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火星上的魯賓遜」逗樂觀眾
幾乎每年11月都有一部好萊塢科幻片登陸內地,前年是《地心引力》,去年是《星際穿越》,今年則是《火星救援》。該片昨天以3D、IMAX3D版本上映,雖然片名給人感覺頗有驚險大片的意味,但它竟是一部笑點頻出的硬科幻片。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飾成了「火星上的魯賓遜」,一個人在火星上生存許多日夜,樂觀得令人動容,讓人看到生命的偉大之處。
影片改編自美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發生在不久的未來,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馬克·沃特尼和太空小組意外遭受強烈風暴襲擊。一群人撤退時,馬克遭遇意外並與隊友失聯,所有人都認為他在任務中喪生。然而馬克幸運地活了下來,孤單受困在火星上,沒有補給也沒人知道他還活著。當他終於想辦法讓美國太空總署知道他還活著後,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開始夜以繼日地合作,不計一切代價要把這「火星人」帶回地球。
作為一部硬科幻作品,電影裡馬克在火星上如何自救的戲份,每一舉動都符合科學原理。影片在約旦的沙漠裡取景,拍出來的畫面極像火星上的地貌,遍地黃沙和荒涼的山丘,呈現火星的壯闊大美。影片最吸引觀眾的是,馬克在火星上建溫室大棚種植土豆,收穫土豆來維繫自己的生命。馬克種土豆的土壤肥料,需要使用自己和隊友留下的大糞,其塞著鼻子幹活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與《地心引力》和《星際穿越》的風格不同,《火星救援》在科幻背景下引入大量喜劇元素。片中馬克貫穿始終的樂觀精神,讓觀眾在看片中不時爆發出笑聲。影片藉助馬克每天記日記的習慣,讓他對著鏡頭自言自語,臺詞非常可樂。馬克的居住艙、探測車裡,到處都有攝影機,他能對著鏡頭講話、調侃,還可以跟遠在地球上的美國太空總署交流。有觀眾評價道,這次馬特·達蒙將馬克的話癆、自信、堅持和不放棄,詮釋得聲色動人,過目難忘。
在馬克自救戲份開展的同時,美國太空總署工作人員想方設法營救馬克,隊友劉易斯等人也孤注一擲決定營救,成了影片的另一條線。如今的好萊塢大片為了討好中國觀眾,中國元素必不可少,在《火星救援》中,中國航天局也伸出援助之手,貢獻了自己的助推器,加入這場營救行動。看到片中這幾場戲,令觀眾油然而生自豪感。
雖然是一部科幻主題的科幻大片,但《火星救援》的內核其實還是關於生命。敬重生命的命題被詮釋至深,叫人感動、感慨。用一個國家的力量去營救一個生命,而且有諸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這種價值觀其實不只體現在《火星救援》中,在《拯救大兵瑞恩》《星際穿越》中均有表現。此外,影評人木易孝敦說,影片所傳達的生活在荒蕪的火星上,與其孤獨地死去,不如快樂地活著,這依舊是敬畏生命的主旨。
不過,有觀眾覺得影片除去開篇的火星沙塵暴、結尾的太空中救援戲份,3D技術與視覺特效還比較震撼外,其他與《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相比,並無任何突破。還有觀眾直言,《火星救援》請來中國演員陳數、高雄,戲份實在太少,明顯是來「打醬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