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過程模型

2020-12-08 科學網

 

環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生物基因組的動態表達,並在基因編碼的各種組分結合成完整而具有生物功能的網絡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12月28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的封面文章,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建立了一個分析細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NRC-1以上過程的模型,Halobacterium Salinarum是一種嗜鹽的古生菌,一般只生存在鹽水池塘或是鹽湖中。

 

科學家通過分析數據,確定了在高鹽度環境下,細菌80%的基因和關鍵的非生物因素之間調節和功能上的相互關係,並由此建立了模型。通過147個實驗中72個轉錄因子和9個環境因子(EFs)的相對變化,該模型精確的預言了這些基因的動態轉錄反應。

 

研究人員利用了南舊金山灣獲得的嗜鹽細菌,這種生物為了適應高鹽分環境而產生了一系列令人驚訝的適應性變化,其中包括在細胞膜上產生色素,以調節由光產生能量的過程。此外,這些細菌還產生了懸浮用的氣泡結構,以幫助它們在水體中垂直移動來尋找氧載體。

 

儘管以上這些適應性變化每一個都很重要,然而環境因素造成的對細菌所有核心生理學過程的整體調節,對其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生存更加關鍵。因此,研究人員提出的轉錄控制模型非常有意義,這一模型精確預測了Halobacterium面對新環境或基因擾動時的轉錄變化。

 

此外,更重要的是,新研究支持了一種觀點:生物體系的特徵和它們所處的環境能幫助科學家建立高度精確、可預測性的基因調控模型,這些模型不僅針對傳統生物,也能用於更多我們尚未了解的物種。(科學網 何宏輝/編譯)

 

(《細胞》(Cell),Vol 131, 1354-1365, 28 December 2007,Richard Bonneau, Nitin S. Baliga)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捕獲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動態過程
    基因轉錄起始需要RNA聚合酶和轉錄起始因子σ組成複合物,再一起錨定到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解開雙鏈DNA,起始RNA合成。在這個過程中,RNA聚合酶與大約60-bp DNA建立牢固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轉錄起始的高效進行。然而,RNAP隨後必須完全掙脫上述相互作用才能啟航完成RNA的延伸,這一過程稱為promoter escape。
  • Cell | 轉錄過程中DNA超螺旋的功能 ​
    但是細胞中,轉錄過程是如何出現以及轉錄過程的動態調控是怎樣的還很不清楚。生物體在遇到環境脅迫的時候,轉錄過程是如何調整的這方面的研究也很有限。關於此大家普遍的假設是認為,當細胞遇到環境脅迫的時候,轉錄過程會被阻滯以節省能量,但是已經加載到DNA上的RNAP不會立刻停止轉錄。
  • 研究揭示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的動態過程
    基因轉錄起始需要RNA聚合酶和轉錄起始因子σ組成複合物,再一起錨定到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解開雙鏈DNA,起始RNA合成。在這個過程中,RNA聚合酶與大約60-bp DNA建立牢固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轉錄起始的高效進行。然而,RNAP隨後必須完全掙脫上述相互作用才能啟航完成RNA的延伸,這一過程稱為promoter escape。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該論文主要研究了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大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了其對於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講,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者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同時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就發現在DNA轉錄的過程中,處於RNA聚合酶前方的DNA鏈將聚集所謂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ing),通俗的來講就是DNA雙螺旋結構原本是每10.5個鹼基對轉一圈(360度)的,而現在被轉的越來越緊,每轉一圈的鹼基對數目越來越少,DNA形變越來越厲害了;與此相對應的,處於RNA聚合酶後方的DNA鏈將產生負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ing
  •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
    大約50年前,法國著名科學家Jacob和Monod發現乳糖操縱子,首次提出基因表達受到蛋白調控。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大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了其對於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講,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者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大約50年前,法國科學家Jacob和Monod發現乳糖操縱子,首次提出基因表達受到蛋白調控。阻遏蛋白Lac I和代謝物激活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也稱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in,CAP)被證明能夠直接結合乳糖操縱子,分別發揮轉錄抑制和轉錄激活的功能。因此,學界對轉錄因子如何抑制及激活轉錄產生研究興趣。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大約50年前,法國科學家Jacob和Monod發現乳糖操縱子,首次提出基因表達受到蛋白調控。阻遏蛋白Lac I和代謝物激活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也稱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in,CAP)被證明能夠直接結合乳糖操縱子,分別發揮轉錄抑制和轉錄激活的功能。因此,學界對轉錄因子如何抑制及激活轉錄產生研究興趣。
  • 德科學家建立「地球系統模型」
    2020-10-28 07:20:40 來源:科技日報德科學家建立「地球系統模型」極地和山區冰雪融化或致全球變暖額外增加0.43℃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德國科學家團隊建立了一個「地球系統模型」。
  • 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過程
    轉錄需要完整的雙鏈DNA,但每次轉錄僅以其中一條鏈為模板,稱為模板鏈,另一條鏈稱為編碼鏈。轉錄的過程分為起始(initiation)、延伸(elongation)和終止(termination)三個階段。起始階段包括對雙鏈DNA特定部位的識別、局部解鏈以及形成最初的一段RNA。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細菌基因轉錄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與轉錄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隨後RNAP全酶識別啟動子DNA,打開雙鏈DNA形成轉錄泡,起始RNA合成。細菌的基因表達主要由轉錄起始σ因子調控。其中看家σ因子負責細菌基本生命活動的基因表達。
  • 藍細菌如何適應高鹽環境?科學家給出最新深層機制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藍細菌(又稱為藍藻或藍綠藻)能通過植物型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各類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為抵抗高鹽環境,很多藍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並積累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但相關調控機制仍未被清楚揭示。
  • 科學家建立非洲綠猴COVID-19感染模型
    科學家建立非洲綠猴COVID-19感染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01:20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Thomas W. Geisbert小組建立了非洲綠猴COVID-19感染模型。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揭示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基因表達分為轉錄階段和翻譯階段。科學家們之前一直並不知道在細胞中,DNA轉錄一旦開始,是如何被正確關閉的。50年前發現了一種叫做Rho的細菌蛋白,它具有停止或終止轉錄的能力。在每本教科書中,Rho都用作模型終止子,利用它的強大動力,與RNA結合併將它從RNA聚合酶中拉出。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亥姆霍茲柏林材料與能源中心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仔細觀察後發現,Rho無法使用教科書中描述的機制找到需要釋放的RNA。
  • 科學家揭示心血管疾病家兔模型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特徵
    科學家揭示心血管疾病家兔模型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特徵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6-20   今日/總瀏覽:1/3013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通過Monocle2對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進行擬時間發育分析,發現由以上14種生殖細胞構成的發育路徑與經典的生精上皮發育過程高度吻合(圖1d)。至此,該研究首次藉助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完整地描繪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細胞命運轉變的精確過程和基因表達變化的動態圖譜,為進一步深度解析人類精子的發生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圖1.
  • 運用生物3D列印建立高度異質性的膠質母細胞瘤微環境
    現有的體外模型在重建微環境的異質性和材料的仿真性上有其局限性,而體內模型雖然形成複雜的微環境,但建立人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PDX)需要使用免疫缺陷動物,也限制了對腫瘤細胞與巨噬細胞的重要相互作用進行深入研究。體外人源類器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異質性的問題,但其重複性和量化性仍有待改善【3】。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