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2021-01-16 科學網

原蜻蜓目化石

原蜻蜓目化石層位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主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對陸相三疊系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考察和化石採集工作,在盆地南緣和西北緣發現了一些新的昆蟲化石產地和大量昆蟲化石,對這些昆蟲群的系統研究將有助於恢復三疊紀昆蟲的復甦和輻射過程以及追溯部分現生昆蟲類群的起源。

最近,該團隊成員、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鄭大燃等於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深底溝剖面上三疊統白鹼灘組發現了一枚保存較好的大型原蜻蜓目化石,因其具有獨特的翅脈系統建立了一個新科:中國三疊蜓科(Sinotriadophlebiidae fam. nov.),歸屬於Triadophlebiida支系。我國中生代陸相地層雖已發現大量蜻蜓類化石,但多產自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屬於蜻蜓目;僅在陝西銅川中-上三疊統銅川組由該團隊發現了一枚破碎的原蜻蜓目化石。該新科化石是我國第二枚中生代原蜻蜓目和三疊紀蜻蜓總目化石,同時也是我國中生代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單翅長101–102 mm),略小於內蒙中-晚侏羅世的趙氏修復蟌蜓(前翅長107.6 mm)。

深底溝剖面白鹼灘組發現了大量的昆蟲、哈薩克蟲、魚、植物和孢粉化石。白鹼灘組孢粉植物群主要繼承了上三疊統克拉瑪依組上段的孢粉植物群特徵,與上三疊統郝家溝組孢粉植物群接近。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白鹼灘組與盆地南緣和東緣的黃山街組(Carnian期)至郝家溝組(Norian–Rhaetian期)可以對比,因而白鹼灘組時代為Carnian–Rhaetian期。Triadophlebiida支系中除中國三疊蜓科以外的其他類群僅記錄於吉爾吉斯斯坦的Madygen組(Ladinian–Carnian期)。本研究表明深底溝的新昆蟲群時代可能為Carnian期,與Madygen昆蟲群存在密切的聯繫。

本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香港大學基金資助。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英國Nature出版集團Scientific Reports上。(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圖為林氏中國三疊蜓化石(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我國學者發現大型蜻蜓類化石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光明日報南京6月15日電(鄭晉鳴、徐曉陽)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我國學者發現大型蜻蜓類化石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2017-06-16 光明日報 鄭晉鳴 徐曉陽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準噶爾盆地首次發現晚三疊世化石木材
    全球中生代化石木材大多集中於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的木化石則比較少見。我國西北地區亦是如此,迄今為止,該地區經正式報導的木化石几乎全是二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三疊紀木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無論是在古植物學還是在古氣候學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蜻蜓老祖宗為什麼如此彪悍
    張海春團隊在準噶爾盆地發現的原蜻蜓目化石 (受訪者供圖) 夏天就快要過去,我們除了要告別炎炎的烈日、碎花小裙子、涼森森的竹蓆之外,恐怕連偶爾划過天空的蜻蜓也要看不到了。 遠古空中「霸主」到底有多大 蜻蜓是一種古老的昆蟲,最早可追溯到3.2億年前。 分類學上,蜻蜓總目分為已經滅絕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以及現代的蜻蜓目三類。從時間上看,三者是順序演化的關係:古蜻蜓目僅生存於晚石炭世早期;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並於三疊紀末滅絕;蜻蜓目出現於二疊紀,侏羅紀發生輻射,後代一直延續到今天。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翅展最大達710毫米 蜻蜓老祖宗為什麼如此彪悍?
    張海春團隊在準噶爾盆地發現的原蜻蜓目化石(受訪者供圖)  遠古空中「霸主」到底有多大  分類學上,蜻蜓總目分為已經滅絕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以及現代的蜻蜓目三類。從時間上看,三者是順序演化的關係:古蜻蜓目僅生存於晚石炭世早期;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並於三疊紀末滅絕;蜻蜓目出現於二疊紀,侏羅紀發生輻射,後代一直延續到今天。  遠古蜻蜓比我們想像中要大得多。其出現於距今3億年前後,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
  • 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發現真葉植物化石
    中國園林網7月19日消息:在3.6億年前,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地區曾經生長著一種個頭超級矮小的植被,最粗的枝葉不足兩毫米,模樣和今天的植被差別極大,有點像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植物「怪物」。
  • 【科研速報】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
    近期,《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關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進展
  • 準噶爾盆地南緣油氣發現簡要歷程
    盆地南緣同時也是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東起烏魯木齊,西至艾比湖,分為四棵樹凹陷、霍瑪吐背斜帶和齊古斷褶帶3個構造單元。這裡三疊紀以來長期處於沉降狀態,很少發生沉積間斷,沉積巖最大厚度超過12000米。受上新世以來天山強烈抬升和向北擠壓作用的影響,準噶爾盆地南緣以礫石層為主的第四系沉積物最厚可達2000米,背斜構造的長軸多呈近東西向,斷層多為南傾逆斷層。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篇重要級的研究成果,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揭開了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從2007年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帶領中生代植物與環境科研團隊,在四川盆地三疊系-侏羅系地層開展了多學科的深入研究,陸續取得了系列新進展。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正在揭開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啥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正在揭開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準噶爾盆地發現千億立方米大氣藏
    16日,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在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呼圖壁縣境內的風險探井呼探1井獲得重大突破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探尋了遠古植被和氣候演化的奧妙。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探尋了遠古植被和氣候演化的奧妙。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探尋了遠古植被和氣候演化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