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西南,著名的烏爾禾魔鬼城西北50公裡處,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奇特地貌。紅色碎裂砂頁巖構成的一排排壟嶺,像一條條蜿蜒起伏的巨龍騰躍在空曠的荒漠中,包圍在巨龍四周的是一座座色彩豔麗的連綿彩丘。當地人給它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龍脊谷。
從地理區劃來說,龍脊谷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在準噶爾盆地裡,分布著許多以烏爾禾魔鬼城、奇臺魔鬼城、吉木薩爾五彩灣等為代表的廣義上的雅丹地貌群。專家認為,龍脊谷不屬於雅丹地貌,它的出現,讓人們對西北乾旱區地貌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和體驗。
今年10月初,我從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市,驅車前往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丘陵地帶。可能是新疆過於廣袤,即便是「十一」長假的旅遊黃金季,在通往準噶爾盆地的公路上,車輛也少得可憐。除了孤獨勁烈的陽光,最熟悉的就是乾燥冰涼的風吹打車窗發出的尖厲的呼嘯聲。一路頗為無聊,我留心觀察了一下,從塔城地區託里縣城沿318省道,到此行目的地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龍脊谷,200多公裡的路上,遇到的汽車竟然不足百輛。
從衛星圖片上看,樹枝狀的河流橫切了龍脊谷的壟脊,表明這裡並非像人們想像的如此乾旱,而是有明顯的流水侵蝕作用
對於龍脊谷的外表究竟是以風力還是流水為主因塑造的,專家們竟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不過,從衛星圖片來看,有樹枝狀的河流橫切了龍脊谷的壟脊,看起來至少流水的侵蝕在塑造龍脊谷地貌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專家對新疆的各類地貌成因做過研究後,認為流水地貌主要沿河網水系分布,大多分布在山地的中山帶、低山丘陵區以及盆地或盆地的邊緣區。龍脊谷所在的區域,就屬於低山丘陵區及盆地邊緣區。供圖/彭華
很多人知道位於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是廣義上雅丹地貌的「高產」地區。這裡有烏爾禾魔鬼城、奇臺魔鬼城、吉木薩爾五彩灣等為代表的廣義雅丹地貌群(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地貌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雅丹地貌)。新疆的雅丹地貌俗稱「魔鬼城」,一直被外界津津樂道。但是,就在這個「盛產」魔鬼城的地方,竟然出現了一種與魔鬼城風格迥異、外表奇特的地貌——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條在大地上翻滾的「彩龍」。
這些「彩龍」就在準噶爾盆地西北部邊緣往山地過渡的地帶,位於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境內,它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龍脊谷。龍脊谷距離著名的烏爾禾魔鬼城只有50公裡,面積約30平方公裡。雖然挨著烏爾禾魔鬼城,但龍脊谷的知名度近乎為零,甚至連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它。
「龍脊谷位於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縣城西南60公裡處,距318省道15公裡。」這是網絡上關於龍脊谷地點最詳細的介紹。除此之外,幾乎很少能查到龍脊谷的信息。無論是最新出版的新疆交通地圖還是旅遊地圖,都沒有標註這個地方。
最後,我找到和布克賽爾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的電話,按照他在電話裡的引導,從318省道一個岔路口,向著荒漠深處一條新修的柏油路南行。公路兩邊的戈壁灘上植被漸漸稀少,海拔表上的數值從800多米下降至600米,表明我們正由丘陵向準噶爾盆地中心駛去。行進了大約14公裡,公路兩側突然出現了一種斷崖式的奇特地貌,原本平坦的戈壁荒漠景觀徒然變得起伏不定。我知道,龍脊谷到了。
從遠處看龍脊谷,紅色巖石構成的一排排壟嶺,就像一條條蜿蜒起伏的巨龍,騰躍在空曠的荒漠中。最為奇特的是,在一排排壟嶺上,還有排列成行的一塊塊直立的巖石,它們恰好構成了巨龍的「脊背」,令人嘆為觀止。眼前的景象看起來,仿佛是在一次大的地殼運動過後,地下巖層被擠壓傾覆翻至地面,再經過億萬年侵蝕,變成了如今高低起伏不平的地貌。又像一場巨大的龍捲風掃過,將巖石兩側鬆軟的砂土和植被統統捲走,留下一排排高低起伏不平的山脊。這種現場帶來的視覺衝擊,與我之前在衛星圖上看到的平行排列如摺扇般的龍脊谷影像,感覺完全不同。
我幾乎跑遍了新疆有雅丹地貌的地方。在我的印象裡,雅丹地貌有其標誌性符號:高大挺立的土丘,儘管造型各異但色彩單一,河床乾涸,寸草不生……但是,眼前的龍脊谷,不但色彩豐富,並且以龍脊的形態呈現,幾乎完全顛覆了我對雅丹地貌的固有印象。
我也見過中國西北乾旱區分布廣泛的砂巖地貌,這種地貌是西北乾旱地區最具特色的一種巖石地貌。特別是在塔裡木盆地北緣和南天山之間,分布著連綿600多公裡的赤沙山地貌(一種特殊的砂巖地貌)。但龍脊谷與之相比,似乎也不盡相同。
可以說,龍脊谷的出現為我帶來了對西北乾旱地區地貌的新認識和體驗。
走近龍脊谷,我看不到像羅布泊龍城雅丹或烏爾禾魔鬼城那樣拔地而起、大如艦船的土丘。眼前的龍脊谷,與色彩單一的典型雅丹地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如果說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是宏大壯觀、氣勢如虹,那麼龍脊谷給我的第一印象則是壯闊激烈,奔騰似海。
那些起伏的巖石壟脊,緊密地以「壟」和「槽」的形式錯落相間,並排著向西南方向奔去。站在龍脊谷,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脊」,是由一個個層理近似於垂直地面的砂巖層組成。在晨光照耀下,原本紅色的砂巖,像是塗了一層金色的鱗甲,呈現出一種氣勢磅礴的色彩。另外,在隆起的壟脊和凹陷的溝槽之間,各層巖塊的顏色並不相同,它們在縱列延伸向前排列,構成了一條條色彩豐富的「長龍」。
地質學家、四川省地礦局高級工程師範曉告訴我:「龍脊谷的地層形成於侏羅紀,像龍脊谷這類地貌在天山北麓和南麓的侏羅系至新近系地層有廣泛發育,但龍脊谷的外形更勝一籌,它的脊谷起伏連續性好,故觀賞性很強。」
在龍脊谷,我看到了多處矽化木。矽化木在龍脊谷出現,說明這裡曾擁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另外,龍脊谷附近有沙吉海煤礦、和什託洛蓋煤礦、農十師137團煤礦等多處大型煤礦,這也證明遠古時期龍脊谷曾被茂密的植被覆蓋。
我沿著河床向龍脊谷的東南部邊緣走去,隨著海拔降低,由于堅硬的巖石成分開始減少,那些原本以壟和槽形式連接的地貌出現了中斷,不再連綿起伏,在低洼平坦的荒漠邊緣聚成了碩大的彩色土丘群落,守望著西北方向的龍脊谷。這些由泥沙(而非巖石)堆積而成的土丘,有的像動物,有的像城堡,與風化的巖石塊、碎石屑混合在一起。這些土丘與龍脊谷中央核心區的巖石地貌,看起來有著明顯區別。
在對比龍脊谷不同角度的照片和衛星圖片之後,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彭華認為,龍脊谷既不是典型的風蝕地貌,也不是雅丹地貌。龍脊谷的壟溝大多由堅硬巖石構成,並非由雅丹地貌常見的弱膠結河湖積泥沙構成。
既然不是雅丹地貌,那龍脊谷究竟算是哪一種地貌呢?閻順告訴我,地貌按照成因可以分為九大類,其中包含有乾燥地貌和構造巖石地貌兩大類,雅丹地貌就屬於乾燥地貌,而龍脊谷屬於構造巖石地貌。構造巖石地貌是地球地貌的一種主要類型,包括背斜、向斜等不同類型,這類地貌前期主要是內營力作用,後期主要是由外營力作用(風力、水流等)帶來的改變。
其實,將客觀事物進行歸納和分類,是科學家們擅長的事情,但從不同角度出發,就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分類方法,因此龍脊谷也就被貼上了不同地貌類型的「標籤」。但無論如何,對老百姓來說,他們感興趣的是這種地貌在形態上是否有特色,有吸引力。龍脊谷正是以其奇特、另類的形態,吸引了包括專家在內的很多人的目光。
本文選編於《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12月
撰文/李志剛 攝影/牙克地爾・買買提江 等
責任編輯/雷東軍 圖片編輯/馬宏傑
別錯過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