叔鄭永春博士以自己流暢且極快的語速,幽默地為大家講解宇宙和航天的知識,遇到需要注意的小知識點,鄭博士會用筆在課件上進行標出,為的就是同學們真正理解、體悟到其中的奧妙。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2009年,安迪陸續把小說《火星救援》貼在個人網站上,供大家免費閱讀。在眾多讀者的強烈要求下,他在亞馬遜平臺發布出來,收費0.99美元……意想不到的是,付費讀者比免費看書的群眾還多!2013年,蘭登書屋以六位數買下了小說版權。4天之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火星救援》講述了馬克·沃克尼遭遇意外之後,被孤身一人留在火星種植土豆頑強生存、等待救援的故事。
  • 解碼《火星救援》的視效和設計
    從在太空休息站裡苦心鑽研外星土豆培育,到穿著太空衣在紅色火星荒漠中孤獨穿行,極具真實感的外星體驗讓看官們過足了癮。緊接著,「火星雙程特價票各大影院有售」的消息被買帳的觀眾們傳開了。一來二去,票房自然是吃香得緊。迄今為止,《火星救援》已納入了約6.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總收入。    但在影片上映之前,誰也無法預料票房的走向,因此投資、策劃都必須謹慎。如何能夠確保人氣、口碑雙豐收?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 分享到:
  • 《火星救援》:致敬生命,生死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是2015年推出的一部極具科幻冒險故事的電影,該片將故事背景設計在遙遠的火星,確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看點。其根據著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錯的高口碑回饋。這部作品講述了由於遭遇意外,植物學家馬克不幸與宇航團隊失聯,隻身一人迷失在火星上,面臨著飛船的損毀和面對生命能源的耗損,其憑藉著勇敢與樂觀引起了地球上航天局的注意,於是一場關於火星的生命救援行動緩緩展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科幻與冒險系列的二合一,其不僅是當時很出色的商業片代表,也格外的貼合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科幻之間的距離。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火星救援》,其題材就令人相當著迷:透過受困在火星上的地球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求生,宛如《浩劫重生》的劇情,融合《馬蓋先》的機智,加上《2009月球漫遊》的孤獨感,《火星任務》的太空探險場面,讓《火星救援》整體呈現相當多元豐富。
  • 可以演義的不僅僅是三國,還有數理化,用章回體小說形式生動介紹
    我們常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梁老師自己也並不是一直以來都特別懂數理化,他也曾經飽受課本上學數理化的苦頭。而我們學數理化的知識,雖然都與生活常識密切相關,可是卻因為教育的方式而難以消化。
  • 清華大學王文湛教授:奧數已經變味了,我孫子的奧數題都能難住我
    數學是基礎科學之一,俗話說得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我國,數學教育貫穿一個人的整個學習生涯。奧數也是數學的一種,它的全名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這種數學具有挑戰性,它對一個人的數學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 《火星救援》|一份來自火星的生存指南
    火星的地表情況,並沒有嚇退各國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情,多年來,他們仍然在不斷觀測、了解這顆星球,試圖挖掘火星深藏的秘密。在眾多奔赴宇宙探測的太空人中,有一個太空人受到了上帝的戲弄,意外的留在了火星,開啟了驚險萬分的自救生涯。他就是《火星救援》裡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
  • 《火星救援》影評:一部前所未見的紀實科幻片
    文|韋其江  眾人翹盼的《火星救援》終於在25日登場,410萬元的午夜場成績讓《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地成為熱賣品。從市場走向來看,《火星救援》有望衝擊單周5億元的票房高點。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  雷德利·斯科特作為科幻電影導演的開山鼻祖,他的大名可以說是不脛而走,聲名遠播。從《異形》到《銀翼殺手》再到《角鬥士》都是觀眾熟知的佳作。嚴蓬曾評論說:「《火星救援》不是哪個導演都能拍的,而雷德利·斯科特拍這部影片確實很適合。」
  • 其實《火星救援》是一部青春片
    用這些青春片該有的元素,換個姿勢再看看《火星救援》,你會覺得這部科幻大片真的挺非典型的:比起《星際穿越》裡的蟲洞、平行宇宙和光線彎曲等對普通人頗燒腦的科學命題,《火星救援》裡展現的科技就沒那麼燒腦:用氫和氧造水,用可循環的水、糞便、地球與火星的混合土壤在太空艙裡種植土豆,用被遺棄的火星車天線發射信號重新與NASA取得聯繫,用中國航天總局提供的「太陽神」超級宇宙引擎實現太空艙在星際間的驚險對接
  • 三十年來,這套書拯救了無數害怕數理化的孩子
    以前有句名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放到現在可能並不一定適用,但是數理化仍然是中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然而,對很多學生而言,學習數理化卻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往往提不起興趣。一旦沒了興趣,就很難把這門學科學好。不過這事也不能完全怪我們的學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我們的老師只注重傳授知識本身而不注重知識背後的來歷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