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4月30日電(馬揚、陳敏)來自中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通過對近期在準噶爾盆地發現的大量古生物化石研究後認為,準噶爾盆地1.6億年前曾有過水草豐美、氣候溼潤的時期,這裡曾是動物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30日於烏魯木齊結束的「中德合作新疆古生物、地質演化及環境變遷學術研討會」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著名古生物學家馬丁博士等公布了中德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2000年至2002年,中德科學家在中國準噶爾盆地西南發現了大量淡水鯊、龜、鱷、恐龍和柱齒獸等兩棲類、爬行類及早期哺乳動物等化石。通過近三年的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動物生活在距今約1.6億到1.7億年前的中-晚侏羅世時期。與世界其它地區同期的古脊椎動物不同,這些新發現的古脊椎動物屬於新類群。比如龜類的殼體是非常特殊的三角形,鯊魚是生活在河湖中的淡水鯊,而鱷、肉食恐龍和翼龍等也完全是不同於世界其它地方的新屬種。
馬丁說:「準噶爾盆地當時曾是個很大的淡水湖。這裡氣候溼潤,有大量的森林和湖泊。水裡生活著許多淡水鯊、魚類和兩棲類動物。陸地上則生活著大量的食肉恐龍、食草恐龍以及早期哺乳動物等。」他說:「或許,這裡當時曾與世隔絕,與亞洲的聯繫可能被高大的山脈隔斷,與歐洲的聯繫則可能被海洋隔開。」
在大量脊椎化石中,柱齒獸化石獨具特色,它們與當時歐洲的柱齒獸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親緣關係,但又有所區別。專家們推斷,當時的準噶爾盆地也許在某個時期通過陸地與歐洲有某種聯繫或者交流。或許當時歐亞大陸之間有些島嶼相距較近,一些動物則通過這些島嶼與歐美的動物有了往來。
除了動物化石以外,這裡還發現了大量伴生的矽化木,這些樹木組成了今天壯觀的「化石森林」。這些植物為恐龍等脊椎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著名古生物專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說:「這些豐富的動、植物化石為研究準噶爾盆地的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也為尋找石油、煤等沉積礦產以及地層對比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據了解,中德合作新疆地質古生物科研隊成立於1998年,他們的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德科學中心、德國科學基金會以及德國馬普學會的大力支持。科研隊的成員包括來自吉林大學、中科院有關研究所、德國圖賓根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兩國科學家近7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次中德學術研討會於4月25日在烏魯木齊召開,30日結束。會議結束後,代表們還將赴陝北進行為期4天的野外地質考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