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人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看著滿天繁星,心底對它們是多麼的渴望啊。
其中,火星是與地球環境最為接近的太陽系行星,而且距離也不算太遠。自從人類掌握了航天技術後,對它的近距離探索就從未停歇。火星即將會成為人類第一次踏足的另一顆行星。
火星雖說與地球相似,同屬類地行星,但火星稀薄的大氣中沒有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稀薄的大氣又沒有磁場保護,高能宇宙射線會對火星表面的生物造成致命傷害。火星大地一片荒蕪,遍布礫石,沒有穩定存在的液態水,還會時常颳起特大颱風級的沙暴,遮天蔽日,可達數月之久。火星表面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
凡此種種,若是人類象徵性地踏上該星球,進行科研,做短暫停留後,隨即離開。現在我們的航天技術是能夠應付的,欠缺的只是十足的安全性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當然,還有最關鍵的一環——充足的資金。
只在火星做短暫的一日遊,怎能滿足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的渴望。千百年來,人類時刻都夢想著徹底徵服這顆緊鄰地球的兄弟行星,把它打造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NASA的行星科學家克裡斯•麥凱提出了這樣一個宏偉的火星改造計劃。
第一步,我們製造許多火星登陸器,將它們送上火星。這些儀器可不是用來勘測火星,尋找生命的。它們唯一的作用就是利用火星的泥土與大氣,合成一種名為全氟化碳的強效溫室氣體。當火星大氣中充滿這種溫室氣體。火星的溫度就會逐步上升,在南北兩極冰冠裡的乾冰就會融化,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而二氧化碳氣體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這更有利於火星溫度升高。當溫度適宜、大氣壓足夠,被凍住的水冰就能融化,最為關鍵的是它能以液態水的形式在火星地表流動。
第二步,我們把地球上生存能力強又能製造氧氣的細菌、藻類、地衣類等(微生)植物,大面積投送到火星上去,隨著時間推移,火星就會如原始地球那般一步步進化,出現更多更高等的植物。我們在時機成熟時,再大面積種植樹木,培育成森林。日積月累之下,火星的氧氣濃度就會達到可供人類呼吸的標準。
第三步,就是建立火星城,星際大移民。
「還在為地球的房價著急上火嗎?」
「怎麼不去另一顆星球,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那裡有太陽系最高的山峰等你去挑戰。」
「別猶豫,收拾行裝,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徵途——火星,我們來了」!
當人類走完這三步,已是上千年過去了,你我早已不在人世。平庸之人只會等待,但他不會。此人便是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早在2002年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立之初,就在朝著這個目標奮鬥。
想要將數以萬計的人類送上火星,運輸成本那得一降再降。為此,SpaceX研發出火箭回收技術,使以前用完即棄的火箭能夠重複使用。在經歷了數次失敗後,2015年12月21日,人類第一次成功回收軌道級運載火箭。
馬斯克的SpaceX還自主研發了運載工具,獵鷹9號和現下正在測試的星艦。根據馬斯克的設想,火星星艦推力超過4400噸,可以將150噸有效載荷送到火星,一艘星艦就可以運送100人登陸火星。
科技狂人雄心勃勃地表示:
「2022年,第一艘載貨火星星艦就將發射升空,並在年底或在次年初登陸火星。」
「2025年,人類踏足火星,建立臨時基地。」
「2030年前後,正式建造火星城市,創造出人類第二家園。」
不過,小編個人覺得馬斯克這個計劃有些誇大,不切實際,真正實現的機率很小。我們人類在21世紀30年代,第一次踏上火星倒是十拿九穩的。
不管怎麼樣吧,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我們不懈奮鬥,殖民火星的夢想就一定會成真!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