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分類學》:首師大碩士生以「首師大」命名新物種

2020-12-05 科學網
《動物分類學》:首師大碩士生以「首師大」命名新物種

 

5月4日,記者從首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劉晨曦上月底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了論文,以「首師大」為名命名了其新發現的一類昆蟲。

 

4月24日,首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2006級碩士研究生劉晨曦在導師任東教授的指導下,在國際動物學權威刊物《動物分類學》(Zootaxa)上以「首師大」為名,命名了其發現的膜翅目昆蟲長腹細蜂科一新屬。論文報導了長腹細蜂科化石一新屬一新種——可敬首師大長腹細蜂(Shoushida regilla Liu,ShihandRen, 2009)。其中,屬名Shoushida為首師大的漢語拼音,種名來自拉丁詞regilla,為令人敬仰之意。

 

劉晨曦2002年9月考入首師大生物系生物科學師範專業,2006年在首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攻讀碩士研究生,專攻膜翅目細腰亞目昆蟲化石研究。她告訴記者,之所以用學校的名字給自己的研究成果命名,是因為這個成果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成績,指導老師和整個團隊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感謝學校對我的教導和幫助。」目前,劉晨曦已經考上了首師大的博士研究生。

 

此次發現的新屬種在長腹細蜂科進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長腹細蜂是一個「孑遺類群」,也就是像大熊貓一樣的活化石,現在還存在,但是面臨滅絕趨勢。這種蜂現在只生活在美洲,但新發現可以證明這種蜂很可能是從中國東北地區起源,並通過北美洲等地擴散到南美洲。

 

導師任東教授表示,雖然中國學生發現新物種並不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一年大約能有幾十個新物種是被學生發現的,但是由母校校名命名新物種,這應該只是第二次,幾年前西北大學也曾被命名為新物種名。根據物種命名的法則,可敬首師大長腹細蜂被命名後,「首師大」就不能再命名其他物種了。

 

相關焦點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擬態是動物演化最成功的生存策略之一。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什麼是分類學?
    分類學學科分析生物應如何被分為不同的分類群(例如,這些特定的鳥類組成了一個不同於那個分類群的物種);確定這些分類群的名稱(這種鳥種是美洲金翅雀,另一種是有冠企鵝);並列出了小群體如何把不同的物種組合成一個更大的物種,例如不同的物種如何被歸為一個屬。這種體系從物種到屬,然後一直延伸到科、目、綱、門、界和域。
  • 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走進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中國科學院
    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走進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 2017-03-15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字體
  • 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題獻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彰顯他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生動物學課題組系統地開展了有關該區域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崇明島溼地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他們將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彰顯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 動物分類學為什麼重要?分類學之父是林奈,介紹分類學專用術語
    在有爭議的分類「群」中,經典分類學預見能力是很低的,必須藉助更先進的分類學方法諸如比較解剖學、細胞遺傳學或分子分類學等求得解決。這說明尋求「自然」分類,即與可能起源的資料一致的分類是正當的。作為獲得情報的系統分類。分類同樣可以完成實踐功能。它應該便於記載其後找到的與所研究的分類單元有關的任何資料。給予一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就像是打開寫字檯各個抽展的鑰匙。
  • 準備「首師大」考研的考生看過來!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答一下這個問題,準備「首師大」考研的考生看過來!2020年首都師範大學考研難易程度考研難度肯定是很大的,根據北京市考試院透露,2020年考研報考北京的人數約46萬,比2019年增加了6萬人,增幅達到18.7%。
  • 馬達加斯加發現罕見食肉動物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生物學家近日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這是24年來發現的第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這種動物被命名為「杜瑞爾獴」,是貓鼬類家族成員之一,身體與貓的大小相當,呈棕色,身上有斑點。研究人員認為,「杜瑞爾獴」可能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食肉動物之一。 據國際自然保護組織成員介紹,這種新發現的食肉動物是一種哺乳動物,是貓鼬類家族成員之一,目前只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過這種動物。經英國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鑑定,這種動物屬於一種新的食肉動物。
  • 中國分類學:前有古人 後無來者
    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動物分類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前所長黃大衛教授告訴記者,相對於鼎盛時期的150餘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現在研究人員數量已銳減了2/3。在動物界47個門的研究方向中,僅有節肢動物一門尚有充足的分類學研究人員。
  • 漁翁得利,北京國家數學中心落戶首師大,清北、國科大慘遭淘汰
    現在冒出來一個首師大,北師大情何以堪啊?北師大的數學一直很強,現在有兩位院士,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了A,跟清華一樣。北師大因為在北京,被北大、清華TOP2遮蔽了光芒,到外省市去,妥妥的老大。首師大屬於市屬高校,原先連211都不是,就是在雙一流評選中,才剛剛入選,雖然數學的評估結果是B+,但跟前面幾所大學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這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一場給所有物種派發「身份證」的分類學革命
    這是一場物種分類學的革命。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所長張亞平院士說:「這是繼基因組計劃以後的一次大型生命科學計劃。多年以來,生物分類學家一直在尋找能夠迅速區分不同物種的方法。傳統的分類學鑑定依賴於針對物種外觀或者解剖特徵的識別,這種方法既費時費力,又可能出現錯誤。如果每一個物種都攜帶有表明自己身份的『條形碼』,那麼物種分類和鑑定工作將得到很大簡化。」
  • 生命科學發展的分類學基礎
    【關注「瀕危學科」】生物分類研究是對物種多樣性進行調查、研究、命名,並根據其演化種系的親緣關係通過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綜合分析,將其梳理成種、屬、科、目、綱、門、界等有序等級的分類系統。生物分類學不僅是整個生命科學的基礎,更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礎。中國是全球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然而我們國家生物分類研究起步較晚,只是近年剛剛完成《中國植物志》編纂,而《中國動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則是任重道遠。近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對生物分類研究現狀進行了調研。
  • 上海動物園內發現新物種,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上海動物園內發現新物種,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2017-03-14 11:39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天然物種基因庫」四面山又現動物新種!這回是啥?
    繼上月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蝴蝶新種——四面山窗弄蝶之後,科研工作者又在四面山發現了一個動物新種。在《Zookeys》雜誌官網上的學術論文截圖。↑↑↑8月29日,國內蟻甲研究團隊,上海師範大學姜日新和殷子為副教授在國際動物分類學刊物Zookeys上發表了四面山的蟻棲蟻甲新種,該種隸屬於鬼蟻甲屬Batrisodes,被命名為Batrisodes simianshanus(可譯為四面山鬼蟻甲)。四面山鬼蟻甲背面圖。
  • 緬甸琥珀中新發現具櫛狀觸角的石蛾
    最近,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非常罕見的具有櫛角狀觸角的石蛾,將其命名為夏氏櫛角石蛾,種名以收藏家夏方遠先生命名。該類石蛾屬於齒角石蛾科,體型極小,前翅長僅有2.5毫米,後翅長約2毫米。    現生石蛾中僅有幾個種具有類似的觸角,其分類位置與夏氏櫛角化石也不同。表明這些櫛狀觸角是各自獨立演化出來的。
  • 新冠病毒正式命名SARS-CoV-2,國際委員會稱新冠與SARS病毒是「姐妹...
    「根據該病毒的系統發生(phylogeny)、分類學和已建立的實踐,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正式認定該病毒為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CoVs)的姐妹病毒,」ICTV冠狀病毒研究小組的一篇論文顯示。也就是說,新冠病毒不但與我們所知道的SARS病毒屬於同一物種,還是官方認可的「近親」。
  • 太平洋發現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圖)
    太平洋發現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鳳凰科技訊北京時間2014年4月22日消息,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科學家們宣布在北美太平洋海岸的深水域裡發現了四個肉食性海綿動物新物種,它們主要以端足目動物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中國一新物種又一次被發現,以「北京」命名,被國際關注
    2020年,在北京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這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這次發現北京無喙蘭,是這一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第一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