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擬態是動物演化最成功的生存策略之一。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或藍細菌的共生體,由於具有類似植物外形的葉狀體,最早被認為屬於植物;後續研究發現其外形主要是由真菌作為主體進行控制,遂將其歸入真菌界。地衣通常附生在樹皮、巖石和土壤等表面上,從極地到熱帶地區均廣泛分布,佔據地球陸地表面的7%。地衣能夠分泌地衣酸等物質腐蝕巖石,促進表面土壤層的形成,被稱為「先鋒生物」。在現代生態系統中,地衣分泌的地衣酸使許多動物不願靠近地衣,因此地衣與「地衣耐受性動物」間形成一個複雜而特殊的微生態體系,地衣與擬態地衣的昆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關係之一,如19世紀的樺尺蛾「工業黑化現象」,工業革命造成大量汙染、樹皮上的地衣消亡,導致偽裝地衣的淺色樺尺蛾更容易被鳥類捕食,深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隨著環境轉好,地衣大量恢復後,淺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這被稱為「Darwinian evolution in action」。

目前學術界仍缺少對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以往報導的最早疑似地衣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層中,但其分類位置一直存疑。研究現生地衣的學者認為,真正的大型地衣出現時間不早於6500萬年。圍繞更古老的中生代是否存在更古老的大型地衣以及擬態地衣的昆蟲這一難題,王永傑團隊聯合魏鑫麗對此開展合作研究。利用化石切片和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對採自內蒙古寧城縣中侏羅世燕遼昆蟲群中發現的疑似地衣化石Daohugouthallus ciliiferus進行研究,發現真菌菌絲和藻細胞及其纏繞等關鍵結構,表明D.ciliiferus是由真菌和藻細胞組成的共生體,以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地衣屬性,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大型地衣化石,將大型地衣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1億年,為研究地衣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該研究在地衣化石D.ciliiferus出現的同一地層發現了一種脈翅目昆蟲:地衣美蛉Lichenipolystoechotes。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其翅斑與D.ciliiferus的葉狀體形態非常相似;通過對昆蟲的翅斑各部位寬度以及D.ciliiferus化石的葉狀體寬度的隨機測量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昆蟲與該地衣有高度相似性;在昆蟲的翅斑上發現了大量黑色斑點,D.ciliiferus葉狀體上也發現了相似的斑點,此結構細節也增加了二者的相似性。近朗氏窗溪蛉Thyridosmylus paralangii是在現生脈翅目中的一類具有類似翅斑的昆蟲,該類昆蟲生活在較為潮溼的富有苔蘚和地衣的環境中,與環境存在非常好的一致性;當侏羅紀時期的地衣美蛉棲息在D.ciliiferus的環境中,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就使地衣美蛉與環境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侏羅紀時期地衣美蛉通過模擬D.ciliiferus獲得生存優勢,這是目前發現的首例最為古老的昆蟲模擬地衣的例子,有助於化石昆蟲擬態地衣的研究,證明了1.65億年前昆蟲與地衣已形成複雜的互作關係。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方慧為論文第一作者,微生物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王永傑和教授劉家熙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首師大學科交叉研究院的資助。

圖1.Daohugouthallus ciliiferus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結構。A.地衣體皮層結構,B-H.真菌菌絲纏繞或接合綠藻細胞

圖2.地衣美蛉昆蟲化石照片和線條圖

圖3.地衣化石照片以及昆蟲翅斑與地衣葉狀體統計結果

圖4.地衣美蛉的生態復原圖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擬態是動物演化最成功的生存策略之一。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帶刺的擬態:1.65億年前侏羅紀竹節蟲的擬態和防禦策略
    竹節蟲是一類以擬態而著名的中到大型昆蟲,通常呈綠色或褐色,有翅或無翅。擬態能力存在於現生竹節蟲發育的各個階段,它們的卵形似植物的種子,幼蟲模仿蠍子或螞蟻,成蟲像樹枝一樣隨風搖曳。當竹節蟲不幸被捕食者發現後,它們會通過噴射化學分泌物、或者突然展開鮮豔的後翅迷惑捕食者,甚至裝死等待時機逃跑(次級防禦策略)。如果這一系列措施還不能奏效,竹節蟲還能利用自己身體上尖銳的刺進行主動攻擊(第三級防禦策略)。這便是竹節蟲的生存之道。然而,我們目前對竹節蟲擬態和防禦策略行為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知之甚少。
  • 首師大方慧在生物學頂級期刊發表《中生代擬態地衣的昆蟲》的研究...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或藍細菌的共生體,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屬於研究的空白,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圍繞這一科學難題,王永傑課題組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對此開展合作研究。
  • 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它卻和後代幾乎沒什麼變化,就像吃了防腐劑  如今的光滑隱翅蟲  細節對比  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這裡氣候溼熱,在一個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  其實,在道虎溝發現的昆蟲遠不止隱翅蟲這麼一種。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最大的、有可能在恐龍身上撒野的巨型跳蚤化石到恐龍時代的蒼蠅、蜘蛛等等,1毫米—2毫米的蒼蠅,連腿上的毛都能看到,為什麼罕見的昆蟲化石總能在道虎溝找到,而且化石保存還這麼完整精美?「功臣」就是火山灰,化石埋藏都是有火山灰,因為這些火山灰顆粒十分細膩,因而更好地保存了生物的細節,對古生物工作者來說,是難得的機會。
  • 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2020年8月13日 六月廿四 星期四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3、深圳先進院等在類風溼性關節炎診療的光聲分子成像研究中獲進展4、合肥研究院等在二元金屬硫化物中發現電子熵增強的室溫巨壓卡效應聲學所研製出自溫補型無線無源聲表面波應變傳感器8、蘇州納米所在G-四鏈體/hemin脫氧核酶結構設計和催化活性提升研究中獲進展9、微生物所等發現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昆蟲會「偽裝」成苔蘚—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南京5月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在遙遠的侏羅紀,正是恐龍等大型動物統治世界的時候,作為食物鏈底層的小昆蟲,它們是怎樣躲避天敵的呢?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下,首都師範大學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的王永傑、史宗岡和任東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距今1.65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昆蟲與當時的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特異性擬態關係。
  • 這種一億年前遠古昆蟲竟然也會欺騙術
    琥珀化石證實這種行為特徵與身體適應性密切相關,廣泛存在於1.45-0.66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昆蟲物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昆蟲具有獨特的偽裝能力,一些昆蟲會偽裝成掠食者,一些昆蟲則會擬態成其它物種,昆蟲的偽裝能力在它們的進化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考古學家發現一種最古老的昆蟲,會巧妙地攜帶雜物來隱藏自己,現今一些幼蟲也採用這種聰明的方法。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這時,一大滴樹脂滴落,幾隻小蟲連著羽毛被裹入其中……滄海桑田,億年之後,樹脂變成了琥珀,而小蟲和羽毛依舊留在琥珀中,從外觀上和千萬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2016年,這一顆來自緬甸的琥珀和另一顆琥珀被送往中國,一段被埋沒了億年的遠古昆蟲即將被科學家揭曉。  含有昆蟲的琥珀被人們成為「蟲珀」,特別是來自緬甸白堊系地層的琥珀,因為質地透亮、雜質少,近些年成為古昆蟲學研究的重點。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World’s first tooth-necked fungus beetle fossil found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