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天問一號成功升空算起,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原定的計劃是小可愛它大概會在飛行約7個月後抵達火星,開啟自己的火星傳奇。
火星對人類似乎有著永恆的吸引力,這顆軌道半長軸1.524天文單位、 平均半徑3389千米、自轉周期1.026地球日、表面溫度最低零下143攝氏度、最高35攝氏度、大氣壓強約為地球1%的橘紅色星球,是地球質量相當的兄弟,也是無數太空迷夢中的人類第二行星,圍繞著它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科幻題材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近幾年來最知名的一部關於火星的電影——《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片,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傑夫·丹尼爾斯、凱特·瑪拉、塞巴斯蒂安·斯坦、切瓦特·埃加福特聯袂主演。該片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
在這個故事中,人類已經實現了在火星上登陸,馬克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是團隊中的植物學家,和其他五位隊友本來一切順利,結果突然在火星行走是突遇巨型風暴,隊友們誤以為他在事故中罹難,就坐飛船回去了。
昏迷中醒來的馬克,艱難地爬回基地,卻發現就只有自己一個人被丟在了火星上,而基地裡的食物也只夠他用一個月了。但凡要是個別人,大概只剩慢慢等死的份兒了,不過我們的馬克可是個植物學家啊,他冷靜計算了自己手上的資源,然後開始利用自製的肥料種土豆,土豆這東西大家懂得,種植方便出苗率高澱粉豐富營養充足,馬克一步步把火星變成了自己專屬的土豆園。
另一邊,一個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觀察火星表面的時候,發現了馬克活動的痕跡,這個驚天的發現給NASA和歸程中的馬克隊友們都帶來了莫大的震撼,看來有時候人活著比人死了還要麻煩。一場空前複雜的太空救援計劃被提上了議程......
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安迪·威爾曾經是暴雪公司的程式設計師,短篇小說《蛋》是他打響名氣的作品,而本片的同名原著小說,則徹底將他推入了當下一線科幻作家的行列,在當年一舉登上亞馬遜榜首,還創造了實體書75萬本銷量的奇蹟,實體書式微的今天,哪怕是在咱們國內,突然出來一本銷量能突破50萬的書都是震動整個出版業的新聞了,何況是大洋彼岸的美國的75萬銷量。
這麼牛逼的書當然不會被好萊塢放過,不過改編電影的事好談,找一個同樣牛逼的導演來領銜,保證這波流量能平穩收割可不容易,於是,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出場了。
老爺子的導演生涯,可以用「一半藝術抗爭,一半科幻怪獸」來形容,一方面,他憑藉《末路狂花》、《角鬥士》、《黑鷹墜落》三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也製作過《天國王朝》這樣的史詩作品,另一方面,讓從1979年就執導《異形》系列,1983年又拍出了影史經典的《銀翼殺手》,是所有科幻迷心中無可替代的第一大導。
而這部《火星救援》的製作周期,夾在老爺子的《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之間,更像是新的「異形」出場前,跑到火星上弄的一首小插曲,但沒想到的是,這三部影片中最成功的卻是它。
本片在拍攝過程中獲得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最終在2016年,《火星救援》作為一部科幻電影,一舉入圍奧斯卡七項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六項提名,金球獎三項提名,不過最後卻只在金球獎拿下了喜劇類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更是只在好萊塢電影獎上拿了個製作人獎。
40多部作品,四分之三以上是整體評價超過8分的佳作,老爺子轉眼80歲出頭了,奧斯卡還不給人家頒一個最佳導演,對得起老爺子這麼高產嗎?
這是一部美國黑人科學家、墨西哥裔女太空人、歐洲技術大拿、中國航天局聯合拯救一個美國白人的故事,可以說很是政治正確了。在《火星救援》在國內上映的時候,因為明顯不符合實際的關於中國和中國航空部門的情節描寫,讓當時的國內觀眾笑翻在了影院裡,把布達佩斯劇場取景當中國航天局大樓,把潺潺流過的多瑙河當作碧波千裡的長江,從這一點上,它倒是很符合金球獎給它喜劇類影片的分類定義。
也許美國人已經很了解火星了,但明顯他們還不夠了解中國。請好萊塢所有想進軍中國市場的製作人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