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沙螽」見證1.65億年前愛情

2020-11-27 手機鳳凰網

左圖:夫妻沙螽。

上圖:鳴螽。

1.65億年前,一對沙螽(讀zhōng)「夫婦」正在頭碰頭說著「悄悄話」。突然周圍的火山噴發了,漫天的火山灰將它們「掩埋」起來。它們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專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昆蟲是自然界種類最豐富的類群,從出現至今已有4億年的歷史,人類自然無法觀察它們漫長的演化歷程,然而化石卻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的「物證」。昨天,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飛向天空的先驅——古昆蟲特展」開展,一大批保存精美的昆蟲化石被集中展示。展覽將至少持續三四個月,票價20元。

通訊員 陳孝政 本報記者 朱姝

災難降臨前沙螽夫妻在說「悄悄話」

一進入展廳,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教授就向記者推薦了一塊奇特的化石:上面清晰地保留了兩隻昆蟲。「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兩隻。」張海春告訴記者,這塊化石被發現在內蒙古寧城地區,屬於著名的道虎溝昆蟲群。地質年齡大約是1.65億歲,該生物群也是世界上中生代昆蟲類別最繁多的動物群。

沙螽究竟是什麼昆蟲呢?據了解,它屬於直翅目長角亞目,一直存活至今。但是因為環境的變化,現在沙螽的數量已經不多了。它們主要生活在樹上或石縫間,身上長有多隻腳和許多刺。這種昆蟲在近兩億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一點進化,其形體特點一直保持到現在,是整個自然界最大的昆蟲。其中有的重達七八十克,比蒼蠅大100倍~150倍,是一般蝗蟲的50倍。「我曾經看到過一篇報導,在南極都有沙螽的存在,它們以藻類為生。」不過,和現在的沙螽不同,它的「祖先」是有翅膀的。經過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化石的表面有火山灰,證明當時有可能出現了火山爆發。但是這對沙螽「夫妻」光顧著說「悄悄話」了,轉瞬就被厚厚的火山灰「蓋」住。

其實,像這樣「夫妻版」古化石,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去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熱帶生物群化石精品展」上,就曾經展出震驚世界的「夫妻孔子鳥」化石。「我也曾經找到過一塊琥珀,裡面有兩隻正在交配的蚊子。」張海春說,這樣的化石「可遇不可求」。

最古老的「情歌」1.65億年前就有

而在沙螽化石的旁邊,擺放著鳴螽化石。現生類群非常稀少,在我國雲南、四川等省以及印度東北部和北美落基山脈等地有分布。和沙螽一樣,鳴螽也是出現在1.65億年前,屬於道虎溝昆蟲群。「它和我們現在常見的蟈蟈很類似,都會叫。」張海春指著化石說。

據介紹,最近我國科學家研究復原了鳴螽的叫聲,這種叫聲也被稱為最古老的「情歌」。專家研究了這個化石發音器官的解剖學結構,並與59種現有鳴螽進行比較。得出結論認為,這種昆蟲一定產生非常悅耳的聲音,這種聲音是純粹的單一頻率。這一發現表明,大約1.65億年前侏羅紀中期的動物可能已經開始利用發聲進行交流。發出嘹亮清晰的聲音「宣告」了它的地位,雌性根據聲音判斷是否做出響應。利用聲音,雄性的叫聲能夠傳播得更遠、更有效。然而,這也令雄性被那些能夠聽到聲音的天敵發現。

3億年前的「蜻蜓」翼展有72釐米長

在展廳的上方,懸掛著一個「超大版」的蜻蜓模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蜻蜓相比,它顯然要大好幾個「數量級」。蜻蜓真的能長那麼大嗎?張海春說,當然可以。這種「超大版」蜻蜓生活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它屬於蜻蜓目,但和現在的蜻蜓還是有結構上的不同。「蜻蜓的翅膀上有翅節,古蜻蜓沒有。」張海春告訴記者。

在3億年前,這種巨型節肢動物大量存在,包括超大的蜉蝣、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巨型古蜻蜓,它們的翼展長達72釐米,如同一隻鷹,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近年來通過對遠古蜻蜓的飛行機制的研究,證明這種巨型蜻蜓也會飛。化石資料表明,它的雙翅上有類似現代蜻蜓的褶皺結構。現代蜻蜓能扭動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緩緩扭動全部翅膀。古蜻蜓的翅膀翅脈密集,眾多起著支撐作用的主脈交錯分布。而巨大的眼睛幫助古蜻蜓成為優秀的「掠食者」,龐大的雙顎鋒利無比,任何較小體型的種類,無論是螞蚱還是自己的同類,都難逃劫難。「巨型古蜻蜓在3億年前曾經昌盛一時,但大約經過5000萬年的二疊紀晚期,就神秘地消亡了。」張海春說。

為什麼這個時候的昆蟲的體型可以如此巨大?張海春解釋說,一是與當時大氣中的氧含量有關。經過科學模擬還原,證明當時大氣中的氧含量最高達到了35%,而現在的氧含量只有21%。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生物界並沒有「競爭對手」。就拿古蜻蜓來說,那個時候空中沒有翼龍,也沒有鳥類。「沒有了威脅,長得也會更大。」

相關焦點

  • 1.65億歲的沙螽夫妻 在化石上「拉家常」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1.65億年前,沙螽夫妻突然遭遇火山爆發的吞噬。如今,這對沙螽「夫妻」被科學家們發現時,依舊保持著「咬耳朵」拉家常的姿勢。「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兩隻。」張海春告訴記者,這塊化石被發現在內蒙古寧城地區,屬於著名的道虎溝昆蟲群。地質年齡大約是1.65億歲,該生物群也是世界上中生代昆蟲類別最繁多的動物群。張春海教授為我們還原了它們最後的生活場景,1.65億年前,太陽暖暖地照著,空氣溫潤潮溼,沙螽夫妻頭碰頭正在拉家常,突然一場大火山爆發,吞噬了它們幼小的身軀。
  • 沙螽的愛情
    孩子們在看遠古蜻蜓模型1.6億年前的一天,太陽暖暖地照著大地,空氣溫潤潮溼,沙螽(zhōng)夫妻頭碰著頭正說著「私房話」,突然火山爆發,火山灰吞噬了它們……而今,這對沙螽被科學家們發現,化石上的它們依然在「咬耳朵
  • 世界上最大的昆蟲——巨沙螽
    巨沙螽只生活在孤立的島嶼上巨沙螽只生活在島嶼上,它們之所以體形更大,主要是因為生活在孤立島嶼上,缺少大型天敵,它們是孤立島上的巨型物種絕佳例證。在紐西蘭,有70多種沙螽,其中巨沙螽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昆蟲。懷孕的雌性巨沙螽體重可達70克以上,相當於三隻老鼠的重量,它們通常很少集體生活。它們的食物主要以植物、其他小昆蟲以及水果為主。
  • 昆蟲界的熊——沙螽
    好吧,開篇廢話略多,那個……為什麼說沙螽是螽斯家族的盟軍呢?因為沙螽和草螽、蟈螽、獵螽、擬葉螽之流不一樣,它們不屬於螽斯,但如果你認為它們與螽斯的關係猶如海獅和獅子的關係,那也是不正確的,沙螽和螽斯都隸屬於同一個亞目,只不過是不同總科的昆蟲,它們的外形以及行為都有頗多的相似之處,所以,它倆的關係,應該差不多是獵狗和鬣狗的關係。
  • 外國奇葩昆蟲鑑賞:奧克蘭樹沙螽
    奧克蘭樹沙螽Auckland tree weta (Hemideina thoracica)屬於醜螽科Anosttomatidae,樹沙螽屬Hemideina。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樹洞或石頭下,夜晚活動和取食。雜食性,取食樹葉、水果以及其他小昆蟲。
  • 外國奇葩昆蟲鑑賞:奧克蘭樹沙螽
    奧克蘭樹沙螽Auckland tree weta (Hemideina thoracica)屬於醜螽科Anosttomatidae,樹沙螽屬Hemideina。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樹洞或石頭下,夜晚活動和取食。雜食性,取食樹葉、水果以及其他小昆蟲。
  • 2億年不進化也不退化的昆蟲,體重超過麻雀,古老神秘的巨型沙螽
    然而紐西蘭的某些島嶼上有一種巨型沙螽(zhong),它們的首次發現刷新了人類的眼球,和往常昆蟲不一樣的是它們不僅體型巨大,而且屬於遠古時期的物種,距今已在地球上存活2億年。體重超過麻雀,2億年沒有進化也沒有退化,在世界上一共約為35種沙螽,它們屬於直翅目,長角亞目,沙螽科的昆蟲,主要分布於亞洲、南非、北美和中美洲、大洋洲。
  • 現生最大的昆蟲——紐西蘭沙螽
    在近2億年的時間裡,它們幾乎沒有變化,體形特徵一直保持到現在,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生活在孤立的島嶼上,缺少大型天敵,因此無須改變什麼。它們的性情十分兇猛,不僅能嚇跑老鼠,而且還會咬人。許多紐西蘭人在少兒時代都有被其咬過的慘痛經歷,但它們一般不會主動向人發起攻擊,只有在受到威脅時才會進行自衛。
  • 紐西蘭的樹沙螽
    樹沙螽,是沙螽科中的一個屬——樹沙螽屬(Hemideina)內所有種類的統稱,已知8種。沙螽家族並沒有發聲器,不像螽斯那樣可以當做鳴蟲來飼養,螽斯其種類數量遠勝沙螽種類的數量,而且品種在食性方面,分植、肉、雜三類食性,但沙螽種類均為雜食性,相比之下沙螽其實是一類比較原始的類群。樹沙螽是紐西蘭特有的昆蟲,它們通常夜間出來活動,性情火暴兇猛。它們主要以果類和其他昆蟲為食,是典型的雜食類昆蟲。
  • 紐西蘭發起巨型沙螽回歸戰—新聞—科學網
    沙螽在紐西蘭土著居民毛利人的語言中意思是「醜物之神」,它們抑或在紐西蘭原本的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例如,拳頭大小的紅褐色馬霍埃努伊巨型沙螽的行為和老鼠非常相似——夜間會在樹葉上覓食,白天會躲避捕食者。其糞便的形狀和大小也與老鼠類似。 但在此之前,馬霍埃努伊巨型沙螽和其他沙螽一直因為入侵性哺乳動物捕獵者而丟失領地。沙螽不會飛,也沒有尖刺,它們的體味使其很容易成為大鼠甚至小鼠的獵物。
  • 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2013-05-23 08:15:25   來源:揚子晚報     【摘要】
  • 巨沙螽引發關注:全球10大巨型昆蟲醜陋驚人
    1.廣翅深海蠍這種深海蠍生活在4.6億至2.55億年前,身長約為8英尺(約2.4米),生性兇猛,在遠古時代為海洋一霸。  2.巨型食鳥蜘蛛  巨型沙螽  巨型沙螽僅生活在紐西蘭國內的幾個島嶼中。隨著田鼠等鼠類動物增多,巨型沙螽數量急速減少。  7.阿特拉斯蛾
  • 地球上最古老,36.7億年前的巖石鼻祖,女媧補天的見證
    36.7億年前的巖石地球在47億年前形成時,是一個熾熱的、巖漿翻滾的星球,經過9億年降溫後巖漿逐漸冷卻,在38億年前形成了最早的巖石,那時地質活動依然劇烈、火山遍布、巖漿四溢,天空中瀰漫著氫氣和氦氣,那時沒有形成成片的大陸,更沒有任何生命存在。
  • 蓋婭互娛上半年營收2.65億 淨利潤1.21億元
    原標題:蓋婭互娛上半年營收2.65億 淨利潤1.21億元   8月26日消息,近期,蓋婭互娛發布了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半年期財報,財報顯示,蓋婭互娛營業收入2.65億元,同比增長10100.57%,淨利潤1.21億元,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4億元,上年同期淨利潤 虧損 117.48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World’s first tooth-necked fungus beetle fossil found in China
  • 海豚獨有聽覺系統意外地在沙螽等昆蟲身上發現
    海豚(資料圖)一種被認為是海豚身上獨有的聽覺系統意外地在沙螽等昆蟲身上發現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12月14日報導,蘇格蘭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科學家近日意外地發現,一種被認為是海豚身上獨有的聽覺系統在沙螽等昆蟲身上也存在。  研究人員發現,紐西蘭的標誌性昆蟲—沙螽依靠獨特的脂質(一種包含油脂的化合物)傾聽它們周圍的世界。
  • 南京專家發現恐龍時代隱翅蟲物種 1.65億年容顏不改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在內蒙古寧城道虎溝找到了與恐龍同時代的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的新種化石,這是中國找到的最古老的光滑隱翅蟲化石之一。更為奇特的是,經歷了1.65億年漫長的歲月,這種隱翅蟲幾乎容顏未改,看不出太多進化的痕跡。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 雙宋範李分手,這些世界級愛情文化旅遊目的地讓你重新相信愛情
    來到這個小鎮的情侶,可以到市政廳領取一份特別的「愛情見證書」,這份愛情的見證由鎮長親自頒發。證書很簡單,但意義非凡。之後,這些情侶或夫妻們在鎮政府門前合影留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夫妻來參加這個活動。男士們手持愛情證書,女士們手捧玫瑰花束,人群中相伴而立,臉上蕩漾著春風一樣的幸福。
  • 見證白鶴的異地愛情你是否也會感動?
    有幸見到這樣的一個真實動物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上,一個普通的教師1993年在家附近發現了一隻受傷了的白鶴。他講白鶴帶回家養傷,並為其取名瑪蓮娜。白鶴雖然活了下來但再也不能夠長距離的飛行了,善良的老人還是將它當女兒一樣照顧著。
  • 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 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  南京專家發現1.65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光滑隱翅蟲」 ■歷經滄桑變化,它卻和後代幾乎沒什麼變化,就像吃了防腐劑  如今的光滑隱翅蟲  細節對比  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這裡氣候溼熱,在一個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