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瀕危學科」】
生物分類研究是對物種多樣性進行調查、研究、命名,並根據其演化種系的親緣關係通過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綜合分析,將其梳理成種、屬、科、目、綱、門、界等有序等級的分類系統。
生物分類學不僅是整個生命科學的基礎,更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礎。中國是全球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然而我們國家生物分類研究起步較晚,只是近年剛剛完成《中國植物志》編纂,而《中國動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則是任重道遠。
近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對生物分類研究現狀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國家培養的生物分類學研究生80%以上未能從事本學科研究。現在由於分類人員短缺,部分生物類群的分類研究已經後繼無人,送來的許多標本難以鑑定或不能鑑定。與此相反,發達國家對收集我國生物資源的「熱情」不減,如近年美國出資240多萬美元進行我國高黎貢山地區生物資源考察和研究。
調研分析的結果表明,導致生物分類學科發展受阻和人才匱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缺乏穩定的研究經費支持。生物分類學屬基礎學科,研究經費僅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等少量不穩定的項目資助,大多數科研單位尚不能保障固定人員科研津貼等待遇,嚴重影響了人員的積極性和穩定性。
第二,評價機制不合理。我們現在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主要還是以發表論文及其反映引用頻率的影響因子為標準,導致科技人員以追求高影響因子的期刊論文為首要目標。但分類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專業論文很難被高影響因子的雜誌所接受,導致分類學職業發展上升渠道收窄。
在這種評價體系下,甚至出現了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認可、卻不被國內評價體系所接受的尷尬局面。
為了更好地發掘我國生物資源,摸清家底,使有價值的生物資源在生物經濟時代為我所用,加強生物分類學科和研究隊伍建設,形成競爭力,刻不容緩。
首先,我們建議制訂《國家現代生物分類研究體系建設方案》,設立國家生物分類學崗位,建設國家現代生物分類研究體系,使我國有一支穩定而專心從事生物分類研究的科學研究隊伍。
其次,針對分類學的學科特點,改革科技評價體系,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將科技人員的注意力從投稿國外SCI期刊論文引導至重視學術水平、破解新的科學問題和加速國家建設上來;鼓勵科技人員將創新成果發表在國內科技刊物上。
再次,建議制定生物物種多樣性考察研究規劃,對全國關鍵生物類群、重點區域進行考察與研究,特別是研究薄弱或空白的生物類群和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野外考察不足和邊遠地區。既徹底查清我國的物種資源家底,也有助於鍛鍊和培養人才。
同時,要加強生物標本館的建設與管理,完善標本管理體系,有效發揮標本館的科研和科普功能。
認識物種是利用物種的前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從國家層面對生物分類學進行全面規劃、穩定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才能迎接生物經濟時代的挑戰,為我國在全球生物資源競爭中佔取先機。
(姚一建,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