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地球時代: 火星生存與火星大戰

2020-10-18 大科技

    現在是2220年,這一年,因為核戰爭的爆發,地球的空氣和所有的水源都被汙染了,磁場和臭氧層也被破壞了,倖存下來的地球人不得不在倉促之中做出前往外星球的決定。這一次,人們的生活能像在未被破壞的地球上一樣好嗎?

    嚴酷的火星環境

    離地球很近,生存環境與地球相似且人們研究最多的星球——火星,毫無疑問將成為地球人首選的備用家園。美國宇航局發射的火箭和獵戶座載人飛船,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際運輸系統,傑夫·貝佐斯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也開發了太空載人系統,我們有了可靠的前往火星的運輸工具,就能成功登陸火星。

    但我們仍然高估了自己的忍耐力和低估了火星的惡劣環境。火星離太陽更遠,運轉軌道是一個更扁的橢圓,所以在火星不同地方和不同季節的溫差更大。火星的平均溫度是-60℃,但最高溫和最低溫間可能會差上百攝氏度,冬季的兩極地區溫度是-126℃,夏季的赤道附近溫度可能是0℃(最高可達20℃),而且我們可能在一周內經歷四季的氣溫變化。乾燥的火星上經常發生強沙塵暴,只需要幾天,沙塵就會肆虐整個星球,不僅危害人體,也會破壞通訊系統。

    不過最需要擔心的還是太空輻射,因為火星沒有磁場和大氣層,即使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也還是很難抵禦輻射。在太空中呆了數月的太空人往往會感到強烈的骨痛,有癌變的風險,在火星上生活久了同樣如此。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也許沒過多久,倖存的地球人就少了一半。

    尋找火星棲居地

    但無論如何,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我們總能在火星上找到最適宜的生存之地。也許我們會住在水手谷,這是火星最大的峽谷,它在火星赤道上延伸了4000千米,部分地方深達8千米。因為地勢和緯度雙低的原因,這裡的溫度較其他地方要高,白天的溫度可以接近0℃以上。低海拔地區的大氣更加稠密,可以更好地屏蔽輻射,鑑於火星大氣的平均密度不到地球的1%,這一點尤為重要。而且峽谷最深的地方土層很薄,科學家認為,在這裡開採地下水是最容易的。

    也許我們會住在水母窩,這是一個類似喀斯特地貌的地方,它同樣位於赤道附近,長達1000千米,厚厚的一層火山灰覆蓋在高低起伏的地表上,這些火山灰將能成為我們蓋房子的基本材料。用這些建築材料,我們可以蓋上一個個蛋形小屋,它具有雙層防輻射的屋頂,又有恰到好處的傾角,可以允許太陽照入。

    解決了住宿問題,飲食問題也要儘快解決,許多科學家已經暢想過這些問題。在我們攜帶的食品吃完之前,得趕快準備下一批糧食,肉類比蔬菜培養周期更長,所以我們得先吃素食。我們可以像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一樣種植萵苣,它的生長周期很短,半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穫,而且在人造光源下也可以茁壯生長。至於飲水問題,如果我們地下水開採工作不順利的話,我們只好暫時喝自己排洩的體液了,回收淨化後循環使用自己的汗液和尿液。

    開發火星能源

    這一切都不是長久之計,為了生活得更好,我們需要豐富的能源,火星上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鈾和釷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核裂變反應將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的能源。有了能源一切就好說了,美國火星協會的創始人羅伯特·祖柏林提出了一個改造火星大氣的方法,儘快開展工業革命,比如在火星上建造排放四氟化碳的工廠。四氟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如果每小時排放1000噸四氟化碳,只需30年時間火星的平均溫度就能提高27.8℃,這個過程所需能量只要五個核電站就可以提供。

    美國宇航局的天文學家詹姆斯·格林也提出了「建造」火星磁場的方法,在距離火星約108萬千米的太空中搭建一個大偶極子——一個電流能量強大到足以產生人工磁場的閉合電路,這樣產生的磁場就能保證覆蓋整個火星。

    在火星上繁衍後代的挑戰

    有了大氣層和磁場,我們開始種樹養豬建基站,從此過上像在地球一樣幸福快樂的生活?理想很好,但現實很殘酷,因為要「建好」大氣層和磁場,最短估計在千年左右,不順利的話可能要億年的時間。好吧,無論如何我們也算是在火星上生存下來了,美好的未來我們享受不上就留給子孫後代嘛。

    等等,我們在火星能留下子孫後代嗎?這時候距離第一批火星移民登陸火星也許已經過了數年時間,生殖問題應該提上日程了。但也許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火星上的出生率遠遠低於地球,新生兒怎麼也長得怪怪的?

    因為精子需要有重力才能運動並與卵子結合,母親體內的孕育胎兒的羊水也需要重力維持流動,以給胎兒提供營養物質,而火星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這意味著已經適應地球重力的地球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火星重力,孕育胎兒也將受到影響。

    如果孩子幸運地出生了,「火星新生兒」會長什麼樣呢?他們可能會很像缺乏蛋白質的大頭娃娃,身體和四肢浮腫,臉色蒼白,骨頭脆弱,當然,原因並不僅僅是缺乏蛋白質。在地球重力的影響下,我們的組織液會受到一個向下的拉力,但因為火星重力變小了,火星新生兒的組織液受到的拉力變小,組織液可能會聚積在臉部和四肢,將他們撐得「腫腫」的。心臟工作時要對抗的重力變小,因此可能會發生萎縮,泵出的血液變少,會使孩子的臉色變得更蒼白,身體更虛弱。更嚴重的是,重力變小和輻射增加會造成骨骼和肌肉變畸形,脊椎會被拉長,腿骨和肌肉可能會膨大,但是也更加脆弱,骨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第一次火星大戰

    即使有這麼多的困難和不幸,但人類的適應性是強大的,幾代之後,人類的基因也許就慢慢適應了環境。但是,問題又來了,火星的生存環境短時間內還是很惡劣的啊,居住面積小,飲食資源少,人口增加速度變快了火星撐不住怎麼辦?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得保證我的資源管夠,可能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在地球上,搶奪地盤和資源的情況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我們是怎麼處理的呢?首先外交談判,外交沒結果就經濟制裁,但在火星,經濟制裁可能效果不大,畢竟大家很可能一樣窮,那麼就武力解決吧,第一次火星大戰就此爆發。

    我們知道,火星是很乾燥的,沒有什麼像樣的湖泊,更別提海洋了,那麼海軍可以不用考慮了,主要配備陸軍和空軍就好。陸軍的裝甲車和坦克等重型機甲用處不大,因為火星地形比地球崎嶇很多,聚居地並不是平原,而是溝壑和峽谷。那麼槍械呢?受到重力影響的機槍類可能也會失靈,子彈的運行軌跡會跟地球上的不太一樣,戰士們也比地球上更加「身輕如燕」,可以更輕鬆地躲避子彈。

    曾經在007系列的電子遊戲《夜火》中出現的零重力鳳凰雷射步槍可能會成為火星戰爭的新寵,這是一種利用雷射的高能和高溫打擊對手的武器,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1989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進行的火箭光束實驗是這款武器的原型。科學家們在火箭上裝載了一個中性粒子束流加速器,它能把氫粒子加速到數萬千米每秒的高速,並通過電極將氫粒子束流發射出去,用於轟擊目標。實驗中發射出的氫粒子束流能在太空中精準打擊衛星,但這款長達1米、重量為55千克以上的加速器並不適宜作為手持武器,想要裝備給陸軍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那麼空戰將如何開展呢?火星的空戰可能不像遊戲中那樣滿屏飛機狂轟濫炸,因為火星的礦產也許不夠支撐製造大量飛機,不過利用高超的航天技術,空戰也能打得很激烈。2018年,美國聯合空間作戰中心曾數次報導俄羅斯發射了「黑騎士」衛星,這是指搭載著較大的通信衛星的火箭上隱藏著功能不為人知的小型衛星,「渾水摸魚」偷偷發射到太空中的小型衛星。美國軍方懷疑「黑騎士」衛星被用來偵察或破壞其他衛星,在太空戰中可以起到破壞通訊甚至攻擊的作用。

    當然,美國也不甘示弱,號稱起著預測氣象和科學實驗作用的X-37B太空飛機已經數次上天,最長的一次在軌道上運行了689天,各國軍事專家同樣猜測它在太空中執行著隱秘的軍事任務,例如監控和偵查他國通訊系統。如果太空中確實存在著很多「黑騎士」衛星和小型太空飛機,那麼未來的空戰它們很可能大展身手。

相關焦點

  • 地球生物能否在火星生存?
    火星上的氣壓極低,相當於地球上空35千米處的大氣壓。35千米是什麼概念呢?是珠穆朗瑪峰高度的4倍。要知道,徵服珠穆朗瑪峰也只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在火星上,和低氣壓一樣具有挑戰性的是高輻射。由於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火星上的紫外線極強,這樣的輻射對生物細胞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這群人開啟了未來火星生存挑戰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這群人開啟了未來火星生存挑戰7月23日,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屬於中國的「火星時代」,近百位世界青年代表齊聚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進行了一場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探火體驗活動。
  • 地球上,有一種生物,可以在火星上生存
    人類對宇宙探索從未停止過,我國大概七千年前,伏羲生活的時代,就在觀察宇宙,觀測天象。現在我們也在一直「挖空心思」尋找可以讓人類移居的星球,卻不重視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按著八大行星由近到遠的距離排行(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火星可以叫成「四弟」,地球就是「三哥」了!四弟與三哥,長得比較像相似度53%!但弟弟火星的繞太陽一周需要678天的時間,而三哥地球繞太陽一周只需要365天。
  • 火星生存攻略:地球太危險,火星更安全?
    既然地球如此危險,當我們放眼宇宙,火星作為地球的近親,是否會成為人類下一片充滿希望的應許之地?火星上可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人類在火星生存,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氧氣的極度匱乏。火星上還時常有在地球罕見的大型沙塵暴,遮天蔽日,宛若末世。
  • 火星探測、衛星搜尋、星球大戰,你有怎樣的「天問」?
    2020年的地球命運多舛,但災難沒有阻擋住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約150次的航天發射讓今年成為了世界航天發射大年。而自古以來,地球上的人們對於天空的追問從未停止。當「天問一號」在火星探測時,我們能看到火星嗎?馬航為什麼躲過了衛星的「眼睛」?北鬥導航衛星如何充當福爾摩斯來「斷案」?
  • 什麼生物能在火星上生存?火星上可能有什麼生物?
    昨天下午「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我國火星探測的徵途正式開始。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就是火星,火星的直徑是地球的一半,表面積相當於地球的陸地面積,沒有液態水,重力相當於地球的五分之二,有大氣層但比較稀薄大約相當於地球大氣層濃度的1%,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南北極有冰層。火星是紅色主要是因為表面有很多氧化鐵。
  • 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移民火星前你需要這幾部電影漲姿勢|清單
    火星和地球最為相似。講述人類為移民火星做測試的故事:為了確認火星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投放一批蟑螂在火星上,沒想到來到火星後的蟑螂變異成一種巨型奇特的生物,火星和地球最為相似。講述人類為移民火星做測試的故事:為了確認火星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投放一批蟑螂在火星上
  • 火星生存指南
    被小夥伴們孤零零地拋在外星球上
  • 不遠的火星,下一個「地球」?人類在火星該如何生存?
    火星大概是地球的53%這麼大,使其成為我們太陽系裡第二小的行星(最小的是水星)。火星是以羅馬戰神來命名的。埃及的開羅,實際上是在火星之後命名的,因為據說火星在開羅建城之日正在升起。第一艘飛向火星的宇宙飛船是在1965年,被稱為「水手4號」。火星有兩個衛星,福波斯和德莫斯。這也是太陽系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山脈和最大的沙塵暴所在地。火星和地球的陸地質量差不多。
  • 火星發現帽子,疑似士兵頭盔,專家:遠古太空大戰遺物!
    人類雖然如今早已進入了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能夠將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打造出一個無比美麗和現代化的宜居家園。然而,相對於更高級的宇宙太空文明,人類的科技水平與之差距,壓根猶如萬年前的猿人之於現代人類。因此,如今的太空探索,雖然以美國為首的地球科技強國,搞得聲勢浩大,但其探索的範圍和收效卻極為有限。
  • 《火星救援》:達蒙版火星生存百科全書靠譜
    片中馬特·達蒙獨自在火星上演了一出生存好戲,在長期低於零下50℃的地方解決水、氧氣、取暖、和地球間的通訊等問題,打造「火星生存百科全書」。   上周來京宣傳時,馬特·達蒙講述了幕後趣聞,調侃「別再把我扔回火星種土豆了」。
  • 火星或有過「宜居時代」
    人類探索火星的意義是什麼?未來人類能否改造火星,並在火星上生存?近日,本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他做了相關回答。廣州日報:人類探索火星有哪些意義?孔大力:地球是一顆行星,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生命搖籃。而在地球之外,還有其他行星,它們各具特點,彼此不同。作為一顆典型的「類地行星」,火星和地球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火星比地球小,距離太陽更遠。
  • 地球還能讓人類生存多久?火星上發現「水冰庫」,移居更近了!
    地球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工業化時代加快腳步的情況下,地球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科學家認為,如果按照目前地球環境的變化來看,地球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日期,可能會在人類破壞環境當中提前到來。
  • 火星生存,需要更多準備
    地球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口激增、資源枯竭、氣候惡化、汙染嚴重,在不久的將來,移民火星會成為地球人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電影《火星救援》的主人公馬克獨自在火星生存500天,最終獲救回到地球,這似乎給人們帶來了在火星生存的希望,而實際上,地球人在火星上生存能成為現實嗎?
  • 火星生存, 需要更多準備
    地球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口激增、資源枯竭、氣候惡化、汙染嚴重,在不久的將來,移民火星會成為地球人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電影《火星救援》的主人公馬克獨自在火星生存500天,最終獲救回到地球,這似乎給人們帶來了在火星生存的希望,而實際上,地球人在火星上生存能成為現實嗎?改造火星,人類做不到地球人想在火星活下來,面臨什麼困難呢?
  • 火星暢想-「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文化時代」
    名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第次: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任務:開啟中國對火星的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火星爭霸:新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當人類照亮了地球所有的迷霧後,人類為了發展,就必須將目光放入宇宙。作為14世紀末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的航海探險帶來的不止有人類對於世界的重新認知,更重要的是對於資源與財富的渴望。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人類的開拓者們相繼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新大洋;直到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的逃亡者巴爾沃亞發現了地球上迄今為止的最後一個海洋(太平洋)。20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只有通過理論和觀察去觀測宇宙,了解地球之外的事物。
  • 21歲男孩自稱來自火星,在地球重生後向人們述說火星生活
    鮑裡斯Kipriyanovich「Boriska」,是一個出生在俄羅斯的伏爾加格勒的21歲的男生,他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曾在火星上生活,直到一場核戰爭破壞了火星上的所有生命
  • 比地球還適合生存的星球,專家:另一個地球!竟不是火星
    比地球還適合生存的星球,專家:另一個地球!竟不是火星由於全球變暖嚴重,人類一直在尋找太空中的空間,但它們可以取代地球的行星。但人類遷移最重要的是對水的需求,在最近的探索中人們成功地在火星上發現了水,這是一個液體湖。
  • 《火星時代》第二季回歸 探秘火星計劃啟動
    (別問了,《火星時代》第一季在騰訊視頻就有的看) 為了繼續完成徵服宇宙的計劃,《火星時代》第二季重磅回歸!我們還聯合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有野心的人類,拉他們入夥。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執行長,為解決太空運輸問題成立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 建造火箭工廠,並表示希望將來可以在火星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