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
南京專家發現1.65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光滑隱翅蟲」 ■歷經滄桑變化,它卻和後代幾乎沒什麼變化,就像吃了防腐劑
如今的光滑隱翅蟲
細節對比
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這裡氣候溼熱,在一個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在岸上,分布著很多松柏類的大樹,樹皮裡生活著「個頭」大約只有1釐米的「光滑隱翅蟲」。因為火山爆發,這些「光滑隱翅蟲」被「防腐」並完整保存至今。最近,這塊化石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找到了。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內蒙奇遇
火山灰幫忙,億年化石現身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博士研究生、黃迪穎研究員和澳大利亞Robert Beattie博士等在內蒙古寧城的道虎溝地區找到了一種光滑隱翅蟲的化石新屬新種,黃迪穎研究員告訴記者,在道虎溝他們發現了30多種隱翅蟲的化石,化石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但是這塊光滑隱翅蟲化石還是非常特別和稀少的,在內蒙古找到的近萬塊化石中,黃迪穎研究員告訴記者,光滑隱翅蟲的化石也僅找到了一塊,這是因為光滑隱翅蟲亞科是隱翅蟲科最小的亞科之一,僅包含2個現生種和1個化石種,侏羅紀隱翅蟲大多報導於卡薩克斯坦卡拉套地區的上侏羅統地層中,我國中侏羅世的隱翅蟲僅有零星報導。而這一塊化石發現的光滑隱翅蟲是屬於以前從未報導過的化石新屬新種,專家為它取名為「侏羅原光滑隱翅蟲」,意思是生活在侏羅紀的最原始的光滑隱翅蟲。
其實,隱翅蟲一直生存至今,是我們現生昆蟲中最大的一個科,是目前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一個科,已描述至少58000個現生種。它雖然會飛,但是翅膀很小,隱藏起來看不到,而讓更多人「記憶深刻」的是,它的叮咬可能會帶來蟲咬皮炎。
其實,在道虎溝發現的昆蟲遠不止隱翅蟲這麼一種。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最大的、有可能在恐龍身上撒野的巨型跳蚤化石到恐龍時代的蒼蠅、蜘蛛等等,1毫米—2毫米的蒼蠅,連腿上的毛都能看到,為什麼罕見的昆蟲化石總能在道虎溝找到,而且化石保存還這麼完整精美?「功臣」就是火山灰,化石埋藏都是有火山灰,因為這些火山灰顆粒十分細膩,因而更好地保存了生物的細節,對古生物工作者來說,是難得的機會。
驚人發現
1.65億年過去,它卻「容顏不改」
「最讓我們驚訝的是,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和現在的後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黃迪穎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透過化石上保存下來的完整細節,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令他們感嘆和驚訝的事實——經歷了1.65億年的漫長時光,在不斷演化過程中的光滑隱翅蟲和現在的後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只有非常細微的差異——現生的光滑隱翅蟲前胸上有小小的裂縫,而在1.65億年前它們沒有。另外它們的個體稍微變小了些,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化石大約在1釐米長,而現在的光滑隱翅蟲大約體長在0.6-0.7釐米。
不老秘訣
天敵少習性單一 讓它「容顏永駐」
為什麼經過了1.65億年這麼久,光滑隱翅蟲的「容顏」就好像吃了防腐劑一般幾乎沒什麼變化,僅僅只是在前胸多進化出一道裂縫?
「這是一種形態演化停滯行為。」為此黃迪穎向揚子晚報記者分析說,這是因為光滑隱翅蟲的生活習性比較特殊,以現生的光滑隱翅蟲為例,它生活在松柏類的樹皮之下,以吃腐殖質為生。而在道虎溝地區也產出了大量的松柏類化石,這也印證了1.65億年道虎溝的侏羅原光滑隱翅蟲也同樣生活在松柏類樹皮之下,吃腐殖質為生。
正因為這種隱翅蟲的生活習性比較保守,本身也沒有什麼天敵,它所在的生態圈就是一個保守的生態圈,包括它的寄主植物松柏類植物1.65億年來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光滑隱翅蟲在它自己的小世界一直保持著未曾太大改變的狀態,這也成為它在形態學上的長期停滯演化現象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