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埃隆馬斯克表示對在2026年移民火星的計劃高度自信。從目前來看,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之一,自然環境也比較接近地球,火星是人類移民的首選目的地。科學家們一度懷疑火星上曾經有生物存在。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移民火星的人,他們的後代以後回來殖民地球嗎?
未來的火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目前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生物都經過了大自然的篩選,人類同樣也不例外。而這也正是人類能夠走上生物鏈頂端的原因,因為人類對大自然有極強的適應能力。進化論誕生60多年來,似乎很好地解釋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達爾文塑像
但是關於最早的生物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則始終存在爭議。目前最為大家接受的是,最早地球的大氣層存在氮氣、甲烷等氣體,在閃電的作用下產生了胺基酸類物質,這些物質在海洋環境中逐漸組成具有活性的蛋白質,逐漸演變成了最早的生物。由此可見,大氣層和海洋是地球生物起源的基礎條件。
最早的地球生物三葉蟲化石
基於此,科學家們在判斷一個星球是否存在生物時,也主要以該星球是否存在水和大氣為主要依據。目前看來,由於火星質量很小,缺乏對大氣層的吸引力,空氣非常稀薄。另外,火星表面都是沙漠和山丘,沒有發現有水存在的確切跡象。因此,火星上存在原始生物的可能性不大。
未來的火星人會是這樣嗎?
但是如果我們從進化論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儘管火星的環境不適合物種的起源,但是如果有物種存在,能否進化得更快呢?而早期移民火星的都是地球上的精英,攜帶的是地球上最優秀的基因。如此高的起點,在與火星惡劣自然環境的鬥爭中能否進化得更快,變得更聰明,更強壯呢?等到火星上資源不夠的時候,他們會不會回來殖民地球呢?
未來的火星人會是這樣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需要留給時間回答了。畢竟按照進化論,人類花了幾十億年時間才走到了生物鏈的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