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發現真葉植物化石

2021-01-08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7月19日消息:在3.6億年前,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地區曾經生長著一種個頭超級矮小的植被,最粗的枝葉不足兩毫米,模樣和今天的植被差別極大,有點像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植物「怪物」。

近日,記者致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了解到,這種個頭微小的真葉植物化石,是徐洪河等科研人員最近在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地區泥盆紀地層剖面發現的,「該植物莖幹纖細,最粗的莖幹寬度還不足兩毫米,繁殖部分短枝全部位於繁殖枝的一側,繁殖小枝末端還生有1至4對長紡錘形的孢子囊」,他說,這種個頭微小的真葉植物被定名為光滑竇氏蕨,它的屬名來自於20世紀70至80年代在新疆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竇亞偉先生。

徐洪河說,竇氏蕨雖然植株微小,但其具有獨特的三維分枝系統,這種三維分枝體系在前裸子植物中較為多見,它體現了泥盆紀植物不同性狀特徵的鑲嵌式演化,可能也代表了原始的真葉植物與前裸子植物之間的某種過渡類型。

根據徐洪河等人研究,新疆北部,尤其是在準噶爾盆地西緣一代,在泥盆紀時期位於赤道附近,由一系列相對獨立的、較大的火山島弧構成,島嶼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獨特的植物。當時的新疆氣候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和保存,所以在新疆能發現大量的植物類化石。

推薦閱讀:

新疆中泥盆世發現獨特的微小真葉植物

(來源:新疆晨報)

相關焦點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主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對陸相三疊系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考察和化石採集工作,在盆地南緣和西北緣發現了一些新的昆蟲化石產地和大量昆蟲化石,對這些昆蟲群的系統研究將有助於恢復三疊紀昆蟲的復甦和輻射過程以及追溯部分現生昆蟲類群的起源。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準噶爾盆地首次發現晚三疊世化石木材
    通過近年來的工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研究」課題組博士萬明禮、副研究員唐鵬、研究員王軍等首次報導了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的晚三疊世諾利期的一種裸子植物化石木材,命名為準噶爾異木(Xenoxylon junggarensis
  • 準噶爾盆地南緣油氣發現簡要歷程
    準噶爾盆地南緣的油氣鑽探可追溯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當時新疆省政府從俄羅斯購入挖油機(頓鑽鑽機)一臺,在獨山子泥火山東麓開掘油井。井深至七、八丈時,油氣「直湧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數尺。」這口井被命名為新疆第一口油井,2013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4)。
  • 【科研速報】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
    近期,《科學通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關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進展
  • 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緣生態治理出現轉機
    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緣生態治理出現轉機 More desert reclaimed at Junggar Basin more>>   中新社新疆奇臺9月17日電(記者 陶拴科)新疆奇臺縣經過10年時間的努力,在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建起了一條橫貫東西長
  • 準噶爾盆地200多種短命植物明顯降低沙塵暴危害
    新華網烏魯木齊5月26日電 (杜宗陽)專家們發現,生長在準噶爾盆地的200多種「短命」植物能明顯降低當地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  多年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引起了生態專家的注意:同樣是荒漠地帶,可新疆準噶爾盆地無論沙塵暴發生的頻率還是強度,都要比我國其它沙塵暴源區小得多。經過專家們的研究發現,準噶爾盆地沙塵暴危害降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短命植物生活在那裡。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專家:準噶爾盆地1.6億年前曾是重要動物棲息地
    新華網烏魯木齊4月30日電(馬揚、陳敏)來自中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通過對近期在準噶爾盆地發現的大量古生物化石研究後認為,準噶爾盆地1.6億年前曾有過水草豐美、氣候溼潤的時期,這裡曾是動物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 新疆準噶爾盆地最深井
    新疆準噶爾盆地最深井呼探1井誕生中國石油西部鑽探公司,安全平穩鑽至7601米完鑽,成為迄今為止新疆準噶爾盆地最深井。 周建玲 攝金秋九月,秋高氣爽。在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由中國石油西部鑽探公司準東鑽井公司承鑽的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重點風險探井呼探1井,安全平穩鑽至7601米完鑽,打破12年前承鑽的莫深1井7500米井深紀錄,成為迄今為止新疆準噶爾盆地最深井。呼探1井,位於新疆呼圖壁縣境內,設計井深7280米,是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重點風險探井,後因勘探需要,加深至7750米。
  • 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哪個盆地最大?
    約有56 萬平方公裡 ,東、西長約1400 公裡 ,南、北最寬約550 公裡 ,這個是什麼範疇呢?能夠佔地面積 約46 萬平方公裡 的黑龍江省和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的江蘇省填進來 。塔裡木盆地更是有兩項在我國之最。 塔裡木盆地具有我國最長的內陸河 ——全長2300多公裡的塔裡木河 ,所說的內流河 ,通常是指這條河流最終並沒有流入海洋 。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1/4)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4) "← →"翻頁 6月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 準噶爾盆地發現千億立方米大氣藏
    16日,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在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呼圖壁縣境內的風險探井呼探1井獲得重大突破
  • 新疆的矽化木與化石
    我們能發現一顆樹形成的矽化木,可是沒有見過只由一棵樹形成的煤炭,煤炭是古代植物大量死亡、沉降堆積後形成的化石能源,矽化木則是古代樹木死亡後在地層裡演變形成的珍貴觀賞石。新疆曾經有鬱鬱蔥蔥,集中連片的原始叢林,在造山運動過程中泥石流,巖崩,海進、海退,洪水的衝刷將樹木埋藏。大部分炭化後形成了煤(新疆煤田儲量首屈一指),很少部分植物樹幹、樹根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sio2(二氧化矽)替代作用使樹木變成了矽化木化石。
  • 死亡之海與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穿過的新疆兩大盆地的沙漠你愛哪個
    當我們打開新疆的地圖,我們會發現,絲綢之路在進入了新疆之後,它的三路走向,與新疆有名的地形分不開:兩盆——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塔裡木盆地有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絲綢之路的南道和中道一條繞行於塔克拉瑪幹的南緣,一條繞行於塔克拉瑪幹的北緣,兩道絲綢之路將塔克拉瑪幹包在中間。準噶爾盆地的腹地則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正在揭開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篇重要級的研究成果,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揭開了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正在揭開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微米級花粉化石告訴你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啥
    近日,國際地學學術刊物《三古》刊發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麗琴博士、王永棟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在四川盆地東北緣的宣漢七裡峽剖面發現了豐富的孢子花粉化石。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從中獲得的相關信息與全球多個剖面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研究正在揭開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
  • 新疆:準噶爾盆地康探1井獲高產油流
    新華社11月12日消息,日前,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的風險探井——康探1井三層油層喜獲高產油氣流,其中產能最高一油層日產油158立方米,日產氣1.12萬立方米。據負責該探井的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介紹,康探1井經試油後,分別在烏爾禾組二段日產油133.4立方米,日產氣6000立方米;烏爾禾組一段日產油158立方米,日產氣1.12萬立方米;二疊系蘆草溝日產油24.1立方米,日產氣1.44萬立方米,標誌著準噶爾盆地東部地區油氣勘探取得歷史性突破。準噶爾盆地東部油氣勘探始於20世紀80年代,經過十年探索發現了準東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