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洛杉磯2月28日專電(王千惠)獲得本次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火星救援》,是一部斥1.08億美元巨資拍攝的良心之作。影片以一個「真實」的火星為布景,細細描繪了一個太空人在火星上的獨居生活。從在太空休息站裡苦心鑽研外星土豆培育,到穿著太空衣在紅色火星荒漠中孤獨穿行,極具真實感的外星體驗讓看官們過足了癮。緊接著,「火星雙程特價票各大影院有售」的消息被買帳的觀眾們傳開了。一來二去,票房自然是吃香得緊。迄今為止,《火星救援》已納入了約6.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總收入。
但在影片上映之前,誰也無法預料票房的走向,因此投資、策劃都必須謹慎。如何能夠確保人氣、口碑雙豐收?劇組想出了「還原火星生活」的噱頭,決定在布景和視覺效果上使勁下功夫。既然地球上還沒有人知道火星上的生活究竟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只要能做出似模像樣、讓觀眾信服的效果,那票房應該沒跑。
「真實的」火星場景
熒幕上呈現的火星,在地球上的取景地點是玫紅壯麗的約旦月亮谷。那裡的地表在視覺上相對接近人們印象中的火星,且擁有絕佳的天然拍攝環境。但月亮谷的環境畢竟與實際的火星相去甚遠,因此火星的「真實面貌」還需要仰仗特效團隊的實力。
《火星救援》的特效主要由業內翹楚MPC負責完成。設計師們有一個特別神氣的任務——他們需要設計出一整個火星的視覺效果。從宏觀到微觀,既要保證電影美感,又要在科學上「儘量保證每一粒塵土都是『真實』的,」這是製作團隊的追求。為了達到這個追求,特效團隊不得不反覆調整各種圖像設置和數據算法。從處理天空顏色、到增加星球表面大氣效果,當中遇到的難題,只怕三天三夜也無法盡述。
然而一切的努力都帶來了回報。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廣袤壯闊、令人讚嘆的紅色星球。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師們最後特意為這顆火星的俯瞰圖加上了三個火星地標:太陽系最高的火山奧林帕斯山、夏帕雷利隕石坑和太陽系最大的峽谷巴耶斯峽谷。他們希望藉此營造出「真實的科幻感」。如果有天文愛好者能辨認出來,也能為他們的觀影增加一絲樂趣。
態度決定成敗
既然追求成為一部「嚴謹的科幻片」,自然事無巨細都要盡力做到精益求精。據影片的視效總監介紹,《火星救援》中的宇宙空間站、太空車、飛船等,在呈現前都經過了嚴謹的科學比對,以確保貼近真實。特別是那艘名為赫爾墨斯的宇宙飛船,是一項極為複雜的數位化產品。為了讓影片的專業性能夠經得起推敲,生產設計師與NASA的專業人士進行了數次交流。不得不說,《火星救援》劇組的態度讓人佩服,不僅團結敬業,還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拍攝一場火星風暴,他們運來了近4000噸的混合砂石。熒幕上的星球風暴,是用特效結合吹風機「吹」出來的,實在難以想像拍攝時「災難現場」的狼狽模樣。
從《火星救援》的服裝設計也能看出製作團隊的認真態度。別看「服裝設計」這幾個字輕飄飄的,這未來的太空衣可是沉甸甸得很。為了打造出最科學、美觀的太空衣,設計師還特意到NASA觀摩取經。但由於影片中的太空衣來自於「未來」,因此需要呈現出比現階段更前衛的設計,這是個巨大的挑戰。最終,製作團隊在專家的幫助下打造出了數款既美觀、又具有足夠延展性的太空服。這些服裝重達9公斤,內裡建有冷卻系統,為了避免演員在拍攝中中暑。據說,當馬特·達蒙得知需要穿著這套服裝、外加九磅重的頭盔拍攝80多天時,他的心情是崩潰的。甚至有時候,他需要負擔90斤的裝備去拍攝特技畫面。
劇組上下一心的團結配合、以及700多名藝術家僅24周時間的緊密製作,最終給《火星救援》帶來了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的奧斯卡提名。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看來一部電影想要名利雙收,不僅在特效上要多花幾個五毛錢,製作上也得向《火星救援》的團隊學習,扎紮實實從細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