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氣壓極低,相當於地球上空35千米處的大氣壓。35千米是什麼概念呢?是珠穆朗瑪峰高度的4倍。要知道,徵服珠穆朗瑪峰也只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在火星上,和低氣壓一樣具有挑戰性的是高輻射。由於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火星上的紫外線極強,這樣的輻射對生物細胞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為了研究有沒有地球生物可以在火星環境下生存,科學家在實驗室模擬火星的環境:紫外線輻射,紅外線輻射,火星土質,低氣壓,大氣成分,溫度範圍-50℃~23℃。然後把在極端地球環境中收集到的菌類生物(如:極凍環境下的生物),把它們扔進實驗艙。經過一個多月的實驗,發現藍細菌和極地苔蘚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存活,而且生活得很滋潤!

另外,有科學家在實驗中模擬火星寒暑交替的自然環境,發現兩種產甲烷菌能在這種環境中倖存下來。產甲烷菌是一種古細菌,不需要有機營養或光合作用,以氫和二氧化碳作為能量和碳的來源,通過新陳代謝排出甲烷。作為厭氧細菌,產甲烷菌也不需要氧氣。在地球上,產甲烷菌常見於沼澤、溼地以及食草家畜的內臟中。

所以,即使是火星這樣缺氧、高輻射、高溫、極冷的極端環境,生命仍有可能生存。這也說明了,在火星,乃至在太陽系各個行星的衛星上尋找生命,是很有前景的事情。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一個巨大的生命群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