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四個行星,介於地球和木星軌道之間。火星表面土地中富含鐵元素,因此在地球的夜空中,火星是一顆略帶紅色的亮星。火星的直徑是6794公裡,約為地球的一半;火星平均密度3.94克/立方釐米,約為地球的0.8倍;質量則是地球的0.1倍。根據重力加速度g的計算公式:g=引力常數*星球質量/ (星球半徑^2),可以得出火星g為3.9米/秒,而地球則是9.8米/秒。一個太空人在地球和火星上,感受到自身的重量會有很大差別,會覺得自己變輕了,在火星地表輕輕一跳就能跳出超越地球奧運會跳遠運動員的最好成績。

經過望遠鏡、繞火星軌道無人飛船以及最接地氣的火星車的考察,科學家發現火星上含有儲量觀的水,有水就意味著具備殖民的基本條件。人稱現實社會中的鋼鐵俠的馬斯克麾下的航天公司SpaceX,聯合NASA發布了他們大膽的火星移民時間表,將在10年內憑藉超大型火箭的強大動力、運輸能力,將火星拓荒者送往火星,並在火星表面實現軟著陸,開啟太空移民的新篇章。
前文已經介紹過,火星的表面重力是只有地球的0.4倍,半徑約為地球的1/2,根據逃逸速度計算公式可以得出火星的逃逸速度是5km/秒,還不到地球(11.2km/秒)的一半。若殖民火星成功,人類將以火星為更遠處太空探索的前沿基地。因為逃逸速度小,屆時的宇宙飛船可以以更小的能量就能進入太空,星際探索的難度、成本都將下降,當然,前提是人類能在火星基地上用來自火星的原材料製造飛船。
大家在乘坐飛機、電梯等交通工具時,都有失重的體驗,感覺身體變輕,心裡空落落的不踏實。若身處火星表面,相比於在地球上,你的身體會感覺到自身好像變輕了一半多。你的骨骼強度、肌肉力量可以讓你在火星上跳得更高、更遠;同時,在直立狀態,心臟向身體頂端的大腦供血也將變得輕鬆許多。已經適應了地球重力環境的人類身體,突然一下子處於低重力的火星上,身體各方面與重力有關的特性無疑是能力過剩的。
人類的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在火星上殖民,人類身體用不了多久就將變得和身處地球時有很大差別。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可以從太空人在太空中的例行骨骼及肌肉鍛鍊就可以看出端倪,若太空人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中待得太久而不進行身體鍛鍊,那麼因為肌肉、骨骼長期未承受重力帶來的負擔,肌肉力量就會變小而萎縮,骨骼因為不需要承擔體重的負荷而強度變小。但現階段的航天員還是要回到地球上的來,在太空中不進行足夠的鍛鍊,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一旦回到地球就很可能舉步維艱甚至被地球重力壓垮。

而當人類文明進入了火星殖民時代,第一代殖民者們將在火星上開荒,建設人類社會並繁衍生息,他們中很多人將不再返回地球,從第二代開始,他們的母星就不再是地球,而是火星了。火星上的人類,因為所處環境重力更小,隨著第一代移民逐漸適應火星重力,他們的肌肉將一定程度的萎縮,骨質也會流失一部分,同時,心臟也會因為泵血壓力變小而適度萎縮,直到肌肉、骨骼、心臟等器官完美適應火星重力。
因為低重力的影響,肌肉適度萎縮會導致人類四肢變得更纖細,而且移民的後代很可能身高基因會因為生長環境的低重力而表達得更強勢。可以推斷,在火星移民時代,火星上的移民的體型將會變得修長,甚至比現在地球上體型修長的模特還要更加纖細,久而久之,就將形成與地球人形態差異很大的星際移民新人類了。
走出自己的母星,是文明發展進程的必經之路,地球環境變化無法預知,如果偏安一隅不往外走出去,那麼相當於整個人類文明將未來全部押在了地球上,這其中的風險還是很大的。走出去,是未來的唯一出路,讀者朋友們你怎麼看?你覺得距離移民火星還有多遙遠呢?歡迎在下方與大家一起討論你的看法,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