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火星救援》的視效和設計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洛杉磯2月28日專電(王千惠)獲得本次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火星救援》,是一部斥1.08億美元巨資拍攝的良心之作。影片以一個「真實」的火星為布景,細細描繪了一個太空人在火星上的獨居生活。從在太空休息站裡苦心鑽研外星土豆培育,到穿著太空衣在紅色火星荒漠中孤獨穿行,極具真實感的外星體驗讓看官們過足了癮。緊接著,「火星雙程特價票各大影院有售」的消息被買帳的觀眾們傳開了。一來二去,票房自然是吃香得緊。迄今為止,《火星救援》已納入了約6.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總收入。

    但在影片上映之前,誰也無法預料票房的走向,因此投資、策劃都必須謹慎。如何能夠確保人氣、口碑雙豐收?劇組想出了「還原火星生活」的噱頭,決定在布景和視覺效果上使勁下功夫。既然地球上還沒有人知道火星上的生活究竟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只要能做出似模像樣、讓觀眾信服的效果,那票房應該沒跑。

    「真實的」火星場景

    熒幕上呈現的火星,在地球上的取景地點是玫紅壯麗的約旦月亮谷。那裡的地表在視覺上相對接近人們印象中的火星,且擁有絕佳的天然拍攝環境。但月亮谷的環境畢竟與實際的火星相去甚遠,因此火星的「真實面貌」還需要仰仗特效團隊的實力。

    《火星救援》的特效主要由業內翹楚MPC負責完成。設計師們有一個特別神氣的任務——他們需要設計出一整個火星的視覺效果。從宏觀到微觀,既要保證電影美感,又要在科學上「儘量保證每一粒塵土都是『真實』的,」這是製作團隊的追求。為了達到這個追求,特效團隊不得不反覆調整各種圖像設置和數據算法。從處理天空顏色、到增加星球表面大氣效果,當中遇到的難題,只怕三天三夜也無法盡述。

    然而一切的努力都帶來了回報。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廣袤壯闊、令人讚嘆的紅色星球。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師們最後特意為這顆火星的俯瞰圖加上了三個火星地標:太陽系最高的火山奧林帕斯山、夏帕雷利隕石坑和太陽系最大的峽谷巴耶斯峽谷。他們希望藉此營造出「真實的科幻感」。如果有天文愛好者能辨認出來,也能為他們的觀影增加一絲樂趣。

    態度決定成敗

    既然追求成為一部「嚴謹的科幻片」,自然事無巨細都要盡力做到精益求精。據影片的視效總監介紹,《火星救援》中的宇宙空間站、太空車、飛船等,在呈現前都經過了嚴謹的科學比對,以確保貼近真實。特別是那艘名為赫爾墨斯的宇宙飛船,是一項極為複雜的數位化產品。為了讓影片的專業性能夠經得起推敲,生產設計師與NASA的專業人士進行了數次交流。不得不說,《火星救援》劇組的態度讓人佩服,不僅團結敬業,還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拍攝一場火星風暴,他們運來了近4000噸的混合砂石。熒幕上的星球風暴,是用特效結合吹風機「吹」出來的,實在難以想像拍攝時「災難現場」的狼狽模樣。

    從《火星救援》的服裝設計也能看出製作團隊的認真態度。別看「服裝設計」這幾個字輕飄飄的,這未來的太空衣可是沉甸甸得很。為了打造出最科學、美觀的太空衣,設計師還特意到NASA觀摩取經。但由於影片中的太空衣來自於「未來」,因此需要呈現出比現階段更前衛的設計,這是個巨大的挑戰。最終,製作團隊在專家的幫助下打造出了數款既美觀、又具有足夠延展性的太空服。這些服裝重達9公斤,內裡建有冷卻系統,為了避免演員在拍攝中中暑。據說,當馬特·達蒙得知需要穿著這套服裝、外加九磅重的頭盔拍攝80多天時,他的心情是崩潰的。甚至有時候,他需要負擔90斤的裝備去拍攝特技畫面。

    劇組上下一心的團結配合、以及700多名藝術家僅24周時間的緊密製作,最終給《火星救援》帶來了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的奧斯卡提名。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看來一部電影想要名利雙收,不僅在特效上要多花幾個五毛錢,製作上也得向《火星救援》的團隊學習,扎紮實實從細節做起。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發主創特輯 IMAX3D版獲一致好評
    《火星救援》IMAX版海報  搜狐娛樂訊 儘管已上映兩周,好萊塢太空題材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依然熱度不減在全國影院中持續熱映。繼主演馬特-達蒙、被中國影迷暱稱為384的演員塞巴斯蒂安-斯坦在華宣傳時推薦IMAX 3D版視效後,IMAX今日發布又一隻《火星救援》特輯,記錄了大師級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和影片製片人對這部影片觀影效果的評價,其中製片人更是特別提到IMAX 3D版會讓觀眾感覺漫遊天際。
  • 【解碼】在觀看《火星救援》之前,這幾件事你需要了解
    本月25號0點,萬眾期待的《火星救援》在中國正式上映了,在外界的評論和巨頭中,這可能是一部超越《星際穿越》巨製。這大概是因為《火星救援》小說和電影的大熱,為NASA的火星之旅計劃免費造勢,樹立了正面的形象,吸引了公眾對這個項目的關注。
  • 《火星救援》:致敬生命,生死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是2015年推出的一部極具科幻冒險故事的電影,該片將故事背景設計在遙遠的火星,確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看點。其根據著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錯的高口碑回饋。這部作品講述了由於遭遇意外,植物學家馬克不幸與宇航團隊失聯,隻身一人迷失在火星上,面臨著飛船的損毀和面對生命能源的耗損,其憑藉著勇敢與樂觀引起了地球上航天局的注意,於是一場關於火星的生命救援行動緩緩展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科幻與冒險系列的二合一,其不僅是當時很出色的商業片代表,也格外的貼合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科幻之間的距離。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在豆瓣閱讀的評價中,書評君發現,有人把《火星救援》評價為「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有人把沃克尼評價為「火星段子手」,有讀者受到感召決定要努力學習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也有人感受到了「工程師」和「植物學家」這兩種工作對於生存的巨大意義和深刻價值(主角兼具這兩種職業背景)。
  • 《火星救援》如果你一個人被困火星怎麼辦?堪比火星版魯濱遜
    小帥把奧利給和火星土壤混合攪拌,一桶珍貴的農家肥就新鮮出爐了。他在每條壟溝正蒯一小勺,然後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放半個土豆,埋好澆水。不過這點水啊遠遠不夠,好在小帥化學不錯,他用一字催化劑點燃聯安得到氫氣,再利用公式得到水。小帥說幹就幹,一切都很順利,看到試管箱終於流水,小帥非常開心,努力總算沒有白費。然而就在此時,眼前的氫氣罐突然爆炸了,小帥算漏了自己的呼吸。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火星救援》,其題材就令人相當著迷:透過受困在火星上的地球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求生,宛如《浩劫重生》的劇情,融合《馬蓋先》的機智,加上《2009月球漫遊》的孤獨感,《火星任務》的太空探險場面,讓《火星救援》整體呈現相當多元豐富。
  • 《火星救援》的洗腦歌單
    時光網特稿 電影《火星救援》是繼《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後的又一部太空「災難」片。與前兩部不同的是,《火星救援》要輕鬆歡樂得多, 促成這種效果除了靠逗比的劇本與馬特·達蒙演技之外,響徹火星的迪斯科音樂也是「神來之筆」。
  • 《火星救援》:達蒙版火星生存百科全書靠譜
    片中馬特·達蒙獨自在火星上演了一出生存好戲,在長期低於零下50℃的地方解決水、氧氣、取暖、和地球間的通訊等問題,打造「火星生存百科全書」。   上周來京宣傳時,馬特·達蒙講述了幕後趣聞,調侃「別再把我扔回火星種土豆了」。
  • 《火星救援》|一份來自火星的生存指南
    火星的地表情況,並沒有嚇退各國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情,多年來,他們仍然在不斷觀測、了解這顆星球,試圖挖掘火星深藏的秘密。在眾多奔赴宇宙探測的太空人中,有一個太空人受到了上帝的戲弄,意外的留在了火星,開啟了驚險萬分的自救生涯。他就是《火星救援》裡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
  • 創業者看《火星救援》的理由
    在感恩節之際,在北美曾經票房奪冠、口碑也爆棚的科幻片《火星救援》終於在國內上映。而IDG君在看完了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除了發現馬特·達蒙真的是世界上最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為什麼你總是那個倒黴蛋——IDG君還意外地發現,與其說這部片子是科幻片,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更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們每天生活的縮影嘛。
  • 《火星救援》,可能真的被高估了
    類型片裡,極限生存或極限救援二者具其一就足以支撐起一個好故事。這類影片要求過程巧妙和衝突合理,極其考驗導演對影片的戲劇化處理能力。與原著作者Andy Weir相比,Scott當然更擅長通過鏡頭剪接和畫面切換來抓住觀眾的情緒。 一面是生存的歡樂逗逼,一面是救援的有驚無險,Scott處理得太流暢,而且很討巧的地方在於Matt Damon。
  • 《火星救援》裡的物理學
    [摘要]《火星救援》打著科幻電影的名義,寫的是科學和勵志故事。萬一有一天我被拉在火星,我會怎麼辦?我也會說出瓦特尼說的話,讓科學幫我活命,讓科學徵服火星。薩根對探索太陽系內行星以及系外行星有很大的興趣,他還研究外星生命和外星文明,儘管這方面並沒有什麼結果。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火星表面顏色和季節變化,指出火星上存在沙塵暴,這些都在《火星救援》裡被大篇幅應用。
  • 美國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 上演膽戰心驚的救援任務
    小編最近看了很多歐美電影,像是《星球大戰》、《神探夏洛克》、《飢餓遊戲3》等等,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火星救援》了。於是學霸如我的小編立即惡補了關於《火星救援》的有關材料。我相信親們也是很想了解一下《火星救援》的來龍去脈啦。於是乎,善解人意的小編就默默滿足親們的欲望啦。
  • 直擊《火星救援》中國首映禮
    時光網訊 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今日在北京舉辦了發布會和盛大的中國首映禮,影片導演、科幻電影大師雷德利·斯科特攜主演馬特·達蒙、人氣影星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演員陳數、金牌製片人西蒙·金伯格、麥可·謝費及編劇德魯·高達先後亮相紅毯
  • 《火星救援》一部激動人心的電影
    雖然它基於計算機科學家安迪威爾的同名暢銷小說,但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直接喚起了一部更老的電影:拜倫哈斯金的「火星上的魯賓遜漂流記」,其聳人聽聞的標語「美國唯一一位太空人進站反對地球以外的所有可能性!「幾乎總結了兩部電影。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 分享到:
  • 有價值的電影 NASA工程師高評《火星救援》
    最近的《火星救援》可以說是繼《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後最受矚目的科幻片啦,改編自一個計算機阿宅的同名小說,這本小說和電影受到了NASA科研人員的高度好評,可以說是富有想像力卻又硬又科學的好科幻。
  • 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原標題: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這次中國元素沒打醬油。《火星救援》中,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救援馬克·瓦特尼(馬特·達蒙飾)的努力失敗、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局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飛船得以成功補給,返回火星救回「呆萌」,「中國元素」起了關鍵作用。
  • 這可能是在《火星救援》上映前唯一與馬特 達蒙和其他主創私密溝通...
    那個在火星上獨自生存了500多天的馬特 達蒙(Matt Damon)終於回到了地球,並將於本月底來到北京。與達蒙一起降臨北京的還有《火星救援》(The Martian)的導演雷德利 斯科特(Ridley Scott)、製作人西蒙 金伯格(Simon Kinberg)、主演塞巴斯蒂安 斯坦(Sebastian Stan)和陳數等。
  • 電影推薦:《火星救援》
    最近幾年太空題材的商業大製作屢見不鮮,前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再到這部《火星救援》,好萊塢的名導演們似乎越來越願意衝出地球,走向太空去思考問題了。毫不誇張地說,除了《地心引力》這部畫面勝過劇情的太空美景宣傳片,其餘兩部我都不止一次的走進了電影院,《火星救援》我甚至看了三遍,在臺灣的時候就忍不住看了兩遍,等到回到大陸剛剛上映又和同伴去回味了一遍。其實這兩部的劇情也不是多麼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僅僅屬於把一個好故事用及其壯麗的畫面表現出來而已。當然對於多數國產電影來說要是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能夠讓人拍手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