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2020-12-05 IT之家

電影《火星救援》帶來了一個真問題:正處於政治夾縫中艱難前行的中美航天合作,能否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中成為現實呢?中美能在航天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嗎?

年度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今日在國內上映。好萊塢當然不會無視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片中再次突顯中國航天元素: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航天員回不了地球。

電影中,火星上遭遇沙塵暴,登陸火星的航天員乘組緊急返回。馬克被誤以為罹難而遺棄在火星上。得知馬克仍然存活的消息後,航天員乘組沒有回到地球,而是再次前往火星開展營救。為了給航天員乘組發送生命保障物資,美國航天局緊急發射補給船,不幸遭遇失敗,又無法在短暫的發射窗口裡再次發射第二艘補給船。

在這關鍵時刻,中國航天局正好有一個重型運載火箭完成研製,等待試飛。得知這一消息,NASA向中國航天局緊急求助。經過評估,中國決定幫助美國開展火星救援,在準備回到火星救馬克的美國載人飛船繞飛到地球軌道時,由中國的太陽神火箭發送補給物資給美國航天員乘組。這一戲劇性的中美航天合作成為故事推進與情節逆轉的關鍵。否則的話,在火星上「落單」的太空人馬克就只能等死了。

▲《火星救援》劇照

在2013年上映的太空科幻片《地心引力》裡,當美國航天員陷入絕望之際,處於休眠狀態的中國「天宮」空間站成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布洛克飾演的瑞安最終也是依靠中國的神舟飛船才得以返回地球。而在《火星救援》中,中國航天起到的作用不只是被動地提供工具,而是主動參與火星探索任務的實施。

那麼,目前處於政治夾縫中艱難前行的中美航天合作,能否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中成為現實呢?中美能在航天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嗎?

2011年,美國國會以立法形式通過共和黨眾議員沃爾夫提議的NASA撥款附加條款,禁止NASA與中國航天機構開展合作,至今已經過去整整5年。

美國政府機構的撥款受國會制約,希望開展合作、但又難以施展的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頓多次表示,國會對中美航天合作的禁令是暫時的。

▲《火星救援》劇照。電影中,中國幫助NASA救助被困在火星的太空人

不久前,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舉行的第66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博爾頓公開呼籲,美國應尋求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特別是載人航天方面開展合作。博爾頓的說法得到了中國方面的善意響應,中國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回應稱,中國與別國航天機構合作沒有障礙,希望儘早開展中美航天合作。

中美兩國航天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中國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在航天領域具有長遠規劃和勃勃雄心。美國是世界航天領域的領導力量,擁有強大的技術積累、豐富的管理經驗。航天領域的高技術和高投入,是雙方開展合作的動力。技術難度高,需要發揮各自所長,共同開展具有挑戰性的技術研發和合作;經費投入高,需要通過多國合作機制,分擔經費風險。

然而,在國際合作議題上,NASA說了不算,國會議員們才有最終決定權。兩國航天領域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航天技術合作、軍事應用等議題仍然高度敏感,合作前景困難重重。

中美航天合作處於政治夾縫中的尷尬境地。2013年,中國科學家被禁止參加在NASA機構埃姆斯航天中心舉行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搜尋系外行星的學術研討會,引發天文界強烈抗議,軒然大波中不得不默許放行。15個國家共同運營的國際空間站一直禁止來自中國的合作申請,今年8月,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實驗室與負責國際空間站科研平臺運營的私人企業籤署協議,將於2016年進行一項DNA實驗。這雖然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同時也是一個價值20萬美元的純商業合同,並非中國與NASA的合作項目。

在整個航天領域,太空科學探索相對比較開放,也是最容易開展的合作領域。太空探索是象徵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領域,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空間科學、天文學和行星科學是對未知世界和未知領域的探索,並不涉及直接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而且,太空探索具有天然的開放性,科學研究只有在合作和競爭中才能進步。封閉或許能得到一時的進展,卻不可能得到持續發展。

美國航天實力明顯領先其他國家,與之合作,中國無疑可以從中受益。中國正在研製自己的空間站,若能充分借鑑國際空間站的經驗和教訓,將使中國空間站實現長期成功運營。中國在探月領域成就斐然,但月球研究顯然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美國已經實現六次登月,有50多年的月球、火星和太陽系研究積累。中美兩國在月球和火星探索項目的前期論證、科學目標設計、科學儀器研製、數據共享和合作研究方面,都可以開展合作。這些領域並不涉及敏感技術,理應優先開展。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模擬畫面

雙方政治家要拿出誠意和決心,努力增加接觸與交流。在與美國科學家的合作中,可通過引入第三國召開國際研討與協商,是可以適當規避國會禁令的。中美雙方可從具有合作基礎、易於深化合作的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領域起步,通過多國合作規避政治風險,夯實合作基礎。以點帶面,逐步放開,讓雙方從合作中嘗到甜頭。

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不能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在歲月蹉跎中消耗科學家的激情和探索夢想。中美航天界和科技界應減少猜忌,共同協商行為規則,努力增加航天計劃的透明度,尋找具有合作潛力的互利領域,儘早促成實質性的深入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相關焦點

  •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那麼,如此高能的探測器現在有名字了嗎?會不會讓我們全民大開腦洞為它起名?如果說火星原本也和地球一樣擁有海洋,那麼它的水又去哪裡了?我們熟悉的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科技向未來》第二期節目《即將啟航!關於火星,你知道多少?》,為您繼續揭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火星救援》中國首映 馬特想與劉德華深入合作
    ·達蒙出席《火星救援》首映禮。記者 王苡萱 攝   昨天,好萊塢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在京舉行中國新聞發布會和首映禮,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攜該片主演馬特·達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演員陳數等亮相,導演陸川、高群書、滕華濤、李玉、韓延等助陣紅毯。現場,馬特·達蒙盡顯「嘴甜」賣萌功夫,除了大讚雷德利·斯科特和張藝謀都是自己敬仰的導演外,還稱最想和劉德華深入合作。
  • 《火星救援》一部激動人心的電影
    雖然它基於計算機科學家安迪威爾的同名暢銷小說,但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直接喚起了一部更老的電影:拜倫哈斯金的「火星上的魯賓遜漂流記」,其聳人聽聞的標語「美國唯一一位太空人進站反對地球以外的所有可能性!「幾乎總結了兩部電影。
  • 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原標題: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這次中國元素沒打醬油。《火星救援》中,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救援馬克·瓦特尼(馬特·達蒙飾)的努力失敗、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局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飛船得以成功補給,返回火星救回「呆萌」,「中國元素」起了關鍵作用。
  • 《火星救援》作者:電影有個硬傷
    2014年,《火星救援》的實體書進入了《紐約時報》十大暢銷書之列。一天,經紀人通知他,電影《火星救援》的主創已經確定: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大明星馬特·達蒙。這一刻,安迪·威爾像是一個中了彩票還要看了又看的人:「我是不是看錯(彩票)號碼了?」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嘛,NASA一個接一個開發布會,電影《火星救援》成了年度期待指數最高的科幻電影,甚至比去年的《星際穿越》勢頭更猛。所以他們完全不需要什麼說服,我們電影還沒開拍他們就已經入夥了。科學人:你在X戰警系列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那也算是一種科幻片吧,你覺得那樣的電影和《火星救援》有什麼異同嗎?
  • 電影推薦:《火星救援》
    最近幾年太空題材的商業大製作屢見不鮮,前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再到這部《火星救援》,好萊塢的名導演們似乎越來越願意衝出地球,走向太空去思考問題了。毫不誇張地說,除了《地心引力》這部畫面勝過劇情的太空美景宣傳片,其餘兩部我都不止一次的走進了電影院,《火星救援》我甚至看了三遍,在臺灣的時候就忍不住看了兩遍,等到回到大陸剛剛上映又和同伴去回味了一遍。其實這兩部的劇情也不是多麼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僅僅屬於把一個好故事用及其壯麗的畫面表現出來而已。當然對於多數國產電影來說要是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能夠讓人拍手叫好了。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經典電影之一
    而且我不得不說,一些初露頭角的年輕工程師,也許是德克薩斯州某地的美國宇航局T恤上的一個孩子,想要觀看這部電影,並在他或她的眼中看到明星讓我有點朦朧。為了避免你認為這部電影是全腦,沒有動作,請記住它是由帶給我們角鬥士的人指揮的。這部電影絕對令人興奮,在開始創業之前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正在執行探索火星的任務,以及他的同事和他的指揮官梅麗莎·劉易斯。
  • 《火星救援》真的完爆《星際穿越》嗎?
    票房中等大師名頭叫得響,題材新鮮度不夠《火星救援》10月2日在北美公映,首周末票房5500萬美元,乃史上10月電影開局成績的第二高。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個周末,《火星救援》再次入帳3700萬美元。上映10天,耗資1.08億美元製作的《火星救援》已收回成本。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觀後感:論美國電影發展史的成與敗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最揪痛人心的一個瞬間恐怕就是居住艙失壓爆炸,呆萌的土豆田瞬間毀於缺氧,低壓,極寒和極度乾燥的時刻,當綠葉在呆萌手裡湮滅成粉末,真是讓人玻璃心都碎了一地。就像電影宣傳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救援只在兩億兩千五百萬公裡以外」,人類面對茫茫宇宙之時的脆弱,是《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這類電影的一貫主題——正如我在《地心引力》的長影評中所說:「一般的求生題材影片主角都會面對複雜的困境,比如困在叢林裡,怎麼找水?怎麼找吃的?怎麼躲避老虎?怎麼避免傷口感染?怎麼找到走出去的路?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電影《火星救援》,孤單卻不簡單的航天員在火星上的故事
    本文素材選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電影《火星救援》,孤單卻不簡單的航天員在火星上的故事故事講的是載人宇航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地飛到了火星上邊,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卻讓航天員們吃盡了苦頭,最後阿瑞斯3號被迫返航!
  • 火星救援票房火爆引熱議 文科生上火星怎麼辦
    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憑藉強勁的口碑和票房成績,成為時下最火爆的電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有網友便議論如果文科生上了火星該怎麼辦   李少紅贊《火星救援》情趣橫生品玩CEO贊《火星救援》熱血青春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著名導演李少紅導演表示:為崇拜的雷德利·斯科特去看《火星救援》,78歲的老雷總能把科幻拍的那麼接地氣!把人在絕望中的絕望變得幽默情趣橫生。
  • 《火星救援》:達蒙版火星生存百科全書靠譜
    馬特·達蒙面對面   因為《異形》《銀翼殺手》走上電影路   曾出演過《心靈捕手》《拯救大兵瑞恩》《諜影重重》系列等,塑造了諸多經典角色,馬特·達蒙在《火星救援》裡再次穿上太空衣(上一次是《星際穿越》),扮演男一號馬克·沃特尼。
  • 知道了這些,你可能更想去看《火星救援》|CBNweekly
    它在IMDB上評分高達8.4分,爛番茄上也有93%新鮮度。除了馬特・達蒙的吸引力之外,下面這些故事也可能想讓你將它列入周末計劃。1. 電影中的情節有科學依據嗎?要知道,幫這部電影搞義務宣傳和科普知識的可是NASA。
  • 《火星救援》的洗腦歌單
    時光網特稿 電影《火星救援》是繼《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後的又一部太空「災難」片。與前兩部不同的是,《火星救援》要輕鬆歡樂得多, 促成這種效果除了靠逗比的劇本與馬特·達蒙演技之外,響徹火星的迪斯科音樂也是「神來之筆」。
  • 其實《火星救援》是一部青春片
    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任務》改編的年度大片《火星救援》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3天,累計票房超過2億,位居近期票房之冠。比另一部近期公映的熱門電影《我的少女時代》9天累計1.96億票房的業績還要好。一部科幻題材電影比一部青春電影的票房業績高,在院線電影市場上並不多見。不過在我看,《火星救援》其實就是一部青春片。
  • 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火星,至今仍是人類尚未涉足之地。火星在文學作品中登場的機會不計其數,更是無數科幻電影中的主場地。老舍筆下,火星被貓國人統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靠自種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四年。無論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還是基於科學的超前推測,人們對火星寄予厚望。人類移民火星的願望能成真嗎?火星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 《火星救援》裡的物理學
    [摘要]《火星救援》打著科幻電影的名義,寫的是科學和勵志故事。萬一有一天我被拉在火星,我會怎麼辦?我也會說出瓦特尼說的話,讓科學幫我活命,讓科學徵服火星。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火星表面顏色和季節變化,指出火星上存在沙塵暴,這些都在《火星救援》裡被大篇幅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