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

  南京專家發現1.65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光滑隱翅蟲」 ■歷經滄桑變化,它卻和後代幾乎沒什麼變化,就像吃了防腐劑

  如今的光滑隱翅蟲

  細節對比

  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這裡氣候溼熱,在一個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在岸上,分布著很多松柏類的大樹,樹皮裡生活著「個頭」大約只有1釐米的「光滑隱翅蟲」。因為火山爆發,這些「光滑隱翅蟲」被「防腐」並完整保存至今。最近,這塊化石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找到了。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內蒙奇遇

  火山灰幫忙,億年化石現身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博士研究生、黃迪穎研究員和澳大利亞Robert Beattie博士等在內蒙古寧城的道虎溝地區找到了一種光滑隱翅蟲的化石新屬新種,黃迪穎研究員告訴記者,在道虎溝他們發現了30多種隱翅蟲的化石,化石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但是這塊光滑隱翅蟲化石還是非常特別和稀少的,在內蒙古找到的近萬塊化石中,黃迪穎研究員告訴記者,光滑隱翅蟲的化石也僅找到了一塊,這是因為光滑隱翅蟲亞科是隱翅蟲科最小的亞科之一,僅包含2個現生種和1個化石種,侏羅紀隱翅蟲大多報導於卡薩克斯坦卡拉套地區的上侏羅統地層中,我國中侏羅世的隱翅蟲僅有零星報導。而這一塊化石發現的光滑隱翅蟲是屬於以前從未報導過的化石新屬新種,專家為它取名為「侏羅原光滑隱翅蟲」,意思是生活在侏羅紀的最原始的光滑隱翅蟲。

  其實,隱翅蟲一直生存至今,是我們現生昆蟲中最大的一個科,是目前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一個科,已描述至少58000個現生種。它雖然會飛,但是翅膀很小,隱藏起來看不到,而讓更多人「記憶深刻」的是,它的叮咬可能會帶來蟲咬皮炎。

  其實,在道虎溝發現的昆蟲遠不止隱翅蟲這麼一種。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最大的、有可能在恐龍身上撒野的巨型跳蚤化石到恐龍時代的蒼蠅、蜘蛛等等,1毫米—2毫米的蒼蠅,連腿上的毛都能看到,為什麼罕見的昆蟲化石總能在道虎溝找到,而且化石保存還這麼完整精美?「功臣」就是火山灰,化石埋藏都是有火山灰,因為這些火山灰顆粒十分細膩,因而更好地保存了生物的細節,對古生物工作者來說,是難得的機會。

  驚人發現

  1.65億年過去,它卻「容顏不改」

  「最讓我們驚訝的是,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和現在的後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黃迪穎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透過化石上保存下來的完整細節,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令他們感嘆和驚訝的事實——經歷了1.65億年的漫長時光,在不斷演化過程中的光滑隱翅蟲和現在的後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只有非常細微的差異——現生的光滑隱翅蟲前胸上有小小的裂縫,而在1.65億年前它們沒有。另外它們的個體稍微變小了些,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化石大約在1釐米長,而現在的光滑隱翅蟲大約體長在0.6-0.7釐米。

  不老秘訣

  天敵少習性單一 讓它「容顏永駐」

  為什麼經過了1.65億年這麼久,光滑隱翅蟲的「容顏」就好像吃了防腐劑一般幾乎沒什麼變化,僅僅只是在前胸多進化出一道裂縫?

  「這是一種形態演化停滯行為。」為此黃迪穎向揚子晚報記者分析說,這是因為光滑隱翅蟲的生活習性比較特殊,以現生的光滑隱翅蟲為例,它生活在松柏類的樹皮之下,以吃腐殖質為生。而在道虎溝地區也產出了大量的松柏類化石,這也印證了1.65億年道虎溝的侏羅原光滑隱翅蟲也同樣生活在松柏類樹皮之下,吃腐殖質為生。

  正因為這種隱翅蟲的生活習性比較保守,本身也沒有什麼天敵,它所在的生態圈就是一個保守的生態圈,包括它的寄主植物松柏類植物1.65億年來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光滑隱翅蟲在它自己的小世界一直保持著未曾太大改變的狀態,這也成為它在形態學上的長期停滯演化現象可能原因。

相關焦點

  • 南京專家發現恐龍時代隱翅蟲物種 1.65億年容顏不改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在內蒙古寧城道虎溝找到了與恐龍同時代的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的新種化石,這是中國找到的最古老的光滑隱翅蟲化石之一。更為奇特的是,經歷了1.65億年漫長的歲月,這種隱翅蟲幾乎容顏未改,看不出太多進化的痕跡。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近日,南京古生物所專家以及國外合作者,在上億年前的甲蟲化石裡,發現了很多甲蟲家族的「特殊成員」,其中有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會「水上漂」的突眼隱翅蟲等。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一億多年前,大部分現生昆蟲還沒出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甲蟲一直存在著各個角落裡,但它們如何起源、進化,卻被時間「掩蓋」了起來。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魏江春課題組)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網傳奪命隱翅蟲 有毒但無需恐慌(圖)
    原標題:網傳奪命隱翅蟲 有毒但無需恐慌(圖)   「看到這種蟲子你千萬別打(如上圖,夏天到了,一種名為隱翅蟲的小蟲子近日在微信朋友圈裡成了談之色變的「大毒物」。   微信朋友圈有文章稱,隱翅蟲如果從人身上爬過,身上會起很多小水泡,如果打死在身上,皮膚接觸到了毒液,就會「100%致命」。記者搜索發現,近2個星期以來微信公眾平臺上已經出現了4000餘篇與隱翅蟲相關的文章。   那麼,這隻小小的蟲子,是否真的具有致命的毒性?
  •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原標題:「都教授」400歲不老不算啥古蜻蜓1.1億歲,模樣都沒改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 「夫妻沙螽」見證1.65億年前愛情
    上圖:鳴螽。1.65億年前,一對沙螽(讀zhōng)「夫婦」正在頭碰頭說著「悄悄話」。突然周圍的火山噴發了,漫天的火山灰將它們「掩埋」起來。它們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專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昆蟲是自然界種類最豐富的類群,從出現至今已有4億年的歷史,人類自然無法觀察它們漫長的演化歷程,然而化石卻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的「物證」。
  • 微博熱傳隱翅蟲毒液致命?專家闢謠:毒性不致命
    隱翅蟲毒液致命的說法,被網友頻頻轉發。隱翅蟲會毒死人嗎?對此,醫學專家解釋,隱翅蟲體液雖有毒,但說其致死沒有科學依據。溫醫附一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楊毅介紹,近一周來,門診中已經遇到10多名被隱翅蟲體液感染的病人。據悉,隱翅蟲又名「影子蟲」,如大螞蟻般大小,顏色紅黑相間,有翅膀但不可見。
  • 草叢裡面晃一圈,孩子腿上現鞭痕,注意小區裡也有隱翅蟲
    長江日報-長江網6月2日訊(記者黎清 通訊員高琛琛)7歲娃胳膊上莫名出現兩顆對稱的「愛心」,又痛又癢;另一個4歲男孩背部好似被「鞭打」,出現一條紅腫傷痕,他們都是中了隱翅蟲的「暗招」。專家提醒,春末夏初,節肢動物大量出動,隱翅蟲、蜱蟲、跳蚤類要尤其當心。
  • 夏季易被隱翅蟲偷襲 皮膚科專家支招咋「解毒」
    然而,有一種晝伏夜出的小蟲子--隱翅蟲卻悄悄靠近,突然「偷襲」。與隱翅蟲活動同步,隱翅蟲性皮炎病例也在夏季高發。隱翅蟲性皮炎,顧名思義,跟隱翅蟲有關,主要是隱翅蟲蟲體分泌的毒液、蟲體被壓碎時濺出的毒液而引起的皮炎。
  • 女人需要一個平常心,讓你容顏不改,青春永駐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我們要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每個人都會遇見困難與挫折,成年人的生活中沒有容易二字,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你不在這件事情上栽跟頭,有可能會在那件事情上摔跤,這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困難與挫折,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困難和挫折會很簡單
  • 隱翅蟲真的劇毒致命?專家:多是危言聳聽
    近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被一種叫隱翅蟲的昆蟲刷屏了,有的說它「劇毒致命」,有的配上被它的毒液沾到皮膚上後導致腫脹潰爛的照片,可謂觸目驚心。但是,市疾控中心有關隱翅蟲研究的專家認為,網上的照片和傳聞很多未經證實,多是危言聳聽,大可不必談之色變。雖然隱翅蟲對人體健康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如果科學預防、處理得當,不會產生嚴重後果。雞蛋大的膿包是隱翅蟲所為?
  • 拍死隱翅蟲就死定了 專家:毒液不會致人死亡
    相關專家表示,這種令人「談之色變」的昆蟲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也並不能致人死亡。不過,在遇到隱翅蟲時,不能直接拍打或者捏,因為這樣隱翅蟲將會釋放強酸毒液,導致人的皮膚受到感染出現刺激性反應。  網友爆料:南寧發現隱翅蟲作害  不久前,網友「Sweetheart鐘鳴」在網上發帖稱,8月初,在南寧市邕寧區八鯉路南寧市第四十三中學附近,「隱翅蟲」頻繁作案,有不少人遭殃。她被這種蟲子咬傷時,出現了癢痛現象。之後,皮膚患處甚至出現水皰、紅腫潰爛的嚴重後果。她趕緊上網查詢,發現咬傷她的正是隱翅蟲。
  • 專家支招如何防治隱翅蟲「毒手」
    《夏夜隱翅蟲病房「下毒手」》追蹤  本報訊1日,本報巴蜀民生版刊登了《夏夜隱翅蟲病房「下毒手」》一文後,一些熱心市民及醫生專門打來熱線,對「治蟲」的方法獻計獻策。  林女士就打進本報自貢熱線稱,自己曾經被隱翅蟲咬過,傷口又癢又痛,十分難受。後來在一醫生的建議下,她在藥店買了一種1.5元/支的藥膏,塗抹了3-5天,傷口就痊癒了。
  • 網傳隱翅蟲有劇毒可致人死亡 專家回應
    隱翅蟲被隱翅蟲毒液灼傷後的情形  核心提示  「隱翅蟲」能致人死亡的消息曾在網上流傳,但專家闢謠稱但如果隱翅蟲落在皮膚上被拍打,就會放出大量強酸性毒汁刺激皮膚,導致發炎。今後如看到小蟲子停留在臉上,最好輕輕趕開,別拍打。  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訊 近日,有市民在瀏陽沙市鎮衛生院發現成群隱翅蟲,再次引發了關於「隱翅蟲劇毒致命」的傳言。  「根本就不像微博或微信上說的那樣被咬之後就『死定了』,因此公眾沒有必要驚慌。」
  • 雲南發現疑似「蒼龍」 專家:2.5億年前鱗木化石(圖)
    倖存下來的鱗木化石  整個化石鑲嵌在風化石裡,裸露部分十分堅硬,光滑的表皮上附著了一塊塊排列規則的黑色鱗片,讓目擊者嘆為觀止,卻又疑竇叢生……本月12日,昭通市鎮雄縣坪上鎮老場村巖腳村民小組在河邊發現一塊異形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