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夥伴們孤零零地拋在外星球上,是一種什麼體驗?如果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知乎上看見這個提問,那他可有的說了。
「太陽曆」2035年11月7日,在經過4個月的漫長航行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飛船赫爾墨斯號順利登陸火星。5天之後,一場風暴席捲了基地,馬克·沃特尼失聯。飛船返回地球沒帶上他。
在黃沙和巖石中,他呼喚隊友,無人回應。他存糧告急、淡水匱乏,文明世界離他足有3.8億公裡。
好萊塢科幻大片《火星救援》描述的是一個並不遙遠的未來。在那個未來裡,如何在火星生存下去,是件惱人的事兒。
對科幻作家來說,太空探索永遠值得人類傾盡全力。對好萊塢來說,勞心勞力地拯救必死無疑的男主角,也已成慣例。保守估計,片中的太空人在救援到達之前,得在火星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堅持4年。換了普通人,怕是連4天都挺不過去。
幸好在男主角眼中,火星上不只有眼前的黃沙,還有土豆和遠方。
儘管有芝加哥大學博士隔空喊話,表示「種土豆什麼的,並不是植物學家的技能」,被拋下的太空人仍然不管不顧地開始了他的「火星農民」生涯。
火星的平均氣溫為零下53攝氏度,火星土壤也擺出一副不歡迎地球土豆的架勢。
這些都沒能難倒馬克。他把自己的糞便跟火星土壤混合,鋪在基地的室內,讓土豆安家。他從火星登陸艙的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氫氣,混上氧氣,點著,得到了水。最終,他在基地的棲息艙裡開闢出126平方米土豆田,種出了幫助他撐過500多個火星日的口糧。回到地球的馬克,或許再也無法直視土豆了。
火星上長出的土豆苗,搔到了NASA的癢處,對現實中的科學家來說,也頗有殺傷力。關於人類如何能在火星上多撲騰幾天的法子,他們研究了不止一兩年。
物理學家霍金曾說:「除非我們移民太空,否則,我不認為人類在未來一千年還能倖存下來,因為會有太多意外事故降臨到棲身於這顆行星的生命身上。不過我是個樂天派,相信人類會走出去,找到適合居住的其他世界。」
科學家仰著脖子看向星辰,類地行星不多也不少,就近的一顆正是火星。
上個世紀,關於火星移民的種種科幻設想備受歡迎。21世紀以來,NASA不斷向火星發射探測器。2013年,一家名為火星研究協會的非營利性機構,還在美國西部猶他州漢克斯維爾沙漠中,組織了一次火星模擬生活試驗。
這家機構專門致力於鼓勵火星探索和研究,他們從志願報名的地質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中選出了6位「太空人」,讓他們置身於沙漠巨大的巖石地形之中。這些年輕的科學家行走在空曠無際、一片赤紅的荒漠裡,那是地球上看上去最接近火星的地方之一。
受試者時刻穿著太空服、戴著頭盔,住在一個直徑8米的白色模擬「太空艙」裡,每頓飯都按照規劃好的量進食,出行都乘火星車。他們希望通過這項生存試驗,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對有朝一日真正的火星生存有所借鑑。
科幻照進現實,NASA發布的最新計劃是,要在20年內把人類送上火星,眼下還有許多技術難關等待被攻克。
他們需要研發能夠向宇宙深處進發的太空發射系統,還需要能在深空中安全推動大負載量前進的太陽能電力推進器。一個有著小型生態系統的太空生存艙正在地球上的沙漠接受測試。正在籌建中的火星2020探測器,其目標除了完成常規科研任務,還將測試一種從火星大氣中製造氧氣的方法。
為適應火星環境,所有航天裝備都需要重新設計,一項NASA的太空服設計挑戰賽奪人眼球。2012年開發的火星太空服Z-1,造型酷似《玩具總動員》中的巴斯光年。新近面世的Z-2則更加輕便,能夠保護太空人不受細微宇宙飛行物撞擊,隔絕高熱和極寒。
對那些「科技宅」來說,「用科學解決關於火星的一切問題」絕對妙不可言。好消息是,科學家剛剛在火星上發現了水存在的痕跡。
當真正的火星載人飛船發射之時,或許,他們真的會帶上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