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全部細菌和古生菌的分類學

2020-11-25 科學網

涵蓋全部細菌和古生菌的分類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8 14:29:23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Donovan H. Parks研究團隊探究了細菌和古生菌域到物種的分類學。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4月27日的《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公認的平均核苷酸同一標準來設定物種界限,解決了許多未知基因簇缺少種名這一局限,並提供了涵蓋所有公共可獲得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的物種簇。

與之前的平均核苷酸同一性研究不同,該研究選擇了一個代表性的基因組作為定義每個物種有效命名法的「類型」。在已知的24706個物種簇中,有8792個是已有報導其命名。研究人員為剩餘的15914個物種簇分配了佔位符名稱,以為越來越多的未研究物種的基因組提供名稱。

該研究為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域到物種分類學框架,這將促進對未知物種的研究並有利於科學成果的交流。

據了解,基因組分類資料庫是系統發育的、基於基因組的分類法,可為大約15萬個細菌和古細菌基因組提供從域到屬的等級歸一化分類。但是,基因組分類資料庫中大約有40%的基因組缺少物種名稱。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complete domain-to-species taxonomy for Bacteria and Archaea

Author: Donovan H. Parks, Maria Chuvochina, Pierre-Alain Chaumeil, Christian Rinke, Aaron J. Mussig, Philip Hugenholtz

Issue&Volume: 2020-04-27

Abstract: The Genome Taxonomy Database is a phylogenetically consistent, genome-based taxonomy that provides rank-normalized classifications for ~150,000 bacterial and archaeal genomes from domain to genus. However, almost 40% of the genomes in the Genome Taxonomy Database lack a species name. We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by using commonly accepted 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 criteria to set bounds on species and propose species clusters that encompass all publicly available bacterial and archaeal genomes. Unlike previous 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 studies, we chose a single representative genome to serve as the effective nomenclatural 『type』 defining each species. Of the 24,706 proposed species clusters, 8,792 are based on published names. We assigned placeholder names to the remaining 15,914 species clusters to provide names to the growing number of genomes from uncultivated species. This resource provides a complete domain-to-species taxonomic framework for bacterial and archaeal genomes, which will facilitate research on uncultivated species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ults.

DOI: 10.1038/s41587-020-0501-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0-0501-8

相關焦點

  • 日本神秘微生物是古生菌和現代生物之間缺失環節
    地球生命最初是由簡單有機體組成,例如:細菌,但在此項研究之前科學家並未解釋結構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來自日本國家高級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小組表示,最新發現的神秘微生物是連接古代細菌和現代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紐帶。
  • PNAS:首次利用CRISPR-Cas9對古生菌進行基因組編輯
    2017年3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微生物學教授Bill Metcalf和博士後研究員Dipti Nayak首次記錄了在古生菌(Archaea,也譯作古細菌,或古菌)中使用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
  • Nat Microbiol:上海交通大學王風平教授團隊鑑定出海洋古生菌的新...
    2016年7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深圳大學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古生菌(archaea)中發現乙酸化(acetogenesis)過程,這提示著這些很少被人們研究的有機體在海底下產生有機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古核細胞(古細菌):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什麼是分類學?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進化和系統學的植物學家David Baum說,從根本上說,分類學是一門命名、定義和分類「生物學上、進化上截然不同的有機體群」的科學。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Paul Ehrlich在斯坦福鳥類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說得更簡單:「分類學……是對生物進行分類的科學。」
  • 古核細胞:世界上最古老的細菌
    所以,可以通過直系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較來確定物種之間的進化關係,而應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人們發現,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的原核生物並不是統一的類群,並且在及早地時候就已經演化為兩大類:古細菌(原細菌)和真細菌。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2020年8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真核生物很可能是由古生菌宿主和α-變形桿菌之間的共生夥伴關係產生的,後兩者分別產生了細胞體和線粒體。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
  • 動物分類學為什麼重要?分類學之父是林奈,介紹分類學專用術語
    在有爭議的分類「群」中,經典分類學預見能力是很低的,必須藉助更先進的分類學方法諸如比較解剖學、細胞遺傳學或分子分類學等求得解決。這說明尋求「自然」分類,即與可能起源的資料一致的分類是正當的。作為獲得情報的系統分類。分類同樣可以完成實踐功能。它應該便於記載其後找到的與所研究的分類單元有關的任何資料。給予一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就像是打開寫字檯各個抽展的鑰匙。
  • 水加熱到85度能消滅細菌嗎?
    絕大多數的細菌對溫度的耐受能力其實跟我們人體細胞的耐受能力是相差不大的,大部分的細菌在60℃以上停留30分鐘都會被滅殺掉。 但是,這個溫度僅是相對於絕大部分的細菌而言,而一些能生活在嚴酷環境中的一些細菌,比如說生活在海底火山口處的,溫度可達一百二十幾度的嗜熱古生菌來說,使用常規的巴氏消毒法是滅不了它們的
  • 植物的分類學的作用
    在不同歷史時期,由於認識水平的不同,對植物分類的出發點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出現了不同的分類系統。英國植物分類學家傑佛瑞博士C. Jeffery在《植物分類學入門》一書中,將植物分類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1、人為分類法自遠古時期至1830年左右,人們對植物的認識主要是從用、食、藥開始,這一階段稱為民間分類學階段。
  • ...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和細菌之間的界線
    一方面,這些巨大噬菌體彌合了無生命的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生菌之間的鴻溝。似乎確實存在一種成功的生存策略:它們被我們認為是傳統病毒和傳統生物體之間的雜交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些巨大噬菌體所攜帶的DNA中,存在細菌用來對抗病毒的CRISPR系統的一部分。
  • 中國分類學:前有古人 後無來者
    他所在的植物所標本館,存有超過200萬個植物標本,由於科研人員和經費嚴重不足,其中至少有20%尚未經過鑑定和分類。     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動物分類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前所長黃大衛教授告訴記者,相對於鼎盛時期的150餘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現在研究人員數量已銳減了2/3。在動物界47個門的研究方向中,僅有節肢動物一門尚有充足的分類學研究人員。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平臺不僅集成了目前所有公共來源的模式微生物物種和基因組數據,還發布了大量自測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是目前國內外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最為豐富的平臺。並且集合了數據搜索下載,新種鑑定,基因組拼接與注釋等在線分析工具,為全球各個保藏中心和廣大分類學家提供一個分類學研究的利器。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平臺不僅集成了目前所有公共來源的模式微生物物種和基因組數據,還發布了大量自測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是目前國內外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最為豐富的平臺。並且集合了數據搜索下載,新種鑑定,基因組拼接與注釋等在線分析工具,為全球各個保藏中心和廣大分類學家提供一個分類學研究的利器。
  • 細菌呼吸加快會增加碳排放,加速全球氣候變化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細菌對更高溫度的適應,它們會加快呼吸速度,釋放出更多的碳,從而加速全球氣候變化,具體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2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細菌和古生菌統稱為原核生物,存在於每一個大陸,佔全球生物總量的一半左右。
  • 首都科學講堂 | 植物分類學
    植物分類學- Plant Taxonomy -它是什麼?植物分類學是一門主要研究整個植物界的不同類群的起源,親緣關係,以及進化發展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也就是把紛繁複雜的植物界分門別類一直鑑別到種,並按系統排列起來,以便於人們認識和利用植物。是植物學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綜合性的一門分支學科過去的經典分類大多依據外部形態和內部解剖特徵去分,後來把孢粉形態、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學等方面的內容結合進去後,有助於進一步對種類的鑑定、植物演化關係的探討和植物的分類。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生命科學發展的分類學基礎
    生物分類學不僅是整個生命科學的基礎,更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礎。中國是全球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然而我們國家生物分類研究起步較晚,只是近年剛剛完成《中國植物志》編纂,而《中國動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則是任重道遠。近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對生物分類研究現狀進行了調研。
  •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過程模型
    12月28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的封面文章,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建立了一個分析細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NRC-1以上過程的模型,Halobacterium Salinarum是一種嗜鹽的古生菌,一般只生存在鹽水池塘或是鹽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