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毫米!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2021-01-16 安青網
225毫米!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2013-05-23 08:15:25   來源:揚子晚報    

【摘要】

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

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然從翼龍的嘴裡「逃脫」,但留下幾片翅膀飄落在湖面。2003年,它的化石偶然被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研究員挖到。這隻「趙氏修復蟌蜓」,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的,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蜻蜓「老祖宗」都是「巨無霸」

現在常見的蜻蜓還沒有它一個翅膀長

2003年,古昆蟲學家張海春來到了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挖取化石。而在此之前,當地就有人挖到過昆蟲化石。「道虎溝地區是古生物學上的一處『名勝』,」張海春告訴記者,當地因地層中發現數量極其巨大的昆蟲化石而聞名。

在張海春的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這塊化石。這塊蜻蜓化石只保存了它的一隻翅膀。這隻翅膀長度達到了107.6毫米,翅膀裡的翅脈都清晰可辨。「我們後來也想找到更完整的化石,但卻一直沒找到。」張海春研究員遺憾地說,能保存完整的蜻蜓化石數目極少。因為蜻蜓「個頭」比一般昆蟲要大,而且死亡後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或被其他動物撕咬,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

就是根據這塊翅膀化石,張海春研究員將這隻蜻蜓的「樣貌」慢慢地還原了出來:它的身體部分達到了130毫米長,前面兩個翅膀的翅尖之間的距離達到了225毫米,每個翅膀寬度為14.3毫米。225毫米長是什麼概念?「現在世界上現存的最大蜻蜓的兩個前翅翅尖的距離是190毫米,而我們常見的蜻蜓只有30—90毫米左右,還沒有這塊化石裡的一個翅膀長。」張海春說,它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世界第四大的蜻蜓。已知世界最大的蜻蜓生活於約2.4億年前的法國,其翅展達280毫米。

別看是昆蟲,它也是「肉食者」

不僅吃昆蟲,連蜥蜴都是它的「盤中餐」

其實在同一地層中,張海春一共挖到了10多種蜻蜓化石。但是通過仔細對比,專家發現,這塊蜻蜓翅膀化石「與眾不同」。首先是它的「個頭」特別大。「在另幾塊化石中,最大的也要比這塊小20%左右。」張海春解釋說,而且它們的翅脈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認為,它是一塊特殊的、以前從沒發現過的新的蜻蜓。」而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研究蜻蜓的昆蟲學家趙修復教授,張海春將這種蜻蜓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

據介紹,蜻蜓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名叫「蜻蜓」,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蜻蜓。第二類名為「豆娘」,是一種顏色鮮豔的食肉昆蟲,身體細長,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生活於水體附近。第三類名為「蟌蜓」或者「昔蜓」。它們在中生代(距今2.5億—6500萬年)較為常見,但現在全世界範圍內仍存活的只發現過三種,2011年曾經在黑龍江五常市一帶發現過,名字叫做「中華昔蜓」。「『趙氏修復蟌蜓』個頭大,它的食物也比較豐富。」張海春說,作為一種捕食性的動物,它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種昆蟲,以及當時一些小的脊椎動物,比如說蜥蜴。這一研究成果被發布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通報》雜誌上。

蜻蜓為何越變越小?

受到翼龍捕食壓力之下個子變小

為什麼在1.65億年的侏羅紀時期,會出現我國已知「個頭」最大的「趙氏修復蟌蜓」呢?曾經有專家推斷,空氣中的含氧量是造成昆蟲個頭龐大的原因。古生代晚期(距今3億年前後),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在21%左右。「因為古生代晚期大量高大的植物開始出現,形成分布廣泛的森林,所以造成氧含量增多。」張海春說。

「但我們研究發現,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個頭比它的近親——原蜻蜓類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變得最大。」張海春介紹說,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可惜「好景不長」,它逐漸受到了翼龍的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反而是個頭小的因為靈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羅紀後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們來自空中的壓力更加大了,為了生存,所以體型越來越小。「我們認為,蜻蜓個體大小受生存壓力的影響比空氣中含氧量的影響要更加明顯。」

責任編輯:袁陳誠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科學家們確認,這是蜻蜓目彎脈蟌蜓科的一個新屬種,並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以紀念我國已故著名昆蟲學家、蜻蜓專家趙修復教授。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通報》上。 按照標本推斷,這種蜻蜓可稱得上蜻蜓界的「龐然大物」——它的前翅長107.6毫米、寬14.3毫米,推測其翅展可達225毫米,是我國已知蜻蜓目中體積最大的種類,也是世界上個頭第四大的蜻蜓。
  • 科學家發現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科學家們確認,這是蜻蜓目彎脈蟌蜓科的一個新屬種,並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以紀念我國已故著名昆蟲學家、蜻蜓專家趙修復教授。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通報》上。 按照標本推斷,這種蜻蜓可稱得上蜻蜓界的「龐然大物」——它的前翅長107.6毫米、寬14.3毫米,推測其翅展可達225毫米,是我國已知蜻蜓目中體積最大的種類,也是世界上個頭第四大的蜻蜓。
  • 翅展最大達710毫米 蜻蜓老祖宗為什麼如此彪悍?
    目前發現的個頭最大的蜻蜓,翅展最大達710毫米,生活在距今2.8億年前的早二疊世,是世界已知最大的昆蟲。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輕盈的飛行高手在億萬年前擁有如此龐大的身軀呢?據中科院南原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團隊成員之一、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鄭大燃介紹,由張海春主導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了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單翅長101至102毫米,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A4紙短邊的長度),是我國中生代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 「夫妻沙螽」見證1.65億年前愛情
    1.65億年前,一對沙螽(讀zhōng)「夫婦」正在頭碰頭說著「悄悄話」。突然周圍的火山噴發了,漫天的火山灰將它們「掩埋」起來。它們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專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昆蟲是自然界種類最豐富的類群,從出現至今已有4億年的歷史,人類自然無法觀察它們漫長的演化歷程,然而化石卻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的「物證」。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蜻蜓老祖宗為什麼如此彪悍
    人們印象中的蜻蜓,小巧輕盈,或翩翩於花間,或輕略於水面。殊不知,在億萬年前,小巧可愛的蜻蜓也曾是空中「巨無霸」。目前發現的個頭最大的蜻蜓,翅展最大達710毫米,生活在距今2.8億年前的早二疊世,是世界已知最大的昆蟲。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輕盈的飛行高手在億萬年前擁有如此龐大的身軀呢?
  • 我國學者發現大型蜻蜓類化石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光明日報南京6月15日電(鄭晉鳴、徐曉陽)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 3億年前巨脈蜻蜓,領先翼龍的空中霸主,翅膀展開長達76釐米
    有那麼一種巨型飛蟲,在史前世界異軍突起,甚至比翼龍更早地成為天空的霸主。史上最大昆蟲巨脈蜻蜓。巨脈蜻蜓生活於距今3億年前,沒錯比體型巨大的恐龍更早地存在於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蟲,讓人不寒而慄的巨獸,飛行時速超過20公裡,雙額可將小型爬蟲咬成碎片。
  •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這塊化石的發現讓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遠古蜻蜓,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在2億年前這個時間段發現的最大蜻蜓。」張海春告訴記者,此次新發現的這類原始蜻蜓屬於蜻蜓總目下的原蜻蜓目,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相當於成年人手掌長度。它的單翅長101至102毫米,僅略小於此前在內蒙古發現的單翅長107.6毫米的趙氏修復蟌蜓,從形態看,它的翅膀擁有獨特而古老的脈絡,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 「侏儒」蜻蜓 體長不足15毫米
    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整理標本時發現,該館今年8月份從四川樂山金口河區採集的一批蜻蜓標本中,有世界上最小的蜻蜓種類——侏紅小蜻,這是四川地區首次記錄該物種。這批蜻蜓標本中還發現了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蜻蜓個體,其體長不足15毫米。
  •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圖文無關)  日前,甘肅竟然出現了1.1億年前的蜻蜓化石,這些化石的時間,或與恐龍是同一個時期的。
  • 2.5億年前的巨蟲時代,蜻蜓體長能達到一米,可以載著人類飛行
    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誕生不久後的地球經歷了一系列的奇遇之後,非常幸運地成為了一顆生命星球。因此地球的生命可能在40億年前就出現了,誕生後的生命經過不斷的進化和演化,生命形態越來越複雜,才有了後來豐富的生命世界。
  •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2014-06-06 10:06:28這支新疆哈密科考隊與地方合作,在當地發現一處新的白堊紀翼龍動物群。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唯一一處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化石遺址。(記者 徐瑞哲)  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
  • 侏紅小蜻:蜻蜓界的迷你限量版 體長不足15毫米
    這次不僅是四川首次記錄該物種,更重要的是,這批標本中還發現了世界上有記錄以來最小的蜻蜓,其體長還不足15毫米。」趙力說,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都分布著侏紅小蜻。那麼侏紅小蜻到底有多迷你?作為自然環境中的「侏儒」,它們是如何生存繁衍的?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歷史生物,繁殖力最強的昆蟲,石炭紀,最大的蜻蜓
    我國著名昆蟲學家朱弘復教授在他所著的一本書中寫道:作者計算過棉蚜的繁殖能力,在北京一個孤雌胎生的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設它的後代都存在的話,就有672, 623,338, 074, 292, 603, 508個之多,是上述蒼蠅後代數的3.5倍,數目實在驚人!朱弘復還說,一個棉蚜的身體有一平方毫米,那麼上述的棉蚜數需佔中國面積的60倍或全地球面積的1.3倍。
  • 世界已知最大翼龍化石標本將永久矗立哈密博物館
    的翼龍化石標本在哈密被發現☝☝☝  修理翼龍化石現場視頻(視頻拍攝:王昊鵬)2016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哈密科考隊的隊員們在哈密野外考察時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翼龍化石標本。▲ 長約6米,寬約4米,厚0.8-1米不等,總重量達到了16噸的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翼龍化石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