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2021-01-14 快科技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並且大家普遍認為,雖是太空電影,但主角樂觀的態度,大量笑料和科普知識,小朋友也能看懂。

那麼問題來了,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電影裡的這些設定成立嗎?看電影之前,大家不妨聽聽科學松鼠會會員、天體物理學家孫正凡之前在上海看片時所科普的火星、宇航技術等方面的知識。

簡單說來

這是一個火星版的 「魯濱遜漂流記」

仍然需要講述一下電影劇情:在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經歷了一場惡劣的風暴,與其他隊員失聯,隊員們認為馬克已喪生,只得乘坐飛行器離開了火星。然而馬克竟幸運地活了下來,成了火星上唯一的人類,但生命補給僅能維持31天。

為了生存,馬克不僅發揮了自己植物學家的特長,還利用化學、物理等多個技術,將居住艙變成一片土豆農場,堪比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靠一日三餐吃土豆,他在火星上竟支撐了近500天,而且500天裡面實現了與地球的聯繫,多種自救行為在各種笑料中展開。相比《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的劇情無疑簡單了一些,不過它的優點在於,在馬特·達蒙自帶學霸屬性,搞笑技能全開的情況下,加入了不少科普知識。

探路者號勾起「科幻迷」復古情懷

相信中國很多太空迷對NASA(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是無比痴迷,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揭秘NASA和美國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部分。首先《火星救援》的原作者安迪·威爾在寫這個故事時的設定和探索火星的手段都是根據現實中NASA的火星計劃而創作的。上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來中國首映時也表示,NASA負責了太空人和飛船部分的道具和技術指導,該實驗室則為影片提供了火星上的漫遊器。

這裡還需要提到《火星救援》竟然還出現了1996年的火星探路者號,它是馬克回歸地球的關鍵道具,這個細節估計會讓很多太空迷更加激動。影片中,馬克開著火星車跑去尋找幾十年前的探路者號,並利用它古董級的相機,向地球發出求救信息,這一段肯定得到了NASA專家認可,探路者號上的設備確實能幫助馬克與地球上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通訊。

科學家解讀「火星求生」 火星上沙塵暴是家常便飯?

一個幹又冷的大沙漠,重力只有地球40%,能不飄嗎?

那麼,這部科幻電影的細節,有多少其實並不「科幻」呢?我們請專家來解讀一下。

看完「植物學家在火星上種土豆的500天」,很多觀眾的疑問應該來了——火星上生存,對我們來說有多難?科學松鼠會會員、天體物理學家孫正凡介紹,雖然火星是目前已知最像地球的天體,但它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40%,「一個體重100斤的女孩子到火星上,重量就只有40斤,或許很多女孩子會很喜歡去火星。」

但他也表示,火星大氣密度極低,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平均溫度零下55度,連二氧化碳都會結成乾冰。而且火星表面是一個大沙漠,經常會颳起席捲整個星球的沙塵暴。

沙塵暴確實在《火星救援》中呈現了,就是開場,馬克和其他隊員在一場大型的沙塵暴中,被重物擊中,能見度極低,他與隊員就此失去聯繫。從IMAX 3D大屏上看這一段,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強烈,沙塵暴的顆粒狀非常大,密密麻麻地打在隊員們身上。

太空能種土豆嗎?夠吃嗎?

現在已經能種萵苣了,但食物供給還是主要來自地球

看完影片記者發現,土豆簡直渾身都是寶,而且居然能在惡劣的火星環境中生長出來,不過據NASA的火星探索證明:火星土壤除了缺乏氮元素,其他成分與地球土壤很相似。

火星上的土豆種植教程是這樣的:馬克將火星上的土壤,在基地的室內鋪好,再用自己的糞便混入,人類糞便中富含氮元素,所以理論上是能種莊稼了。然後最重要的是水,為了採集水,馬克從火星登陸艙的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氫氣,再混上氧氣,火星上是不能帶點火設備的,看來安檢很嚴格,然後他就把隊員遺留下來的一個木質掛件削出很多木屑,弄出了火,點燃了混合氣,經過一次實驗失敗爆炸後,馬克終於得到了水,土豆也得以生長發芽。

很多觀眾看到馬克在火星上利用科學技術製造出氧氣與水時,有點慚愧地發現自己的化學知識都還給化學老師了。不可否認的是,他種出的土豆居然成為維持生命的補給,也成為影片最大的看點。其實,這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做到了,本月早些時候,空間站太空人史上首次食用了太空生長的萵苣。此次蔬菜種植成功歸功於NASA的強大太空蔬菜生產系統VEGGIE。

只需33天,太空人就成功收穫並品嘗了首批太空植物——萵苣。NASA一位植物學家稱,人類可以在火星上栽種土豆,而且可種植的不只土豆一種。NASA另一科學顧問表示:「我們已經清楚火星擁有冰凍水,而且土壤中含有硝酸鹽,這是一種很好的肥料。」但是這些植物種植量是否能夠供一個人維持生存,就不好說了。目前的空間計劃中,太空人的食物供給大部分還是來源於地球,而不是空間站的「農場」。

星際穿越太遠,離子推進器可以有嗎?

這個還真有,我國「實踐9號」攜帶的衛星上就用過

硬科幻迷們一定會糾結地思考離子推進器的加速飛行,是真的嗎?孫正凡表示,電影的故事情節中採用了不少前瞻性的技術。比如隊員們來營救時使用了離子推進器來加速飛越280萬英裡,「這項技術真實存在,並且已經研究了40年之久。如今在衛星上有應用,我國發射的『實踐9號』攜帶的衛星上就使用了離子電推力技術。不過在深空探索上(如飛往火星、土星等)暫時還未應用。」

他解釋說,傳統的火箭採用尾部噴出高速的氣體實現向前推進,離子推進器也是採用同樣的噴氣式原理,但是所噴出的是一束帶電粒子或是離子。它所提供的推動力或許相對較弱,但所需的燃料要比普通火箭少得多。只要離子推進器能夠長期保持性能穩定,它最終將能夠把太空飛船加速到更高的速度。孫正凡說,再過10年、20年,這些電影中的科幻技術都將會實現。

火星探索引發 新一輪「太空競賽」

「中國造」火星探測器 本月初首次亮相

目前,火星探索已經成為航天領域最為熱門的目標。21世紀以來,火星探索的次數已經超過了月球探索。「美國、歐盟、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實施火星探索計劃,載人前往火星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就將實現。」孫正凡表示。

就在本月初,上海舉行的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我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據在博覽會現場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衛星專家牛升達介紹,我國自主火星探測的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火星全球綜合遙感和著陸巡視勘察兩項探測任務。

該探測器有望未來探尋火星表面水資源和生命跡象,中國計劃2020年發射這款探測器。2014年11月,國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欒恩傑曾透露,「國防科工局已決定,將組織實施火星探測工程。計劃2020年首次發射。」據悉,這並不是中國首次嘗試進行火星太空任務,2011年11月,中國「螢火一號」與俄羅斯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計劃對火衛一進行勘測研究,但令人遺憾的是,發射不久俄羅斯官方表示該太空任務失敗,發射火箭在太平洋上空爆炸。

證實液態水後,尋找「火星生物」成新熱點

據資料顯示,此前,火星上的水一直被認為是以固態冰的形式存在,就在今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在火星表面發現存在液態水活動的強有力證據。這一發現立刻點燃了新一輪的「火星熱」。

液態水的問題解決了以後,那下一步我們去火星重點會探索哪個領域呢?孫正凡說,現在火星探測最令人感興趣的部分就是去尋找生物、或者生物化石。電影中機組女指揮官劉易斯的工作就是在火星上尋找生物化石。「在幾十億年之前,火星上甚至還有海洋,只是在漫長的時間裡水分逐漸消失在太空裡了。美國科學家在南極發現過一塊火星隕石ALH84001,它來自45億年前的火星。1996年,NASA在這塊隕石找到類似細菌結構的東西,不過還不能確認,如果能確認的話,那將是震驚世界的。」


馬克和他的火星農場,他正在測量土豆的長勢。馬克身邊的是自製的用火箭燃料N2H2生產水的裝置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中的硬核科幻,火星上種土豆真的可行嗎
    《火星救援》(The Martian)改編自安迪·威爾2011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在這部少見的、沒有反派的電影中,人類通力協作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其科幻內容相當硬核。不過今天筆者打算針對其中的一個情節跟雷德利老爺子較較真:馬克·沃特尼真的能在火星上用便便種土豆養活自己嗎?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馬克等六人人去火星執行任務,但是遇上巨大的沙塵暴。過了不曉得多久,馬克在氧濃度過高的報警聲中醒來,等他回到基地,發現飛船開走了,整個火星只剩下他一個人。幸好基地的各項功能都正常,所以馬克暫時死不了。按計劃美國宇航局將在四年後才再次登陸火星,這意味著他必須在火星上生活四年,空氣、水都沒問題,食物可以堅持一年,最後他靈機一動,決定在基地裡種土豆,反正本身就是植物學家嘛。
  • 火星救援:我在火星種土豆的那兩年
    在這個故事中,人類已經實現了在火星上登陸,馬克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是團隊中的植物學家,和其他五位隊友本來一切順利,結果突然在火星行走是突遇巨型風暴,隊友們誤以為他在事故中罹難,就坐飛船回去了。昏迷中醒來的馬克,艱難地爬回基地,卻發現就只有自己一個人被丟在了火星上,而基地裡的食物也只夠他用一個月了。但凡要是個別人,大概只剩慢慢等死的份兒了,不過我們的馬克可是個植物學家啊,他冷靜計算了自己手上的資源,然後開始利用自製的肥料種土豆,土豆這東西大家懂得,種植方便出苗率高澱粉豐富營養充足,馬克一步步把火星變成了自己專屬的土豆園。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如果你發現自己穿著太空衣從火星醒來,周圍空無一人,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太空都無人回應你會怎樣?有個植物學家的做法是,那就在火星上種土豆吧,於是火星被他殖民統治了。因為一旦你在哪裡種下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
  • 去火星種土豆,有譜
    古代中國人把火星稱為「熒惑」,因其熒熒似火,行蹤不定。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不僅揭開了火星的神秘面紗,還發現這顆星球相當宜居。於是,人類邁向火星的腳步越走越快,除了登陸火星,還要在火星定居。特別是隨著影片《火星救援》的上映,大家似乎覺得移民火星已經不是件遙遠的事了。要移民,就得有食物。
  • 現實和電影的距離:火星上真的能種土豆?
    火星一直以來都處於人類想像和文化的核心位置,它紅色的外表和周而復始的亮度變化讓人們感到震驚不已。《火星救援》書寫了一部火星生存指南,講述了 一名落難的太空人孤身在火星上求生的故事。當你有一天孤立無援,天地不應時,你會怎麼辦?看了《火星救援》,相信你會得出答案。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本月初,書評君採訪了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礪珺,看過前1/3原著內容的他說,這本書「主要在講如何(在火星)活下去和如何種土豆」,而書評君的小夥伴甚至在20日的電影首映式上真的拿到了土豆呃……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火星救援》這本「日誌體」的科幻小說。
  • 火星救援種土豆的事可行嗎?未來火星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文/太陽隨著我國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關於火星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生活需求的問題再次被熱議,那麼,像影視劇中在火星上種土豆的事情能夠發生嗎?未來人類在火星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有多大?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當中有這麼一幕,男主在被困火星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自己搞了個溫室培育土壤種土豆,最後還成功了,那麼這是否說明利用電影中的方法,人類在火星上就能夠種植土豆呢?其實真實的情況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 《火星救援》:知識就是力量,土豆就是食糧!
    《火星救援》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火星救援》首日票房就有5700萬人民幣,登頂當日票房冠軍,同時也超越《星際穿越》,成為在華上映的首日票房最高的科幻片。
  • 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太空人種土豆為生,500多天後重返地球
    樂觀的馬克覺得自己不能等死,幸運的是馬克還是一位植物學家,沒錯這就是主角光環,於是他利用現有的條件決定在火星搞一個溫室大棚利用現有的土豆搞種植,因為火星條件並不利於植物生長,馬克只能在狹小的休息倉內搞實驗,馬克用地球土和火星土結合再將自己的糞便收集起來做養料,這個畫面真的是讓人很不適應。
  • 《火星救援》:達蒙版火星生存百科全書靠譜
    再也不想「回火星種土豆」   馬特·達蒙在火星憑藉自己植物學家的本領建起了土豆種植農場,片中很多幽默段子都是由「土豆君」貢獻的。他透露,自己在拍戲過程中真的學會了種土豆,「因為在影棚裡有一個小的土豆農場,劇組天天盯著小土豆的苗。做演員這一點很好玩,就是可以學到一些五花八門的小技能。
  • 《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科學
    整體而言,這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雖然存在著一些不科學的地方,但這卻是第一部真正描述火星的電影。這是第一部試圖通過真實的環境來講述人類在火星上頑強奮鬥,與太空的惡劣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故事。該片在風格上相當「硬科幻」,並沒有在火星上進行一些腦洞大開的設定。這部電影裡也沒有任何的腦洞元素——沒有怪物、沒有魔法、沒有納粹。
  • 火星救援:看帥哥在火星上種土豆,一部難得的科幻片,值得一看
    浩瀚的宇宙,未知一切讓人們充滿了探索的欲望,人類雖然居住在地球,但一直也在進行著對其他星球的探索,男主跟小夥伴登上火星,一場意外來襲,本以為已經喪生的男主卻開始了在火星的種土豆生涯。男主是一名生物學家,也是一名登火星的太空人,他所在的小隊已經在火星有一段時間了,目的是要採集樣本,以便人類更好地了解火星,但一場前所未有的沙塵暴襲擊了基地,被颶風掀翻的通訊雷達則是恰巧的砸到了男主的頭上,將它打到了十幾米之外,而颶風越發的嚴重,大家不得不撤離。
  • 《火星救援》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高分電影
    大家好,我是Mandarin,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學霸在火星被拋棄後種土豆,最終獲救的電影——《火星救援》。男主馬特呆萌跟隊友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時候,遇到了風暴,呆萌被一個類似鍋蓋一樣的衛星天線給撞飛了,醒來以後發現火星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納尼,隊友不會被火星的怪獸給吃了吧?當然不可能,這又不是一部恐怖片,原來是呆萌的隊友以為呆萌掛掉了,拋棄了呆萌,其他人早已坐著飛船離開了火星。呆萌此時心中萬念俱灰,肯定把這些個隊友罵了個遍。
  •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還有科幻吃貨最關心的問題,等移民到了火星,能像電影《火星救援》裡一樣種土豆嗎?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
  • "火星救援"太空求生情節逼真 "火星上的魯賓遜"逗樂觀眾
    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飾成了「火星上的魯賓遜」,一個人在火星上生存許多日夜,樂觀得令人動容,讓人看到生命的偉大之處。 影片改編自美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發生在不久的未來,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馬克·沃特尼和太空小組意外遭受強烈風暴襲擊。一群人撤退時,馬克遭遇意外並與隊友失聯,所有人都認為他在任務中喪生。
  • 土豆是什麼梗?《火星救援》招募30名觀眾免費漲姿勢!
    我們要招募30名觀眾了解火星種土豆的方法!土豆是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的唯一食物,為了不成為第一個在火星上餓死的人,他需要充分發揮自己植物學家的本領,在火星搭建農場種植土豆,要知道,火星上,沒有適合的空氣,水,溫度,這些都讓馬特達蒙鬧出很多囧事,片中很多幽默都是「土豆君」貢獻的!然後小編預測...土豆會火!
  • 《火星救援》被遺忘在火星上的太空人,一個人如何生存561天
    大家好,歡迎觀看老酒影視文章解說,本篇文章影視上映於2015年的科幻片《火星救援》,一起來看一名太空人被遺忘在火星上,他要如何生存和自救?在火星上,戰神3號的6名太空人正在執行樣本採集任務,而通訊天線損壞,他無法與地球取得聯繫,就算聯繫上,下次載人航天任務也要等到4年之後,而住艙裡的補給只能維持31天,他要如何才能生存下去,艙外飛沙走石,一片漆黑,艙內獨自-人,孤獨絕望,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人都會精神崩潰,但他很快從絕望中清醒,開始逐個解決問題,首先是食物問題,克找到馬鈴薯,又從倉外搬來泥土,用住艙收集的大便做肥料,在艙內整出一塊一百多平米的"農田,儼然一副火星農夫,種起了馬鈴薯
  • 其實《火星救援》是一部青春片
    ……《火星救援》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說這些技術細節都是經過精確的計算和論證,力求準確無誤從科學上完全成立,但這些東西對普通的觀眾來基本都算容易理解——即便不能徹底理解,也不影響大腦對劇情的推進。畢竟,你只靠著情緒和氛圍就能理解整部電影:一個人被孤零零丟在火星上,營養補給即將彈盡糧絕,不得不靠自己用氫和氧造水,用自己的糞便和火星地球混合土壤種土豆養活自己,這麼絕望和充滿挑戰的狀況,很快就被一股幼稚樂觀得不靠譜的中二氣質給消解得特別歡樂——被拋棄在這個星球上的馬克 沃特尼援引《國際海洋公約》的條款宣稱自己在火星上種土豆就等於是殖民火星的開始——「火星是國際水域,我是太空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