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金昌邀學生開啟「航天夢」 寓教於樂揭宇宙神秘「面紗」
中國首個根據真實航天邏輯打造的「火星1號基地」17日落地甘肅金昌並正式開營,同時當地官方邀請金昌市金川區總校第二中學100多名師生作為首批營員參觀陸航艙、徒步觀察「火星」洞穴、聆聽航天科普知識講座,以體驗式、趣味性、可傳播的研學方式,激發其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
4月17日,中國首個根據真實航天邏輯打造的「火星1號基地」落地甘肅金昌並正式開營。 韋德佔 攝
「火星1號基地」整體規劃面積67平方公裡,核心建設區5平方公裡,包括總控艙、氣閘艙、乘員艙、生物艙等九大艙體,可真實模擬航天員在地外訓練和地外生存情況。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艙外航天服責任總設計師李潭秋將其評價為,「目前為止,該基地是國內最為真實的一個火星生存模擬基地」。
圖為學生在了解外太空所需裝備。 艾慶龍 攝
「金昌地形地貌獨特,擁有與火星表面極為相似的地理地貌環境,適合開展航天員地外生存訓練。」李潭秋分析稱,金昌地勢南高北低,山地戈壁交錯,氣候乾燥,全年多風,晝夜、四季溫差較大,可最大程度還原太空人在太空中的生存感受。
金昌市金川區總校第二中學學生劉恩希早上6點便從家中出發,與同學一道趕往此地,並痴迷於「超酷氣火箭DIY」項目。有「航天夢」的劉恩希告訴記者,此前,總以為火星上火焰四射,但其實和月球一樣布滿了環形山、盆地、裂谷、懸崖等地形,與地球不同便是表面未經風化。
圖為「火星1號基地」內部走廊。 韋德佔 攝
「青少年是中國走向航天強國徵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面對廣大青少年的航天科普教育更是航天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馮春萍坦言,科學技術成果展示、流水式講解、集中觀看科學影片等傳統科普形式缺少互動機會,且基於各種條件限制,很少能按照嚴謹的科學體系進行全流程的科普體驗,何談喚起青少年科學探索的興趣。
「火星1號基地的開營,為航天科普提供了新的模板。」馮春萍認為,通過創新性思維,使嚴謹性航天領域知識具備吸引力、話題度、趣味度,才能做出真正優秀的科普產品和品牌。
李潭秋認為,該基地完全可以結合整個周邊獨特的地形地貌來進行航天科普活動。
據了解,「火星1號基地」除提供沉浸式體驗航天員登陸外太空,進行地外實驗和培訓,開展地外生活項目外,還衍生出的「宇宙戲劇」,可進行太空生活的角色扮演,使學生在「不是課堂的課堂」上獲得科學知識。
「科學離我們從不遙遠,讓傳統意義上硬核的科普,與我們熟悉的場景進行有機的結合。」太空C計劃發起人白帆表示,在沉浸式的體驗裡,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團隊協作等多種方式,在更真實、更互動的、更體驗的產品模式下,喚起青少年對星空的仰望,揭秘宇宙神秘「面紗」。 (艾慶龍 李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