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方慧在生物學頂級期刊發表《中生代擬態地衣的昆蟲》的研究...

2020-12-04 未來網高校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亞敏)近日,由首都師範大學生科院教育部創新團隊培養的博士生方慧以首都師大為第一單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 eLife 上發表了題為《中生代擬態地衣的昆蟲》的文章,王永傑副教授、劉家熙教授和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Conrad C. Labandeira、學校碩士生馬依明、鄭炳煜以及任東教授為共同作者。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或藍細菌的共生體,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屬於研究的空白,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圍繞這一科學難題,王永傑課題組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對此開展合作研究。對採自內蒙古寧城縣中侏羅世燕遼昆蟲群中的化石——纖毛道虎溝葉狀地衣(Daohugouthallusciliiferus)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了真菌菌絲和藻細胞等關鍵結構,以確鑿的證據證明了其地衣屬性,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大型地衣化石,將大型地衣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1億年。

本研究在同一地層發現了一個特殊類群——地衣美蛉(Lichenipolystoechotes),其包含的2個新種均具有特殊的不規則分支狀翅斑,通過一系列對比分析證明該昆蟲與同時期地衣存在高度相似性,當地衣美蛉棲息在葉狀地衣的環境中,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就使其與環境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從而獲得生存優勢,這是目前發現的首例最古老的昆蟲模擬地衣的例子,該研究證明了1.65億年前昆蟲與地衣已經形成複雜的互作關係,將大型地衣出現時間推進近1億年,為研究地衣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證據,表明學校在國際昆蟲演化領域研究中已處於領先地位。

eLife由美國著名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德國馬普學會和英國的惠康基金會共同資助創立的非營利性雜誌,專注於出版生命科學的高水平前沿論文,屬於生命科學領域Top期刊(5年影響因子為8.1)。

相關焦點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魏江春課題組)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動物分類學》:首師大碩士生以「首師大」命名新物種
    《動物分類學》:首師大碩士生以
  • 細胞研究雜誌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核心期刊前10%
    人民網上海頻道6月21日電 (記者 王有佳)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首次進入前10%,並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
  • 湖南博士團隊最新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化學類國際頂級期刊發表!
    8月17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題目為&34;(Solvent Polarity Driven Helicity Inversion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in Chiral 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Fluorophores)。
  • 《昆蟲科學》入選SCI源期刊
    由中國昆蟲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昆蟲學英文國際期刊Insect Science(《昆蟲科學》)(ISSN:1672-9609)近日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收錄,成為我國目前唯一進入SCI源期刊的昆蟲學期刊。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研究結果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該研究於9月1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結果表明緬甸琥珀中不同種類的昆蟲口器長度具有較高分異度,口器長度高度多樣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長度的多樣性,表明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經出現。傳粉生態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堊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
  • 長江師範學院黃輝勝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Francisco院士等在高能量密度材料及多氮化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J. Am. Chem. Soc.》上,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14.357。     這項研究工作採用CI-NEB和AIMD方法,深入研究了全氮陰離子鹽(N5)6(H3O)3(NH4)4Cl的質子轉移機理及其動力學行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解決了學術界關於(N5)6(H3O)3(NH4)4Cl晶體中是否存在HN5的科學爭論,相關研究結果以「Reconciling the Debate on the Existence of Pentazole HN5
  • 河南一青年教師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影響因子43.07)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論文,首次闡述了水楊酸與其受體NPR蛋白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了解NPR
  • 中生代湖泊革命 讓「小不點」昆蟲找到快樂家園
    但是,在2億多年前,地球上的湖泊都是一片死氣沉沉的水體,不用說魚蝦,就連昆蟲和水草都很少。直到一場「中生代湖泊革命」的到來,湖泊才開始逐漸擁有了「生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團隊採集的、來自中國西北地區兩個三疊紀地層中的昆蟲化石群,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並將「中生代湖泊革命」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為了解這一生命演化過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該研究近日已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科研人員通過對「中生代蝴蝶」--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中生代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為重建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頂級期刊的論文可靠性有多高
    原標題:頂級期刊的論文可靠性有多高   知識分子   六年前,《自然》雜誌發表一篇報導《Begley and Ellis 2012》(以下簡稱BE文),宣稱89%的腫瘤生物學研究不可重複,53篇中只有6篇可重複。BE文強調,這是製藥工業界普遍的經驗。
  • 英國頂級專業期刊《核酸研究》發表史上最強翻譯組學資料庫
    11月3日,英國Oxford出版社核心生物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最新影響因子10.162)發表了承啟生物聯合創始人張弓等共同完成的基於雲計算分析平臺的TranslatomeDB資料庫,文章標題為「Translatome DB: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and
  • 河南一青年教師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影響因子43.07)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論文,首次闡述了水楊酸與其受體NPR蛋白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了解NPR受體蛋白在水楊酸
  • 我院李小玲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在市場營銷頂級期刊Journal of...
    我院李小玲博士、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成果The Effect of Online Shopping Platform Strategies on Search, Display, and Membership Revenues在市場營銷頂級期刊《Journal of Retailing》第94卷(2018年)第3期(247頁至264
  • 為何高校發表那麼多的頂級期刊論文,但仍感覺用處不大?
    近年來我國很多高校都在自然或者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不少的頂級期刊論文,為此一些高校也給予這些認為的作者很高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但是從公眾實際感觸來看,並沒有感覺到這些。論文有多大的用處,仍然讓人感覺用處不大。結合最近天津大學碩士舉報其導師學術不端這一現象,作為老師談談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