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通報》封面。
趙氏修復蟌蜓前翅光學照片。
(圖片均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等在內蒙古發現了一件保存幾近完整的昆蟲前翅標本。科學家們確認,這是蜻蜓目彎脈蟌蜓科的一個新屬種,並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以紀念我國已故著名昆蟲學家、蜻蜓專家趙修復教授。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科學通報》上。
按照標本推斷,這種蜻蜓可稱得上蜻蜓界的「龐然大物」——它的前翅長107.6毫米、寬14.3毫米,推測其翅展可達225毫米,是我國已知蜻蜓目中體積最大的種類,也是世界上個頭第四大的蜻蜓。
科學家介紹,蜻蜓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蜻蜓總目由三個目組成:古蜻蜓目、原蜻蜓目和蜻蜓目。古蜻蜓目僅生存於晚石炭世早期(約3.2億年前),原蜻蜓目生存於晚石炭世至二疊紀(約2.5億—3.1億年前),而蜻蜓目從二疊紀起一直生存到現在,有將近3億年的歷史。我們經常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巨蜻蜓」,就屬於原蜻蜓目巨脈蜓科,其中產於美國早二疊世的二疊擬巨脈蜓的翅展可達710毫米,是世界已知最大的昆蟲。
我們現在看到的蜻蜓都是蜻蜓目的成員。蜻蜓目分為三大類:差翅亞目(俗稱蜻蜓)、均翅亞目(俗稱豆娘)和間翅亞目(俗稱蟌蜓或昔蜓),包括約5900個現生種,它們的體長一般為30—90毫米,體型最大的現生類群為生活於中、南美洲的一種豆娘,其翅展可達190毫米。
科學家們發現,蜻蜓總目的體型大小在地質歷史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約2.7億—3.2億年前),它們中的一些種類體型巨大,翅展最大達710毫米,但之後它們的體型明顯變小,其翅展不超過300毫米。即使是蜻蜓目,有些種類的體型也明顯要更大——已知世界最大的蜻蜓生活於約2.4億年前的法國,其翅展達280毫米。
對於這種變化,一種觀點認為與地質歷史上大氣含氧量的變化相關——古生代晚期大氣含氧量的劇增,促使巨型昆蟲的出現;之後氧含量的銳減,又導致昆蟲的體型明顯變小。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晚古生代能夠飛翔的脊椎動物尚未出現,昆蟲缺少空中天敵,因此能夠自由生長而成為「空中巨無霸」。但隨著翼龍(2.1億年前)、鳥類(1.5億年前)和蝙蝠(0.53億年前)的陸續出現,飛行並不靈活的巨型昆蟲因受到飛行靈活、更加強壯的天敵的壓制而滅絕。(記者齊芳)
延伸閱讀
翅展:昆蟲前翅向左右伸開平展,前翅的後緣成一直線,這時左右兩翅頂角之間的距離為翅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