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克拉美麗10月21日電 題:探訪準噶爾盆地克拉美麗氣田
記者 程勇
出烏魯木齊市向北,中國新聞社「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赴準噶爾盆地克拉美麗氣田採訪組進入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
一路走來,沙漠公路兩邊起伏的沙丘動感而乏味,唯有兩邊排開,陪著公路伸向天邊的一叢叢枯黃的植被,顯現著些許生機。採訪組在沙漠中左衝右突,費盡周折才找到了這個鮮為人知的氣田作業區。
據負責該氣田的新疆油田公司採氣一廠黨委書記張輝介紹,克拉美麗氣田發現層系屬石炭系火山巖,氣藏地質條件複雜。火山巖勘探開發屬世界性難題,是勘探界公認的「硬骨頭」。過去,火山巖巖性與分布的識別是制約火山巖勘探的一個「瓶頸」難題,新疆油田科技人員用數年時間攻堅克難,形成了一套火山巖勘探配套技術。
中國石油股份公司高層曾評價克拉美麗氣田說,是火山巖勘探配套技術的攻關與成功應用,催生了克拉美麗氣田的大發現,火山巖地層分布約佔準噶爾盆地面積的2/3,在整個北疆地區分布廣泛。克拉美麗氣田的發現,預示著準噶爾盆地還可能發現更多的大型氣田。
記者在作業區看到的一切與想像中差別很大,整潔的宿舍、四合院概念的迴廊建築讓這裡與外面的沙漠成了兩個世界。作業區內不時進出的女工徹底顛覆了記者「油氣田職工應該全是男性」的想法。據悉,這裡的女工佔了全部職工的35%,其中不乏80後的年輕人。
「80後」女孩張蕾說,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她剛到克拉美麗氣田的時候,聽說這裡有狼,晚上想出去散個步都不敢,但作業區的大姐大哥們把她當親妹妹一樣,帶著她一起搞活動,讓她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溫馨,她在這裡的生活也變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對家的想念也就少了很多。
年輕的血液為這座沙漠腹地的作業區注入了活力,晚間,作業區的職工組織了各類活動來調節枯燥的生活,他們打羽毛球、踢毽子、養魚,為改善生活條件,他們還在生活區附近開闢了一塊菜園。
現在他們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個室內體育館,因為這裡的夏天地表溫度能達到40多度,但冬天這裡的氣溫通常會降到零下30多度,根本無法在室外運動。雖然他們現在有一個簡易的室外足球場,其實很多時候根本無法使用。
據克拉美麗氣田「採氣元老」——教導員劉先榮說,這個氣田從勘探建設到第一口井出氣僅用了126天,當時他們來到這裡的時候沒有水,特別是在冬天這裡的氣溫會降到零下40多度,有一次因為斷電停暖了,室內外溫度一樣,他們十幾個人沒有一個喊苦喊累,堅持了下來。因為工期短,工作量大,克拉美麗氣田在興建生活區的時候,那些建築工人幹了幾天,連工資都不要就跑了。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180名幹部職工奮戰在茫茫沙漠裡,他們每月在這裡工作15天,工作時間一般分兩班倒,每個班每天需要工作12小時。他們戰酷暑,鬥嚴寒,保證了烏魯木齊300萬人口的生活生產用氣。據悉,該氣田目前日產氣量167萬立方米。
傍晚,記者站在克拉美麗作業區的宿舍前,看著夕陽慢慢地從沙漠線沉下去,忙碌一天的採氣工人穿著紅色的工作服行走在這個荒漠大地裡,,他們就像一團火一樣,成為枯燥沙漠中亮麗的色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