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殖民」火星?那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本報記者 付毅飛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這意味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實施在即。

雖然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卻已引發了火星迷們的無限遐想——將來我們能不能在火星上建旅館?火星上能不能採礦?在火星上可以開展哪些科學實驗?更有甚者提出了科幻界中最現實的問題:等我們移民到火星,該種什麼菜吃?

「從長遠來看,在火星上發展出獨特的人類文明,包括各種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技術文明是可以期待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那麼,人類要想殖民火星又該怎樣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改造和建設呢?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在火星種地 遠不止解決吃飯問題這麼簡單

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馬克靠種植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下來。鄭永春表示,人類要移民火星,建設農業文明肯定是第一步,但其作用遠不止解決吃飯的問題那麼簡單。

如果說日常生活中的農業技術主要致力於提高農業產量、農作物品質、農產品多樣化等,在火星上則要開拓全新的農業科研領域,首要目的是改造環境。「除了提供食物,我們需要植物來供應氧氣、淨化水源等,為人類提供最基礎的生存條件。」鄭永春說。

他認為,屆時需要讓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例如細菌、藻類等。讓它們先到火星上適應環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產生有機質,改造火星的土壤,讓火星表面環境越來越像地球,對生命更加友好。這個過程,需要科學家在地球上開展大量前瞻性研究,篩選出具有適應火星環境能力的微生物、植物及農作物,作為移民火星的「先行軍」。如今,國內外已經有科研機構在開展相關研究工作。201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和佛羅裡達理工學院聯合啟動「火星花園」項目,目的就是篩選能夠適應火星環境的植物。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測試階段。

不過,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很多,包括水分、熱量、光照、肥料,以及引力條件等。在地球篩選出來的植物,到火星上能不能正常生長,會不會發生變異,缺少了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還能否保持穩定,其中有太多問題需要研究。此外,這項工作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例如,「先行軍」抵達火星後會如何進化,會不會捷足先登把火星「佔領」?這些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在火星蓋房 選近水、光照好地區建半地下室

當人類抵達火星,勢必面臨居住問題,這就需要建設火星基地。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建設火星基地是人類一個長遠的設想,從初期建設臨時基地,到實現中期駐留,再到改造火星建設永久性基地,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移民火星。

近年來,世界各國建設月球基地的熱情很高,不少國家制定了計劃或提出了方案。相比月球,火星上有些條件更適合建造基地。比如,火星的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40分鐘,跟地球差不多。同時,火星上有水,有稀薄的大氣,還有一年四季。這些環境條件都跟地球很相似,讓人們看到了殖民火星的希望。

龐之浩介紹,建設火星臨時基地,可以在太空人抵達火星之前,先用無人貨運飛船將滿足基本需求的居住艙和非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送到火星。建設火星中期基地,至少需要使用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實現物質更高效的循環利用。而要建設火星永久性基地,則需要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實現物質的100%循環再生。

同時,火星基地要有電源系統,比如小型核電站;還要有火星車,畢竟太空人不能老在屋裡宅著,需要藉此擴大活動範圍。

此外,龐之浩認為,火星基地的選址很重要,最好靠近有水的地方、陽光充足。為了抵禦風暴和輻射,早期基地應採取地下或半地下形式。

在火星基地建設過程中,全靠從地球運送物資顯然不現實。鄭永春認為,就地取材是一個重要原則。他表示,火星表面很容易獲取的沙塵、土壤、赤鐵礦,甚至乾涸湖泊裡的鹽類礦物等,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目標。

在火星搞科研 把火星當做另一個地球來研究

人類登陸火星,除了種糧食、搞工程,也該做些別的事情。有人問,能不能發掘礦產資源運回來?

鄭永春說,從目前的技術能力分析,即使火星上遍地金磚也不值得拿回來,因為所需代價遠大於其價值。

這絕非誇大其詞。半個世紀前,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共從月球運回382公斤巖石樣品,有人計算,這些石頭的成本,相當於同等重量鑽石的30多倍。距地球30多萬公裡的月球尚且如此,更何況距地球最近時也有5000萬公裡的火星。

正如前文所說,絕大部分火星資源只有原位利用才有價值,只要能夠減少從地球上運輸過去的物資重量,再昂貴的資源開發也是划算的。

採礦的路雖然走不通,但人類在火星上卻可以搞搞科學研究,這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目的之一。

目前,人類藉助月球已經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幾方面,例如從月球研究地球、從月球看太空,以及研究月球本身。

不過鄭永春認為,火星上的科學研究有所不同。

首先,火星離地球太遠,從那裡觀測地球毫無優勢,最大的意義或許只是撫慰心靈,寄託思鄉之情。

在火星上進行天文觀測意義也不大,畢竟近地空間和月球已經提供了很好的天文觀測平臺,而且把大型望遠鏡運送到火星也不容易。

鄭永春表示,在火星上最有價值的科研,就是把火星當做另一個地球來研究。他說,如今人類對地球的表面、深部、大氣、生物圈,幾乎已經研究了個遍,但是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依舊不夠深刻,原因就在於缺少一個合適的參照對象,沒有跳出地球看地球。如果有一個星球跟地球原本很相似,最終的命運卻不同,那麼以此開展對比研究,就可以獲得很多啟迪。

火星正如地球的孿生兄弟。鄭永春說,例如火星上曾經有海洋,如今卻沒有了,對於科學家來說,它的海岸線、海洋沉積物、水汽循環等,都可以作為研究課題。

又如,天氣預報總是不夠準,因為地球上有植被、大氣層、水面等各種影響因素,讓氣象預報模型十分複雜。火星上也有沙塵暴、會下雪,有各種氣象現象,但其氣象模型與地球相比要簡單得多。將兩者進行比對,科學家可以找到很多新的研究課題,大有可為。

此外,火星上還有高山、峽谷、火山、冰川、寒旱區……「如果把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搬到火星上,許多學科都能在那裡找到研究主題,獲得全新的研究視角。」鄭永春說。

【編輯:王思碩】

相關焦點

  •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那麼,人類要想殖民火星又該怎樣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改造和建設呢?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在火星種地 遠不止解決吃飯問題這麼簡單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馬克靠種植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下來。他認為,屆時需要讓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例如細菌、藻類等。讓它們先到火星上適應環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產生有機質,改造火星的土壤,讓火星表面環境越來越像地球,對生命更加友好。這個過程,需要科學家在地球上開展大量前瞻性研究,篩選出具有適應火星環境能力的微生物、植物及農作物,作為移民火星的「先行軍」。
  • 第一批移民火星的生物被找到,人類不在行列,改造火星靠它們
    ,如果真的找到了,那麼,火星改造計劃也就有了前提,人類日後移民火星,或許也將指日可待。 細菌和藻類或成為第一批火星居民據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鄭永春介紹,未來如果火星真的可以被改造,第一批來自地球的移民者,將是細菌和藻類,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早期的地球上,它們也是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 人類能靠「細菌」殖民火星,沒人也能全自動生產螺絲釘、扳手?
    許多人臉對殖民火星認為需要把大量太空人送上火星開墾研究,但據外媒Futurism提到,無論馬斯克創立的SpaceX發展再快,由於火星殖民在環境、生存、醫學、食物、運輸上都還有太多挑戰與困難,所以距離真正殖民至少需要上千年才可能達到。於是,博士生Benjamin Lehner想出一個瘋狂的計劃。
  • 2030年人類就可能殖民火星 制氧成一大難題
    2030年人類就可能殖民火星 制氧成一大難題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認為,人類必須分散在多個星球上,以免被一場自然災難完全摧毀。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已經預測,未來100年內地球上就可能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開發運載火箭。人類能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做好太空殖民的準備嗎?參加Futurism民調的70%讀者認為,人類能夠在21世紀前50年建立起太空殖民地。此外,36%的參與者認為2030年左右就能實現這個目標。
  • 殖民火星是人類成為星際文明的第一步
    (若當下人類可以用所有的軍費投入殖民火星的行動中,殖民火星應在10年內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種手段向太空要生存空間和資源。以人來目前的科技水平,月球,火星,泰坦是進行太空殖民的首選。(火星,金星,月球都處於太陽系宜居帶內。)
  • 為了完成人類殖民火星計劃,可以提前用微生物「感染」火星嗎?
    眾所周知,在地球上,微生物對維持生命的許多過程至關重要,比如分解和消化,甚至是地球的氣候。所有的生物,若沒有微生物,就無法存在。如果人類希望能在火星上定居,那麼火星上的微生物至關重要。當設備被送往太空前,通常每樣東西都經過仔細消毒,不受細菌和汙染物的侵害,就像醫院準備手術刀做手術一樣。若將微生物帶入外太空,有可能破壞我們所研究星球的原始環境。
  • 什麼是人類殖民火星的意義?
    火星是太陽系的大獎,它是人類可以定居的最近的行星,這顆最近的行星擁有生命和文明所有必需的資源。火星一直以來都是廣受關注的星球,很多人都想著要殖民火星。甚至於有公司列出了人類殖民火星的計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反響。既然計劃都已經有了,那麼肯定是有緣由的,不然人類不會無緣無故的將矛頭對準火星。
  • 「火星VS地球」人類殖民火星漫談 千年大計始於當下
    火星,太陽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行星。自從1964年人類第一次發射探測器對其近距離探索後,已經過去五十多年。我們對火星了解多少呢?火星大氣層成分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1.6%的氬氣和其它氣體,其中包括共計小於0.4%的氧氣。如果二氧化碳分壓高於約1毫巴,將會使人體中毒。火星上的大氣壓只有約7.5百帕,遠低於阿姆斯壯極限的61.8百帕,不足以讓人類在未配備壓力設備的狀況下生存。
  • 其實,去火星殖民,也不是不可能!
    生命都離不開水,如果從地球上運輸大量的水到火星,不僅技術難,而且成本高。  雖然目前人類還沒有發現火星上有能夠直接飲用的水,但是地下冰層的發現和利用,或許是另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而且,隨著水循環的裝置更加的成熟,如果能能夠把尿液等廢水轉化為飲用水,可以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 人類殖民太空首選火星的原因
    "從長遠來看,人們不可能生存在一個星球上,未來某一天,雖然不知道是何時,但總有一天,住在外星球上的人類會比地球上的多。"迄今為止最適合人類建造殖民地的星球是火星。1,火星跟金星都位於地球宜居帶附近,月球位於地球宜居帶內。但金星環境極為惡劣宛如地獄,人類殖民太空的選擇不多,就是月球跟火星。
  • 為了殖民火星,人類必須進行一場激進的基因改造
    編者按:馬斯克有殖民火星的雄心。但是他目前只考慮了如何將人運輸過去的問題,但是人類要想殖民火星需要經過基因編輯才能抵擋輻射,減少對氧氣的依賴,改進記憶以及體味,這樣才能完成火星計劃並適應火星的惡劣環境。可是,如果對人類進行如此激進的改變在倫理上是否說得過去呢?
  • 火星千年殖民計劃太遙遠,馬斯克:「刻不容緩」
    現在我們的航天技術是能夠應付的,欠缺的只是十足的安全性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當然,還有最關鍵的一環——充足的資金。只在火星做短暫的一日遊,怎能滿足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的渴望。千百年來,人類時刻都夢想著徹底徵服這顆緊鄰地球的兄弟行星,把它打造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 馬斯克的殖民火星計劃真的可能嗎?
    2020年是可以說是火星元年,今年將會有中國天文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美國(NASA)火星2020探測計劃,歐洲火星車ExoMars 2020。那麼想像一下我們人類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地踏上火星,甚至殖民火星。
  • 火星作為人類首選外星殖民地的優勢,殖民火星的步驟及巨大意義
    「從長遠來看,人們不可能生存在一個星球上,未來某一天,雖然我不知道是何時,但總有一天,住在外星球上的人類會比地球上的多。」——NASA局長麥可·格裡芬。以人類未來一百年內的科技水平,火星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殖民外星的唯一選擇。一,火星作為人類第一個外星殖民地的優勢。a,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 目前人類火星殖民的成功率有多大呢?
    火星殖民這件事在數十年前聽起來還是天方夜譚,可現在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部分人已經開始行動殖民火星了。隨著spacex重型獵鷹成功發射,人類火星殖民計劃好像越來越近了。那麼,人類真的有可能真的殖民火星嗎?
  • 人類本世紀殖民火星?馬斯克信心滿滿,計劃建立百萬人口火星城市
    殖民火星,聽上去極具科幻色彩。但是在2020年代的今天,它已經不再那麼遙遠。按照NASA的計劃,2022年重返月球的計劃就將實施,這將是人類再次向宇宙吹響的號角。如果馬斯克的SpaceX真的實現了這一步,那人類殖民火星的歷史就將正式開啟
  • 學術界的爭論:如果殖民火星,能否攜帶微生物?
    例如,在火星上發現DNA或RNA的痕跡並不會意味著它們起源於地球,因為這些分子可能代表了宇宙進化的基本且普遍的原理。可能更嚴重的是,人們擔心地球的生命可能在我們還沒機會開始研究它前就將外星生態系統扼殺掉。另一方面,洛佩茲和他的同事們認為,防止我們的細菌侵入外星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就如何利用其優勢最好地利用微生物展開理性討論。
  • 人類為了殖民火星,竟在上面種植藻類,誰知火星上存在著可怕生物
    喝一壺老酒,品人生百態,大家好,我是老酒,今天給大家帶來,人類在火星上發現恐怖生物的故事《紅色星球》。,人類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星球當做家園,於是,科學家們將各項數值都與地球非常相似的火星,作為目標,開始為人類的大規模遷徙做出準備,其中,就有宇航局向火星發射大量的特殊藍藻的計劃,人類通過藍藻,可以讓火星產生大量氧氣充滿大氣層,從而供人類呼吸。
  • 科學家警告:殖民火星,遠非將人類送到火星那麼簡單
    儘管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的足跡沒有踏上任何一顆地球以外星球的土壤,但是包括美國宇航局和矽谷科技大亨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內的眾多機構和人士,一直在致力於人類重返月球,甚至登陸火星,進行火星殖民。
  • 模擬經營新作《火星殖民》正式發售 生存才是王道
    2018年3月16日,由前《海島大亨》系列開發商Haemimont Games製作的模擬經營新作《火星殖民》正式在GOG和Steam平臺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